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姜妙香谈小生的新唱法:应用“两条腿走路”

姜妙香 梨園雜志 2022-07-30

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梨園雜志"↑免费订阅

 

 最近,读了《北京晚报》上关于“新小生唱法”的文章,我很感兴趣。我演了五十多年的小生,对这问题也动过脑筋。目前,很多剧团纷纷上演现代戏,小生这一角色类型似乎更重要了,原因是在我们生活中确是“英雄出自少年”,工农兵学商哪界的先进人物中,都是青年人占多数,反映在戏里头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目前的“新小生”确乎在表演上有矛盾,穿西装革履或干部服,一张口是尖嗓,难怪观众觉得有点特别。本来在我们生活中,青年人是声音宏亮、气度轩昂的,但一张口唱出尖嗓,是和现实有距离的!


姜妙香之《借赵云》


 为此,我想谈谈我自己不成熟的一点看法,首先我想谈一下为什么在传统戏曲中,小生这一行当有特殊的唱法。

 

 旧戏中,小生并不完全用假嗓,而是真假(宽窄)参用,名叫阴阳嗓。昆曲中小生又分几种,其中的官生(带胡须的小生,如《长生殿》中的唐明皇和《醉写》中的李白)用宽音的地方还是较多的,过去京剧著名小生德珺如老先生嗓音也很宽,他用真嗓的地方也较多,个别演员由于条件或者发音方法的缘故,有的尖音多了一些,听起来仿佛完全是假嗓。


姜妙香之《玉堂春》

 

 为什么小生会形成阴阳嗓?据说,这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因为小生离不开旦,而戏曲中的旦多是用假嗓的(这也有历史原因,过去有许多剧种,都是男演员扮旦,所以形成小嗓),小生采用阴阳嗓取其和旦角的嗓音协调,此外,小生要区別于其他角色类型如武生、老生,要使人从听觉上感到有特色(早先讲究“听”戏),所以用“阴阳”嗓,也有人说封建社会的青年知识分子体格大都柔弱,说话声音轻和尖细,因此在扇子小生(巾生)中用尖嗓者为多。总之,旧戏中小生的唱法是有历史根源的。


 但演现代戏,无论如何是要有所改进了。据我想,在唱法上也应该用“两条腿走路”,即:演古装戏小生用阴阳嗓,而演现代戏的小生无妨就用大嗓。从前,著名小生朱素云先生就是这样的,他和梅兰芳先生演过时装戏《邓霞姑》,朱饰二姑爷,完全用大嗓,而唱旧戏中的周瑜,则仍用阴阳嗓。这点可以拿来借鉴。


毛世来之《邓霞姑》



 今天,我们应该强调一专多能,既能演旧小生,也能演新小生。小生演员有两条嗓子是有好处的。演“新小生”时即使用大嗓,也仍然可以发挥特色,因为同是宽音大嗓,也会有不同的特色,大嗓同样可以用小生腔啊!何况在表演上小生有很多特点,所以不必担心会因大嗓而失去小生特色。以上是我个人的浅见,请专家和同志教正。


(《北京晚报》1959年4月3日)


- 历史推荐 -


姜妙香谈《得意缘》:“京白比韵白费力”

俞振飞谈姜妙香:同行是亲家

萧长华、姜妙香、贯盛吉、郝寿臣四名伶趣事

巴金:“样板戏”在我心上烙下的火印是抹不掉的

京剧影片《洛神》全彩修复版(1955梅兰芳、姜妙香主演)

京剧《杨家将·碰碑》中的“石虎”究竟是什么?

张君秋:“戏曲演员应该是谦虚好学的”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梨园旧事get√

投稿请戳菜单“关于投稿”一栏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