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气管切开导管高流量氧疗的生理效应及临床应用
1 THFO的生理效应
HFNC时,高速气流通过鼻腔、咽喉等上呼吸道进入肺内。鼻腔的生理构造复杂,开口容积相对较小;而对于气管切开患者,当通过气管切开口进行呼吸时,切开口径则相对较大,且这时气体并不经过上呼吸道。因此,THFO的生理效应与HFNC虽有相似之处,但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1.1 提供准确的吸入氧浓度
在关于HFNC的研究中,研究者通过一个成人气道模型,分别给予不同流量和浓度的气体,当流量设置在60 L/min时,即使在潮气量700 ml,吸气峰流速77 L/min(吸气时间1 s,流量递减波),依然能供给准确的吸入氧浓度。Chikata等研究认为当给予的经鼻气流超过患者吸气的峰流速时,就能为患者提供稳定的吸入氧浓度。与HFNC一样,THFO可以提供相对准确且稳定的吸入氧浓度。Natalini等对26例气管切开患者分别进行标准氧疗以及流量分别为10、30、50 L/min的高流量氧疗后发现,与标准氧疗相比,当流量达到50 L/min后,患者吸气相气道内压波动减少,限制了吸入混合气体中空气稀释作用的影响,使吸入氧浓度稳定,从而可以改善患者的氧合指数。研究同时认为氧合指数的改善可能还与流量增加后呼气压力的峰值和平均值增加,使呼气末肺容积的增加有关。
1.2 最佳的吸入气体湿化
HFNC被认为可以提供37 ℃下100%相对湿度的最佳湿化,并改善纤毛的活性,有效促进分泌物的稀释和排出。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是抢救和治疗危重患者的重要措施。当人工气道建立时,由于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加温加湿的功能丧失,吸入干燥寒冷的医用气体会使纤毛气管黏膜损伤,黏液纤毛运输功能丧失,易使分泌物增厚,难以排出。反复清洁下呼吸道是必要的,但这易引起患者不适,并会增加下呼吸道感染和气道阻塞的风险。因此,机械通气时湿化吸入气体已是临床常规的做法,但是对于行气管切开术后已经脱离呼吸机的患者,采取何种方法对吸入气体进行湿化仍然是临床存在的难点。Birk等的研究比较了高流量加温湿化与冷空气雾化湿化对20例气管切开患者痰液吸引次数与纤毛摆动频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流量加温湿化可以有效提高纤毛的摆动频率,而雾化湿化的方法需要更多的吸痰次数进行分泌物清理,这提示THFO的湿化效果优于雾化湿化的方法。Nakanishi等也指出,对气管切开后脱机的患者来说,加热加湿的高流量系统可以减少与湿度不足和再次插管风险相关的并发症。Yang等对THFO的连接方式进行了对比,比较2种THFO加温湿化连接方法对78例气管切开患者疗效的影响,观察组通过密闭式吸痰装置与高流量装置连接。与常规的湿化连接装置相比,通过密闭式吸痰管连接高流量装置可以更好地改善气管切开患者气道分泌物的黏稠度,还能有更好的氧疗效果,提高患者的舒适性和依从性,并能减少长期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这提示对于长期气管切开的患者,可以通过密闭式吸痰装置连接高流量吸氧装置进行湿化和氧疗,这不但经济,且有利于患者的气道管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然而这样的技术是否值得推广则需要更多的临床实践与数据支持。
1.3 减少死腔量
HFNC时高流量气体对口咽部的冲洗作用可降低上气道解剖死腔,减少CO2的重复吸入,而解剖死腔清除率的增加可以减少患者呼吸做功。临床上实际使用HFNC的患者可能会随意张开或闭合口腔,漏气量的不同会对这一效应产生一定的影响。Frizzola等在模拟人类呼吸道的猪模型中,研究了高漏气量和低漏气量的条件下PaCO2变化的情况,发现当泄漏量较低时,PaCO2显著降低,这表明漏气量少更有助于吸气死腔的冲刷。研究表明,在HFNC中,30 L/min的流量就可以使PaCO2下降,患者呼吸做功减少,而TFHO与HFNC不同的是,需要50 L/min才能对PaCO2和呼吸频率产生影响,这可能是因为经气管切开导管口不似鼻腔结构那么狭窄,气管切开后较少的解剖死腔以及吸气阻力的减少削弱了高流量对患者PaCO2的这一影响,获得同样生理效应可能需要更高的流量;另一方面,由于吸入和呼出的气体被强制单向流动,这也增加了解剖死腔的清除率,并提高了患者的呼吸效率,使CO2的冲刷作用不依赖于高流量设备,从而减轻了THFO的影响。因此,经THFO的死腔冲刷作用是有限的,设置气体流量至少达到50 L/min,才能略微地改善氧合和降低呼吸频率。
1.4 PEEP效应
Kumar等及Mundel等的研究表明,与标准氧疗相比,HFNC可以改善氧合和呼吸力学,主要原因是由于治疗中高流量的吸入气体可使患者的呼气阻力增加,使患者呼气末肺容积及气道压力增加。Corley等通过电阻抗成像技术发现,HFNC使呼气末肺容积升高25%。然而,高流量氧疗时呼气末压力的产生机制不仅依赖于气体流量,还依赖于上呼吸道产生的阻力和患者的呼气流量。在气管切开患者中,气管切开导管相对于鼻腔开口较大,因此气管切开口的阻力是有限的,且由于呼吸系统的阻力和弹性以及呼气肌肉的做功的影响,患者的呼气流量之间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研究者也指出,在气管切开的颅脑损伤患者中,高流量氧疗PEEP效应并不明显,相反呼气末肺容积(非重力依赖区肺容积)会随着流量的增加而减小,推测这可能与经气管切开口进行呼气时,气管切口孔径相对较大,呼气阻力与经鼻高流量相比显著下降有关,另一方面,这可能还与患者呼气肌做功增加,使腹腔内压增加,从而引起患者呼气末肺容积下降有关。然而THFO时呼气末肺容积的变化是否与膈肌及相关呼气肌做功的改变相关以及它们之间的确切关系如何,尚需进一步探讨。在临床上,还有一些因素也有可能会影响患者呼气末压力。Moorhouse等发现,不正确的气管切开插管位置会导致气道阻力增加,可能意味着不恰当的位置降低了输送给机械通气患者的正压,有自主呼吸的患者将不得不增加他们的呼吸做功,以适应不正确放置的气管造口管。除此之外,有研究还指出,不同的气管造口管设计也会对呼气流量产生不同的影响。但一般情况下这种呼气阻力在气管切开后是减少的。Chen等实验证实,只有在气管切开口增加一个电阻,模拟呼气时的鼻阻力,才会在呼气时产生积极的气道压力效应,从而提高呼气末的肺容积。Wang等设计了一种带有可调节PEEP阀的高流量吸氧装置以为患者提供持续可调节的PEEP,以减轻气管切开脱机患者卧床、误吸等因素造成的肺泡塌陷,从而改善患者氧合,维持肺脏的生理功能。综上所述,THFO患者的呼气末压力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在临床上,应该综合全面地评估其效应。
2 THFO的临床应用
HFNC作为一种有效的氧疗工具和治疗设备,在临床上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HFNC用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患者。THFO的生理效应及作用机制与HFNC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临床应用的报道相对较少。
2.1 THFO在撤机中的应用
长期机械通气气管切开术患者的撤机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且花费巨大。长期机械通气与随着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后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增加相关。HFNC的应用已显示出很多临床益处,而近年来,对于THFO在撤机中的应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Corley等进行了一项比较THFO与持续雾化氧疗对脱离机械通气后患者相关指标影响的随机交叉研究,结果表明,在THFO使用15 min后,患者平均气道压力明显高于持续雾化吸氧状态下的压力,两者在呼气末肺容积方面的改变则无明显差异。虽然THFO时否定了HFNC的一些有益影响,但THFO对机械通气脱机后患者的氧合仍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此外,有研究者还报道了存在限制性肺功能障碍的气管切开患者使用THFO撤机成功的2个案例,这2个案例则提示在限制性肺功能障碍患者中,THFO可以通过输送高流量的气体来减少患者吸气用力和增加潮气量,增加肺泡通气,从而有利于脱离长时间的机械通气。然而与之相反,Stripoli等比较THFO和常规低流量氧疗对撤机失败高风险的气管切开患者神经通气驱动、呼吸功、呼吸频率以及气体交换的影响,研究发现在脱机失败高危的气管切开患者中,与常规氧疗相比,THFO并没有改善患者的神经通气驱动、呼吸功、呼吸速率和气体交换。因此,目前的研究结果可能提示,THFO的治疗生理效应与HFNC有一定的区别,特别是PEEP效应的不确定性,THFO能否有利于患者撤机有待进一步临床验证。
2.2 THFO在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高流量氧气疗法在急性呼吸衰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在治疗慢性呼吸衰竭中的疗效研究较少。Dolidon等对2011年1月至2018年4月在鲁昂大学医院进行长期高流量治疗的所有患者进行了一项回顾性单中心研究。该研究将患者分为HFNC的低氧性呼吸衰竭组以及THFO的气管切开术患者组,研究发现HFNC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并且该治疗可以降低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者的再插管率,使用THFO的患者再次入院率也有明显的下降。因此,研究指出对于严重低氧血症性肺病患者和经气管切开术后低氧血症患者,高流量氧疗在家庭氧疗和患者急性发作后低氧血症的治疗上都是可行的技术,且与之使用相关的成本也是合理的,但是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前瞻性临床试验,以评估这种治疗的有效性和成本效益,以及其对患者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
2.3 THFO的其他临床应用
微血管重建和气管切开术等头部和颈部手术后患者活动较少,且气道加湿不足,术后肺部并发症很常见。而THFO可以克服这其中的一些问题。Twose等将2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高流量氧疗组(10例)和标准氧疗组(10例),并观察患者脱机后高流量氧使用的可行性以及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等,结果表明,接受高流量氧疗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住院时间和术后理疗需求的趋势减少。此外,呼吸系统对物理疗法的需求也大大下降。这与高流量系统可以提供一定的温湿度、稳定的吸入氧浓度,以及同时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性及依从性相关。THFO也被报道用作严重面部外伤后困难气道患者插管前的预氧合,即通过一个气管造口面罩给予患者60 L/min高流量湿化氧疗气体,从而避免了皮囊加压面罩预氧合带来的进一步面部损伤,使患者耐受良好,而动脉血气结果亦证实其有足够的预充氧作用,故此研究支持在适当的病例中使用THFO作为患者气管插管前的预氧合。
目前对于THFO在临床上应用的报道尚缺乏,并且主要是集中在THFO在撤机以及术后肺部并发症预防方面的应用,这可能是因为在实际应用中,其生理效应尚存在一定的争议性和不确定性,而随着其临床效用的进一步探索和清晰,THFO的应用可能也会进一步增加。
引用: 徐培峰, 丁洁, 江叶, 等. 经气管切开导管高流量氧疗的生理效应及临床应用 [J] . 国际呼吸杂志,2020,40 (09): 698-701. DOI: 10.3760/cma.j.cn131368-20191116-01815
高流量湿化氧疗在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摘要
方法
选择山西省汾阳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成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文丘里氧疗组和THFO组,每组30例。THFO组给予THFO及配套装置进行氧疗;文丘里氧疗组用文丘里(无面罩)接MR850底座与呼吸机管路连接进行氧疗。观察两种氧疗模式患者5 d内07:00体温变化较基础值升高1℃、白细胞计数(WBC)较基础值升高2×109/L、氧合指数(PaO2/FiO2)<300 mmHg、下呼吸道感染(以影像学为标准)的发生情况和痰液分度以及痰痂形成的变化。
与文丘里氧疗组比较,THFO组体温升高>1 ℃、WBC增高2×109/L、PaO2/FiO2<300 mmHg、下呼吸道感染比例均明显降低〔体温升高>1℃:10.0%(3/30)比13.3%(4/30),WBC增高2×109/L:10.0%(3/30)比30.0%(9/30),PaO2/FiO2<300 mmHg:3.3%(1/30)比10.0%(3/30),下呼吸道感染:6.7%(2/30)比13.3%(4/30),均P<0.05〕,痰痂形成和痰液黏稠度为Ⅰ度的患者比例均明显升高〔痰痂形成:16.7%(5/30)比6.7%(2/30),痰液黏稠度Ⅰ度:30.0%(9/30)比20.0%(6/30),均P<0.05〕。
气管切开成人患者非机械通气时行THFO,可在维持较高氧分压的同时较理想地控制吸入气体温湿度,促进Ⅰ度、Ⅱ度黏稠度痰液排出,从而降低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观察THFO对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从而为患者氧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成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①气管切开后非机械通气者;②年龄≥ 18岁;③生命体征平稳,氧合指数(PaO2/FiO2)≥150 mmHg或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0.90,呼吸频率(RR)≤35次/min者;④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1.2 排除标准:
①主动脉夹层、生命体征不稳定无法参与本研究者;②高流量氧疗间断或治疗后行机械通气者。
1.1.3 伦理学:
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标准,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审批号:2019009),所有治疗措施均获得患者或家属的知情同意。
1.2 分组及治疗方法:
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HFO组和文丘里氧疗组,每组30例。入选患者均遵循按需吸痰的原则,用灭菌注射用水湿化气道。
THFO组使用THFO配套装置,患者氧疗参数设置:温度37.0 ℃、气体流速30~ 60 L/min,根据所监测的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来调节氧浓度参数,维持SpO2>0.90。文丘里氧疗组采用去除原装面罩的文丘里与氧气及MR850装置连接,将呼吸机螺纹管内连接加热导丝,螺纹管外连接温度探头,然后与患者气管切开瘘口所接的T管(雾化器部件)或气管切开面罩紧密连接并妥善固定,文丘里参数需根据患者SpO2进行动态调节给氧浓度及氧流量,维持SpO2>0.90,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医疗区域内温度和湿度要求符合《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温度控制在(24.0±1.5)℃,湿度控制在30%~60%。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氧疗后5 d内07:00体温变化较基础值升高>1℃、白细胞计数(WBC)较基础值升高2×109/L、PaO2/FiO2降低<300 mmHg、下呼吸道感染(影像学较前改变)的发生情况和痰痂形成情况以及痰液性质等。
痰液黏稠性状分度标准:Ⅰ度为稀痰,痰液呈白色泡沫或米汤样,轻度黏稠且易于咳出,吸痰后痰液不易附着于吸痰管侧壁;Ⅱ度为中度黏稠,痰液呈白色或黄白色,患者用力咳嗽可咳出,吸痰后吸痰管内壁有少量痰液滞留,易被水冲洗干净;Ⅲ度为重度黏稠,痰液呈黄色脓性或伴有血丝,不易咳出,吸痰后吸痰管内壁上滞留大量痰液,不易被水冲净,吸痰时吸痰管常因负压过大而塌陷。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
2 结 果
2.1 不同氧疗模式两组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表1):
60例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17例;年龄23~91岁,平均(68.2±11.9)岁;原发疾病:呼吸衰竭(呼衰)12例,脑梗死16例,脑出血17例,肺源性心脏病7例,肺炎7例,帕金森病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具有可比性。
2.2 不同氧疗模式两组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观察指标比较(表2):
与文丘里氧疗组比较,THFO组患者体温升高>1℃、WBC升高2×109/L、PaO2/FiO2降低<300 mmHg、下呼吸道感染率均明显降低,痰液性状为Ⅰ度的患者比例明显升高(均P<0.01)。
3 讨 论
气管切开是一种用于解决患者上气道阻塞、呼吸肌功能异常、下呼吸道分泌物清理无效或不畅等引起呼吸困难时的常见手术,而非机械通气气管切开患者如何在满足生理需求条件下进行有效的温湿化氧疗一直是临床探讨的重点问题。建立人工气道后不显性失水量可达1 200 mL,若湿化不理想使患者吸入干冷的气体,呼吸道黏膜纤毛净化功能下降,导致痰液干燥结痂不易咳出,严重时导致气道梗阻,进而发生下呼吸道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而过度湿化会使痰液过稀刺激呼吸道出现频繁咳嗽、痰多,导致患者缺氧甚至是窒息的发生。随着重症医学的不断发展,人工气道湿化治疗已成为目前气道管理研究的重点,尽管气道湿化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展,但如何在临床工作中更加合理、有效地进行气道湿化,提高湿化气道的精细化管理,降低患者感染发生率仍是医学界高度关注且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研究表明,THFO用于气管切开患者,在改善氧合状态的同时还能降低RR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而患者生命体征等不受影响,且THFO可使患者在维持较高动脉血氧分压(PaO2)的情况下,避免脱机过程中缺氧所致的心率和RR升高,进行有效湿化,促进痰液稀释,降低患者呼吸作功,以达到安全有效撤机的目的。研究表明,THFO能明显降低ICU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通气效果,有效降低气管切开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生率,维持稳定的血气水平。对于气管切开后非机械通气的患者来说,THFO因可以输送温度约为37℃及相对湿度为100%的温湿气体,改善气道黏膜表面的纤毛运动,促进分泌物排出,减少肺不张的形成,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和氧合,故可有效减少气道湿度不足及因此所致的再插管风险相关并发症。
临床上,经气管切开导管在为患者行高流量温湿化氧疗的同时,可提供更精准的氧浓度、最佳的湿度,操作简单且消除了呼吸回路中的冷凝水而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对年龄>80岁,尤其是合并基础脑血管疾病且自主咳痰能力差、痰液黏稠的患者,采用THFO氧疗方法后痰液黏稠度持续时间较其他患者长,痰液引流及肺部感染控制不理想;对呼吸困难的患者在呼吸肌作功及生理效应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