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京剧只宜演古装戏:“要警惕那些现代化了的古装戏”

彭晓辉 梨園雜志 2022-07-30

 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梨園雜志"↑免费订阅

 

 读了《中国京剧》今年(1998年)第二期张国威同志的《京剧就是京剧》一文后,大感兴奋。对于国威同志掷地有声的言词和棱角分明的观点,读后大感畅快。笔者虽然人微言轻,也愿发表一点意见,就正于方家。

 

传统剧目存在的必要性


 本文的题目叫《京剧只宜演古装戏》,而古装戏中绝大多数是传统戏,传统戏是京剧艺术产生和发展的依托,京剧的表演艺术正是在一出又一出、一代又一代的传统剧目中形成、发展以致完善的。可是,今天却有人提出“传统京剧就整体而言,它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那种盲目抬高传统京剧地位,企盼传统京剧复兴的观念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应具备的时代精神是相悖的。”岂不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种数典忘祖的观点是极幼稚而又可笑的。

 

 目前,攻击传统戏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这些观点貌似有理,实则都是那些自诩站在时代潮头的“艺术评论者”凭空想象出来的,是经不起推敲的。然而这些言论又是极危险的,它影响了京剧的形象,使人们对于京剧“敬而远之”——持有这些言论的人是想振兴京剧,还是想搞垮京剧?!)


马连良、谭富英之《草船借箭》

 

 1、认为传统戏的唱腔“老腔老调”、“节奏慢”。试问,什么叫做“老腔老调”?我想,那些攻击者们自己恐怕也给不出明确的定义。他们只是想当然地想用“老腔老调”来贬低传统戏。可正是这些“老腔老调”却能流传百年而盛唱不衰,能一次又一次地令听者如痴如醉。因为这些“老腔老调”是一辈又一辈艺术家们千锤百炼的结晶。它们是根据京剧艺术规律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在某些具有“现代意识”的人的鼓动下一下子就想象出来的。

 

 京剧是戏曲,戏就要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人物身份。这些就是唱腔的基础或说是内涵。以《文昭关》为例,伍员“叹五更”唱[慢板],节奏很慢,但慢得好,把伍员满腹心事,忧愁烦闷给“慢”出来了。同时,[慢板]那委婉悠扬的旋律又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也有快的,如《秦香莲·杀庙》一出中,秦香莲的那段[二六]就比较快,因为这时她要忙于把自己的苦情诉于要杀她的韩琪听。如果这里用[慢板]就不合情理啦,观众也不干呐!所以,传统戏唱腔并不都是“节奏慢”,即使有慢的也“慢”得合理。


杨宝森之《文昭关》

 

 2、认为传统戏的程式僵化,“生命力开始逐渐枯萎了”。京剧的表演程式是对现实生活片断的艺术再加工,不仅具有对现实的模拟性,还具有艺术上的欣赏性。经过历代艺术家们,如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等人精心琢磨,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传统的程式不仅内容丰富,像梅兰芳先生创造的各种手姿就有53种之多,而且在运用上也很灵活,常常巧引用,妙搭配,如梅兰芳先生在《穆桂英挂帅》“捧印”一折中设计的身段就是借鉴于《铁笼山》的姜维观星和《一箭仇》的史文恭战罢回营的身段。由此,“僵化”二字从何而来?“生命力开始逐渐枯萎”之说又有何根据?

 

 3、认为传统剧目的内容陈旧,不符合我们这个时代。任何一种真正的艺术都应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对于京剧,它的自然性就是它的娱乐性,也即是它能给人们在工作、学习之余提供一种娱乐方式以获得放松,高层次一点可以获得艺术上的享受。传统剧目有“唐三千,宋八百”之说,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多样,有喜剧、有正剧、有悲剧,完全可以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


梅兰芳之《穆桂英挂帅》

 

 京剧的社会性指的是它的思想性。传统剧目大多反映的是忠、孝、节、义等传统的道德观念。这里当然有的属于封建的思想糟粕,但仍有许多的可取之处,如其中反映的精忠爱国、去恶扬善、尊老敬贤、发奋进取等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这些思想即使在当代的社会中仍是需要大力提倡和发扬的。

 

 可见,传统剧目在当今的精神文明建设中仍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现代戏不符合京剧的发展规律


 在刘梓钰同志的《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京剧刍论》一文中,提出了京剧要“以现代题材为主”的观点。其实,这也是当前相当一部分人的观点。但,这也是不尊重京剧本身艺术规律的观点。

 

 1、任何一种艺术体系的成熟和完善,也在同时标志着这种艺术的局限性的最终确定。正如国威同志所说,“京剧诞生和发展都处于封建时代。京剧许多剧目中的人物和故事都取材于历史。京剧原有的表演艺术形式比较适合反映历史题材和古人的生活”。京剧艺术体系的完善,也就标志着它在表演现代题材方面必然具有先天的缺陷。梅兰芳先生曾对新凤霞说过:“评剧演现代戏很好,配合形势很紧,创造现代人物形象很成功。这一点,京剧表现现代生活就不如评剧方便”。

 

 梅兰芳先生本人在早期也曾排过《邓霞姑》、《一缕麻》等时装戏(即是当时的现代戏)。他后来说:“时装戏表演的是现代故事。演员在台上的动作应尽量接近我们日常生活里的形态。这就不可能像歌舞剧那样处处把它舞蹈化了。在这个条件下,京戏演员从小练成的和经常在台上用的那些舞蹈动作全都学非所用,大有英雄无用武之地之势……我后来不多排时装戏,这也是原因之一。”可见,京剧表演体系的确立正将其表演局限在了一定的范围,若再去演现代戏,那正是扬短避长,是必然得不到成功的。这也就如话剧表演体系的确立也就决定了它不可能表演歌唱、舞蹈一样。



梅兰芳早年时装戏《一缕麻》


 2、演现代戏意味着要抛弃京剧的许多艺术精华。脸谱已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京剧的象征。可在现代戏中脸谱就用不上。如《智取威虎山》中的座山雕是净角应工,可是他没有勾脸谱,其实,勾了也不好看——这是现代题材与京剧表演艺术的固然冲突。京剧界素来有“千斤念白四两唱”之说,可见“念白”(主要是韵白)在表演中的重要地位,可是,现代戏中没有“念”,只有“说”。还有,正如梅兰芳先生所说的,现代戏中不可能把动作舞蹈化,因此也就意味着无法排出像《别姬》、《醉酒》那样有优美舞姿的戏。此外,京剧表演中许多优美的程式动作,如“趟马”、“舞水袖”、“耍髯口”等都是根据古装戏的特点而设计的,现代戏根本用不上。而且就目前来看,现代戏也没有创造出什么优美的程式动作来(总不能来个“趟摩托”、“趟轿车”吧?)。诸如此类,还有很多。

 

 如此看来,现代戏正是“纯属空中楼阁”。在理论上、在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

 

警惕那些现代化了的古装戏


 我们要发展京剧,也还必须要编出一些新戏(古装戏)来,但要警惕那些现代化了的古装戏。

 

 常常听到一些导演洋洋自得地介绍自己的新戏,说什么注入了现代人的意识啦,什么设计了豪华的布景、道具啦等等。笔者也曾看过几出这种典型的戏。布景的确豪华,演员的服装也十分华丽,还动用了现代化的灯光、音响。可是,看起来就觉得不伦不类,不时地问自己:这是京剧吗?

 

 我们不反对京剧与一些现代化的手段相结合,但不能过了火。因为真正吸引和感动观众的不是那些豪华布景、奇装异服、灯光音响,而是演员的表演艺术以及戏中所应表达的真情实感。

 

 京剧要发展,但必须循着其自身的规律来发展。愿古老的京剧艺术能在不断的继承中重放异彩!


(《中国京剧》1998年第9期)


- 历史推荐 -


大世界忆旧:迷信,色情,荒淫,哄骗!

翁偶虹忆《红灯记》:“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

老舍:写剧本不能一句凑一句,要先学一点诗词歌赋

京剧应该亲世俗、趋时尚、多戏说

旧影|孟小冬的旦角扮相是什么样的?

与张君秋畅谈创新腔:万变不离其宗

汪曾祺:“样板戏无功可录,罪莫大焉”

俞振飞:“百善勤为先,万恶懒为首”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梨园旧事get√

投稿请戳菜单“关于投稿”一栏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