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地有声】能力重要还是关系重要?社会经济地位如何影响中国公众对绩效原则的认同和感知
专栏简介
自2019年12月起,CJS隆重推出热点文章专栏【掷地有声】,特邀作者以语音的形式为大家介绍其研究背景、所用数据、论点、研究结果、相关的调查/田野趣事等,希望能为广大读者深入了解这些研究提供更丰富的视角和资料。
第十二期我们邀请到了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李昂然老师介绍他与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胡安宁老师合著的文章“Community contexts,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meritocratic beliefs and perceptions in China”。这篇论文刊于CJS 2021年第3期,pp.470-493。
本文作者:李昂然、胡安宁
照片由作者提供
- 文字版 -
各位CJS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李昂然,现在是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百人计划研究员。我的研究兴趣是社会分层和流动、教育社会学以及家庭社会学。非常感谢CJS给我这次机会来和大家介绍我的研究。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和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胡安宁老师合作完成的关于中国公众对于绩效原则认同和感知的研究。
研究缘起
我对绩效主义主观认知研究的兴趣起源于2018年国际华人社会学会议上的交流。我当时仔细聆听了山东大学李忠路老师关于绩效主义的代际传递研究,因而对咱们国家公众绩效主义认知的阶层差异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便开始对该领域的研究展开了大量的阅读,发现关于西方社会中个体社会经济地位对绩效主义主观认知影响的研究大多存在理论上的争论。于是,我私下向胡安宁老师取经,他对主观社会价值认知和社会分层有很深入的研究,交流过程中我们两个人一拍即合,决定从中国的视角出发,试图从理论争论中找到答案。
绩效主义的概念及价值假设
首先,什么是绩效主义呢?这个词的用法算是西方舶来品,其表面含义有些模糊。英文meritocracy最早是由英国社会学家Micheal Young在1958年所撰写的一个反乌托邦小说中提出来。当时,这个词具有更加贬义的色彩。他描述了一个将个人能力完全通过测试分数来表达的社会,类似科幻电影中展现的未来每个人手上戴着测试评分手环的社会。其实,其中文的解释似乎更加直接,即选贤与能,其价值假设就是有能力和真本事的人应该获得社会向上流动的机会和回报,而不是靠出身和关系。这与我们历史上科举制所推崇的价值是一样的,并且这符合现代文明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和要求。
图片来源:pixabay
理论争论与经验分析
但是,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是如何影响大家对绩效主义的认知呢?一方面,自利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地位更高的个体会更加认同绩效原则,因为他们是既有体制的受益者,绩效原则维护了其利益和地位合法性,即“我混得好是因为我有能力”。另一方面,制度正当化理论(system justification)认为,公平正义的社会是老百姓的普遍基本需求,而当人们发现社会不公又无力改变时,内心会产生意识错位。尤其弱势群体会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来正当化自己的弱势处境,认为自己的境遇其实是绩效主义的结果,即承认自己能力不行而否认社会不公,因而弱势群体反而会更加认同绩效主义。
那么,这两个理论哪个正确呢?我们的研究便是试图从中国国情出发去理解这种理论争议。首先,我们从理论上区分了绩效原则的认同与感知其是两个相互关联但又独立的概念。从理论上讲,可能存在的情况是:个体可以非常认同一个原则,但是却感知不到这个原则在实际社会中得了实现,即“我非常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能会取得成功,但我不认为当下社会中仅仅靠自己的努力和才能就可以成功,关系和出身似乎更加重要”。这符合当下老百姓的一个普遍认知。通过对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社会经济地位更高的个体更加认同绩效原则,但却缺乏对社会中绩效原则得到实现的感知;相反,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虽然对绩效原则有较低的认同,但却对绩效原则具有较高的感知。这个发现表明,在区分了认同和感知的概念后,自利理论和制度正当化理论其实并不矛盾,而是共同解释了社会经济地位和绩效主义主观价值认知之间的关系。同时,社会经济地位相对弱势群体对绩效主义更普遍的感知也似乎解释了当下中国社会长期稳定的深刻原因。
经过更加复杂的数据分析,我们将理论进一步整合并完善。通过分析多层线性模型,我们将个体所在社区背景因素带入到我们的研究中,因为个体所处的生活环境对其价值认知有重要的影响。人们会去和邻里做比较,从而不断地重塑自己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和认识。我们发现,在相对落后和收入更加不平等的社区里,绩效主义认同的阶层差异更大,即落后且不平等社区里的底层老百姓更加不愿意相信凭能力就能成功,而在条件相对优越和收入差距较小的社区,相对弱势的群体有更高的绩效主义感知,虽然和周围的人相比,他们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但是由于所处的环境更加和谐,他们更倾向于认为现实社会中凭才能和努力是可以成功。这说明,贫困和不平等会降低个体对绩效主义的信仰,而良好的社区环境会改善个体对绩效主义的感知。
总而言之,这看似截然相反的理论其实是辩证统一的。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人们心里想的和眼里看到的事情是不一样的。厘清这一理论争议对后续研究公众的主观价值认知差异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图片来源:pixabay
更多探讨
当然,我们的研究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分析上无法完全解决内生性问题,尤其是在探究社区因素对个体影响的时候,个体自我选择偏好所造成的社区差异会造成估计偏误。因为使用的是观察类数据,所以我们无法通过统计方法去彻底规避内生性偏误。
同时,社会经济地位的测量也面临很大的挑战,仅仅凭借教育、职业和收入因素也很难反映出实际的阶层分布情况。这里也希望读者带着更加批判的态度去审视我们的研究。
最后,我想提醒大家,统计意义上的分析始终和现实社会是有一定的距离的,再复杂的统计模型也无法捕捉到当下社会动态的最新变化,只能提供静态的短暂快照。当然,这一张张快照也为我们了解当下快速变化的中国社会提供了更多的视角。作为社会学研究者,我希望多为我们的社会拍几张照片,并从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欢迎登录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官网阅读原文(可戳最下方“阅读原文”直达)。谢谢大家!
新媒体编辑:王璐莹
【掷地有声】栏目往期文章:
【掷地有声】当网络相亲遇上985/211:学历在择偶中重要吗?
【掷地有声】漂在他乡,你的“心”定下来了吗?
欢迎关注和投稿
CJS注重理论研究、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之间的平衡,关注中国社会的本土问题,以本土和国际双重视角审视和解读中国在历史变革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公平、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组织与治理、社会福利与政策,以及城镇化、移民、家庭、性别、环境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联系我们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33号上海大学东区3号楼209室,200444
电话:021-66135221
Email:CJS@oa.shu.edu.cn
官网:https://journals.sagepub.com/home/chs
投稿链接:https://mc.manuscriptcentral.com/cjsocio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