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导演访谈 | 行走是天底下对自由最有力的表达

2021-11-08
原标题:导演访谈-关于创作巴尔干半岛的《德州巴黎》
翻译:微博@BenWhishaw_

2020年柏林电影节首映的塞尔维亚电影《漫漫寻子路》(Otac)于11月2日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

本文翻译了导演斯尔丹·戈卢博维奇于2020年2月28日在柏林影节接受的采访,您可以点击“阅读原文”访问原文。

导演斯尔丹·戈卢博维奇

漫漫寻子路》讲述了一个父亲徒步300公里,只为上诉夺回他的孩子的抚养权的故事。影片刻意放缓了节奏,但同时强化了父亲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意志,用独特的视角观察了塞尔维亚的社会。影片是本届电影节上最杰出的巴尔干地区的电影之一。我们与导演斯尔丹·戈卢博维奇谈及了这部电影背后的灵感、致敬,和塞尔维亚社会的腐败问题。



- 这部电影背后的灵感来源是什么呢?

导演: 影片源自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日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克拉古耶瓦茨市(塞尔维亚中部城市)附近村庄里的男人的故事。社会福利中心因为他的贫穷而强行带走了他的孩子。面对当地福利中心的官僚与腐败,他选择徒步行走至首都贝尔格莱德以示抗议。当我读到这条新闻时,这个父亲已经到了劳工部大楼门前。我也去了,并且和他聊了天。我不得不说,这真的很“有意思”,特别是当他说他并不是想抗议的时候。他只是跟随了他的直觉,便踏上了路。再之后,我阅读了一些哲学家(多数是法国人)关于“行走是天底下最有力的表达自由的行为”的说法——有两件事是没有人能从我们身上夺走的:呼吸与行走。这也是为什么文明社会中的抗议形式是游行。我的编剧奥涅金·斯维利契奇一起将这个故事进行了晦涩化,使其更加游离于现实之外。

《德州巴黎》是文德斯于1984年执导的剧情片,影片的主人公在德州的沙漠中徒步行走漫步了数年。

- 当提及公路电影,维姆·文德斯总会是第一个想到的人。《漫漫寻子路》中的徒步场景总让人想起文德斯执导的《德州巴黎》,它是影片的灵感来源之一吗?

导演: 《德州巴黎》是我的第一反应。我想如果能看到一部巴尔干半岛版本的《德州巴黎》就好了:一个男人徒步穿行一个美丽却完全崩溃、衰败的国家。这是我这部电影的初衷。但事实上我受沃纳·赫尔佐格的《冰雪纪行》影响更大。当我对朋友说起我在着手这样一部电影时,我的朋友给我推荐了这本导演的日记。当赫尔佐格听说他的朋友,著名的影评人、电影界前辈洛特·艾斯纳不幸患了癌症,他当即决定要从慕尼黑徒步至巴黎。那是1974年的一月,赫尔佐格在风雪中走了三周并睡在野外,写下了这本日记。我的电影中兔子的一幕即对这本日记的致敬。


- 电影看上去制作非常精良扎实。电影有制作一系列的分镜脚本,或是多次排练吗?

导演: 我们没有制作分镜脚本,但我们确实是非常准确而精细地完成了电影的制作。我力求我的每一部电影都能准确地完成。我有十分精确的镜头详单,上面记录了我所有想要拍摄的镜头。当然,我会做一些小的改动。我通常会有两到三个不同版本的镜头详单。但在这部电影中,我想要的是一种非常极简的拍摄语言:完全聚焦于主角,十分接近“命中注定”的概念。

- 主演戈兰·波格丹向我们展示了他精湛的演技。他约束了自己在电影中的情感表达,显得表演不够充分。这是否受到了罗伯特·布列松电影的影响?戈兰的表现很像是布列松电影中的素人演员,而非专业演员。

导演: 这是我们故意的。我们对于这件事讨论了许多。最重要的一点是真正地站在刚才提到的那位父亲的角度去思考。戈兰和我都和那位父亲生活在不一样的世界中。我们从未体验过那样的贫困。要挖掘那种情况下的真实感受是非常不易的。我一直都在思考当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被问及什么才是一部好电影时所说的一句话:“对我来说,能够让我相信的电影才是好电影”。角色的真实性,相信电影的叙述,是电影最重要的事。我们一起讨论过,他(戈兰)需要演得不像是一个成熟演员,要演得拘谨压抑,就像在布列松的电影中那样。

《随风而逝》(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 回顾一下近年的塞尔维亚电影,2019年有一部叫做《往事密密缝》(Stiches)的电影讲述了关于孩子被从母亲身边夺走的故事。而今年你的电影则又是关于家庭破碎的父亲的故事。在塞尔维亚,当涉及儿童福利、剥夺抚养权时,真的存在腐败的问题吗?

导演: 是的。腐败是当今塞尔维亚社会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这绝不是近期的事,而是已经持续三十年了。九十年代开始,对塞尔维亚来说,整个世界都崩溃了(1991年,前南斯拉夫解体)。这三十年来发生的事情对我们来说都是难以理解的。人与人之间的同理心和社会纽带消失了。这不仅仅是因为贫穷,还因为制度的崩坏,人民对政府的信心磨灭。这就是腐败加剧的原因。塞尔维亚正处于一个非常扭曲而奇怪的现状中。

《往事密密缝》(2019,塞尔维亚)

- 电影似乎还延伸到了别的巴尔干地区。你认为腐败是一个巴尔干地区普遍而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吗?

导演: 我出生时,还是南斯拉夫。而我现在依旧是南斯拉夫人,对我来说,这些都是一个地方,一种文化。我们说一样的语言,听一样的唱片,看一样的电影。但我的这部电影只局限于塞尔维亚。我确实在劳工中心有一幕,是对柯内流·波蓝波宇执导的《警察,形容词》的小小致敬——那个画面是纯粹的官僚主义。我的电影语言和流派不同于罗马尼亚电影,但那一幕是我的致敬。毕竟,发生在塞尔维亚的这些“有趣的事”都是官僚主义和腐败的冲突,是一个不可战胜的敌人。

《警察,形容词》(2009,罗马尼亚)

- 我来自英国。英国著名的社会现实主义电影制作人肯·洛奇执导的《我是布莱克》就讽刺了英国现在类似的官僚主义问题。但当你电影里的角色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你有意地删掉了一些主人公“受到关注”的场景,而这些肯·洛奇可能会保留在他的电影中。你是故意避免这些主角的重要时刻,从而使尼古拉更具有普通人的代表性吗?

导演: 是的。我非常喜欢肯·洛奇,但我这部电影受到的布列松影响更大。他的极简、原始、干燥感。我不想将主角塑造成为一个英雄,而是一个普通人。对我来说,少即是多。

《我是布莱克》(2016,英国)

扫码购票

往期推荐

定档 | 不应孤单的逆行 《医者仁心》全国艺联即将上映

平凡世界里的英雄主义: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

当谈论“中东欧电影”我们在谈论什么?

父亲的信仰:《漫漫寻子路》

塞尔维亚电影《漫漫寻子路》定档:一个父亲的英雄之旅

《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他们让这色彩有了温度

他是谁?他们又是谁?——《永不消逝的电波》编剧考

谈《永不消逝的电波》彩修版


关注全国艺联视频号,解锁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