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梅兰芳对于京剧艺术的刻意求精

齐崧 梨園雜志 2022-07-30

 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梨園雜志"↑免费订阅

 

 梅老板在幼年时代开蒙学戏时,并不显得如何聪明,并不是一个天才儿童,也不是一学即会。在做戏时甚为呆板。所以老师说他是祖师爷不赏饭吃,将来也不会有多大的出息。


 这位老师当然也不很高明,可谓有眼不识泰山,连钻石矿也看不出。然则何以以后他享了这么大的盛名,艺倾全国,名扬中外,成了空前绝后旦角第一位大宗师呢?


 这不能不说是完全归功于他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勤慎研究,自强不息。所以无论是哪行,没有能不劳而获的。必须潜心致力,痛下苦功,数十年如一日,方克有济。尤其是国粹艺术,更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成的。


 比如国画,起码要有十年的功夫才能勉强谈到笔墨。中国戏剧起码也要有五年,才能算一个阶段。绝非如流行歌曲,有数月的训练,便可出场登台演歌了。所以人都不乐意舍近求远,而愿意避难就易。所谓曲高和寡,也就是国剧日趋没落的道理。


幼年梅兰芳


 故必须政府予以提倡,文人雅士从而激浊扬清。在中小学教育中施予熏陶,提高青少年的兴趣,培养观众。同时选拔人才,组织研究机构,改编剧本使之时代化,改进文武场面及音乐气氛之讲求,庶几乎可收复兴文化、提倡国剧之实效。


 这一段虽属离题太远,但是我们爱好国剧的人和珍视固有文化的同志们,应该起而行而不再是袖手旁观、自我陶醉的时候了,否则诚恐这样的大好结晶将沦为广陵散矣。

 

 无论是老戏或者是自编新戏,梅老板无不随时检讨,随时改进。每当一出新戏编就之后,必先请琴师创谱新腔,请各位名家设计服装衣饰,自我研究身段配合唱腔,于是才有《天女散花》之绶舞,《西施》之羽舞,《霸王别姬》之剑舞,《太真外传》之霓裳羽衣舞、出浴纱舞及翠盘舞等等之别出心裁之歌舞场面出现。


梅兰芳、朱桂芳之《西施》


 而并且在多种研究定案之后、定期彩排时,再请有关各方之贵宾到他无量大人胡同家中观其排演,并广征各方意见,加以检讨,逐项更正,决定取舍,以为正式演出之准备。这是如何谨慎将事忠于艺术的表现!


 在他自行研究身段时也要求尽善尽美,在他家设有特别房间,内装八面长达人高的大镜子,作身段时四面八方的姿态,自己都可一览无遗。依照台上的假想位置,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众视线,自己研究如何摆出最美的亮相。眼神应如何转动最能为观众所吸收,统统在他的研究考虑范围之内。


 同时由于他继续不断的要求改善,所以一出戏无论在行腔吐字轻重气口方面,或是表情方面的一颦一笑,眉宇之间的形容变化,身段手势转腰抖袖等动作,甚至服装衣饰灯光布景,以及文武场面无不加意讲求精益求精。

 

 兹就《凤还巢》一戏来说,这出戏最费周折的是第四场,也就是唱南梆子的那一场。程雪娥闷坐春闺,听了丫环三报,每一报都引起了雪娥心情上之变化,她白口的表达与她脸上的戏,是要互相配合。这场戏才是全剧最难唱的一段,也是精华之所在,也可以说是梅老板独自表演技艺的一场(与老生之《空城计》的三报有异曲同工之妙)。


梅兰芳、姜妙香之《凤还巢》

 

 据说在排这一场戏时,几经删动,表情与唱腔都经过仔细研究,千锤百炼而成。至于相亲与避难的西皮慢板与原板流水的两场,倒是细微末节呢。看戏的行家,无不对此场特别注意。梅老板以外,其他演这出戏的人亦多视这场为畏途。能得其神髓者,试问能有几人呢?


 余如相亲的慢板第二句“只见他美容颜神清骨俊”的一句唱腔,也是改进了两次。最初的唱法,是与大中华所灌的那张唱片中的相同(目前这张唱片很难找得到了),那个腔是王少卿所编,但据他称“这腔虽属好腔,但是对于梅老板的嗓子与韵味而言,多少有些不合适,所以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倘如由程砚秋来唱就特别相宜了。”


 当时我听了这一番话,还不尽以为然,但是以后再听,梅老板终于接受了劝告,而改成了现在一般流行的唱法。以后因年老力衰,听说在气口上又有更动,足征他是无时无刻不在求进步,而能不耻下问从善如流了。


(《齐崧先生文集》)


- 历史推荐 -


梅葆玥:我的老师王少楼

京剧应该亲世俗、趋时尚、多戏说

侯喜瑞谈科班生活:单调、枯燥的“七年大狱”

汪曾祺:“样板戏无功可录,罪莫大焉”

京剧只宜演古装戏:“要警惕那些现代化了的古装戏”

京剧就是京剧:京剧为什么不能姓京却要改姓为“今”?

李丽华唱京韵大鼓《大西厢》(1964年影片《故都春梦》片段)

京剧影片《洛神》全彩修复版(1955梅兰芳、姜妙香主演)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梨园旧事get√

投稿请戳菜单“关于投稿”一栏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