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纯科学 ,作者纯科学
导读大胆假设、交叉求证和不断修正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于 “英人英语的起源” 这个似乎早有定论的课题,也可以提出新的 “中国起源” 假设。但无论是枚举法还是演绎归纳和推理,都需要有禁得起推敲的证据链和清晰的逻辑才不会陷入情绪化的口水战。
作者在大量收集了各方观点后,从方法论入手,类比其它相关的研究实例,客观还原了思考模式,对今后如何甄别类似 ’网红‘ 问题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注:风云之声内容可以通过语音播放啦!读者们可下载讯飞有声APP,听公众号,查找“风云之声”,即可在线收听~
最近,一个叫“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促进会”的组织聚集了一批研究者,得出了与历史上曾经有的“西学中源说”相似,但更为激进的观点。诸如“英人英语中国起源说”,并且伴随的还有各种“西方文明伪造说”等。因这类观点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很多网友希望我谈谈对它们的看法。本来不愿参与这类观点的争论,因为很容易陷入单纯情绪的对立,而不是科学理性的讨论。不过,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可能会是普及科学方法比较好的案例,因此借此机会讨论一下从科学的角度应当如何看待相应的观点。
我们先来看下争论中立论一方的主要观点。参见“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促进会:关于'英人英语源于中国'事件的声明”:
一、我们认为历史研究理应属于学术研究的范畴,而学术研究是不应该设置人为禁区的,并非这些领域可以讨论,那些领域则当禁绝讨论。
二、我们从不讳言,本会是由具有如下基本共识的同仁所组成:即本会会员认为西方编撰的、目前通行的世界历史是一部为西方文明优越论服务的、充斥着谎言的历史,中国人应该建立自己的能反映世界历史真实面目的新的世界历史叙述体系。我们是在为恢复古圣先贤的荣耀而战,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战,为真理而战,为自由而战。
三、不认为英语起源于中国的人恰恰是没有文化自信的体现。对此,本社呼吁要再次重申“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中华文明西来说”等等,并不是绝对真理,仅仅是一种假说而已,本身在中西学术界争议很大。中国人当然可以提出“世界文明起源于大湘西(大西南)”、“现代人出东亚”,乃至“英人英语起源于中国”。这并不是空想,而是有丰富的历史文献以及近年来的无数考古成果作为依据支撑的。
四、我们认为从此次网络攻战的密集性和全面性看,此次对“英人英语源于中国”学术观点进行大肆诋毁并进行网络攻战恐怕不是网上自发的行为,而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行为,背后极有可能存在西方势力的操控,是与目前香港动乱有关的西方反华、乱华阴谋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这次网络攻击,一方面暴露了西化学者、网络写手的虚伪、卑鄙、无耻,另一方面,则让中国人民不得不追问,他们为何要对一帮恢复世界历史本来面貌的学者们痛下杀手?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他们攻击得越厉害,越说明我们的研究正在揭示世界历史的真相。他们的攻击也有一个好处,就是让现代人起源于非洲还是起源于东亚、中华文明西来还是中华文明西被等等这些学术问题,尖锐地摆在了全国人民面前,成为人尽皆知的公共话题。中国人民已经觉醒了,中国人民不满意西方学术的那一套说教,中国人民迫切需要知道答案。批评一方大多是说“狭隘民族主义的自吹自擂”等。由此可见,争论双方过多地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动机和目的,二是结论表达的怪异与否、是否违反常识或是否显得是“民科”。事实上,这也是很多不科学的争论共性的地方。- 科学不反对或否定任何人的任何研究动机和目的,甚至从某些方面说,科学包容、同情、支持甚至鼓励任何研究的初始动机或目的。只要这种动机合法且能够促进研究从事科学的研究活动即可。
- 科学不以结论或结果是否怪异、违反常识等为判定标准。
- 科学只是一种认识世界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它只以方法是否科学为判定标准。
为理解以上几点,我们可通过一些具体案例来说明。复旦大学的金力教授最初掌握了以基因测序进行人类起源研究的方法之后,非常兴奋地希望以此证明中国是现代智人的起源地之一。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全国采集了上万个血液的样本,并进行了基因测序,但全部基因测序的结果最后结果还是证明现代中国人非洲起源说的普遍认知。金力教授自已介绍这个研究过程时说过,他当初的动机和目的是想证明现代人类的“多起源说”,也就是中国也是起源地之一。我们相信他说的的确是真的,原因很简单。如果真的能够证明这样的结论,从学术上来说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性成果,而继续证明非洲起源说虽然也是一个学术上极有价值的工作,弥补了中国起源的基因证据链,使这个学说更加完整,但显然不如证明多起源说的学术突破性更大。另一方面,如果能证明中国作为起源地的多起源说,无论是金力教授本人作为中国人,还是从复旦大学、中国整个国家,都会有一定自豪感的满足。因此,无论从什么方面说,在研究之前的这种动机都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就在于,只要你是采用真正科学的方法,最后的结果只取决于事实,而不取决于最初的动机。最初的动机和目的会有两种影响,一是进行研究的推动力。正是从这个角度讲,任何动机和目的只要推动人们去进行科学的研究,都是有价值的。二是动机本身可能会形成主体干扰,成为一个误差因素。但只要人们坚持科学的方法,对主体干扰进行了有效的补偿或抑制,它就不会成为问题。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批评任何研究的动机,而只关注是否坚持了严格的科学方法,并对主体干扰进行了有效的补偿和抑制。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将能够获得“惊人预测”作为判断科学的标准之一。很多科学的突破在最初的确显得与原有的常识格格不入。亚里斯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一书中甚至不以常人所知为智慧,也就是说智慧就是要超越常识的。但是,观点或结论本身的怪异与否,是否显得超越常识都不能成为判定的绝对依据,它并非一定是科学的结论,也并非一定就不是,关键还是要看方法。预测的惊人程度本身并不是判定科学与否的绝对标准,而只是证据强弱的量度。如果能够推测出一个从来没有被人发现过程的现象,其证据的强度会更高,主体误差影响会更小。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杜钢建教授的“英人英语中国起源说”研究方法和证据是什么。它主要是从很多英文单词与中文同义词发音相似来获得“证据”。例如,英文的“yellow”(黄色)与中文的“叶落”,英文的“shop”与中文的“商铺”发音的相似。这种证据是否科学呢?这里我们就要来看一下科学测量数据证据的强弱、因果联系、交叉证明、与已经获得证明的知识间还原性等问题。
证据的强弱
两种语言的词汇发音相似是否可以作为一种语言是另一种起源的证据?当然不能绝对否认它。问题在于这种证据的强弱如何。发音相似的证据有很多种,如:
直接相似。就是两种文字的相同表达发音直接地相似。“shop”(商铺)可以认为是一种直接相似,因为“shop”和“商铺”都是直接使用的词汇,并且它们的发音相似。直接相似当然证据的强度就比较高一些。
进行各种变换或转义后文字表达发音相似。“yellow”(叶落)一定程度上说就作过一些变换,“叶落”并不是中文常规的正式词汇。如果英文对应“黄色”的词汇能够是“huangse”,就能达到直接相似的程度,但以“叶落”去对应“yellow”,多少就存在一定的变换。这里还存在一个变换的规则问题,如果不限定任何变换的规则,显然就会增加存在发音相似的机率。如果容许进行任何规则不统一的变换以后发音相似,显然证据的强度就会小一些。
艺术创作。如果容许无限制地变换以后存在发音相似,已经完全不能算作任何科学的证据,而属于种艺术创作。
pregnant 怀孕 ----扑来个男的
ambulance 救护车 ----俺不能死
ponderous 肥胖的 ----胖的要死
pest 害虫 ----拍死它
ambition 雄心 ----俺必胜
agony 痛苦 ----爱过你
bale 灾祸 ----背噢
hermit 隐士 ----何处觅他
strong 强壮 ----死壮
sting 蛰 ----死盯
abyss 深渊 ----额必死
admire 羡慕 ----额的妈呀
flee 逃跑 ----飞离
gauche 粗鲁的 ----狗屎
morbid 病态 ----毛病
putrid 腐烂 ----飘臭
obtuse 愚笨 ----我不吐死
lynch 私刑处死 ----凌迟
shun 闪躲 ----闪
tantrum 脾气发作 ----太蠢
bachelor 学士/单身汉 ----白吃了
temper 脾气 ----太泼
addict 上瘾 ----爱得嗑它
economy 经济 ----依靠农民
ail 疼痛 ----哎哟
coffin 棺材 ----靠坟
appall 惊骇 ----我跑显然,人们只会认为他们属于“段子”一类的艺术创作,而不是任何科学的证据。只要你容许无限制的变换,这种艺术创作就会是无穷无尽的文字游戏。灯迷甚至因这类文字游戏而成为一种专门的艺术门类。
因果联系
就算证明了两种语言部分词汇发音有相似之处,是否就在因果关系上一定得出结论说一种语言是从另一种语言起源的呢?显然不是。因为两种语言部分文字发音相似的因果联系有很多可能性。谁是因谁是果,起源先后问题。就算我们承认两种语言文字的相似可以成为一个起源于另一个证据,但怎么确定谁先谁后呢?如果很多英文与中文发音相似真的是一种语言起源的证据,怎么确定一定是英文起源于中文,而不是中文起源于英文?外来词问题。在不同的文字形成以后,相互之间很可能存在以发音形成的外来词问题。并且在一个国家或民族强盛时,的确就会有更多机会使自己的词汇输出到其他国家去。但这并不能说一种文字就是起源于另一种。例如,现代有很多中文词是外来词:坦克(tank),雷射(laser),巴士(bus)......这些都是强度很高的直接相似证据,并且事实上的确是一种语言的部分词汇起源于另一种语言(都是中文起源于英文)。但很显然,这些证据不能用来证明整个中文这种语言就是起源于英文,而只是在过去几百年间英语系国家科技发达国力强盛而有更多词汇向其他国家输出的机会。法国强盛时,很多法语也以发音相似等形式成为其他语言的外来词。日语历史上整个是起源于中文,而现代有大量中文词汇又是起源于日本。随着中国越来越强盛,英文中又开始出现以中文发音为基础的新词汇,如Kungfu(功夫)等。这些都只是属于“外来词”问题,而不足以成为两种语言之间一个起源于另一个的证据。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强盛的地位,如果因此有大量词汇以发音方式成为其他语言的外来词,这并不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英文里最重要的一个源于中文的外来词就是“中国”(china)。这个词是中文地名“昌南”的发音,昌南就是现在的景德镇。宋真宗在景德元年(1004年),以皇帝年号赐名昌南为“景德镇”。欧洲人到中国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获得中国的瓷器,此前一直都知道景德镇的地名为昌南,因此就把瓷都“昌南”与“瓷器”联系在一起,并且进一步把中国就叫昌南(china)。因此,英文china也有瓷器的含义。丝绸是中国另一个重要的影响欧洲的发明,英文silk与中文“丝绸”的发音极为相似,这同样是外来词的案例。如果以外来词角度进行研究,得出有价值科学结论的可能性显然会更高一些。
宋真宗在景德元年(1004年),以皇帝年号赐名昌南为“景德镇”。
随便说一下,如果不要求规则的统一性和直接相似的证据强度,china也可以与“吃那”发音极为相似,这可以解释成因为中国饮食文化世界影响力的强大而成为英文的外来词吗?恐怕不行。还有与“拆哪儿”发音也很相似,这是否与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基建狂魔的传统有关系?从而成为英文的外来词,这恐怕也不行。非起源性的发音相似。全世界“妈妈”一词的发音都很相似,这不仅不能作为一种语言起源于另一种语言的证据,甚至连外来词都不是。它们发音的相似原因是人类动物的本能。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语言发音是不一样的,并且有很大变化。那么到底以什么发音为基础,这个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对这个问题不深入展开讨论。
就算发音可以成为不同文字间起源性的证据,这也只是一种单一角度的证据。作为科学的研究来说,需要进行交叉证明。就是不同角度的证据要相互之间进行佐证。如果从文献和文字发音来证明英文和英人起源于中国,无论其证据是否成立,都只是单一角度的证明。关于人类起源现在已经有很多证明的方法,例如证据性很强的基因测序方法等。如果要验证英人是否起源于中国,只要在中国人和英国人之间进行一下基因对比就可以,这在今天已经很容易做到。但至少目前来看并没有这方面的证据。
如果只是从各种资料中抽取对自己有利的证据,你几乎可以得出任何结论。但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一个新的结论,不仅要考虑交叉证据问题,而且必须要考虑与原有的已有证据和结论之间完备的还原性问题,而不是只抽取部分与已有利的资料。这样说绝非意味着新的科学研究结论一定要符合原有的结论和证据,而是说如果新的研究结果与原有的证据和知识相冲突的话,必须要解决相应的问题,使所有证据和知识相互间完备地相一致。如果原有的证据和知识存在问题,就需要通过新的研究对原有的研究结果进行修正,而不能是新的研究结果自谈自唱,自成一体。总之,只要采用真正科学的研究方法,任何动机都可能会成为导致有价值科学发展的有利因素。否则,无论多么高尚的动机,都不能弥补方法上不科学造成的缺失。
背景简介:本文作者曾为中兴通讯国际市场管理体系的奠基人,现为析易船舶总经理。文章2019年10月20日发表于微信公众号纯科学(https://mp.weixin.qq.com/s/urUWk61xbW7Do3UoqCNcMg),风云之声获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