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抗击疫情,中医究竟能帮到我们多少?| 科技袁人Lite新冠疫情特别节目

袁岚峰 风云之声 2021-01-27

      


关注风云之声

提升思维层次


导读


最近,中医药被运用到新冠病毒的防治工作中,引发了不少争论。其实有关中西医的辩论已经持续一百多年了。在科学的事情上,有争议是好事,这至少能够引导我们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求生欲极强的袁老师今天自备了锅盖~从中西医各自的特点及发展途径等方面给大家做了解读。欢迎同学们在看完视频仔细思考之后,也留下你们的看法,让我们一起把对中西医的讨论从站队式的“互撕”引向更有建设性的讨论。注:风云之声内容可以通过语音播放啦!读者们可下载讯飞有声APP,听公众号,查找“风云之声”,即可在线收听~

视频链接:

部分评论:

LincPD

中医一直都是没什么问题的,只是受一些所谓“传统”的制约导致发展缓慢,现在中医真正的问题其实是一些打着中医的幌子为自己谋利的人,最恶劣的当然是那些骗人的“神药”,这种人直接打死都不为过。还有一类就是现在一些所谓的中成药,本质上起作用的就是西药,但为了规避西药在审批过程中的手续,批一点中药的皮,然后以中成药的名义上市,这些行为都大大的降低了中医的公信力,中医如果要发展,首先就要先把这些害群之马全部清除出去,再借助现代的手段用科学的方法把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东西好好分析一下。

IMEWSQ:

谢谢袁老师,这个评价真的是客观,不吹不黑。中医是经验医学,拿古人做了大量“人体实验”,是宝贵的财富,但由于时代限制,没法“科学”地总结。我们应该以现代的科学方法从中汲取精华。

娇纵ccc:

作为一个中医医师,袁老师说的非常严谨,堪称滴水不漏。也说出来我这么多年来的感受。中医的基础理论尤其是治疗哲学思想,堪称巅峰,其疗效也是不可否认的,中医和其实践的体系,粗看来可以概括成沙漏样,大的基础哲学,有目共睹的疗效,和中间孱弱的病理解释。现代医学可以把治疗思想转移到调节免疫系统,本身就是对阴阳理论的借鉴,或者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生,这个理论非常优秀,我们也一直渴望有人可以更好的使用并描述。虽然医学水平现有局限,但现代医学有令人毛骨悚然的学习能力(中医的学习能力很差,往往需要通过多年的经验累积和某一个医生的灵光一闪才能有明显的进步),我们十分渴求现代医学可以吸收借鉴去中医的优秀理论和治疗方法,这是中医生命的真正延续,也是现代医学体系发展的强大动力,归什么医并不重要,是什么医治好的也不重要,功成不必在我,但愿世人安康。


精彩呈现:

抗疫情,中医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今天,我们来谈一个真正高能的话题:中医。最近这个话题又达到了高峰,因为在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治工作中,中西医并重成为了一大特色(国新办发布会移到武汉举行,信息量很大!仝小林院士说,由政府签发文件,大面积发放汤药救治病人,这可能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独家 | 仝小林院士:中西医别比高低,抗疫各有优势https://c.m.163.com/news/a/F58JQQN6000999D9.html)。

其实,我很清楚中医是一个著名的绝交话题,跟转基因、气候变化、核电以至特朗普并列,许多群都因此炸掉了。而在所有的绝交话题中,中医可能又是最资深的一个。所以,请允许我先顶上一个锅盖。

在我的朋友中,对中医持各种观点的都有,从铁杆支持者到铁杆反对者都不少,甚至还有自己独创一套理论的。这完全不影响我跟他们的友谊。希望下面我作为医学外行谈的这些浅见,也不影响大家跟我的友谊。

首先,对于在新冠防治中大规模使用中医药,我怎么看?

基本的回答是:这是好事。即使是安慰剂,也应该尽快用上。安慰剂的作用是很大的。

可能有不少人在笑:黑得漂亮!也可能有人很愤怒,认为我贬低了中医。其实我完全没有要嘲讽谁,我要表达的就是字面的意思。

从常识就可以知道,人的精神力量对抗击病魔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许多时候,只要医生说药效好,哪怕病人吃的完全不是药,病就好了。其实人类现在对感冒基本就是这样,感冒药都不是杀感冒病毒的,而是减轻症状的。

由此可见,我们面临的选择并不是两种,西医和中医,而是三种,西医、中医和没医。许多人关注的只是中西医的差别,但无论哪个都比没医要强。就像口罩问题,专家可以在各种口罩中分辨哪些适用于什么场合,但对普通人来说,不同的口罩之间没有多大区别,有没有口罩才是本质区别。在目前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对民众说无药可用,难道更加可取吗?

基于这些考虑就会注意到,中药的成本低,易于覆盖,这些都是优点。所以像河南这样财力不宽裕的省份,从一开始就大范围使用了中医药,这是非常聪明的做法。尽快让所有人都感到自己受到了关怀,这本身就是一大功德。

有人可能会问:你是说,中药只是安慰剂?

完全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安慰剂就已经很好,在此之上如果还有确实的疗效,那当然更好了。对任何药物,我都赞成去做准确的评估。只是要具体评价某一种药物,就超出了我的知识范围。所以,让专业的人去干专业的事吧,我就不掺和了。

以上关于安慰剂效应的观点,参见我的朋友、风云学会会员陈经在2017年的文章《如何看待中医经典古方放松临床实验要求?,欢迎大家去看全文。

从更大的视野看,各国都有许多人寻求正统现代医学之外的疗法,称为“替代医学”或者“另类医学”(alternative medicine)。中国科协名誉主席、著名医学家韩启德院士在2017年做过一个演讲《医学是什么》韩启德:医学是什么(讲座全文实录)),里面提到:


“现在英国‘另类医生’类别下的注册人比全科医生还多。前几年美国做了统计,找‘另类医生’看病的人数已经超过了在诊所里看病的全科医生。”


所以,既然老百姓总是有很强的对替代医学的需求,那么何不用中医满足这种需求呢?如果你不让他们用中医,他们也许就转去用其他国家的草药或者西洋参或者各种所谓长寿村的食物或者各种稀奇古怪的疗法,什么“水知道答案”,什么磁化水,什么酸碱体质,甚至连量子疗法都能搞出来,难道这样更好吗?

在这样一番彻底现实主义的考虑后,我们又可以注意到,在所有的替代医学中,中医可能是最有道理的一种。例如近年来,阴阳理论出现在了《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等世界顶级期刊的许多论文中。有一篇专业的综述文章《阴阳学说:一个风靡现代医学界的科学概念》(阴阳学说:一个风靡现代医学界的科学概念,欢迎大家去看。

癌症治疗的一个新思路,就是调节阴阳,即调节免疫系统,治愈了很多濒临死亡的癌症患者(百年宿怨:中西医之争丨 老和山下的小学僧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研究中医的只有儒家文化圈的人吗?

回答是:否。

例如德国就有许多中医研究机构,包括德国中医学会、德国经典针灸和传统中药协会、德国医生针灸协会、德国针灸与自然疗法协会、德国植物药业协会等等。德国占据了欧洲草药市场70%的份额,草药占德国药品市场的20-30%。因此,德国堪称中医强国。

不止德国,在英国、意大利、法国,研究中医的机构也遍地都是。他们的研究方法是现代的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之类,研究最多的对象是针灸和中药。

这些例子说明,中医可以跟民族自豪感完全无关。有许多人单纯出于对智力含量的兴趣,去研究中医。

下一个问题是,中医是不是科学呢?

在这个问题上,我赞同韩启德的观点:中医不是科学,但不科学不说明它不正确,不好(http://www.sohu.com/a/146767974_644319)。(顶起锅盖)

具体而言,中医缺少科学的微观基础,这是一个重大的缺点。但同时,在不少时候它又是有疗效的。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状况,说明我们面前有大量的未知领域,有很多研究可以做,这是好事。

韩启德还讲过自己作中医的故事:


“在农村的时候,妇女坐下来给你一个胳膊,什么也不说,我就知道她要我把脉是不是怀孕了。中医的怀孕的脉是很好把的,我学了9个月,掌握的非常好,滑脉就像钢珠子在手底下滑过去,你就问她你月经过去了多长时间?她说我已经有两个月了。恭喜你!你是神医!”


又如钟南山院士,他的成名作叫做《慢性支气管炎275例的中西医结合分型诊断和治疗》,这篇论文在1978年被评为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2013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学做了一个演讲《从非典到H7N9禽流感——中国呼吸疾病感染控制》(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4352889),其中介绍了中医关于“麻杏石甘银翘散”的工作,国语粤语英语无缝切换,十分有趣。然后他说:


“中医中药首先要突破,我觉得是中药。因为中医的理论,我们是利用它的philosophy(哲学)。因为它很多的用天然啊,金木水火土啊,来解释人体呢,已经是古人的事。但它的philosophy(哲学),人体的整体性是有它的道理。但中药有很多东西可以explore(探索)。所以将来要突破,中医真的有很大的贡献呢,一定是这方面。”


事实上,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贡献,就是基于古代医书的启发,加上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发现了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我在2018年就此讲过三期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2601870、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2927874、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3237990),在其中的第三集还谈了不少我对中医的看法,欢迎大家去看(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功劳有中医的,但更有新中国的 | 科技袁人)。

中医现代化的另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张亭栋用砒霜来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这种病曾经是最致命的癌症之一,但经过张亭栋、王振义、黄世林、陈竺等人的研究,采用全反式维甲酸和砒霜综合治疗,病人的五年生存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功德无量。

在这次新冠疫情中,钟南山主张中医一开始就要介入,别到最后不行了才看。这些例子说明,当代的医学家完全可以对中医持积极态度。

实际上,中医能存在到今天,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百年前,中医这样应对细菌学的挑战,里面提到:


“近代以来,在西医强势文化冲击下,世界各地的传统民俗疗法几乎都难逃被边缘化,甚或被废的命运,中医非但成功避免了这一境遇,而且顺利进入国家医疗体制,在与西医的相互借鉴中不断发展、更新,成为‘活着的传统’。”


由此可见,中医作为一个引起很多辩论的绝交话题,远不止是今天,在一百多年前就是如此了。这个辩论居然坚持了这么久没有消失,说明中医还是很有活力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成功。(顶起锅盖)

更深入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医在所有的替代疗法中与众不同?

我的朋友、著名的科普作家“老和山下的小学僧”在2019年写了一篇文章《百年宿怨:中西医之争》,我觉得非常有启发,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西医的基本思路,是从微观入手,把人体参数化、标准化,把人细分成N个参数,并给每个参数设定范围。一次全面体检大概能得到300个参数,如果再算上不常规的化验检查,凑出几千个参数也是轻轻松松。这些数是几百年逐步积累的,将来会越来越多。

标准化使医学理论可以精确重复、广泛传播,便于积累和发展。在产业上,标准化使医生可以在学校里批量生产。把不同参数对应的病症以及处方背下来,就算是一个医生了。小学僧作为一个物理学博士,在自学了一通后,居然都能讲出一大套什么症状对应什么支气管炎,开什么治疗方案!

老和山下的小学僧谈如何诊断和治疗支气管炎

最重要的是,这种发展路径决定了,西医是先弱后强。

十九世纪末,西医在理论方面可以说已经很高明了,但疗效还不如中医,因为那时西医基本没有什么药物可用。草药有一些,但远不如中医丰富。常用的化学药物只有一种,就是氯化亚汞。不管什么病都吃氯化亚汞,可想而知是什么效果了。

那时医生能干的事很少,主要就是安慰。病人对医生也没多少期待,所以医患关系非常和谐,大家都对生死看得很开。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哪像现在这样,进了医院就默认自己死不了,好像任何奇迹医生都能创造似的,由此导致了无数的矛盾。

但到了二十世纪,随着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西医的疗效就突飞猛进了,在大部分领域远远超越了中医。青霉素、磺胺等药物,X光、CT等诊断手段,以及疫苗、麻醉、输血、外科手术等技术,让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人均寿命等指标,发生了革命性的进步。这些是非常伟大的成就,现代社会的根基。所以我有些医生朋友强调,现代医学跟古代医学的区别何在?主要是技术!现代医学远超古代的疗效从哪里来?主要靠技术!

相比之下,中医的基本思路是,从宏观入手,从观察到的现象中寻找有价值的统计学特征,意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可以称为统计学,或者唯象学。

这种发展路径决定了,中医是先强后弱。例如四大经典理论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都是在将近两千年前出现的。这么早就达到这样的高度,令人惊叹。但这以后就将近两千年没有大的突破,也令人吃惊。用流行语说,这叫“出道即巅峰”。

韩启德在演讲中说:


“和西方国家相比,我们的传统医学要高明得多……但是到了民国时期,传统医学突然下跌,有一段时期甚至于有人建议不准看中医,尽管建议没有被采纳,但是人们越来越只相信现代医学。


在诊断方面,望闻问切能达到的上限显然不如日新月异的医疗设备。例如对于感冒发烧,很容易看出来;要区分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就难了许多,但细心点也可以做到;再要区分H1N1病毒感冒和H2N2病毒感冒,那就不是把脉能搞定的了。即使华佗再世,也不可能靠望闻问切把肿瘤的位置和大小精确到毫米。

诊断不精确,导致中医无法保证疗效的稳定性,时好时差。西医则步步为营,一旦攻克某项疾病,效果就是稳定的、可预期的。而且由于不精确,也导致中医更容易滥竽充数,更容易成为骗子的摇钱树。中西医都经常指责对方耽误了病情,大家可以自行判断一下,哪边耽误的更多。(顶起锅盖)

这样看来,中医没有用处了?答案没这么简单。正如清华大学医学院鲁白教授所说:“医学目前仅处于初步了解人体的阶段,医学能彻底治好的病其实少的可怜。

具体而言,对于自限性疾病即自己会好的病,如感冒、水痘、口腔溃疡、某些甲状腺炎、某些肠炎等等,只需要给免疫系统提供营养和水分就够了。无论中西医,都只是免疫系统的啦啦队而已。

对于急性病,如肺结核、疟疾、霍乱、伤口感染等等,这是西医大展神威的场所。人类寿命大增,主要就是因为这个。当然,搞不定的急性病也还有很多。

对于慢性病,就几乎全是拉锯战。西医的治疗方案是,哪个参数不对就调哪个参数,所以得了个“治标不治本”的帽子。而中医把免疫系统失灵描述为阴阳失衡,治病需调阴阳。这个思路在哲学上层次更高,于是获得了“治本”的帽子。

还有一块,可以称为疑难杂症。身体明显不适,但所有参数都在正常范围,按照西医的定义,你就是健康的。但如果去看中医,结论可能就是阴阳失衡之类。这个领域,就完全是中医的地盘了。但由于非标准化,效果还是不稳定。

庄子讲过一个故事:蜗牛的两只角上有两个国家,“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宏观来看,中西医的争执不就像这样吗?

医生有一句经典的格言:有时治愈,经常缓解,总是安慰。用类似的句式,小学僧给出了一个总结:中医偶尔治本,西医总是治标,免疫系统才是王道。

对医学的未来,他也给出了一个有趣的类比:天气预报。

早年间,天气预报的准确度经常不如有经验的老农。但现在的天气预报,已经基本能满足大家的生活需求。许多关于天气的传统智慧,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一层秋雨一层凉”,也都能解释明白了。顺便说一句,2019年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之一,就是对天气预报算法做出基础贡献的曾庆存院士。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账号“科技袁人”。从千百年的尺度来看,医学会像天气预报一样标准化,最终中西医融合统一,共同成为未来的医学。


扩展阅读:
全力防治疫情,但别忘了中国的经济也要抢救! | 科技袁人Lite疫情与经济特别篇
关于新型肺炎疫情,我们有些话想对你说 | 科技袁人掌握疫情传播基本盘,听袁岚峰老师回答5个问题 | 科技袁人Lite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特别篇究竟什么时候确认“人传人”,应该有人说清楚 | 科技袁人Lite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特别篇对付新冠病毒,为什么普通人不需要喝双黄连? | 科技袁人肺炎疫情成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国影响多大? | 科技袁人Lite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特别篇2020年2月2日,抗击新冠病毒的战斗可能迎来转折点 | 科技袁人Lite全国疫情转折点特别篇如果疫情无法遏制,最坏的情况会是什么? | 科技袁人Lite肺炎疫情特别篇纪念李文亮医生 | 科技袁人人经历最残酷的灾难会变怎样? | 科技袁人Plus疫情后的心理学特别篇

背景简介:文是【科技袁人Lite】新冠疫情特别节目中医,视频发布于2020年2月20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90194249)。
责任编辑:陈昕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