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鱿鱼游戏》大火背后:人人都想要一个一次性的困局解决方案

何老师 源记物语 2024-04-11


假设,你已经欠下了上百万的债务,离婚后只能跟老母亲相依为命,每天被债主追着屁股跑,鼻青脸肿地打着零工,行尸走肉地生活着。突然,在把给女儿过生日的钱赌输完的这天晚上,一个西装革履的帅哥在地铁站出现,打开一个装满钞票的皮箱,真诚地问你:

 

愿意跟我玩游戏吗?拍画片,赢一局给你500块钱,你输了挨我一巴掌就行。

 


你的选择是什么?


我想没有人会拒绝玩这个游戏。

 

国庆7天,最后一天追完最近大火的奈飞电视剧——《鱿鱼游戏》。这个火不是一般的火,是现象级的大火,一方面,这部剧拿下了除印度、乌克兰、南非外所有国家(当然除了大陆)和地区的热度冠军,另一方面,在上之前的一段时间也连续冲上微博热搜和知乎热榜。另外,这两天LV刚刚官宣女主韩国女演员郑浩妍成为其品牌大使。



看完之后,我也叹服创作团队对人性的拿捏,他们抓得最准确的一点就是,每个人都会遇到人生的困局,而当这些困局慢慢大起来或多起来,脑子中也许都意淫过这么一种可能:有没有一个方法可以一次性解决我所有的困局?



而本文开头描述的那个场景,就是《鱿鱼游戏》所有玩家进入游戏前遇到的一个入口测试——说是诱饵也可以。最后,他们都选择了玩这个游戏,也都捂着被打肿的脸拿到了不少钱,最后进入那个残酷的游戏里,为自己的人生困局做一次最后的搏击。


01 困局之下的人心

  

《鱿鱼游戏》的剧情张力都来自于一个极端游戏的设定:以男主和女主为代表的456个“人生Loser”,得到了一个机会——参加一场游戏,最终获胜者将获得高达456亿韩元(按今日汇率大约为2.5亿元人民币),而其他被淘汰的人都将被杀死。

 

而整部剧的剧情是简单的,就是从游戏内外两个层面,一边不断描述男女主各自的人生困局,一边表现他们在游戏里的“闯关”。

 

我看到开头的时候,固然觉得这个设定没什么新意,但让我迅速地进入了。不需要多庞大的观影量,也可以了解到“大逃杀”的游戏设定确实前有珠玉了。但《鱿鱼游戏》优化的点在于,把这个游戏设定跟人生困局绑得特别紧。

 

《饥饿游戏》和《弥留之国的爱丽丝》都发生在架空世界中,日本电影《大逃杀》专注在青少年世界,隐喻的是青少年和成年人政治之间的对抗和紧张,《饥饿站台》则是通过具象化食物和一个上下翻动的楼层来突显阶级冲突……

 


这些前作里的设定,要么抽象,要么架空,要么必须承载宏大的意义,多少会给人一种疏离感——也许也是那些导演故意为之。但从观影体验上来说,确实不如《鱿鱼游戏》那么容易让人进入。

 

《鱿鱼游戏》里的每个人,都没有那么宏伟的价值,不为了人类不为了世界,只为了自己,解决自己的人生困局。

 

这就特别适合一部网剧的设定。网剧的目标受众、观看环境、舆论空间、传播环境等,都跟电影不一样。

 

这个设定背后暗含的一个逻辑是,当你面对自己的人生困局时,你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这部剧把这个逻辑推演到一个荒诞的境地,为了解决自己的人生困局,需要牺牲掉455个人。

 

你还愿意吗?

 

类似的思想实验,在哲学界已经讨论了很多年了。甚至《奇葩说》都有一期讨论过类似的话题。而在这部剧里,导演并没有挣扎在道德困境里,这件事放进了身边的时候,显然消弭了很多铺在表面的道德伪饰。

 

困局之下的人心,能开出什么样的花,形状统一又千姿百态。


02 天助我也:一个跨文化的“意淫式”故事原型

  

某个不起眼的平凡人,不知怎么走了狗屎运,忽然获得了“天助我也”的力量,于是走上人生巅峰。

 

你是不是忽然就想到你看过类似的剧情设定?

 

没错,这就是一种故事原型。在各类不同背景和地域的文化里,我们都可以读到类似的神话或寓言。之所以这样的故事原型会能出现“跨文化”的呈现,“默契”地出现在各个地方里,也只是说明,从古至今我们的前人们都遇到了很多很多的困境,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创造故事,安慰他人,抚慰自己,希望获得一个“全局性的解决方案”,一举解决所有问题。

 

心理学家荣格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套感知原型概念的系统,这些原型意象具有共通的本质,它们以神话元素在世界各地的形式或形象中体现,同时也是每个个人身上源自潜意识的产物。

 

“天助我也”这个故事原型也是潜在在我们的“集体无意识”里的一种产物。

 

在《鱿鱼游戏》里,导演特别巧妙地把这个故事原型结合进了极端设定中。处于困局的人并不是直接获得一股神力,他们只是获得一个机会,一张入场券,至于入场之后,还得靠你自己的努力。

 

这个“意淫式”的故事原型的改造植入,我想也是这部剧大火的一个重要原因。谁没有遇过人生困局呢?又有谁没有这样意淫过呢?

 

我们都是偷懒的人,我们都有想屈从于自己人性的一面。


03 人生就是一场游戏

  

你小时候玩的游戏是啥?

 

必然不是现在的孩子们玩的电子游戏。无非就是丢沙包、拍画片、弹玻珠、躲迷藏、123木头人这些。

 

小时候我也曾去过一些别的城市和地方,我也纳闷过,究竟是谁可以把这些游戏传播得那么广。

 

《鱿鱼游戏》的设定里,特别精妙的一点就是,每一轮的“闯关”,都是儿童游戏:

 

  • 第一轮:一二三木头人

    谁移动了,就会被枪射死


  • 第二轮:抠糖

    掰一个椪糖,没掰好就要被人当场打死。


  • 第三轮:拔河

    输掉拔河的那边,就会直接从数十米高的跳台掉下去活活摔死。


  • 第四轮:玻璃弹珠

    两人组队在一组,赢得对方十颗弹珠就算获胜,输的人死掉。


  • 第五轮:玻璃桥

      也是两人组队在一组,谁猜对钢化玻璃桥走过去,就活下来。


  • 第六轮:鱿鱼游戏

      类似于我们的“跳房子” 。


你不一定全都玩过,但你一定玩过其中之一。小时候我们玩这些游戏是为了赢,为了开心。而在这部剧里,玩这些游戏是没有退路的:要么过关,要么死。

 

在前面两集里,其实大家有过一次退出游戏的机会,游戏制定者还是很人性的,给了大家一次投票选择,第一次玩游戏活下来的人也退出了。然而,回到各自的人生里之后,他们发现,还不如再去玩一次游戏呢,就像剧里的那句台词:

 

你们的人生,才是地狱。

 


于是,他们回到了游戏里。其实人生也是游戏,只不过那一场游戏已经没有希望,也没有赢的可能性,而必然导致的结果是死。在这一边的极端游戏里,虽然概率小,但至少有一丝赢的可能性。

 

而最终,结尾里也有一个大反转——我就不剧透了,其实看到中段我也已经猜到了。

 

规则的制定者,最害怕的就是规则陷入一种虚无之中。如果所有人都赢不了,这个规则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这或许也是这部剧对现实社会一个极大的讽刺。


而这部剧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隐喻。如果感兴趣的话,有空你也可以看看这部剧。



— END —


一点个人小解读。想到哪写到哪

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欢迎评论或留言。我会回复的。


回顾往期【公共热点/沙雕研究】精彩:

举报动画片的人不是最坏的

同样因美国“被监禁”,在同一天重获自由:三年前的他与今天的孟晚舟有何相似与不同

凡尔赛文学家和社交名媛,同一座小镇里的两个大学舍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