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凌:我无力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10件事:“美国总统阅后推荐”“令全世界都潸然泪下的生死悲欢”“当代中最感天动地的长篇力作”“迄今为止最优秀译本”“2009年最感人的大书”“千万读者为之动容”……
等等,介绍一本书的方式只有这些吗?!
关于大方的每一本书,我们都想告诉你10件有意思的小事。希望它们能唤起你对这本书的好奇心,也拓展你对于阅读这件事的想象力。
本期10件事,带你了解袁凌的非虚构作品《寂静的孩子》。
《寂静的孩子》实拍图
我们总在说,儿童是未来,儿童是希望,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去臆想他们的世界。但真正来自儿童的声音,我们却选择性忽略。
我们总以为儿童的世界单纯又美好,充满可爱的洋娃娃和甜蜜的糖果。但却很少有人真正走近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悲喜,感受他们的困境。
《寂静的孩子》内文照片 摄影/袁凌
2015年春天,作家袁凌和一位来自公益组织的摄影师赵俊霞搭档,开启了一场长达四年的探访城乡儿童生存境况之旅。四年间,袁凌及其搭档走访了内蒙、新疆、贵州、四川等二十一个省市及偏远山区,和百余位孩童深入交流。
《寂静的孩子》内文照片 摄影/袁凌
这些孩子,有的随父母来到城市,成为孤独的“城市异乡人”;有的留守在家,过早地承担起家庭的重任;有的患有严重的疾病却鲜少有人关注……他们在复杂的境况中,顽强地成长。
2019年,袁凌将四年的持续探访记录整理,集结成这本沉甸甸的《寂静的孩子》。在每一个孩子的故事当中,作者并不去刻意追寻戏剧性冲突、主题和焦点,而是忠实记录有意味的生活细节,捕捉传达心灵的悸动。
袁凌说:“如果说到有什么是这样的探访与写作无法抵达的,就是孩子们的生活意义本身、他们的生命本身。相比之下,我们的文字是无力的,只能传达有限的一部分内容。我们也无力实质改变孩子们的命运,无法真正摆脱外人的身份。这也是写作者的宿命。”
《寂静的孩子》内文照片 摄影/袁凌
但反过来看,这也正是《寂静的孩子》的意义和价值——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本身就是重要的存在,记录下他们的生活,走近倾听他们,传达他们生命喧腾的声息,和无处不在的温润。这就是最重要的意义。
关于《寂静的孩子》
你可能不知道的10件事
作者袁凌是陕西平利人,他认为“土”是自己的命运。袁凌出生时,他的生辰八字里有六个“土”,而父亲给他取的名字“袁凌”里又增加了两个“土”。他曾给自己的一本小说集取名为《我们的命是这么土》。
《我们的命是这么土》封面
《寂静的孩子》书名的深意是,希望读者关注孩子的内在,倾听他们的“寂静之声”。袁凌曾解释说:“‘寂静’也不是对这些孩子的确切概括,只是某种特性描述……对这些孩子的个性进行全面的概括,是很难的,也是不必要的,他们的生命情态即使受到某种制约,其中蕴含的丰富度和可能性也总是超出既成的想象,无从定义,这也是吸引我去接近和传达他们的原因。”
《寂静的孩子》的写作过程相当艰难。在新疆探访时,为了到达探访儿童的家里,袁凌需要翻过雪山,走八九个小时的山路。
除了自然环境的艰苦,还有沟通和信任的问题。譬如作者曾经被边境线上的孩子家庭当作拐卖儿童贩卖器官的“杀人狂魔”,受到冷眼拒斥,还有一些探访家庭要求他提供超出他能力之外的资助。
《寂静的孩子》内文照片 摄影/袁凌
《寂静的孩子》封面及内文中的所有图片都是这些年袁凌探访过程中自己用手机拍摄的。封面图上的小男孩,是海南省细沙村的李大钦。照片中他正踩着布满蜂窝的岩石向上攀爬,试图爬上一座古老的海岸灯塔。
《寂静的孩子》封面图片
《寂静的孩子》未被采用的封面
《寂静的孩子》一书最初来稿时有36篇稿件,一开始作者没有按时间和主题编排,而是刻意打乱了时间线。编辑认为这样的顺序不便于读者理解本书的主题,和作者商议后,提炼出6个主题词——“异乡”“阴影”“大病”“留守”“单亲”“远方”。
袁凌曾考上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的博士,拜入葛兆光门下。与此同时,他在《新京报》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特稿作品《北京SARS后骨坏死患者不完全调查》,并开始做特稿记者。做记者的工作,需要占据袁凌大量的时间。权衡之后,他选择退学。他的导师对此没有做过多的挽留,只留下一句批语:“与其多一个不情愿的学者,不如多一个有良心的记者。”
2005年,袁凌已经是北京新浪新闻中心的副总监兼主编,他笑称那是他媒体生涯薪水拿得最高、也是前景最光明的时期。但他说,那时的他却总有隐约的不安,觉得自己亏欠了生活真正的经验。“人家生活了一辈子,你写了五天,能叫深度报道吗?”于是他选择了辞职。
《寂静的孩子》首次发表于《收获》2018年长篇专号冬卷上。这是《收获》杂志首次发表专业非虚构写作者的作品。
著名媒体人、作家柴静曾经这样评价袁凌:“袁凌桌上,长时间地放过一张照片,是矿难中死者的遗照,头浸没在血泊里。他没能帮到这家人,就让这照片日夜盯视着他。我也采访过尘肺病人,矿难幸存者和留守儿童,无能为力时,不得不脱身出来。他不,他不允许自己转过头去,就好象他活着对死者是个亏欠,他些微的幸福对苦难之人是个亏欠。他的写作,是浸没在这些人的命运里,活上一遭,以作偿还。”
关于这本书的更多事......
👇
袁凌 著
中信出版·大方 2019.6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推荐阅读
封面图和内文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