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世界的独特眼睛——听学者李镇再谈陆小雅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电影资料馆 Author 李镇

2021-05-25


陆小雅近照

受访对象|李镇
采访、整理|沃可心

回望中国80年代电影创作,我们总能发现惊喜。这里有太多充满个性的影片,太多充满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作为一位才华横溢、富有个性的创作者,第四代导演陆小雅以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和诗性的笔触,描画出转型期的社会巨变,雕刻着风云变幻的悲喜时光。她的每部作品总在当时引发热烈讨论。

在本月艺术影院特别策划的陆小雅导演作品回顾”展映之前,我们邀请了电影学者李镇与大家分享自己对于陆小雅作品的解读——尤其谈谈对于将在1号厅进行隆重放映的影片《热恋》,希望能够带给观众更好的观影体验。


一、打捞影史遗珠:《热恋》再发现


Q:本月,艺术影院将在1号厅为大家特别展映陆小雅导演独立编导的第三部作品——《热恋》。这次也会由您向大家隆重推荐这部影片,想先请您谈谈您对这部影片的感受是怎样的?您认为《热恋》的特别之处在哪里?

A:《热恋》在海南放映时,当地报刊刊登观众来信,热烈地讨论了一个月。当时的评论界也对这部片子很重视,大家认可陆小雅的勇气和才华。我相信看过本片的人都会留下深刻印象,这是一部在电影史上被忽略的好作品,一部真正的“影史遗珠”。

《热恋》既有陆小雅作品中一贯的对于社会问题的敏锐感知和深入探究,但又不同于她独立编导的前两部作品。我认为《热恋》在叙事方式上有所创新,更在人物塑造上进行了一次实验性的探索。影片虽然以《热恋》为题,但它并不是个爱情故事。

就人物的塑造而言,影片则遵循着一种内在的逻辑,而这个逻辑是那个时代促成的。这个故事折射出时代转型的迷茫与渴望、荒诞与阵痛,同时也构成寓言和揭示,揭示了资本与知识开始了姌合。而这一揭示成为预言,其实在今天几乎完全应验、见多不怪了。
 
《热恋》电影剧照

《热恋》的主题以及表达观念的方式,包括主人公文洁非、范继原这样的角色,在我国新时期的电影作品中具有独一无二的美学价值。正如郑洞天老师说过,陆小雅的作品总是提供一些以当时的标准无法阐释的崭新东西。这是我个人特别喜欢这部作品的原因。
 
Q:作品将背景放于刚刚设立经济特区的海南省,呈现了新时期电影作品中较为少见的时空和人物形象,反映的则是八十年代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生存状态。您如何解读影片创作的时代语境?

A:如果没有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今天的年轻观众可能无法真切理解女主人公文洁非面对精神与物质的选择是多么纠结。当时的社会处在巨大的机制转型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社会现象,即“脑体倒挂”当时部分个体经营者和体力劳动者先富起来,社会上有一些有趣的说法,比如“研究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出租车司机、摆摊的商贩都开始有钱,尤其是包工头的收入像天文数字。

正因如此,很多人离开“铁饭碗”,到南方“下海”去做生意,有些人开始不重视教育。也有一些知识分子以及他们的子女意识到,他们应该学会将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财富,使自己更好地、更有尊严地活下去,让自己的创造力发挥得更有“价值”。

我们可以看到,在《热恋》的故事里,“知识”呈现出一种80年代电影中少有的无力感和非道德感,它解决不了女主人公的归宿,它无法指明方向,更无法寄托信仰。那是当代中国人精神史上最特殊的一页。陆小雅导演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试图在自己的作品中捕捉这种时代氛围。

她带着主创一路南下,一边观察生活,一边认真修改剧本。她到了海南,看到了一些比内地更加典型的现象,才决定把故事发生的地点定在这里。《热恋》对知识分子有一种温柔且犀利的嘲讽,在今天看来,对所有的中国人其实都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警示。


二、充满个性的创作:论陆小雅导演的艺术探索

Q:您提到了陆小雅的作品与时代的关系,我们也会发现,她的作品都以现实题材为主。

A:她的创作不仅注重现实题材,而且都来自正在发生的事情。陆小雅导演曾有拍摄其他经典作品的机会,例如《黑骏马》《高山下的花环》《妻妾成群》等,她也改编过余华、迟子建等作家的小说,但因为种种原因最终都错过了。她的作品总是与现实的日常生活保持着同步,她没拍过历史片、战争片、神话片。可能有偶然的因素在,但我认为也是必然。

在陆小雅导演的潜意识里,还是更希望表达自己熟悉的、当下的、身边的故事。呈现实时的社会现象对导演来说不容易,需要对社会和对人的高度洞察力,厘清种种纷乱而复杂的表象,以生动并准确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恰恰是陆小雅最擅长的。

《红与白》电影剧照
 
Q:您提到了陆小雅导演在创作时的某种“选择”,那么她的作品中有没有什么一以贯之的主题呢?

A:“寻找真相”是陆小雅电影叙事中最突出的母题。她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是在寻找,探求真实的生活到底是什么,人真正的价值又是什么。在陆小雅的作品中,“求真”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能力,有一些人具备这样的能力,有一些人却无法辨别真假,有人不关心真相,有些人总是为了私利试图掩盖真相。
 
《红衣少女》剧照,这部影片讲述了一名少女追求真实的故事

如果有系统地观看了陆小雅导演作品的观众,或许会注意到陆小雅很少通过电影去严厉地贬低一个人物,但在《法庭内外》中我们可以看到,她以最具有冲击力的特写镜头反复地放大虚伪的林秘书矫饰而丑陋的嘴脸,表达了强烈的否定。
 
Q:陆小雅导演独立编导的三部作品,《红衣少女》、《红与白》以及《热恋》,都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您觉得她是如何处理文学与电影的关系的呢?

A:陆小雅本人说过,如果不当导演,她可能会更适合当一个文学家。她特别热爱文学、热爱诗歌,有文学情结。或许正因如此,她的电影作品也能够体现出相当的文学性,她对原作的改编幅度都很大,而改过的剧本仍然保留文学性,合作过的原著作者都对她的改编赞赏有加。

陆小雅还常常直接用诗作为电影的点睛之笔,就像《热恋》中对于徐志摩的诗歌的引用,“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表达的是一个时代的仿徨。更多的时候,诗在陆小雅看来是道德和人性的代名词,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很有趣的是,陆小雅的名字来自《诗经》的“小雅”。《诗经》中的“大雅”为权贵而作,辞藻华丽,色彩浓郁;而“小雅”的诗篇既生动又清新,多用来表现民间的生活,开创了中华现实主义的诗歌传统。“小雅”这个名字跟她的电影创作风格,也好像有内在的统一性。
 
Q:但另一方面,陆小雅导演的作品也体现出对于形式感的追求。您怎么看待她在这一方面的艺术探索呢?

A:《红与白》这部影片特别典型地体现了这种艺术探索,很多地方是表现主义的处理方式。比如好几个镜头出现了硕大的红十字,影片对红色也进行了意有所指的强调,并与医院的白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部影片的色彩运用,对于几何体建筑线条的呈现以及不和谐的配乐使用,流露出努力表达抽象哲思的欲望,甚至会让我联想到后来的基耶斯洛夫斯基代表作《十诫》与“蓝白红”三部曲,在当时可以说是相当超前的。

《红与白》电影剧照

陆小雅导演的创作手法也使作品具有一定的实验意味。比如《我在他们中间》从头到尾都在使用短小闪回,主人公发生回忆,画面瞬间就闪回过去,时间很短,随即迅速返回,营造出一种布莱希特式的间离效果,有心理剧的特点。

《法庭内外》中一场特别有意思的戏,法官和女助手在湖边,从面对面的话语交谈转变为面对面的画外音交谈,非常巧妙地表现了两代人的关系从误解发展到心意投合的过程。陆小雅作品中的形式追求,实际是她自己的主观情感难以抑制的冲动,同样是充满诗性的。
 
不过关于形式和内容的处理,陆小雅并不是一个特别风格化的导演。总体来说,她希望形式是自然流畅地呈现,不要让人感到突兀——《红与白》大概是个特例。她是演员出身,注重并敏感于人物的塑造,喜欢营造丰富的生活自然,最擅长在内景中处理演员调度。



采访的最后,李镇是这样概括评价陆小雅导演的作品的:“她以赤子之心面对世界和艺术,用执着的目光追寻真善美,用诗一般的电影语言歌咏生活,用沾满感情的笔墨为时代画像。”

往期推荐

张艺谋,没让观众失望

加拿大国宝级动画大师,想用动画拯救地球

《寻汉计》:对90年代青年的一次现代回访

电影档案微展 · 第一期:《青春之歌》影史档案首次全卷宗展现

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档案微展”:注重交互性和体验感,让文图档案“活”起来

《阳光劫匪》:女人·老虎·女人

关注全国艺联视频号,解锁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