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文选刊】姚郁:面向海洋未来科技领军人才培养的智慧海洋学院建设研究

姚郁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3-03-26

作者简介:姚郁,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刊载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年第二期8-15页。




摘  要: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落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建设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是参与未来世界科技竞争的重要手段。哈尔滨工程大学是我国唯一举全校之力服务船海领域的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支撑了中国船舶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向强。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与优势,哈尔滨工程大学以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需求为导向,通过确立人才培养新目标、实施专业交叉融合和人才培养模式新突破、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新优化、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建设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培养海洋未来科技领军人才。





关键词:来技术学院  智慧海洋  领军人才  培养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规律,培养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围绕海洋工程、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也提出:“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培养面向未来的领军人才则是时代赋予一流大学的职责。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指出:“加快培养具有前瞻交叉思维的科技创新人才,抢抓科技发展机遇,是高等教育承载的历史使命,要做好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前瞻性和战略性培养,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先机”。新的发展形势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要面对国家未来需求,前瞻性布局人才培养,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培养未来科技领军人才是高等学校,尤其是学科专业优势突出、综合实力强、创新成果显著的部分高校应该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1]


一、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建设的必要性


(一)新形势要求我国必须加强海洋强国建设

 

纵观世界发展历史,经略海洋历来是世界强国的国家战略。海洋承载着人类的命运和世界的未来,海洋在地缘政治、经济发展、能源供应、战略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海洋经济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思想。海洋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海洋事业,必先发展海洋科技;建设海洋强国,必须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

 

(二)海洋强国建设亟需智慧海洋科技自立自强

 

随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第四次智能化科技革命的到来,智慧海洋成为海洋科技的核心内涵。智慧海洋的本质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海洋环境、海洋装备、人类活动和管理主体四大板块信息的深度融合,实现互联互通、智能化挖掘与服务。[2] 21世纪以来,海洋科技创新得到了世界海洋大国高度重视和空前发展,各国均明确了面向未来的海洋科技战略优先方向,对海洋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的竞争已近白热化。我国建设海洋强国,亟需攻克智慧海洋建设所面临的一系列科学问题,亟需实现面向未来重大技术的自立自强。

 

(三)智慧海洋科技发展亟需培养面向未来的科技领军人才

 

人才是科技创新之源,领军人才是智慧海洋科技创新与发展最重要的人力基础。领军人才强调人在品德、情感、技能、创造力和领导力等身心潜能方面的全面发展[3],但目前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并不能达到上述要求。主要原因是现有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模式、培养内涵还存在不足,现有的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不够,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提升的支持度不够,对创新精神与能力的评价不够等。为此,亟需深化培养体制与机制改革,创建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以新工科和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原则为指导,进行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通过培养智慧海洋领域未来科技领军人才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战略支撑。


二、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建设的总体思路

面对未来海洋科技创新的挑战性和国际海洋竞争的复杂性,引领未来的智慧海洋科技领军人才应是政治信念坚定、高素质、创新性、交叉复合型的人才,需要具备以下特质:强烈的报国情怀、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把握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引领技术创新的能力、跨界整合的能力、统领团队的能力、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深厚的文化底蕴。上述八个方面的特质,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大工至善、大学至真”的校训十分契合,都体现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的精神。大学的历史传承不同,学科专业优势不同,精神文化不同,决定了其主要服务的领域和在人才培养中肩负的责任不同。哈尔滨工程大学是我国唯一举全校之力服务船海领域的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支撑了我国船舶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向强。培养海洋未来科技领军人才既是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历史任务,更是哈尔滨工程大学面向海洋强国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

 

面向未来实现海洋强国的梦想,面对智慧海洋科技领军人才培养的特质要求,学校推进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建设的总体思路是:立足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办学优势,聚焦智慧海洋未来技术领域创新型技术人才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突破常规,确立人才培养新目标,实施专业交叉融合和人才培养模式新突破,推进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质量保证体系新优化,探索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军民融合、国际联合的人才培养新路径,着力培养能够引领智慧海洋科技发展的领军人才,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提供有力支撑(见图1)。


图 1  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整体思路


三、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建设的具体举措


(一)确立人才培养新目标

 

未来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是未来技术人才培养的“纲”,关系到未来技术人才培养定位和质量,影响到未来技术人才培养全过程。[4] 面向我国未来海洋强国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着力培养具有强烈的报国情怀,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具有宽厚基础、创新精神、整合思维和全球视野,理解海洋工程需求,掌握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及海洋科学专业知识,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把握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引领技术创新的能力、跨界整合的能力、统领团队的能力、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引领未来智慧海洋科技发展的领军人才。

 

(二)实施学科专业融合与人才培养模式新突破

 

1.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突破

 

智慧海洋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必须分析和聚焦智慧海洋未来核心关键技术。科技重大突破的历史经验证明,颠覆性、革命性技术往往发生在多学科交叉领域。因此,面对未来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和智慧海洋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交叉融合也是最可能把握未来不确定性的有效途径。从认知角度,智慧海洋体现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从技术角度,智慧海洋体现科学、技术、工程交叉融合;从应用角度,智慧海洋体现行业交叉融合。基于此,为培养未来行业科技领军人才,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需要主动打破传统专业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专业实质性交叉融合。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依托学校海洋信息、海洋机器人等优势新工科专业,基于学校水声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水下机器人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水下智能技术军科委创新工作站、复杂动力学与控制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极端海洋环境波动场前沿科学中心等国家级研究平台,以研究平台所承担的国家国防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研究需求为牵引,在智慧海洋特色学科专业方向上主动创新,实现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新突破。

 

从信息的角度来看,智慧海洋主要包括智能信息采集、智能信息传输、智能信息处理、智能信息服务,海洋物理场认知机理是智慧海洋技术源头理论基础之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颠覆性技术是智慧海洋核心支撑技术。因此,围绕海洋物理场基础理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工程设计技术,哈尔滨工程大学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针对海洋智能感知、海洋智能大数据、海洋智能系统三个特色方向,开展项目式教学模式改革。

 

(1)海洋智能感知。面对我国在海洋环境信息实时、立体、高分辨率、多要素的整体同步获取能力方面与国际海洋强国之间的现实差距,面对海洋综合感知全海域网络覆盖、智能化信息管理、特色化服务聚焦的发展趋势,海洋智能感知专业方向以智能声呐、智能海洋传感、智能浮标潜标等为突破点,将海洋科学、计算机科学、测量科学、信息科学等多领域学科知识交叉,聚焦海洋智能感知数据全面获取、处理、分析及应用,培养陆海空天潜一体的海洋智能感知领域未来科技领军人才。

 

(2)海洋智能大数据。随着北斗系统、海洋遥感、海洋物联网等数据感知能力的提升,综合利用海洋大数据已经成为海洋数字化、智慧化的必经之路。海洋大数据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包括海洋科学和数据科学的交叉融合所带来多尺度、极速化和超高维等挑战,跨时空和跨平台的多维度交叉融合所带来数据高异构、模式高动态、处理高时延问题等等。面对未来挑战与需求,海洋大数据技术专业方向融合海洋科学、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多领域交叉学科,重点关注海洋超算、海洋环境监测与预报、远洋运输等领域,培养海洋信息与大数据汇聚、分析、挖掘、智能应用等领域的未来科技领军人才。

 

(3)海洋智能系统。海洋装备与系统是人类探索和利用海洋的必要工具,其未来发展方向将进一步向深海、极地等领域拓展。面对智能无人海洋平台、智能航运装备与系统、海军智能装备研发以及无人海上集群体系、海洋工程装备与系统智能制造技术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关键技术,海洋智能装备与系统专业方向融合船舶与海洋工程、人工智能、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专业,聚焦水面与水下无人航行器、智能海洋牧场、智能船舶、智慧港口等海洋智能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培养水上水下无人集群、智能海工装备等领域未来科技领军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突破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构建的相对稳定且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显著影响的关系样态。[5] 面向未来海洋科技的领军人才应该是具有跨学科思维、系统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合作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具有探索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品质。这样的人才特质要求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跨学科培养人才,让学生了解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和学科语言,具备跨学科和跨领域合作的知识与思维基础;必须要多角度塑造育人环境,提升学生在面临各种未知复杂问题时能够恰当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坚持以尊重学生志趣为前提,以学生成长为中心,通过在个性培养的弹性学制、全面培养的多维导师制和立体培养的工学书院制等培养模式方面的改革,为学生“面向未来的学习”提供政策和条件支撑,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新突破(见图2)。

 

图 2  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1)个性培养的弹性学制。海洋未来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需要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因此需要突出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自主选择。在建立学生“选拔—评价—进阶—退出”机制基础上,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探索在五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一是实施人才培养的专业志趣选择机制,学生可在海洋智能感知、海洋智能大数据、海洋智能系统三个专业方向中选择一个或多个方向进行修读,学习中可根据个人志趣的变化申请更换专业方向;二是实施柔性化的培养方案,学生可自主选择组合课程、自主制定培养方案,真正实现“一生一案”;三是实施等效学分认定,支持学生跨国、跨校、跨阶段选课,学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创新实践项目、公益实践活动等给予学分认定;四是实施基于学分累积管理的弹性学制,倡导个性化学习,学生可缩短或延长学习年限;五是配套实施本-硕-博的贯通培养,为未来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营造有效的机制。

 

(2)全面培养的多维导师制。基于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探索在导师定位和配置上实现新的突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学生入学后,可根据意愿选择多维导师,获得多角度学习帮助与指导:一是配置学业导师,由相关领域的顶尖教授担任,帮助学生定制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参与学生学业评价、为学生开展早期科学研究和专业实践创造条件并提供指导等,保证“一生一师”;二是配置书院导师,由锐意进取的青年教师担任,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促进有效互动和共同成长;三是配置项目导师,由在学科前沿领域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优秀师资担任,为学生参与项目学习提供指导,帮助学生开展交叉学科的创新实践活动,根据需要可实现“一生多师”;四是配置人生导师,由行为世范的杰出校友和业界精英担任,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思想观念和人生追求等进行引导,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立体培养的工学书院制。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通过设立由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管理的工学书院,发挥环境对学习的浸润、熏陶、养成、感染和培育功能,通过“学院”与“书院”的严爱结合,立体培养未来科技领军人才,在社区环境育人上实现新的突破:一是打造生活社区,强化素质养成功能,设置导师工作室、研讨交流室、创新实验室等专用学习生活区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互动、素质拓展;二是打造文化社区,强化文化浸润功能,以文化传承、学术探讨、学长计划、社会服务等活动为载体,引导支持学生社团蓬勃发展,构建特色书院文化育人体系;三是打造情怀社区,强化铸魂育人功能,“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国防命运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报国情怀;四是打造合作社区,强化氛围熏陶功能,依托学校优势特色的“E唯”“创翼”等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使书院迅速成为学生科技创新的摇篮,营造“敢为、必成、开放、合作”的创新氛围。

 

(三)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新优化

 

1.课程体系优化

 

打破按照专业学科内在关系进行课程体系设计的传统思路,基于人才培养目标,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突出对学生信念坚定与人格健全、适应能力与发展潜力、创新精神与跨界思维、通识全球视野等能力培养要求,以有助于学生进行跨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为设计原则,优化设计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人文、社会、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交叉融合。具体包含:通识必修课程模块、通识选修课程模块、专业必修课程模块和专业选修课程模块,总学分150学分(如表1所示)。

 

表 1  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模块化课程体系


(1)通专并重的思政课程。除思政课程外,以“爱国情怀、信念坚定、人格健全、务实笃行”为方向,构建课程思政通识课程体系,设置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工程伦理等课程,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以“乐于探索、全球视野、整合思维、创新创业”为方向,构建课程思政专业课程体系,以海洋强国战略为背景,以“国之重器”为载体,理论联系实际,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注入红色基因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努力成为引领海洋未来科技发展的领军人才。

 

(2)知识内容交叉融合的系统化基础课程。立足智慧海洋科技发展需求,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基础课程的原理知识及课程之间的支撑关系,突破传统学科专业课程间的壁垒和知识碎片化,构建以思维整合及问题解决为逻辑的基础课程体系,提升学生问题导向的交叉融合能力和创新发展潜力。面向未来的问题解决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在基础课程中通过重构课程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完整能力和系统思维,可以全面提升培养效率与培养效果。例如打通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仿真制图、设计制造等知识体系,开设《力学材料与设计》课程;打通算法设计、人工智能、信号处理、嵌入式软件等知识体系,开设《智能算法与应用》课程等。

 

(3)四阶段、四融合的项目化课程。项目是蕴含不同学科领域问题的集合,参与项目、解决项目问题是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突出对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潜质的培养,将参与项目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方式,分四阶段设置数理认知项目、基础体验项目、专业创新项目和自由探索项目课程,通过开设理论实践一体的科研项目课程,实现知识体系逐步融合、导师指导逐步深入、自主学习逐步加强、探索能力逐步提升。以“课上学习,课下参与”为原则,基于专业方向设置“理论课程+实践项目”进阶式课程群,面向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开设若干可供学生选择的模块化课程群,供学生按需选择。每个课程群包含理论课程3—4门,实践项目1个。学生在本科学习第一年进入数理认知项目课程学习阶段,学习期间至少需要完成4个项目,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可以额外选修项目课程。实践项目是学校与合作单位的重大科研项目或重点平台项目,学生以团队成员身份参与项目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接触专家、接触团队、接触实践的机会,通过项目学习实现四个融合,即理论与实践课程深度融合、专业课程贯通融合、跨学科跨专业融合、专业教育与探索创新融合,以实践创新带动理论学习,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例如设立《海洋+北斗未来技术能力拓展实践》等项目化课程,贯穿两个学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和实践问题解决能力等。

 

(4)多方共建的国际化课程。全球视野是未来科技领军人才的重要特质之一,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学校的行业特色及国际化办学历史优势,与学科领域的世界顶尖大学积极合作,组建由国内外名师组成的联合国际课程组,面向学生学习和发展需求,国内外名师共同设计和建设部分具有前沿性、创新性和有效性的高质量国际化课程,形成名校联合、名师联动、名课共建的国际课程开发模式,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拓宽学生的学习思维。

 

2.教学体系优化

 

(1)契合课程体系的教学组织架构。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要求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的教学组织构架与之契合:一是成立由院士、行业内知名学者和国际专家联合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二是基于未来人才特质和专业方向,组建跨学院教学团队,设置跨学院的通识与基础教研中心、专业基础教研中心、专业技术教研中心。基础教研团队根据课程性质,负责组织通识与基础课程教学,开发知识内容交叉融合的系统化基础课程,保障教学目标的达成。专业教研团队根据教学需要,主要从事本专业方向的科学研究,负责与基础教研团队之间协同配合,提供研究项目并组织项目教学,协调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项目间的合作与交流等。

 

(2)基于挑战性学习的小班教学。为有效达成培养目标,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全面推行小班教学,针对智慧海洋领域挑战性问题,设计前沿探究性、交叉综合性、开放非标挑战性任务,以学习小组为单元,开展挑战性教学,培养学生“挑战不可能”的领军人才特质。例如,由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论证负责人团队开设《智慧海洋科学猜想》等课程,通过学科领域核心技术发展研判及发展建设需求分析,组织学生以项目任务的形式给出引领未来智慧海洋建设与发展的各类科学技术猜想,通过交流、答辩等形式实现师生“共同猜想”,实现挑战性学习。

 

(3)基于多元化的过程性教学考核。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以“全过程,形成性,非标准,重能力”为原则,实施多元化的过程性教学考核,积极倡导非标准化考核方式,更加客观精准地评价学生学习成效。课程学习采用理论考核、项目设计、案例分析、调研报告、演示答辩等多元化考核方式;综合素质从品德修养、学术创新、体育素养、文艺修养、劳动素养五个方面,按照计划、实现、评估、反馈四个环节开展综合测评。教师通过课上考核,考察学生阶段性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通过课后考核,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性学习能力;通过期末考核,考察学生课程整体知识的学习效果。项目课程不以项目结果作为学生成绩的判定,而是通过对项目开展过程中学生展现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进行综合评定给出成绩。在项目课程考试答辩过程中,学生可申请相关选修课程的免考,由专家委员会对该门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问询与口试,通过即可获得课程学分。

 

3.质量保证体系优化

 

质量是人才培养的生命线,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通过建立基于“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信息—质量改进”的闭环质量保证体系,持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学院协同专家指导委员会制定专业培养质量标准和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规范对专业培养和教学活动在质量方面的基本要求。通过建立内部外部相结合、教师学生相结合、评价反馈相结合的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评价。通过质量评价信息的定时采集、多方协同和定期梳理,形成包括教学情况、师资与教学条件、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学生学习效果与学院办学特色6个方面的人才培养质量年报,为质量改进提供依据。通过建立专题教学审查制度、日常教学检查制度、外部评审员制度、学生座谈制度等实现日常教学质量改进,通过汇总培养质量评价结果和培养质量年报,交由专家指导委员通过专题研讨和专门程序实现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见图3)。

 

图 3  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质量保证体系


(四)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

 

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立足学校办学优势,构建以协同育人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新路径,从“平台、方向、师资、项目”四个维度,充分发挥与学校广泛合作的科研院所、企业、其他高校等不同主体的条件优势,深入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军民融合和国际联合育人,为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发展及海洋未来科技领军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支撑。

 

1.科教融合育人

 

依托学校在船海领域的科研优势和完备的学生科技创新训练条件,构建多方位科教融合育人体系。通过高水平科学研究条件和高质量教育教学资源相互支撑转化,共同形成人才培养优势。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防科技创新工作站、创新示范区等国家级科研实验平台优势资源向学生开放,定期发布开放课题和组织科技创新活动,吸引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通过构建多维度创新实践计划项目,形成分层次、分类别的科教融合项目体系,以高水平科研项目强化学生科研训练,推动科教融合育人(如表2所示)。

 

表 2  科教融合育人项目计划


2.产教融合育人

 

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立足主体服务的学科领域,充分发挥与中国船舶集团、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行业“大院大所”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企业进行层次丰富、领域广泛的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育人。面向海洋强国建设,同企业院所联合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共建联合培养实践基地,搭建产教协同创新平台。通过多形式的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协同创新。通过学生以工程师身份承担企业工作任务,加深其对企业一线的认知,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平台。通过产业主体深入参与学院人才培养,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学生导师、开设讲座、参与学生实践项目等,实现对学生的多维导师指导。

 

3.军民融合育人

 

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致力培养具有强烈报国情怀的未来人才,基于此,学院围绕国家战略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需求,协同校内国防特色资源和海洋领域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项目等外部资源,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平台建设、高端智库等方面联合开展军民融合育人,推动学生培养路径创新。学院利用学校特有的校史资源,依托工学书院、哈军工纪念馆、海洋文化馆等,开设“哈军工精神”“海洋中国”“极地中国”等通识教育课程,涵养学生谋海济国的思想情怀。依托水下智能协同创新工作站等优质资源,支持学生参与国防重大重点项目研究,聚焦“卡脖子”关键技术,使学生融入国防事业,打牢报效祖国、投身国防的业务根基。

 

4.国际联合育人

 

除开发、开设国际课程外,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通过打造一流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帮助学生了解多元文化,培养学生国际前沿视野。依托船舶与海洋工程国际创新与合作联盟(ICNAME),学院同合作院校开展互派访学及举办国际夏令营等活动,大力支持师生参加国际交流,增强师生多元文化体验。积极资助师生参与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促进师生接触智慧海洋领域国际最前沿的学术研究和科学突破,以前沿问题带动前沿研究。学院引进国际学术大师入校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让学生接触不同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了解国际一流学术群体。


四、结语


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建设海洋领域未来技术学院是支撑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依托自身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积淀,哈尔滨工程大学将承接时代赋予自身的历史使命,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坚持面向未来、坚持学生中心、坚持多元协同、坚持体系重构,加快建设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培养海洋未来科技领军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健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基础 目标 原则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41(6):1-6.

[2]姜晓轶,潘德炉谈谈我国智慧海洋发展的建议[J].海洋信息,2018(1):1-6.

[3]彭龙全面发展视野下的大学生领军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江苏高教,2020(10):111-114.

[4]林健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未来技术领军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42(1):40-50.

[5]别敦荣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20-22.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了解最新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动向

     快扫码关注我们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