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语言学大家 | 丁声树先生的“惜时”与“惜墨”——写在《丁声树文集》问世之际

林有苗 语言战略研究 2021-12-03

公众号特别推出

语言学大家

不定期更新,敬请关注!




丁声树先生(1909—1989)是我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词典编纂专家。他以广博的学问、过人的见识、严谨的作风,在语言科学领域不断地攀登高峰,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适逢丁声树先生诞辰111周年,公众号特刊发湖州师范学院林有苗教授《丁声树先生的“惜时”与“惜墨”——写在〈丁声树文集问世之际》一文,以示纪念。


丁声树先生的“惜时”与“惜墨”

——写在《丁声树文集》问世之际


湖州师范学院  林有苗


提  要  丁声树先生诞辰111周年之际,《丁声树文集》(上、下卷)在商务印书馆出版问世。先生堪称一位德高望重的语言学大师,在音韵、训诂、语法、方言和辞书编纂等领域都有深湛造诣。先生的学术成果胜在于质,缘于他追求的是“学在精而不在多”。综观其学术人生,丁先生惜时如命,却又惜墨如金,而且甘为人梯,孜孜于薪火相传,将更多时间与精力倾注于《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等集体性语言文字事业中,为我国的现代语言学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关键词  丁声树;惜时如命;惜墨如金;甘为人梯


一、引  言

今值丁声树先生(1909⁓1989)诞辰111周年,学界翘首以待的《丁声树文集》已在商务印书馆与读者见面。这标志着韩敬体等先生三十余年的悉心准备和编纂工作终于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丁先生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语言学大师,在音韵、训诂、语法、方言和辞书编纂等领域都有深湛造诣。《丁声树文集》分为上下两卷,总共约四十余万字。当然,这其中并不包括先生的《湖北方言调查报告》《昌黎方言志》《现代汉语词典》等大部头集体著作。先生的学术成果乍看起来量少,但胜在于质,他追求的是“学在精而不在多”,亦恰如季羡林先生所言,“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千锤百炼的产品,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二、“还不让看点儿书呀”

丁声树先生有十二字养生、处世箴言:“勿躁,勿恼,勿跑,不饱,话少,睡早”(金有景 2009:123)。这里,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先生很少闲逛,争分夺秒,好学不倦。

据周祖谟(2009:6⁓7)回忆,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他与丁声树、董同龢等先生不仅同在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工作,还都住在蓝家庄宿舍。丁先生每天很早就起床,吃半磅牛奶就到北极阁办公室去了,晚间十点钟才见他回来。星期日照常如此,很少休息。他爱惜时间,已成习性。平时不大与人闲聊,循规蹈矩,勤勤恳恳。大家对他那谦抑、节俭、好学不倦的精神都十分敬佩。

在曾经协助丁先生主编《现代汉语词典》的李荣(2009:26⁓27)看来,读书作文是他(丁声树)平日安身立命之所;无可奈何之日,(读书作文)也是他安身立命之所。“文革”期间,作为学术权威的丁先生自然未能幸免于难。一天,丁先生回家还手不释卷。妻子和孩子都说:“还看书?”意思大概是读书闯了这么大祸,整天挨批挨斗,回家该歇歇了。而丁先生的回答出乎妻女意料之外:

“黑牌也挂了,街也游了,小锣儿也敲了,还不让看点儿书呀!”

在丁先生看来,当时的形势可谓“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不看书你又能干什么?!


1938年夏在昆明拓东路历史语言研究所

从右至左为:丁声树、赵元任、董同龢、杨时逢、吴宗济

(林有苗摄自《学问人生 大家风范——丁声树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丁先生读书之勤、读书之多在业界可谓闻名遐迩。他抓紧时间拼命读书,凡是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书都想方设法找来读。真可以说“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丁先生善于读书,长于参校、思辨。《说文解字》他读过六七遍。先生还有“活字典”美誉。在语言研究所工作时期,常被问及一些词语的出处,如“玉汝于成”、“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不免为下”之类,他都能不假思索地随口说出其所在典籍及其上下语句(韩敬体 2009:215⁓216)。

丁声树先生在时间资源管理上,不仅有着近乎苛刻的自律,还对身边同事与亲人有着严格的他律或期待,希望他们多利用宝贵时间读书学习。

丁先生一次因病住院,一位同事来看他,起身告别前,先生说:“你要利用时间多读书。你们做出成绩来,我才高兴呢!时光宝贵啊!”她走到了病房门口,后边又传来丁老语重心长的叮嘱:“你要记住:时光宝贵啊!”(戴煌,李光茹,林玉树 2009:460)

一次,弟弟丁声俊去哥哥家做客,兄弟俩的话题从未离开学术。从弟弟所在专业的德国语言文学课程设置,到哥哥熟谙的安阳殷墟甲骨文研究概况,可谓“曲不离口”。其中提到,研究甲骨文取得成果者有“四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对弟弟而言,这样的畅谈无异于上了一堂学术课和历史课。弟弟临告别时,丁声树不仅以两本著名德文版辞书相赠,还语重情深地嘱咐道:“时光宝贵,不要荒废,要抓紧时间多读书,多学习,不要乱跑”(丁声俊 2009:550)。丁声树先生的这些话或要求,对弟弟和他人都多次说过。这体现了他的一贯风格和性格——“珍惜宝贵时光”。


三、“可惜他写得太少了”

“可惜他写得太少了”之类的感叹语,我第一次是在读谢泳①《逝去的年代》一书时见到的。论及常风先生②的文字生涯时,谢先生感慨“《回忆朱光潜先生》……都是超过万字的长文,经历的丰富、文字的老到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可惜他写得太少了”(谢泳 2013:37)。这句话的又一次相遇则是在吕叔湘先生的文章里,这一次的描述对象自然也是易主了。

在《丁声树同志的学风》之文末,吕叔湘(2009:3)说:

我要谈一点感想,就是丁声树同志写出来的东西太少了。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想,凡是了解声树同志的人都有这个感想。我们也曾经劝他多写点,他总是说:写不出什么,写不出什么。事实不是他写不出什么,而是他悬格太高,要能够颠扑不破才肯拿出来。当然,我们反对粗制滥造。可是有声树同志这样修养的人,随便写什么都不会是粗制滥造的。他这样的过分谨慎,就使得我们不能得到很多我们希望得到的东西。

我们可以想象,这般肺腑之言出自吕先生之口,其分量就更不一般了。何况吕先生不是故作低姿态,他在文首就曾这样坦诚道:声树同志比我年轻,可是在语言研究的道路上他走在我前头。他的第一篇论文《释否定词“弗”“不”》写成在1934年,这篇文章一发表就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七年之后,1941年,我写《论“毋”与“勿”》,就是受了声树同志那篇文章的启发。

除了个人独著作品外,丁先生的才华与严谨在集体性著作里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彰显。以《现代汉语语法讲话》里丁先生执笔所写的“主语、宾语”一章为例。朱德熙(2009:30⁓31)就曾评价道,它“总共不到一万字,可是写得十分精彩。《讲话》本来是一部通俗著作,这一章却把当时语法学界争论得不可开交的主宾语问题分析得十分透辟。看起来很浅显,其实里头包含着丁先生对主宾语问题甚至整个汉语语法问题的深刻见解。就当时汉语语法研究的水平说,他走在了时代的前头”。

学界许多内行都承认,丁先生尽管思维敏捷,却是下笔不苟,反复推敲,不率尔为文,不示人以璞。他的《论诗经中的“何”“曷”“胡”》《诗经“式”字说》等训诂学文章论证严密,无懈可击。这源于他“平日蓄积者厚,体悟者深,所以水到渠成,有伦有序,自成佳作”。先生不愿动辄下笔,惜墨如金,是因为他内心秉持有自己的信念:“做学问不单是为了自己,出了错不仅是‘灾梨祸枣’,还贻害后来的读者……”(参阅吴宗济 2009:11)。


四、“我要发扬做人梯的精神”

为了祖国语言文字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丁声树先生还甘为人梯,孜孜于薪火相传,将不少时间与精力倾注于《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等集体性语言文字工作中。

一方面,他为老师辈学者的著译做过许多默默无闻的奉献。如为赵元任先生的《钟祥方言记》等做过记笔记、整理资料等工作。再如,瑞典汉学家高本汉著,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三位先生合译的《中国音韵学研究》一书,也凝聚着丁先生不少的心血与智慧。作为译者之一的李方桂先生曾回忆说,他们三位译者的“口语和运用的名词又有很多不尽相同之处,因此又由丁声树先生总其大成,把前后划一,编成整体。他功不可没”。所以《中国音韵学研究》译得这么好,实在与丁先生投入的大量精力分不开。这可以说是丁先生的无形论著(金有景 2009:110⁓111)。

另一方面,他沾溉后学,汲引后进,热心扶植年轻人成长。丁先生在推广普通话,调查方言等一系列工作中,担当重任,金针度人。他拟订方言调查规划,亲自编写讲义,创制方言调查的手册、字表、卡片等(徐世荣2009:38⁓39)。

再譬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词典编纂事业还处在一个发展初期。接替吕叔湘先生担任《现代汉语词典》主编的丁声树先生深知,需要大力培养青年人。他曾说:“我要向一些老科学家学习,发扬做人梯的精神”。他不仅在工作中扶持年轻人,而且在生活上也像父辈一样关心。1967年,研究室年轻同仁单耀海因病住院近两个月,在北京单身一人。丁先生每周日下午都到医院探望,病友们都以为他是单耀海的父亲。后来,已是耄耋老人的单耀海回忆起往事仍然感慨不已:“几十年前的往事,今天想来,犹历历在目,心底里也觉得不论是工作学习生活各个方面,父亲对我也不过如此”(参阅杜翔 2019)。

丁声树、关淑庄与女儿

(林有苗摄自《学问人生 大家风范——丁声树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五、结  语

在1989年4月12日上午举行的丁声树先生追思会上,时任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刘坚这样评价道,“丁先生在方言、音韵、训诂、语法和词典编纂等各个方面都有很深造诣,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不愧是一个全才的语言学家,当得起‘博大精深’的赞誉”。

是的,丁先生在学术上成就高,贡献大,只可惜他一生从事研究工作的时间并不长。“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折腾了十年,接着是缠绵病榻十年(1979年突患脑溢血后成植物人),整整浪费了二十年时间。要是把这二十年时间都还给他,可以想见他在研究上和培养人才上将会做出多么大的贡献(朱德熙 2009:30)。


注  释:

①  谢泳(1961⁓ ),主要从事“五四”以来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等方面的相关研究。2007年被厦门大学聘为教授。著有《禁锢下的呐喊》《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等。  

②  常风(1910⁓2002),毕业于清华大学,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山西大学。“京派”重要作家,在散文、文艺评论、比较文学研究和翻译诸领域里都卓有建树。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阅览

戴  煌,李光茹,林玉树 2009 《甘为沧海一滴水——记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共产党员丁声树》,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丁声树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辑组编《学问人生 大家风范——丁声树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丁声俊 2009 《情志高洁 为人低调——深切怀念哥哥丁声树》,载《学问人生 大家风范——丁声树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杜  翔 2019 《现代汉语词典:一本书的“甲子往事”》,《经济日报》1月13日第5版。

韩敬体 2009 《平凡的故事,非凡的境界——丁声树先生为人和治学往事琐记》,载《学问人生 大家风范——丁声树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韩敬体 2020 《<丁声树文集>编后记》,《今日语言学》微信公众号6月13日。

金有景 2009 《一代语言学巨人——怀念丁声树先生》,载《学问人生 大家风范——丁声树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李  荣 2009 《丁声树先生》,载《学问人生 大家风范——丁声树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 2009 《丁声树同志的学风》(代序),载《学问人生 大家风范——丁声树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吴宗济 2009 《怀念同学兼畏友丁声树二三事》,载《学问人生 大家风范——丁声树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谢  泳 2013 《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修订本),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徐世荣 2009 《丁先生是大学者》,载《学问人生 大家风范——丁声树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周祖谟 2009 《怀念丁声树先生》,载《学问人生 大家风范——丁声树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 2009 《缅怀丁声树先生》,载《学问人生 大家风范——丁声树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相关推荐

林有苗:“将生命放进学术”之模范践行者——纪念朱德熙先生诞辰100周年

“分阴必惜”的现代语言学大师 ——纪念王力先生120周年诞辰

扫描二维码 

关注本刊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