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锁麟囊》车祸视频有感——台上赌气要不得!

梨園雜志編 梨園雜志 2022-07-30

 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梨園雜志"↑免费订阅

 


本篇作者:钟愿

南京人,语文教师




 最近,在朋友圈传得很火的《锁麟囊》车祸视频,相信很多人都已经看过了,既是“车祸”,就一定要定个责,关于责任的讨论,在各个群和公众号的留言中,都阅读到许多,总结起来,无非以下几点:


 1、鼓师流水开早了,梅香的念白还要继续,却把赵禄寒最后一句当成了叫板,直接转流水。

 2、琴师跟着鼓师转,注意力不在台上,全程看谱,演员没开口,也未想法补救(比如反复过门之类的处理),甚至后头直接往下继续拉“听薛良……”,完全不管演员前一段一字未出,中间也没有薛良的念白。

 3、梅香在听到琴与鼓都已经转流水过门,却坚持念完属于他的所有念白,抢了第一句唱开头的时间,当然笔者觉得这个不是他造成的问题,顶多属于应变能力不到家。

 4、薛湘灵在听到转流水后没有及时撩开轿帘与开口唱,但是与梅香一样,台上突发情况,反应不过来,可以理解,属于应变能力范畴,但到第二句、第三句再往后,还不找空开口,继续做甩水袖责怪梅香的身段,琴师继续拉下一段后,甚至直接叫停,导致不可挽回的舞台事故。

 几方都有人责怪,几方也都有人站,后来又读到琴师先生的“自白”,也明白了一些其中的原委:



 虽不能严格地说乐队与演员“不和”,但也至少是“没谈拢”或“互不服气”的状态,而所谓演员一定要求过快节奏,也只是表达了对于演员演唱速度的不满,与台上造成的事故,细想,其实并无关涉,如果说演员在台上说的“第一次合作”属于推卸责任,那么琴师的这段自白,也并不能推脱掉自己在侧幕没有关注舞台实时状况的责任,总不能说是因为节奏太快而刹不住车吧?


 再说,像《锁麟囊》“春秋亭”这样的戏,并不生僻,不仅不生僻,还是如今最常上演的折子之一,相信这样一台戏,一定是经过对腔与排练的,鼓师对梅香的念白还是如此不熟悉,似乎也说不过去。


 总之,笔者认为,舞台演出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需要各方面的高度协调与配合,这种素质,在戏曲行被叫做“一棵菜精神”,一个舞台事故,绝不是单方面所能够造成的,责任虽有主次之分,但在可以补救的档口,所有人都选择了不补救,最后才不得不叫停,“小事化大”。如果一定要定责,则是鼓师的晃范儿、琴师的“一意孤行”,加上演员极差的应变能力,导致最终的结果。结合琴师先生所说的情况,仿佛大家在台上都赌着一口气似的,“心气儿”不往一处使,每一个参与并造成了这场事故的人,恐怕都难辞其咎,不过观众的脾气是真好,在演员表示歉意和重新开始之后,表现了极大程度的理解和鼓励,没有多少倒好,也没有“飞茶壶”。

 由这件事还想到一些其他,也一并写在这里。


 一是乐队与演员的关系。旧社会名角儿都有自己的琴、鼓,以为辅佐,梅兰芳的琴师徐兰沅常说:“拉胡琴是傍角的,人主我配,一定要让角儿唱得舒坦如意,所以对于尺寸、垫头托腔、气口、过门都要细心琢磨,因人而施,才够得上是把胡琴。”那时候的琴师靠着好角儿吃饭,演员在安腔的时候,会与琴师一块儿商量,共同创作,在演出中,也会共同对唱腔进行调整,正是长期的磨合与实践,才使得琴师对演员的唱法烂熟于胸,无论如何都能“兜得住”、“过得去”。


 说到徐兰沅先生,想起还有一个故事,有次,梅与王(凤卿)同唱《武家坡》,旦角唱到“本利算来”两句后,老生一时忘词没接上,熟悉这段流水的朋友都清楚,在这里忘词,中间几乎没有时间可供反应,但梅先生脑子极快,立即暗中提词,胡琴也顺风转舵,加了个小花过门,顺流而下,将这场惊险遮掩过去,胡琴还落了个好,台下并没有多少人知觉。由此可见,舞台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在电光火石之间,只有乐队与演员心气儿在一块儿,劲往一处使,才能很好地作出补救。


 如今,乐队与演员的合作性质发生了改变,当然,不止乐队,包括写戏的编剧、后台的调度人员等等,都不再需要单靠某个或某几个角儿吃饭。汪曾祺曾谈到他与张君秋在剧本内容上的分歧,说道:“好在我是‘公家人’,不是傍角儿的,不能完全依他。”“公家人”只对“公家”负责,不必完全对演员负责,这也是现今的无奈,大家都是“公家人”,谁也不指着谁吃饭,谁又该听谁的呢?


 二是关于台上“阴人”。看到有些评论说这个事故算得上是乐队台上“阴人”,笔者认为不至于,因为谁都落不着好,顶多算得上是台上赌气。其实旧社会这样的事情很多,有些演员(多为配角)在台上甚至把“阴人”当成乐趣,不过那时候,演员在台上普遍灵活,颠过来倒过去,总能把戏唱了,若撂在台上,则会闹出大笑话,于声名大有损伤。


 如今的舞台风气,大都死记硬背,绝难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笔者有次听到剧团琴师排练时发脾气抱怨:“交响乐全是准的,京剧太落后,没准谱,不好拉。”这是对中国文化精神多么不熟悉、不融入的想法啊!老一辈的先生学戏教戏,在基本概念上,传承的是精神与原则,一个腔可以有走高走低几种处理方法,一个身段也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旧社会对于台上不变通、一根筋,学会了一种绝不接受改变的,有个俗语叫“死口”,这在当时的戏曲舞台上是非常不被提倡的。


 说回上面《锁麟囊》的事故,看到一个评论说“也许不是拉不熟和唱不熟,是太熟了”,是啊,可能大家都太习惯于行云流水的走下来,以至于一出问题,所有人都死板到发蒙,所以老先生说的“熟戏三分生”,是不是也很有其道理呢?


 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并不是要吐槽什么,这个视频传播得这么广,被讨论得这么多,比起恶意的揣测或各种站队拉偏架,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引起从业者的一些警醒,虽然戏曲现在并不景气,但是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戏比天大”和“一棵菜精神”并不只是一句口号,从业者是传承与发展戏曲艺术的核心,只有他们更好,戏曲艺术才会更好!


 2020年9月20日

 

- 历史推荐 -


细说京剧《春秋配》的情节与版本

尚小云的一辈子

梅兰芳谈《贵妃醉酒》

徐兰沅:“好的京胡,应该跟随唱腔的情绪”

门外谈戏曲:“中国的戏曲,先天上受了古装的限制”

田汉:“我们不能把斯坦尼体系硬套在中国戏上”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梨园旧事get√

投稿请戳菜单“关于投稿”一栏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