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学让人听不懂吗? | 袁岚峰

袁岚峰 风云之声 2019-10-07

      

关注风云之声提升思维层次

解读科学,洞察本质

戳穿忽悠,粉碎谣言

导读

“科学是让人听不懂的,观众不喜欢听科学,只喜欢听笑话。” 这种刻板印象既低估了科学,也低估了观众。大家的热情充分证明,科学本身就是有趣的,科学是可以理解的,公众对科学是有强烈需求的。我们会坚持讲正确的东西,有深度的东西。我们相信,世界上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欣赏正确的思想,因为它们是正确的!

最近,我和几位科学工作者朋友参加了一场论坛。我们在论坛上每人对公众做了一场演讲,很高兴地和听众进行了交流,也很感谢会议组织者和志愿者的辛勤劳动。不过,这次会议中也表现出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在科学宣传工作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我觉得,写出来讨论对大家是有好处的。


在我们几位科学工作者的演讲之后,是一系列的科学脱口秀节目。应该认为,这几位脱口秀演员都是很不错的艺术家,他们讲的多次引发哄堂大笑,包括我在内。但是问题在于,笑完之后仔细想想,我们感觉这些脱口秀表演和科学的关系并不大,甚至在不少地方还是反科学精神的。


我们来举一个例子。一位演员说,他在来之前和科学家们交流了很久,交流的结果就是——啥也没听懂。于是他在前一天晚上把稿子都撕了,当天是不带稿子来的,全凭现场反应。这个笑料之所以是个笑料,是因为许多人默认:科学就是让人听不懂的。但这不是事实!


我写过不少科普文章,从许多读者的互动中就可以看出,他们理解了其中的科学内容,而且做出了相当有深度的讨论。自从2018年元旦,我和观视频推出“科技袁人”节目以来,也多次看到弹幕和评论区反响十分热烈。由此可见,许多观众是完全能看明白科学,而且很喜欢科学的。

                           

《科技袁人》弹幕刷屏(《有人觉得中国科技太弱,因为全世界除了中国只有一个国家:“外国”》结尾处,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7932364)


我们必须指出,“科学让人听不懂”不是一个事实,而是一个刻板印象。时代已经进步到什么程度了,居然还固守着这种刻板印象,真是可悲啊!这种刻板印象是对科学传播严重的阻碍,因为它会使人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从科学内容中寻找趣味性,而在集中在从科学内容之外寻找趣味性。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一位脱口秀演员说,他在跟几位科学家交流时,那几位总是要他称他们为“著名科学家”,虽然他从来没听说过这几位有什么著名的。虽然这个笑话很好笑,但我还是要指出,科学家大都是很谦虚的人。我从来没听说过,有哪个科学家要别人称呼他为“著名科学家”的。


相反的例子倒是有不少,比如我在量子化学界的老前辈、美国波士顿学院化学系教授、前全美华人协会总会主席潘毓刚先生。顺便说一句,全美华人协会总会的首任主席是杨振宁教授,可见这个职位的分量了


潘毓刚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八十年代的时候,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经常向他咨询,他也总是直言不讳,提供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建议,帮助中央鉴别了不少错误观点,称得上是“国之干城”了。我们非常感谢以潘毓刚为代表的若干位在国外科技界工作的华人专家,他们对中国的许多帮助是不可替代的!


我们的媒体经常给潘毓刚教授乱戴高帽子,称他为所谓“量子化学泰斗”。这是个很滑稽的称呼,听起来好像武侠小说的范儿,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的既视感。其实,学术界没有这么称呼人的。潘毓刚每次都要纠正一番,说“我不是什么泰斗”,但没有用处,媒体下次还称他为“量子化学泰斗”,让他不胜其烦。


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


这里还有一点值得说的是,潘毓刚所在的学校叫做Boston College,波士顿学院,而不是Boston University,波士顿大学。确实有另外一个学校叫做Boston University,但论学术水平和声誉,Boston College却在Boston University之上。例如在最近的US news美国大学排行榜中,Boston College排在第32位,而Boston University排在第37位。在同样名字的高校中,一般而言当然是大学比学院好,这样的例子遍地都是。但偏偏波士顿的这俩学校是个奇葩,学院比大学好,这是非常少见的事,我知道的例子只有这一个。


很多人在看到潘毓刚的身份的时候,感觉学院这个词有点掉价,就自作主张地把他称为波士顿大学的教授。每当这种时候,潘毓刚都不得不纠正一番:“波士顿学院的地位比波士顿大学高!你们给我改低了!”得,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只能说,潘毓刚教授是媒体的试金石。一遇到潘毓刚,水平不够的媒体立刻就暴露了,拍马屁总是拍到马腿上。媒体的内心,也是崩溃的……


2012年,我到美国访问的时候,曾经到潘毓刚教授的家里拜访过他。多谢潘老师的盛情招待,留我吃了晚饭,跟我长谈了许久,我们聊得十分开心。潘毓刚老师的生平充满传奇,例如以下这些天南海北的人士,都在他的朋友圈里面:量子力学的开创者海森堡、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及著名的作家、思想家李敖。大家感受一下,这是个什么画风!


潘毓刚和李敖


临别的时候,潘毓刚老师送给我一本他写的书,名字叫做《我也李敖一下》,——李敖成了一个动词!这个动词的意思,当然包括“骂人”。潘毓刚经常骂的对象,包括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前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和前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关于潘毓刚教授有太多有趣的事,这位老先生是个非常有趣的人,我在这里推荐大家去了解。



好,回到前面说的那场论坛,再来举一个例子。有一位脱口秀演员是理科博士,本科是在某个名牌大学上的。他以此为题开了不少玩笑,说别人的家庭都是望子成龙,他却是望父成龙,从小给老爸报了各种培训班,每年年底的时候就批评老爸:你看看你,一年才拿多少钱?为什么不能像隔壁的王叔叔呢?有时都不禁要感叹,自己为什么不是隔壁的王叔叔生的?说实在的,这种笑话的格调已经快跌穿底线了。名牌大学和博士学位被这么用,不客气一点说,简直是“有辱斯文”。


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些笑话跟科学并没有多大关系。如果把科学换成其他的任何关键词,表演仍然可以进行。这反映出一个问题:有些演员对于科学精神,既缺乏了解,也缺乏尊重。


这些问题并不只属于脱口秀演员们,而是弥漫在媒体界的整条生产线。在论坛结束后的新闻报道上,记者写道:“也许是这些博士过于严肃,观众都有些凝重。而随后上场的另外6位博士,则让现场气氛非常快乐。”得,这就是闭门造车的典型。请问您采访观众了吗?您怎么知道观众“都有些凝重”?您怎么知道博士们“过于严肃”?


事实上,就在这个论坛上,脱口秀节目之前,在我做完演讲后,就有若干位观众热情地来找我交流,说是科技袁人的粉丝,这次是专程来听我的演讲的,欢迎我到他们那里参观访问。由此可见,所谓博士们“过于严肃”,让观众“有些凝重”云云,都是记者的先入之见,在论坛之前就已经决定了要这么写,会议流程只是拿来填空的而已。这样的新闻创作,真是……轻松随意啊。


所以你看,许多人对于科学的刻板印象就是这样:科学是让人听不懂的,是凝重的,是过于严肃的,观众不喜欢听科学,只喜欢听笑话。我想说的是:这种刻板印象既低估了科学,也低估了观众


如果基于这种刻板印象去搞科学宣传,那么逻辑的结果就是,把正经的科学内容排斥在外,把只跟科学有边缘关系的热闹把戏当作好的科学宣传。我们必须指出,这种做法属于买椟还珠。


有些媒体的表现,经常让人觉得科学精神的传播,还任重而道远。另一方面,看人民群众对科学的热情,又经常令人振奋。让我们在这里插一个标准广告:欢迎关注风云学会的微信公众号“风云之声”和视频节目“科技袁人”。风云之声,科技袁人,为您提高思维层次。


2018年6月20日,我在上海音乐厅的“一勺思想圆桌会”上进行了一场演讲,全面分析了中国科技产业的定位,从芯片谈到星辰大海(文字稿见《从芯片到星辰大海》,https://mp.weixin.qq.com/s/UKrOdsl81OVuxLp-0eIDZA,演讲、问答和花絮的视频见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7093393/?p=2)。其实6月20日这个日子选择得有点奇怪,那天是星期三,不是周末,而且也不在寒暑假期间,许多学生在忙于准备考试。不在寒暑假期间,却在世界杯期间,如果不是因为演讲,晚上我都很可能会去看比赛的。雪上加霜的是,当天上海还下了暴雨。所以工作人员都在担心会不会门前冷落鞍马稀,陷入无人问津的窘境。


但在集中了这么多不利因素之后,令人吃惊的是,在演讲开始之前几个小时,上海音乐厅门外就排起了长队。许多观众甚至还不是从上海本地来的,而是来自全国各地,北京、常州、无锡、南京、洛阳、山东、辽宁、内蒙古等等,到处都有。最终,上海音乐厅的一千多个座位是座无虚席。哔哩哔哩为这场活动进行了直播,高峰时有将近70万人同时在线。


上海音乐厅演讲弹幕


我的演讲结束以后,观众提问的热情非常高涨。主持人一说“有问题找老马”,呼啦一下观众席上就跑了一大半,都去找老马先生排队了。第一位提问的观众,还是一位残疾人朋友,是坐着轮椅来的,令我们十分敬佩。各位观众的问题提得都相当有趣,引出了很多深入思考。


令人遗憾的是,这次活动留给观众提问的时间只有20多分钟,只来得及回答6个问题,大多数想提问的朋友们都没问出来。直到活动结束之后,还有不少人把打印在纸上的问题塞给我,希望我以后谈谈。以后再举行线下活动的时候,我们一定会为观众提供更多的时间!


观众的职业分布,也是五花八门。有一位来自山西的急诊医生是专门请了年假来的,在他的T恤上写着“急诊医生”四个字。所以在他提问的时候,我不禁问他:你真的是急诊医生吗?回答是:真的是!好吧,让我们向医生致敬!下次活动,说不定这位老兄就可以穿着“可控核聚变”的T恤出场了哦。


急诊医生


大家的热情充分证明,科学本身就是有趣的,科学是可以理解的,公众对科学是有强烈需求的。我们会坚持讲正确的东西,有深度的东西。我们相信,世界上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欣赏正确的思想,因为它们是正确的!


更多袁岚峰的文章:

杨振宁、姚期智恢复中国国籍,不亦宜乎 | 袁岚峰

科技研发需要“富人思维”|袁岚峰

诺贝尔奖后又有突破,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是怎样的贡献? | 袁岚峰

你完全可以理解量子信息(16.2-完) | 袁岚峰

量子计算机强在哪里?不是因为能存下全世界的信息 | 袁岚峰

中国超算全自主,重夺第一已出发 | 袁岚峰


背景简介:本文作者为袁岚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副研究员,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长,青年科学家社会责任联盟理事,微博@中科大胡不归,知乎@袁岚峰(https://www.zhihu.com/people/yuan-lan-feng-8)。
责任编辑:郭尖尖

欢迎关注风云之声


知乎专栏:

http://zhuanlan.zhihu.com/fengyun

一点资讯:

http://www.yidianzixun.com/home?page=channel&id=m107089

今日头条:

http://toutiao.com/m625657584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