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次難忘的送別——悼金庸

大公文匯全媒體 维港专线 2021-02-20

金庸忌日到了,兩年前送別金庸的情景又一次浮現眼前,歷歷在目,難以忘懷。

  

文/穆 亦

  

花圈堆滿場內外,花香縈繞靈堂中。

  

金庸喪禮按家屬意願一切從簡,12日傍晚舉行弔唁追思儀式,翌日出殯。喪禮以私人形式進行,但社會各界人士悼念不斷、哀思不絕。

  

下午近5時,弔唁活動正式開始,親友名流陸續到場。查先生生前作家好友李純恩夫婦、倪匡夫婦及蔡瀾先生最先抵達靈堂。金庸和黃霑、倪匡、蔡瀾並稱為「香港四大才子」,如今四才子已仙游兩位,令人扼腕嘆息。


金庸先生(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

  

那天我着黑色西服、系黑色領帶於5時20分左右抵達香港殯儀館。殯儀館門前一側早已站滿手持「長槍短炮」的記者,每次知名人士去世和喪禮,都是香港的大新聞。

  

香港這類弔唁活動形式較為簡樸。進門後在專人引導下我緩步走到靈堂前,聽從主持人的口令三鞠躬,再到左側與依次肅立的查太太和親屬一一握手問候,然後至休息區小坐。

  

小坐時間可長可短,一般三十分鐘左右。此時可看看屏幕中播放的生平影像,讀讀輓聯上展示的悼語哀詞,品品紀念小冊中的回憶文章,然後起身與親屬道別。但切莫輕視這短短的半小時,更莫敷衍這短短的半小時,那是一次獨特環境下對逝者足跡的探尋、蹤塵的追訪,更是一次特殊時空中與逝者思想的共鳴、靈魂的對話,大廳內寧靜莊嚴的氛圍、屏幕中滾動播放的影像、輓聯上用心寫下的悼語、小冊里高度濃縮的金句無不讓你充滿虔誠、心生敬意。

  

2018年11月12日,查良鏞(金庸)先生弔唁活動在香港殯儀館舉行。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韓正等分別致送花圈(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國權 攝)

  

我看到靈堂四周擺滿了花圈,國家主席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致送的花圈擺放在靈堂右側的顯著位置,林鄭月娥等特區政府官員和社會知名人士致送的花圈擺在靈堂左側,中間擺放的是查太太和金庸兒女的花圈。花圈很精緻,多用白百合、白玫瑰、白菊花和蝴蝶蘭等鮮花綴飾製成,上插悼語牌匾或懸掛致敬輓聯。

  

有3幅輓聯給我留下較深印象:

  

一幅是前港澳辦副主任陳佐洱的輓聯:「三千美景家國情懷暖香江,九十風采精彩文章傳中華」,高度讚譽了金庸在傳承中華文化、傳遞家國情懷上發揮的不可替代作用。

  

著名商界領袖李嘉誠以「文動眾生,無住無往」的輓聯致意。「無住無往」的意思就是「無所執着,內心瀟洒」,這是李嘉誠對金庸小說感染力的獨特解讀,體現他內心的敬意。


阿里巴巴主席馬雲敬送的輓聯同樣高度凝鍊:「一人江湖,江湖一人」,他的意思大約是一人寫盡江湖,武俠獨有金庸。阿里巴巴集團也送了花圈,更以金庸筆下武俠名「滄海笑,英雄無忌,千秋承志鐵心鎮惡,星河任我行。逍遙行,少年不悔,濤波清揚退思念慈,春秋向問天」的輓聯以作致敬。

  

還有不少哀悼的輓聯也滿是濃濃武俠氣息,引人吟誦品味、欲罷不能:「俠客素筆遺墨趣 江湖從此無故事」「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勞心勞力史有名證」「滄海無復一聲笑 江湖永駐萬古長」……


武俠文學泰斗金庸去世後,中國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10月31日在非洲透過微博發文悼念。他寫道:「若無先生,不知是否還會有阿里」。馬雲與金庸有著近20年交情,他深受金庸影響(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金庸的去世驚動了各界名流,部分特區政府官員、立法會議員及演藝界人士紛紛來到弔唁追思儀式現場送金庸最後一程。馬雲,知名製片人張紀中,著名導演許鞍華、杜琪峰,曾分別飾演楊過、胡斐和東方不敗的演員黃曉明、呂良偉和陳喬恩先後到場弔唁。


導演張紀中(左)和演員黃曉明(右)到場弔唁(中新社記者 李志華 攝)


值得一提的是,曾執導《俠客行》及《連城訣》的內地導演王新民、內蒙古電視台製片人王錦江專程從內蒙古千里而來哀悼金庸。王錦江得知金庸去世的消息後,找了當地最好的工匠用牛皮精心雕刻了一幅金庸肖像,專門帶來送給查家人,以示對金庸的崇高敬意。

  

一個小說家受到政界商界文學界演藝界這麼多不同界別領袖的關註、喜愛、敬重,我不敢說後無來者,但一定是有小說以來絕無僅有的。

  

靈堂上懸掛着「一覽眾生」的橫匾(香港文匯報資料圖)

  

靈堂上懸掛着「一覽眾生」的橫匾,左右兩側是金庸親筆、十四部小說串連而成的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 笑書神俠倚碧鴛」。這幅金庸自擬的名聯,為這位蜚聲海內外的文學巨匠添上完美的註腳、畫下圓滿的句號。

  

金庸一生共創作了15部武俠小說。我一直在想,與另一位武俠小說大家古龍的近70部作品相比,金庸創作的數量並不多,為什麼半個多世紀以來金庸小說在全世界範圍內擁有數以億計的讀者,獲得最多華人的喜愛?為什麼他的作品被不斷改編成影視、舞臺、動漫、網遊等作品,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熱潮,保持長盛不衰?

  

我想最大的原因是其博大精深的內涵。他的作品不僅有豐富神奇的想像、引人入勝的故事,更具有高雅不俗的格調、真知灼見的思想。金庸將武俠小說上升到一個令人入迷令人激蕩令人思考的文化層面,散發出濃郁的文化氣息,創造了一個融江湖傳奇、人物故事和歷史背景為一體的神奇三維世界,創造了一個融鮮明形象、生動語言和美麗場景為一體的浪漫情愛世界,創造了一個融武術招式、武術流派和文化意蘊為一體的神秘武術世界。


金庸早年曾在大公報工作10年,他一炮而紅的第一部武俠名著《書劍恩仇錄》,亦是在大公報子報《新晚報》開始連載。2018年11月26日,大公報在沙田文化博物館舉行「金庸與大公——大公報同人懷念查良鏞先生」紀念活動。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前香港中聯辦副主任楊健、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董事長姜在忠、前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等出席(香港文匯報資料圖片)

  

數日後,我再次出席在沙田文化博物舘舉行的「金庸與大公——大公報同人懷念查良鏞先生」紀念活動。金庸早年曾在大公報工作10年,他一炮而紅的第一部武俠名著《書劍恩仇錄》,就是在大公報子報《新晚報》連載的。


1955年2月8日,金庸在大公報所屬《新晚報》上連載第一篇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

  

那天的紀念活動在一間面積不大的會議廳舉行,約200名傳媒人和金迷出席了活動。

  

「既是著名報人,又是武俠小說名家,一手社論,一手武俠,享譽香江。」出席活動的林鄭月娥行政長官在致辭中這樣評價金庸。

  

年少時我也曾是個金庸迷,他的全部作品都分別看過兩遍以上。當天,受主辦方邀請,我也有個致辭。我向大家分享了讀金庸作品的經歷:「我有兩套金庸小說集,一套是廣州出版社的平裝本,一套是三聯書店的口袋本。看金庸小說都是在兩種旅途時光中,一是在乘長途車的出差路上,一是在乘長途飛機出訪途中。」

  

我還公開了一個秘密,金庸作品不僅伴我度過了枯燥的旅途,更鍛煉了我一個本領:車上閱讀。以前乘車看書幾乎不可能,翻幾頁就頭暈目眩,1999年出訪西歐六國,金庸小說不僅伴我度過了漫長的空中旅途,更陪我熬過了穿越歐洲大陸的大巴時光。回國後,我驚奇地發現,出差跑長途,連續乘車看數小時書再不頭暈。從此車上閱讀便成了我讀書的主要方式之一。」

  

金庸小說的特殊功能引來在場人士一陣笑聲。

  

其實,我深知,金庸作品帶給我的愉悅和啟迪遠不止旅途陪伴的作用。

  

那是一個個為之喜怒哀樂、牽腸掛肚的鮮活人物。金庸的武俠小說角色眾多,性格鮮明,是由一個個憂國憂民的俠客形象組成的英雄群體。《天龍八部》里的喬峰粗獷、神勇、氣蓋山河,《射鵰英雄傳》里的郭靖誠樸、忠厚、嫉惡如仇,《神鵰俠侶》里的楊過叛逆、狂傲、情深義重,《書劍恩仇錄》里的陳家洛才情、風度、雄心壯志……無不形象豐滿、刻畫細緻、深入人心,讓我久久難以忘懷。


金庸作品被大量影視化,這幾位都是《射鵰英雄傳》的「郭靖」和「黃蓉」,你能認出幾對?

  

那是一個個令人眼花繚亂、驚心動魄的武術招式。金庸小說的武術描寫有譜有訣、有功有法,有招有式、有攻有防。印象深刻的如九陰真經、九陽真經、打狗棒法、獨孤九劍、六脈神劍、吸星大法、降龍十八掌、乾坤大挪移等,世上無此功,全憑幻設成,但不少功夫借鑒了武術流派的拳譜招式,以虛作實、以實作虛、虛中襯實、虛實相生。每回讀到這些招式,我不僅不覺枯燥,反而有一種觀摩實戰般身臨其境的奇妙感覺,令我回味無窮。

  

那是一個個扣人心弦、出神入化的精彩故事。金庸講故事善於設置懸念,開門見山、直入情節,環環相套、撲朔迷離,波瀾迭起、出人意料,千變萬化、絕不雷同。故事中英雄俠義與兒女情長互為映襯,歷史背景和文化衝突相互交織;藝術想像大膽神奇而又合情合理,情節安排緊湊曲折而又嚴絲合縫;語言通俗易懂,描寫流暢靈動,看似語不驚人,實則魅力無窮,令老少皆喜、雅俗同歡。我每次讀之,拿起來就放不下,讀進去就停不了,有幾回甚至廢寢忘食、通宵達旦。

  

2018年10月31日,大批市民前往香港文化博物館金庸館參觀,追憶大師的武俠世界(中新社)

 

那天我又一次走進設在文化博物舘內的「金庸館」,這是我第3次來到這裏,館內展出超過300件與金庸有關的藏品,包括《笑傲江湖》等作品的珍貴手稿。一張張圖片、一份份文稿、一段段視頻令我又一次沉浸其中、流連忘返……


香港文化博物館金庸館(香港文匯報資料圖片)

  

金庸逝世,驚動了各界,也驚動了中央。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以不同方式對查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對親屬表示親切慰問。

  

我知道,中央對金庸的看重絕非偶然。

  

金庸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單獨正式會見的第一位香港同胞。


1981年7月18日上午,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會見金庸,一見面就稱讚他的武俠小說:「好得很,我也很愛看,每天都看這麼幾頁!」金庸回答:「那沒有什麼價值,當作娛樂消遣吧!」小平說:「講中國人的英雄豪傑,好得很啊!」這次會見,境內外媒體紛紛報道,港澳媒體更是作為頭條新聞突出報道,轟動一時。


金庸根據記憶將那天的談話整理成文發表在《明報》,《明報月刊》還發表了《中國之旅——查良鏞先生訪問記》。記者問金庸:你認為鄧小平目前所推行的政策,是解決中國各種問題的唯一道路嗎?他回答:這要從各種實際條件來看問題。


第一,我相信中國大陸上目前沒有別的政治力量可以取代中共的領導地位。第二,我相信中國在幾十年內不可能實行西方式的民主,即使可能,也未必對國家人民有利。第三,我個人贊成中國實行開明的社會主義,總的來說,這比之香港式的完全放任的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極度貧富不均,更加公平合理。

 

1981年7月18日,鄧小平(左)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金庸(右)(中國人民政協網)

  

金庸對香港和國家的貢獻不僅在文學,更在於他對「一國兩制」事業的堅定支持。他歷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委員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等,以他的政治智慧服務香港,堅定支持香港回歸祖國,對香港貢獻良多。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是金庸的名言,也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他是真正為國家、為民族、為百姓寫作,因而得到了全球華人的認同和喜愛。

  

2016年,《天龍八部》第四十一回「燕雲十八飛騎,奔騰如虎風煙舉」節選進入了內地高中課本;2017年,《射鵰英雄傳》最後一章又入選了初中語文課本。武俠入課,向內地中學生打開了一扇新天地,也再次印證了金庸小說的歷史地位。晚年他先後當選中國文聯榮譽委員,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


2018年10月31日,灣仔三聯書店一角放滿了金庸武俠小說、散文及相關評論,並設有告示牌列出12套金庸小說的普通版、新修版及袖珍版的冊數及價目(香港文匯報資料圖)

  

有讀者的喜愛、社會的認可、江湖的地位、國家的肯定,金庸應可含笑而去了。據親屬說他也確實是笑着走的,那天金庸正與親友視頻,離開時嘴角掛着一絲笑意。

  

但熟知他的人瞭然,金庸一生既入世、又出世,既心繫國家、愛國愛港,支持回歸、服務特區,又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無欲無求、寧靜自省。

  

「有容乃大俠客情,無欲則剛論政壇,看破放下五蘊空,含笑駕鶴倚天飛。」這是懂得父親的查傳倜寫下的悼詞。

  

金庸喪禮日那天,我留意到家屬致送的紀念冊尾頁用心地引用了《神鵰俠侶》中洒脫豪放的名句:「他日江湖相逢,再當杯酒言歡,咱們就此別過。」讀之令人深深嘆息。一代大俠,從此絕跡江湖,再無他日,再無美酒,無牽無掛,無影無蹤……



往期推

我外公的抗美援朝記憶

大公報上的抗美援朝(上)

大公報上的抗美援朝(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