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0年前這群香港青年的故事,不能被湮沒

大公文匯全媒體 大公文汇 2022-10-13

本文要點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數十萬中國志願軍保家衛國,有一群從香港回到內地讀書的學生也踴躍參軍。

「我在1935年出生。1950年從培僑中學回來時,才15歲。當時一起回內地的同學,都抱着必死決心參軍,誓要保家衛國。」曾子達是培僑中學1949年學生,2020年他獲頒「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近日,曾子達在北京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說,今天培僑子弟有幸參與迎接第九批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家」,既是培僑的光榮,也是香港的光榮!  

培僑中學1949年學生、「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獲得者曾子達,希望能有更多的香港青年投身祖國建設事業中。(大公報)


大公報記者 張帥

曾子達期盼今日的香港青年,能接續先輩的愛國精神,投身祖國建設事業,為國家作出貢獻。

1950年朝鮮戰爭的戰火燃至中朝邊境,數十萬中國志願軍保家衛國,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有一群從香港回到內地讀書的學生也踴躍參軍,曾子達是當中一員。

港英政府打壓 燃起培僑學生報國心


1935年,曾子達在深圳寶安出生,1949年9月他到了香港。「當時香港有培僑中學、漢華中學、香島中學三所愛國進步學校。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的時候,這三所學校升起了五星紅旗。培僑中學提出要為新中國建設培養人才,我選擇了到培僑學習。」曾子達憶述,他親歷培僑遭受港英當局多方打壓,這促使該校學生回內地報效國家的決心。

曾子達當年的參軍照片。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面對美帝國主義的挑釁和中國領土主權被嚴重侵犯的局面,中國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曾子達說,國內開展群眾運動,中央軍委和政務院號召青年學生、青年工人參加軍事幹部學校,他當時在北京二中就讀,參加了學校通訊組,積極參加宣傳工作,同學們紛紛報名,我也積極報名參軍,去了華北軍政幹部學校。


參軍熱情高漲 任職政治教員受重視


「我們從香港回內地參軍的學生,熱情都很高漲,很受重視。」曾子達對大公報記者說,當時華北軍政幹部學校分了四個大隊,其中兩個文化教員大隊,一個政治工作員大隊,一個政治教員大隊,他和培僑校友程宛若、甘星華被編入政治教員大隊。「學校領導對我們說,你們將是我軍第一批專職的政治教員。」他續說,政治課以前都是首長教育部屬,是團政委或政治處主任上課,可見政治教員任重而且光榮。

曾子達(後排左一)在軍校進修時,與其他軍官學員合影。

在華北軍政幹部學校畢業後,曾子達調到華北裝甲兵政治部,去了182師坦克團。「該團是新建團,由步兵師抽調人員前來訓練改裝,成員多數從四川來的。我在團政治處當政治助教,當時才17歲。後來我獲安排向戰士講授共產主義與共產黨的專題教育,發下了四、五講的提綱,要給兩百人講課,當時很緊張,因為戰士們比我都大,不過他們都很認真聽課,很尊重教員。」曾子達說,當時部隊訓練很緊張,邊進行軍事訓練,邊進行政治教育,1953年6月,改裝完成後就赴朝。「當時我很高興即將赴朝加入志願軍行列,遺憾的是華北裝甲兵政治部又把我調到另一個改裝團『一師坦克團』去」。

作為政治助教,曾子達這次要給全團營以下幹部講中國革命基本問題。這兩個團改裝完成後,都先後赴朝參戰。之後曾子達被調回華北裝甲兵政治部,後來又調到鐵道兵團幹部學校任政治教員。

克服種種困難 堅信能保和平衛祖國


陳榮約是曾子達的同學,兩人一起回內地。朝鮮戰爭爆發後,陳榮約一直在志願軍總部作通訊參謀。曾子達說,志願軍在朝鮮遇到很多困難,糧食供應短缺、戰場上不敢生火沒有熱飯、一把炒麵一把雪、戰士缺營養患夜盲症等,後來的報紙都有詳盡報道,當時慰問團成員將這些實況向國內反映。不過面對種種艱難,志願軍仍熱情高漲,「雄赳赳,氣昂昂」,堅信能夠保和平、衛祖國,「打敗美帝野心狼」。

曾子達(左)與培僑上學時的班長陳榮約(右)合影。抗美援朝期間,陳榮約在志願軍總部任通訊參謀。

培僑生迎英烈回家 是香港光榮


2020年,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參加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的、健在的志願軍老戰士老同志等頒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曾子達退休前所在的教育部職教所,轉交了國家發給他的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大公報記者採訪曾子達時,看到老人家把這枚紀念章放在客廳櫃子裏,足見他對這份榮譽的珍視。

勉港生接續先輩報國志向


今日,香港培僑中學的學生曲木之懿和已畢業、在內地升讀大學的校友姜霏梵,將代表培僑中學前往迎接英雄回家。作為培僑老大哥的曾子達說,銘記母校校歌這幾句歌詞:「在暴風雨的時代,我們像一群海燕……新中國的建設,靠我們青年的力量」。今天培僑子弟能夠參與迎接第九批志願軍遺骸歸國,他形容:「這是培僑師生的光榮,也是香港的光榮!在美國封鎖中國的時候,很多物資都是從香港運往內地。」


曾子達寄語香港青年,千萬不要被那些想把香港分離出去的人所利用,「祖國建設需要青年的力量,香港青年應接續先輩報國志向,為國家作出更大貢獻。」


講出英雄們愛國故事


和曾子達一樣,不少曾經毅然歸國參軍的學生,如今已是耄耋老者。2020年,大公報記者曾採訪曾子達的同學程宛若,她感慨道:「我參軍時16歲,今年已經85歲暮年。部隊那時主力都是20多歲,現在應是九十近百歲老者,能活下來的不知還有多少。」如這些老培僑生一樣,不少愛國先輩不願揚名,「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加上港英時代種種壓制,致使英雄事跡被湮沒了。

《大公報》推出「最可愛的人」系列報道,獲得各界高度關注。

但祖國從未忘記為國家犧牲的英雄,一直在蒐集、整理這方面的資料。《大公報》兩年前率先走訪不少當事人,並作出報道,獲國家有關部門高度重視,這才會有這次邀請培僑生參加迎回志願軍英雄遺骸。

《大公報》從培僑中學北京校友會獲悉,在1949年前後回內地的60多位校友中,共有20多位在抗美援朝之前或期間參軍。目前,已知其中有11位已經病故。知名愛國民主人士李公樸之女、培僑中學第二屆學生張國男在生前雖近90歲高齡,仍堅持和培僑中學第二十八屆校友、香港老報人羅孚之子羅海雷,一起幫助《大公報》聯繫參加抗美援朝志願軍的培僑生接受採訪。

愛國先輩們相繼故去,有關事跡必須盡快存檔,《大公報》竭力蒐集資料,「講出英雄們的愛國故事」。

第九批志願軍烈士遺骸今歸國

據新華社報道:第九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裝殮儀式15日在韓國仁川舉行,此次韓方將向中方送還88位烈士遺骸及相關遺物。

第九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裝殮儀式15日在韓國仁川舉行。(大公報

中國退役軍人事務部副部長常正國率中方交接代表團、中國駐韓國大使館相關人員,韓國國防部及其所屬的遺骸發掘鑒識團相關人員等出席了遺骸裝殮儀式。

當天位於仁川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臨時安置所」內,現場擺放着中方交接代表團和中國駐韓國大使館向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敬獻的花籃,中方代表團全體人員向志願軍烈士行三鞠躬禮,並敬獻鮮花。隨後,韓方工作人員對志願軍烈士遺骸進行裝殮。中韓雙方16日將在仁川國際機場舉行遺骸交接儀式。

從2014年至2021年,已連續8年成功交接八百二十五位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


相關版面

往期推薦

英雄即將回家!香港這所學校20多名學生曾奔赴抗美援朝前線


大公報上的抗美援朝(上)


大公報上的抗美援朝(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