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增强国有经济活力

2016-12-13 中政智库

中政智库.  [最全面]

”聚焦最新时政热点,紧扣中国高层动态“


导语:

当前东北老工业基地正经历减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和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国企改革相对滞后,受计划体制惯性的影响,市场化进程迟缓较为突出。新一轮东北振兴中,占据东北经济“半壁江山”的国有企业改革是重中之重。国企改革与整个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紧密相连,尤其在涉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牵一发而动全身。国企改革若不率先破题,全面振兴可能无从谈起。



国企缘何成为“绊脚石”?

分析东北三省经济成分不难发现,国有企业作为“国之重器”,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有舆论认为,东北地区的经济是由国有企业主导,国企发展不力,国企改革相对滞后以及市场化进程迟缓是东北经济衰退的重要原因。


观念保守僵化,单纯依靠政策倾斜 

市场经济理念还没有在东北地区深入人心,包括政府部门在内。东北国企普遍存在“等、靠、要”的习惯,企业不敢先试先行,也不懂得如何把国家政策转化为企业自身的市场意识;缺少能够捕捉市场需求的企业家,很多企业负责人,长期以来习惯于执行政府命令来发展企业,很少主动寻找市场商机。 


体制机制矛盾突出,市场缺乏活力

东北地区的开放程度、投资软环境等相对其他区域仍然较弱。经济市场化程度低,经济结构不合理,国企改革滞后,非公经济不强,创新动力不足等等,东北三省经济发展存在各种问题的表象背后,根本上皆来自于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改革,必须牢牢抓住体制机制这个根本。


科创能力不足,产品亟待升级换代

进入“三期叠加”的经济新常态,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东北传统“国字号”“原字号”“初字号”产品丧失原有优势,而新的动能尚未接续,以致经济转型踯躅不前,拖累整体经济发展。


央地矛盾,央企“挤出效应”严重

在东北三省的国有企业中,央企是绝对的主力军,为地方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013年央企在东北有3183户,资产4.5万亿元。东北地区国有企业众多,但是真正运行的国有企业中的地方国有企业没多少,因为资源和要素被挤占而只能被边缘化。


比如辽宁300多个国有企业,真正运行的地方国有企业就60多户。辽宁的央企1751户,占辽宁工业40%,吉林的工业主营业务收入90%来自央企,跟地方无关。


吉林省2013年央企销售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收入90%多,黑龙江省央企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也在60%以上。


辽宁是东北的缩影。吉林、黑龙江和辽宁一样,都是央企大省。和其它地区相比,东北央企的特点是数量多、领域广、块头大、投资多,在关键行业掌握着绝对的资源。




国企改革为何进展缓慢?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出台,从2014年国资委推出第一批“四项改革”试点到2016年即将推出第二批“十项改革”试点,国企改革艰难地向前推进。尽管期间也有多家央企实施了战略重组,各省市也大多出台了国企改革实施意见,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似乎远未达到中央要求和社会期待。


党建领导核心作用弱化:党的领导弱化,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不够到位,推进国资国企改革进度较缓,改革系统性、针对性、时效性不够强。导致“文件热、行动冷”,已经出台的国企改革文件目标非常明确,要求也相当高,但落实乏力。


央地未达成思想共识:思想意识这一“隐性因素”在实操阶段清晰的显现出来。国企改革进展缓慢,体现在 “中央热、地方冷”,决策层对国企改革充满了希望和信心,可是部门和地方普遍出现了等待观望的现象。


体制机制改革步伐缓慢: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已经成为国企改革的重大障碍。体制性机制性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活力不足,包括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对国企的管理存在错位、越位、缺位等问题。下一步要在国企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成效,就必须着力体制机制创新。




深化改革是国企转型发展唯一出路

在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全面启动实施的关键时期,应从国企改革打开突破口,推进国企布局调整。东北国企要加快用“市场方式”改革企业结构和机制,按照市场需求重新配置资源重组,摆脱政府输血依赖。


顶层设计提供政策保障


“1+N”国企改革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公布以来,已有十多个操作性配套文件陆续发布,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国企改革从设计进入施工阶段。


振兴东北国企改革重上政策风口: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意见》提出,2016年底前出台深化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专项工作方案,选择部分中央企业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引导中央企业加大与地方合作力度,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此前出台的《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已经初步对东北地区的国企改革进行了工作安排,其中就包括制定和组织实施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方案。


“容错机制”打破“求稳怕错”心理:当前国企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很多问题呈现出综合性强、配套性强、系统性强的特点,改革要想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就需要大胆地开拓和实践,要建立容错机制鼓励改革,让改革者没有包袱,敢于探索。


全面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开放合作: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通过开放倒逼改革,扩大与俄罗斯、蒙古等国家的贸易合作,加强人才、资金、技术交流合作,为东北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学习对接:黑龙江、吉林、辽宁可以和东部地区的浙江、江苏建立对口支援的关系,在发展政策上、在管理体制上、经营模式上,可以建立对口交流的经济合作区,改变一些久拖不决的问题,可能会为东北振兴注入一剂强心剂。


以点带面:在东北设立经济合作区,建立跨省一区多园形式的自贸试验区,以体制复制换环境为突破口,推动东北再振兴。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东北的产业基础决定了东北将扶持智能制造、工业4.0等高端产业的发展方向。东北国企改革应牢牢把握中国制造2025战略机遇,以高端装备制造和基建行业为依托,积极投身于能够有效补短板和培育新动能的关键领域和重大项目。


《实施方案》提出了拟于2016-2018年开工建设的对东北振兴有全局性重要影响的重大项目,共127项,其中2016年62项,2017年33项,2018年32项,主要涉及交通(含铁路、高速公路、机场、轨道交通)、能源、水利、工业、农业、城乡建设等多个领域。


央地融合打破路径依赖

东北国企改革的重点是央企改革,央企改革要加大“三供一业”下放和厂办大集体改革力度。央企改革东北三省不能主导,但却要承接企业原有的一些社会职能。这就要考虑到地方的承担能力,中央要与地方协调,下大决心,合理分摊改革成本,共同完成这一东北振兴的核心问题。




东北国企探索深化改革新途径

振兴东北经济,首先要推进国企改革。东北三省国资国企改革滞后,形势严峻。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国有资产优化配置和国有企业改制滞后。二是一些国有企业资产质量不高,现代企业制度缺失。三是历史包袱沉重,“办社会”、“大集体”等问题突出。四是央企与地方二元结构突出。要突破东北三省国资国企改革困局,应调整国有资本布局,剥离非主业,扔掉包袱轻装前行。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

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正在加快推进布局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东北等地出台改革细则,结合改革发展实际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试点,正在加紧打造一批资本实力厚、产业布局优、运营效率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作为政府管理国企方式向“管资本”转变的重要体现之一,黑龙江、辽宁、吉林等省市都提出了相应的改革要求,但是各地改革进展并不一致,改革仍处在探索阶段。


沈阳正在着手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将围绕优化资本结构,培育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链条,建立产业集群;推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有效配置,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进行资本运营。


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

面对国企尤其是单一所有制领域国企占据并控制资源能源等产业上游而导致的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大幅度下降拖累中国经济下行的现状,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已刻不容缓。国企混改第一批试点于近期启动,而东北地区因国有经济比重较高,将成改革重点区域。


黑龙江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省内大型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对接《中国制造2025》,确定在17个技术优势行业靠混改、与资本市场对接等措施加快发展。日前,辽宁7户省属国有企业在沈阳产权交易所面向全社会征集战略投资者,全面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目前,吉林省已经有一些企业开展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企业活力得以增强。


在东北地区经济回落的背景下,应从国企改革打开突破口,重点放在推进包括央企在内的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企业的布局调整,重新焕发国有企业活力、刺激经济发展并“破困出局”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猜你喜欢



-END-

本文由中政智库整理编辑发布,请获取授权后转载




中政智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