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戏曲研究之新趋势:“小道末技”为前人对戏曲的轻视(1932年)

傅芸子 梨園雜志 2022-07-30

 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梨園雜志"↑免费订阅

 

 余素喜研究中国文学,少年时代,居邻剧场,以此环境之关系,故比较的对于戏剧为有兴趣,尤其是南北曲。近年以来,国人研究戏曲,已成一种新风尚,余有几位最爱好戏曲之友人,复时与戏界人往还,渐养成一种癖嗜:研究戏曲。近年余在北平,又曾主编三四个戏剧刊物,平日之生活,几有“戏剧化”之倾向了。

 

 中国之戏曲,自宋元明以降,逐渐发达,试观明臧晋叔之《元曲选》,及毛晋《六十种曲》等戏曲之总集,可见中国戏曲发达之一般。不过当时之学人,对于戏曲,向来视为小道末技,在文学上极罕有人重视。吾人试一观《四库全书》之词曲类,所收之曲,乃不收曲文,即可知前人对于戏曲之重视如何矣。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集部词曲类下云:


 “词曲二体,在文章技艺之间,厥品颇卑,作此弗贵。特才华之士,以绮语相高耳……曲则惟录品题论断之词,及《中原音韵》,而曲文则不录焉。王圻《续文献通考》,以《西厢记》《琵琶记》,俱入经籍类中,全失论撰之体裁,不可训也。”


 观此可见,清代当时一般词臣如纪晓岚(昀)等,对于戏曲之观念,王圻以《西厢》、《琵琶》二记,列于经籍类中,吾人观之,斯正为彼之卓识,其目光实高于纪晓岚等之一筹。


梅兰芳,马尔智,齐如山,傅芸子、傅惜华在梅宅合影


 今《四库全书》中,仅收《钦定曲谱》(此亦缘为钦定者,故不得不收也)《中原音韵》等数部,其分量之少如此,殆亦不过聊备一格而已。至词曲类存目中,亦仅列《朝野新声太平乐府》《雍熙乐府》《张小山小令》几部散曲而已。存目中《张小山小令》(下)并注云:


 “自五代至宋诗,降而为词,自宋至元降而为曲,文人学士,往往以是擅长,如关汉卿、马致远、郑德辉、宫大用之类,皆籍以知名于是,可谓敝精神于无用,然其抒情写景,亦时能得乐府之遗,小道可观,遂亦不能尽废……”


 此亦为清代一般学人,对于戏曲之批评,彼等谓关、马、郑、宫等,“敝精神于无用”,其轻视这几位元曲大作家可知。同时又认为“乐府之遗,小道可观”,盖彼等亦知在《四库》中虽未能收入一般作家之曲文,然却不能因此而失传于世,藉风转舵,说两句风凉话也。

 

 次观明代之《永乐大典》,其戏字中,所收之南戏,吾人虽未能尽睹,今观其存目,尚可想其盛,可惜多半已经散逸消失了!数年前叶遐庵(恭绰)曾于伦敦小书店,发见《大典》中之戏字一本,去年北平有人为之排印行世,名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此洵为吾人研究南戏之一珍贵资料。在清代光绪庚子以前,大典尚存,复有若干丰富研究之资料,可惜当时一般学人,上者趋重于研究经学、史学,下者埋头于写作、试帖、制艺,除去几个作曲家如孔东堂、洪昉思、蒋心余、李笠翁之外,再无多人,致力研究戏曲。此实为一极可惜之事。

 

 自清末王静庵(国维)先生,独具卓识,于民国元年在《东方杂志》,发表《宋元戏曲史》巨著,将宋元之院本、杂剧之组织与嬗变及作家,为一系统的叙述,世人始明了元曲在文学上之重要。静庵先生又有《戏曲考原》《古剧脚色考》《曲录》等数种关于戏曲研究之著述,影响于文坛极巨。在昔与小说同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戏曲,于是始有人从新估量其价值,评定其在文学上之地位。


王国维


 至民六,胡适之博士提倡国语文学运动,此种朴质少文的元曲,乃愈为一般新文学家所重视,同时对于明清人的传奇,亦有人研究之,渐渐蔚成今日研究戏曲之盛,吾人追溯既往,当推王静庵先生提倡之力矣!

 

 最近十余年以来,中外屡有极珍贵关于戏曲之图藉,发见于世。如梅浣华博士,购藏明代脸谱、清初脸谱、清季升平署扮像谱。朱逖先(希祖)氏购藏升平署全部档案。美国考古学家溥爱伦(Alan Pliest)氏在平发见乾隆时代之缂丝戏衣,购藏于纽约博物院。


溥爱伦(右)之《琴挑》


 狩野君山(直喜)博士于俄国列宁格勒学士院发见世界孤本《刘知远诸宫调》残本。盐谷温博士在日本宫内省图书寮发见元吴昌龄之《西游记》杂剧而刊行于世。长泽规矩也学士发见明刘东生《娇红记》,许自昌《橘浦记》,影印流传。齐如山氏之发见北平精忠庙梨园会所十二音神等画壁。叶遐庵氏在伦敦发见永乐大典戏文。北平图书馆之购藏大批明版文林阁、世德堂、富春堂、继志斋等罕睹之传奇。卫聚贤君在山西万泉县发见元代之戏台。以及南方藏书家中发见元人杂剧、明人传奇。最近傅惜华在梅氏缀玉轩发见未著录之明清人传奇等等。


长泽规矩也在东京与韩世昌、庞世奇合摄《闹学》


 以上所举,此种戏曲上新发见之图籍,均为研究者最珍贵最有价值之资料。不但引起本国人士之重视,并且已为世界学术界所注意。一般国人研究戏剧者,既得此种珍贵之材料,更增进彼等研究戏曲之兴趣;彼等研究所取之途径,故亦渐渐不同,乃分下列二派:(一) 整理派,(二) 校勘派。


 此二派之研究方法,虽略有不同(治校勘者,亦有兼为整理之工作者)。然其共同之目标,胥皆注重保存关于戏曲之文献与图样。故现在中国之戏曲学人,正努力搜集文献与图籍之时期。据余个人所知此,二派之几位名家学人,绍介于诸君:


 现在整理戏剧最努力者,当推齐如山氏。齐氏为同文馆学生,自德法返国后,即致力于戏剧。梅浣华之新剧,多为齐氏之作品,同时于此新剧场子之安排,身段之形容,均能创一新的境界,而年来专注重于整理国剧,欲于中国剧作一整个的系统研究。齐氏著有《中国剧之组织》(波多野乾一曾译为日文)、《国剧身段谱》、《戏剧脚色名词考》。又将中国戏剧之行头、冠巾、脸谱、须髯、切末、乐器,自元以来之舞台剧场变迁等等,均绘成图谱。又搜集中国现代戏剧脸谱,已有二百余种,亦均为分类之排比,预备作一比较的研究。齐氏之研究方法,深合于现代之科学方法,故其整理国剧,贡献极大。自齐氏之著作刊布后,一般人对于旧剧,亦多换一目光视之。影响所及,亦有多人喜为整理之工作者。齐氏之提倡整理国剧,颇似胡适之等等提倡整理国故,盖有相同之趋向。齐氏为此派之中心人物。


姚玉芙、梅兰芳、李斐叔、姜妙香、齐如山与《俊袭人》布景

 

 整理派中,尚有专在音乐方面致力者。现在戏曲音乐方面,资格最老,学力最深者,当推红豆馆主溥西园氏。溥氏于戏曲、音乐、古琴、书画、佛学无不兼工,尤于戏曲,功力最深。现任清华大学之昆曲导师,并曾任女子文理学院、艺术学院之音乐系讲师。近正提倡审定戏场上所用之乐器,在整理音乐方面,极有功绩。


 此外则推二刘(刘澹云与刘天华),二氏均于戏曲音乐方面深有研究。刘澹云为最早研究《劝善金科》(清代内廷四大本戏)者,又为与傅惜华氏最早以《宝剑记》传奇中“夜奔”一剧,译为五线谱,向欧美方面宣传者。刘天华氏为二胡、琵琶之专家,现任北大及女子学院讲师,前岁梅兰芳游美时,刘氏为之记其所唱歌剧之谱,有《梅兰芳曲谱》巨册行世。刘氏所记宫谱,中乐方面颇多新符号,在音乐上、歌曲上有新的创获。


 又有王泊生氏,彼为山东实验戏剧院主任,精于新旧剧,素主张整理旧剧,曾集元明清四五种关于昭君之剧本,另整理编一合于时代性之新歌剧,亦颇有价值。


王泊生之《文昭关》


 关于戏剧音韵方面之研究整理者,则有齐如山、张伯驹、杜颖陶三氏。齐著有《皮黄音韵》,张著有《乱弹音韵》,不日均将出版。

 

 所谓校勘派者,即一般藏曲家,治戏曲版本目录学及校勘工作之学人是也。兹所云校勘,不过以别于专门为整理者而言。其实此派中,亦有多为整理之工作者,校勘不过研究手段之一耳。


 现在北平方面,所藏戏曲最富者,国立北平图书馆,孔德学校以外,私人方面,刻本则推马隅卿、郑振铎、朱逖先诸氏。钞本则推梅氏缀玉轩及家弟惜华。马郑诸君所藏,注重罕流传及有精图之刊本。梅氏缀玉轩所藏,多为未见著录之明清人传奇。家弟所藏,以有关升平署及梨园文献之剧本为多。此外尚有周志辅、刘澹云诸氏,亦均收藏有精品。


马隅卿


 以上诸君,对于戏曲,完全向学的方面努力,注重版本之异。同校勘研究之。同时于史的方面,亦有为整理之工作者。此派在学术方面,贡献极大。

 

 研究戏曲,已成为现代中国之新风尚,北平现在戏剧学术机关团体,盛极一时。兹将名称及主者姓氏列下:


 (一) 中华戏曲音乐学院 李石曾 齐如山

 (二) 北平戏曲音乐学院 梅兰芳 齐如山

 (三) 南京戏曲音乐学院北平研究所 李石曾 金仲荪 程艳秋

 (四) 北平国剧学会 梅兰芳 余叔岩;附属国剧传习所 王泊生

 (五) 中国剧学会 溥西园

 (六) 北平戏曲专科学校 焦菊隐

 (七) 昆曲研究会 傅惜华 刘澹云


 其余小组织尚有,多为艺的方面之研求者,兹不细述。至于戏剧刊物,以国剧学会之《戏剧丛刊》及《国剧画报》为最著名。《戏剧丛刊》在学术界最占重要地位,而《国剧画报》亦为中国首创之专门戏剧的画报。此外尚有《剧学月刊》等。就以上之现象观之,可见现代研究戏曲之风行及其一般之趋势矣。


(《戏剧丛刊》)


- 历史推荐 -


吴祖光:为程砚秋改编《荒山泪》

梅兰芳谈舞台美术(朱家溍记录整理)

谈艺今昔:“未老莫谈艺”还是“已老莫谈艺”

谈中州韵:“戏曲为什么拿中州韵作标准呢?”

《徐策跑城》的第一个镜头(在摄影棚里看周信芳拍电影)

关于梅博士的问题:“梅博士”是否有名无实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梨园旧事get√

投稿请戳菜单“关于投稿”一栏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