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巨说|陈梓阳:爱摄影的人民警察,通过取景器记录世界
3月2日,SCMG大赛正式开启以来,我们每周都会收到上百份投稿。看到那么多朋友怀着热忱和希望向我们投来照片,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我们希望SCMG摄影大赛不仅能为读者带来好作品,也能给到各位创作者朋友们更多的关怀。
因此,我们发起了一个栏目——SCMG优质创作者专访!聊生活、聊技术、聊行业发展,透过分享各类摄影人的创作经历,给更多朋友的创作活动以参考和借鉴。
「SCMG 优质创作者专访」
“ 警察与摄影师,都是我看世界的一种身份”
”不会EDM制作的警察,不是好摄影师。“
从“警察”到“摄影师“,在两种身份中穿插着生活,我有了更多元看世界的角度。
▌人文纪实的魅力是什么?
因为对我来说,“人文纪实”的作品是最有温度,且具有强烈的情绪与故事性的。
别人在观看这种类型的作品时,观众能接收到照片被定格住的情感、情绪状态,我感觉这是很有意义、有意思的事情。
▶ 传达事实
人文纪实的“真实性”是很它一个很难被超越的点,它更传达事实。
我很“追崇”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的这种摄影美学观念。而何藩被称为“东方布列松”,这种类型的创作方式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从两位“大家”的身上汲取到的养分,都作用于我的拍摄创作中。
比如我也经常花很长时间去做“等待”,等一个主体闯入我的镜头,构成一个“点睛之笔”。
Q:《街头一角》这组获奖作品,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拍摄的?
这是一个很巧合的事件,当时是在路过一个体育馆看见有两个人在打羽毛球。本来是想记录一下这个场景,在构图试拍的时候刚好闯进一个捡乒乓球的人物闯进了画面,当时立马按下了快门。
我觉得这也算是“决定性瞬间”的一种表现,这一刻的定格成就了这张图片。这种瞬间碰撞出来的效果是无法通过摆拍创造出来的。
Q:选择这组作品来参赛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之二,我觉得这张图片的内容比较有意思。两种不同的球类运动的“对抗”又很和谐的“交错”在一起,很有趣。比起照片的形式,我更在乎照片本身的“趣味性”。
不赞同。
我个人认为人文纪实最大的特点在于“纪实”,如果这一点都被摒弃的话也不能被称之为人文纪实摄影了。
而且我也不认同“摆拍”是可以出“好片”的。有时候捕捉到的瞬间的情绪与状态是可遇不可求的,不可能靠摆拍去“还原”它。
▶ 民俗文化氛围的流失
我是一个很喜欢民俗的人,人文纪实摄影也很难绕开民俗这一主题。
以前在“古尔邦节”,也就是他们新年的时候,维吾尔族的人民都会穿着民族服饰来过节、表演之类的。但现在,至少从我的视角来看即使是老人,节日也很少穿上全套的民族服饰了。
这算是一个民族文化、民族特色正在慢慢流逝。影像刚好记录下来了这个流逝的过程 ,还挺有意义的。
“记录”也可以作为人文纪实摄影的一个出发点,记录人文故事也是我开始摄影的初衷。
▌如何拍好“人文纪实”?
▶ 提前堪景
我会提前去堪景,了解环境周围的是否存在人文色彩,有没有可以挖掘的素材。
因为人文纪实这种题材,最重要的还是内容本身。我认为这种拍摄题材对摄影师本身的拍摄技术的要求,没有其他类型那么高。
如果它本身就蕴涵了很丰富的人文内容,那我只需要去拍摄、记录它。
如果不够丰富,也会再去碰碰运气等一等,等着看会不会有惊喜的主体出现。
Q:在这种不可控的情况下怎样保证自己稳定出片?
堪景也是一种提前预判,需要对拍摄场景当时的环境有一个大概的预估和判断,它能不能达到拍摄的要求。
场景勘测结束之后,我都会先试拍看一下效果。看看构图、光线出来的初步效果。
因为在我们新疆日照比较长,变化比较大需要频繁调整。一般到下午六七点左右快日落的时候光线会更柔和一点,光影也会更长,我就会选择这个时间段出来拍,这样的光影也会很舒服。
扫街是我最主要的创作方式。
因为我的职业原因,没有太多时间去做主题创作。但恰巧也是因为我职业优势,出勤的时候会去到很多地点去见识到不同的人文环境,给后续“扫街”创作积累了很多可供选择的拍摄场景。
Q:“扫街”的话,您常去的“扫街”地点是哪里呢?有什么推荐的地点吗?
我平时就是在阿克苏市里面走来走去。
▶ 所见之处,皆是风景
没有什么推荐大家一定要去拍的地方。因为我在这里成长、工作,我已经融入了整个城市之中。在大街小巷,某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可能都存在可以拍摄的东西。
一定要推荐的话,我推荐大家深入其中,去感受它、找到它。
我在新疆目前没有遇到过这种问题。
像在我们这个地区,很多维吾尔族,很友善,非常乐意被拍。他们认为拍照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一般我拍摄的时候被发现了,他们也会主动凑过来看我拍摄,还挺顺利的。
总的来说,我们还是需要保持尊敬和有礼貌,这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礼仪,同时我们也可以和他们分享我们拍到的图片。对方感到了尊重和你的拍摄热情,我相信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
▌摄影如何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我妈妈非常喜欢摄影,在我小时候开了一个照相馆。所以我从小就接触了像胶片机、单反相机等器材,虽然那时候对摄影还没有产生兴趣,但相机对我来说已经是非常熟悉的“朋友”了。
小时候经常跟着她出去拍照,时间长了慢慢地我自己对摄影也产生了兴趣。
我有系统地学习过摄影,但我平时提升自己的方式之一就是大量地去看摄影名家的作品。去学习他们的创作、表达方式。在这个积累的过程中,我的创作、表达思维都会潜移默化地向他们靠近,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填充”自己的方式。
另一个方法就是多拍,“纸上得来终觉浅”嘛。理论知识储备固然很重要,但“实践操作”才能将理论彻底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实际拍照的过程中直面拍摄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创作,将知识“操作”一遍。
现在摄影对我来说,已经内化为了我的一个习惯,只要自己出门基本都带着相机,看到不错的就会拍摄,所以我自己的实践机会还挺多的。
摄影对我来说更像是我警察工作之余的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
有时候会特别想专门拍一组由主题的人文、光影光绘之类的。就会提前构思创作,去找合适的拍摄主题、堪景、找角度等等。
现在拍摄最多的题材是人文纪实和风光、还有人像。人文纪实这一块儿占比最大。
▌创作工具
最常用的机器是——富士X-T30。
我一般搭配的变焦镜头,一支是15mm-45mm F3.5,另外一支是50mm-230mm F4.5。这两支镜头基本上涵盖了我需要的焦段。
我以前用单反,一方面很重,另一方面体积太大了,非常打眼。
可能刚发现一个非常好的人物素材,相机一拿出来就被发现了,对方的表现可能瞬间就会变得不自然。这种情况对拍摄来说是一种负作用。
因为人文“扫街”创作的特殊性,“便携性”与“足够不起眼”是非常重要的,富士XT-30在这两点上都能兼顾到。
当然想尝试一下了,35mm是拍人文的黄金焦段嘛,就是目前还没有出适配富士卡口的版本,还没有体验过。如果后续会出富士X卡口的话,我是很期待的。
关注&留言 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