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信芳和侯宝林:“似我者生,象我者死”

郑青松 梨園雜志 2022-07-30

 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梨園雜志"↑免费订阅

 

 我之所以把周信芳和侯宝林这两位大师联在一起谈,是因为所谈的一些事情和他们两个人都有关系。他们的有些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引起了我的联想,特笔录之以飨读者。

 

 五十年代,周信芳先生在中国戏曲学校。他在教萧润增学《徐策跑城》这出戏的时候说过:“别学人家的毛病,学我,就得象侯宝林那样。”当时,学习“麒派”艺术的演员颇多。所以,周先生还讲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似我者生,象我者死”。

 

 “似”和“象”,在字典里的意思差不多。但是,周信芳在这里讲的“似”和“象”,含义却有明显的区别。他所说的“象”,是指学得一模一样,亦步亦趋;而他所谓的“似”,则指大致相似,又有所发展、创造,后人高过前人。联系前面说的几句话,中心意思是说要扬长避短,即不仅学别人要扬长避短,而且对自己也要扬长避短。周先生不愧是伟大的艺术家。他讲得非常透彻,给后来者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只学表面,哪怕一抬手、一动脚、一张嘴完全象,而没有自己的发展、创造,那也是没有出息的。


周信芳之《徐策跑城》

 

 我看过萧润增演出的《徐策跑城》,觉得他是理解了周先生的教导的。他的表演动作连贯,演唱流畅,避免了周先生晩年门某些特殊处理方法,发挥了年轻人身手灵活的长处。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音乐、电影、电视等艺术在飞速前进,京剧艺术也一定会加快改革的步伐,这是大势所趋。当然,各种艺术都要发展多种风格、流派,但要象周信芳先生提倡的那样,要继承长处,发扬特点,而不能抱残守缺。


 有人死抱着自己那一点东西,不分良莠,别人改一点都不行,否则就不承认他是某派。如果都认为自己是那么完美无缺、至高无上,那恐怕会象周先生指出的那样,在艺术上走进死胡同。

 

 下面,再谈谈“学我,就得象侯宝林那样”这句话。为了弄清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我曾走访过侯宝林先生。

 

 侯先生在《卖包子》等三、五段相声中有周先生的动作和唱腔,很多读者可能都看过或听过。特别是他的唱,很象周先生。说得更确切一点儿,很“神似”周先生。


侯宝林


 当然要取得“神似”之前,必须经过勤学苦练,而且要学得扎实。对这一点,老舍先生说过:“侯宝林先生对戏曲下功夫钻研过,能够入弦上板……他在相声段子中学唱的京剧和地方戏,不仅照样唱出来,而且极有的味。”早在1945年,有的戏曲演员就议论过:侯宝林唱得这么好,怎么不唱戏呢?有人回答得好:只要能钻研,都能成“角儿”,在哪一行都一样。

 

 在学习过程中,侯先生特别强调“不是死学,是活学”,他不仅能抓住别人的特点,还能发扬别人的长处,融入别家之长,力求完美的“神似”。侯先生即使是在一个相声段子中仅仅学周先生的几句唱,也是反复琢磨、钻研过的。


 周先生嗓音低,用断续相连的唱法而表达其神情;侯先生嗓音高,就唱得满弓满调而达其意。如果谱好曲谱,不仅音调高低不一,曲调也有变化,但其韵味之浓则相通。仅仅这几句唱,侯先生为求其完美,还汲取了同是红净名家林树森的小腔;在起唱动作上,还求教过名家白玉昆。白玉昆对其弟子说:“别看侯先生问点东西,他那两口我还真唱不了。”意思是说,侯先生那种满弓满调的唱,嗓音不高不能勉强。


 侯先生对自己也注意扬长避短。比如,在一个相声段子中有段唱,原来一直是用马(连良)派高昂、华丽、流畅的腔,但后来一度因演出太多嗓子疲劳,于是改用“麒派”腔,取其声断情连的表现手法。


马连良与周信芳

 

 侯先生特别强调,“说相声,哪怕只唱几句,都有目的”。我体会,在《卖包子》中所以用一小段“麒派”腔,是因为周先生在旧社会连嗓子倒了仓,还得不断地唱,否则很可能保不住饭碗。说周先生“改行卖包子”,不是周先生当时的境遇吗?这种拟似是有根有据、有血有肉的。现在,有的相声演员为唱而唱,谈不上什么目的,(如果说有目的,大概是赶点时髦。)再加上不下功夫,缺乏“韵味”,听起来实在不美,难免有使自己的艺术走进死胡同的危险。

 

 侯宝林先生的相声之所以能够脍炙人口,就在于他毕生刻苦追求艺术的美。因为他有这种追求,所以他的相声艺术,也包括学唱,从“难登大雅之堂”,终于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殿堂。他刻苦学唱,直到学漫画、喜剧、外国讽刺等艺术门类,都为的是使相声成为美的艺术。


 可以说,两位大师讲的发扬长处,鼓励的是攀登艺术高峰,目的是追求艺术的美。是不是追求艺术美,这恐怕是艺术工作者成败的关键。


 这篇短文,只想把笔者所知道的两位艺术大师的一些经验之谈参献给读者。在介绍中,对他们的言论,难免认识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戏曲演员印象录》)


- 历史推荐 -


“戏曲,快些从华美的大梦中醒来吧!”

翁偶虹谈《赤桑镇》:曾是埋没多年的“冷戏”

杨四郎是否叛徒?《四郎探母》是坏戏吗?

杂谈“嘎调”:“谭富英不能嘎调,实为盛名之累、白璧微玷”

京剧影片《望江亭》全彩修复版(1958年张君秋主演)

汪曾祺:“京剧现状,只有正视危机,才能走出危机”

孟小冬晚年珍贵影像(1971年参加记者会的场景)

谈程砚秋之《四郎探母》:“和四郎并立台上,比四郎还要高大”

学昆曲怎样入门?“昆曲之难,莫难于唱法,决非一蹴所能”

从京剧看中国人的审美趣味:没有“标准化”,含蓄委婉,显得模糊

谈谈马连良:“连良天赋不够,乃努力于人工,小本钱会做大生意”

美术设计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我一开始是非常害怕用景的”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梨园旧事get√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