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些新浪潮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幕味儿编辑部 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 2022-01-16
2021-11-10
前情提要
中东欧策展漫谈 PART1

X:王笑楠、博士、全国艺联选片人
Y:胤祥、博士、北京电影学院讲师

中东欧国家电影发展近况
 
X:9月份举办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我们对即将上映的几部中东欧影片整体上进行一个发布,这些影片基本上也都是国际电影节上的获奖作品,所以我们邀请这些影片的导演录制了视频参与电影节。

中东欧导演创作谈

在视频中导演们对自己影片创作背景进行了介绍,此外,我们还邀请他们谈一谈本国的艺术电影发展情况。我们收集回来之后发现各国的情况几乎是一模一样,他们都在说自己国家艺术电影首先是没有观众,其次创作也非常乏力,主要就是靠一些电影节和少量的铁杆影迷去支持,有一些国家有政策或者资金上的支持,有一些还非常的少。

所以从社会主义时期这些国有厂都逐渐消失了之后,到现在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大概是什么样的?以及现在的状况您再给梳理梳理。
 
Y:90年代比较惨,因为国有厂有的会变成私人的。各国都有,后来肯定是拍不起电影了,因为这个国家可能就1000万不到的人口,不可能有商业市场的。这个事其实很简单,作为一个波兰人,为什么要看一个罗马尼亚商业片?我们都可以看好莱坞。

所以它们是没有市场的,不光艺术片没有市场,商业片也没有市场。到最后如果这个国家还想有电影,必须由政府来支持,大家一般都是仿照法国的《电影法》,制定了各国的《电影法》,当然法国一直是有传统的,比方WTO谈判的时候,法国一定要“文化例外”,其中包括电影。

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国家的故事和形象能在银幕上可见,这个事就一定要国家来支持。

再来想一个问题,同样是国家支持,是支持艺术片还是支持商业片?现在大家看的很明确,支持的是艺术片,当然商业片也支持,但是为什么要支持艺术片,因为艺术片可以去国际电影节,可以被更多的人看到,可以形成更好的效果。而且艺术片的评价体系也比较简单,入围了多少个电影节,版权卖给了多少国家。

要是商业片就是我卖了多少张电影票,没了。为什么要看别国的商业片?作为一个中国观众,你会想看一个罗马尼亚商业片吗?罗马尼亚不是没有商业片,它连综艺电影都有。还有各种喜剧,我看国产喜剧不好吗?

但是如果这个片子得了金棕榈,这个片子提名奥斯卡,我是不是要看一看?比如法国知识分子观众和美国所谓的精英观众,根本不看商业片,说英语的片子一律不看,就看那些加字幕的。

最后这个结果,就会造成政府的钱可能更多的给这些能去电影节的片子。
 
欧盟有一些硬性规定,保加利亚是最典型的,因为保加利亚之前电影就惨得很,90年代之后,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都要谋求加入欧盟,他们所有东西都要达标,其中文化政策也得达标,就是说政府得资助电影,所以他们就得照着欧盟的标准,每年从博彩业、音像行业、游戏、广告等收一点税款过来资助电影。

罗马尼亚一每年大概是一期或者两期,国家电影基金的创投竞赛大概是2000万,高的时候可能人民币三四千万,然后低的时候可能也就是3000万左右。全国所有导演都可以来申请,大家就交剧本打分,当然这个机制就很复杂了,最后故事长片有大概七、八部,十部,少的时候可能就三部。国家级电影基金有钱就开一期,没钱了就不开创投。波兰经济状况好一点,波兰一年是3次还是4次。

另外罗马尼亚导演也可以申请别的国家电影基金,尤其是找到一个合拍公司,所以他们经常去做合拍。


X:说到这儿有两个点很有意思,一个是比较多的政府资助,再一个资助它是去参加国际电影节,但是我们知道最有名的国际电影节,其实就是欧洲三大,对东欧国家来说,可能还有所谓的前社会主义阵营,像莫斯科、捷克卡罗维法利这些电影节。但就说欧洲三大其实当时是另一方阵营的,这些电影节在选择东欧国家电影的时候,他们的标准从那个时候到现在有没有什么变化,以及对这些国家的创作会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Y:特别大的变化,策展独立后电影节的逻辑就变了,因为以前更多文化政治属性,现在更多是艺术电影属性,就是对抗商业电影。它不会觉得这是东欧电影,它会觉得这是欧洲电影。

从另外角度看,刚才有个点我还没说,就是各国做完合拍之后,在欧盟框架下还有资助,还有电影节的资助。比如很著名的柏林世界电影基金,鹿特丹的休伯特·巴尔什基金,法国的世界电影扶持基金(CNC)等等。欧盟既资助这些电影节,同时又资助这些电影,这些电影节又资助这些电影,所以最后大家是一个特别好的循环。

基本上就靠这些公共基金就把这些电影运转起来了。当然电影节也靠这些片子衡量自己的工作指标,就是创投出了什么片子,基金资助什么片子,这些片子去了什么样好的电影节。

所以这些影片养活了一大堆电影人,这些电影节有内容了,通过这些奖项和选片,又把它们推给更多的发行商,推给一些喜欢看这些电影的观众,建立了一个挺好的生态。

当然你说对片子有什么影响,是这样的,可能会引导导演选择更普适性的主题。因为比如喜剧,尤其是基于方言的喜剧,不是这方言区的人,根本不知道哪好笑对吧?


X:其实喜剧向来是一个地域性很强的类型,它可能是很多个国家最受欢迎的类型,但是通常出不了国门。

Y:这些东西可能没有了,关注的都是那种特别普世性的议题,比方大家就写移民、女性、性少数,战争难民,经济低迷,这些大家的共同话题,特别个性的话题就要少一点,讲到一些国家特有的事情的时候,就需要解释。

涉及到多国合拍,涉及到电影节,涉及到文化翻译问题,所以从机制层面其实是个定向筛选。

说不好听的就是投国际电影节所好,为国际电影节拍片。最近难民热,就拍难民,最近性别热,就拍一个女性受压迫的。这个东西其实是会有一些跟风,会有一些影响到他们创作独立性。这里面的各个利益相关方,都会对电影有要求,会觉得价值上面应该更怎么样,所以肯定不是一个纯粹的作者状态。这些会对他的风格有一些影响。

X:创作方面,冷战结束之后,到现在东欧电影呈现了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从题材上,美学风格上,包括一些重要的潮流。

Y:90年代每个国家都说要拍民族史诗,就是把社会主义时期的被压抑的叙事重新讲一遍,比如波兰拍了一大堆什么《火与剑》《太阳王公》这样的片子,换了一套历史叙述,终于可以不用讲所谓历史唯物主义了。


还有一个宗教题材复兴,社会主义时期相对被压抑的宗教,宗教题材上波兰就特别爱拍教皇,艺术电影就会讲宗教传统和新观念的冲突,等等。

另外大家拍喜剧,拍犯罪,有一些之前不让拍的,赶紧再拍一拍。

还有怎么处理所谓社会主义时期的遗留问题,有很多。比如《窃听风暴》怎么处理秘密警察,好多拍前警察的片子,包括基耶洛夫斯基的《红》,老法官整天窃听别人电话。

波兰的扎努西导演来北京北影节做交流的时候就讲到这个事,冷战结束之后,突然有一天有人给他打电话,说:“扎努西先生你好,我是之前专门监视您的秘密警察,我监视了您10年,您的所有电话我都听过,您的所有信件我都看过,我现在失业了,请问我能不能当您的秘书?”扎努西听完浑身毛骨悚然,就说怎么办?后来觉得这是个好故事,他就说我有秘书,但是我介绍你去跟基耶洛夫斯基聊聊,所以基氏后来就拍了《红》。


然后还有战争,这个题材特别多,波黑就一直在打,波黑导演日巴尼奇最近的《阿依达,你往何处去?(艾达,怎么了)》还在拍波黑战争。

后面还有科索沃战争,格鲁吉亚也算这个范围,虽然不是东欧国家,格鲁吉亚内战从90年代拍到现在还在拍。


包括女性、性别议题等等。

还有一些问题,比如阶级分化,尤其是暴富,他们通过资本化,包括各种不正当的渠道,成为新贵阶级。

还有很多讲出国务工的,像罗马尼亚、波兰都是务工大国,罗马尼亚一般是去意大利西班牙。新冠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意大利是当时欧洲重灾区,第二个倒下的就是罗马尼亚,因为意大利一说要lock down,当天就有六七十万人开着车就从意大利回罗马尼亚了,罗马尼亚就疯了。波兰人就比较喜欢去英国,英国电影里面经常能看到隔壁有一个波兰人,英国缺工人,好多是波兰那种很熟练的工人到那边去做制造业或者建筑行业等等。

这个题材跟移民也相关,当然我只讲了务工,还有别的比如性工作者,还有跨国婚姻,这些所谓社会问题。

X:潮流上应该是罗马尼亚新浪潮,影响范围又广,时间又长。

Y:对,算是十几年来国际电影节上最风光的那一批片子。比较谈社会问题,特别现实主义,中国观众看感同身受,大家都特别喜欢的《毕业会考》《孩童姿势》基本不用改,在中国就能再拍一遍。


还会有一些作者性的导演,每个国家都有。过去10年比较重要的是《日暮》导演,匈牙利的拉斯洛·奈迈施,他的长焦浅焦用法,影响了好多导演。

波兰的帕夫利科夫斯基,代表作《修女艾达》《冷战》,黑白画面、构图很独特,也影响了一大堆片子。


还有希腊,按理说我是不处理这个问题的,因为希腊毕竟不是前社会主义国家。希腊最近20年有一个诡异浪潮,或者叫怪浪潮,影响非常大,代表导演是兰斯莫斯。

他的重要作品包括提名10项奥斯卡的《宠儿》,拿了最佳女演员奖,以及前面的《圣鹿之死》《龙虾》。


诡异浪潮的片子里人物基本是无表演、零表情,剧情走向也比较奇怪,有一些很特殊的构图,经常讲一些很匪夷所思的事儿,当然有的时候它是黑色喜剧。

之前北影节有一个片子叫《怜悯》,也翻译成《哭上瘾》,这个片子也是诡异浪潮。这样的国际浪潮其实也会影响到别的国家。



罗马尼亚新浪潮与法哈蒂合流
 
X:比较重要的潮流和影人,再重点说一说罗马尼亚新浪潮吧。其实罗马尼亚新浪潮到现在是不是已经风气渐弱了。

Y:有点翻篇了,有一个很好玩的事情,就是罗马尼亚新浪潮和法哈蒂最后合流了。

《毕业会考》特别典型,如果大家看《四月三周两天》和《毕业会考》,你会发现这两个片子其实是有区别的,区别就在于蒙久吸收了一点法哈蒂,social drama社会剧或者社会情节剧,特别强的戏剧冲突。


之前罗马尼亚新浪潮不这样,但是现在他们讲冲突,就是现实主义加社会情节剧。罗马尼亚新浪潮确切的说还不是现实主义,是极简主义的现实主义。它有一个特点,故事时间特别短,经常一天一夜。

它是一个很有效的剧作方法,影响面也特别广,东欧导演也拍,中国导演也拍,美国导演也拍这种一天一夜的故事。人物的对话可能一开始根本听不懂他们在说啥,但是也不做特别的交代。尤其是故事的矛盾,通常会在故事开始之前,这个矛盾就存在,是指向历史的矛盾,无论是离婚还是堕胎还是什么,它的矛盾是高度历史化的。风格上面,低照度、手持、长镜头等等这些,是一个很有效的创作方法。

罗马尼亚导演慢慢也都在转型,比如最近比较火的拉杜·裘德,一开始他是普优的副导演,普优是新浪潮的旗手,也是风格的发明者。

拉杜·裘德现在就经常做历史题材,但是他最新发展已经一步跨到了论文电影,或者叫散文电影。

比方说最新柏林金熊奖这一部,就是一个特别标准的论文电影,中间大概有30 多分钟一个词典式的电影,之前也不是没人这样拍,但是你把它搁在一个相对比较常规的电影里面,还是挺有勇气和发明性的一件事情。


包括蒙久现在越来越情节剧,其实现实主义跟情节剧是两个概念,现实主义可以一点不情节剧,也可以很情节剧,把这两个结合起来是法哈蒂,但也不是他首创,他做的特别好。

法哈蒂可能是过去10年最重要的导演之一了,他在现实主义这个方面跟罗马尼亚新浪潮有个合流。


最近的这些导演,也往别的方向转,包括得金熊奖的《不要碰我》,其实也有很大的论文电影的性质,而且它是一个自指,是个纪录片和剧情片的混合。

这部电影就完全抛弃了手持长镜头那种风格,这个道理也很简单,就是我们已经看这种电影看了10年了,真不想再看了唉。

比方我现在去电影节,除非迫不得已,一般不看伊朗电影,因为伊朗电影被电影节选择大概率还是一个社会情节剧,法哈蒂那种故事,有的时候可能是宗教有的可能是一些什么特别国情的这种事情。


像“血钱”这种事情,就是你杀了人,你要么给钱,你要么判死刑,当然女性的钱是男性的一半,这种故事法哈蒂拍完之后,后面还有无数电影在拍,就让人觉得“有完没完啊”。

罗马尼亚也是一样,我看到又是“一天一夜”,又是“历史债务”,能不能讲点别的?看多了确实挺烦的,所以转变也是必须的,而且一旦体制化成一个方法之后,就意味着有点过时了。

什么东西都不能总是跟风。我们去电影节,就是要看不一样的片子,要都还是这种东西,就觉得没完了。
 

未完待续



往期推荐

定档 | 不应孤单的逆行 《医者仁心》全国艺联即将上映

平凡世界里的英雄主义: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

当谈论“中东欧电影”我们在谈论什么?

父亲的信仰:《漫漫寻子路》

塞尔维亚电影《漫漫寻子路》定档:一个父亲的英雄之旅

《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他们让这色彩有了温度

他是谁?他们又是谁?——《永不消逝的电波》编剧考

谈《永不消逝的电波》彩修版


关注全国艺联视频号,解锁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