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文选刊】孙晶 杨睿 刘志军:工科课程情感目标案例设计基本原则及达成路径

孙晶等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3-08-28

作者简介:孙晶,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常务副主任、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工学博士;杨睿,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刘志军,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

基金项目:2020国家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全英文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建设”;2021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学生毕业能力达成情况多维评价及反馈机制研究”

原文刊载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年第二期45-51页。




摘  要:情感目标是课程的隐性目标,是对知识与能力等显性目标的升华。结合情感目标建设过程、课堂教学效果以及案例反馈样本,总结出工科课程情感目标案例设计基本原则,即融入显性目标的课堂同步性、基于显性目标的课外持续性和高于显性目标的终身伴随性。同时,给出情感目标有效达成路径,即聚焦学习质量的提高与学习效果的改善、着眼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关注学生精神生命的滋养以及注重教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设。最后,基于案例反馈样本说明了课程情感目标的建设为培育学生内驱力提供了养分,推动了内驱力的激发过程。





关键词:情感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内驱力



一、工科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


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一个整体。[1] 对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工科课程应具备三维课程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2,3] 知识目标是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对事实和概念掌握的程度或状态。能力目标是课程的逻辑体现,是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或行为方式。情感目标是对课堂知识的体验性认识及由此养成的态度或行为倾向[4]其设计与建设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高校、专业和教师所重视。


二、情感目标案例设计的基本原则


对于工科课程来说,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显性目标,其实现和设计是直接的、具体的;情感目标是隐性目标,是对知识与能力等显性目标的升华,应融合在对知识和能力的掌握、体验与感悟之中,因此其实现和设计是间接的、抽象的。在新工科以及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这三者缺一不可,即在知识的传递和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类专业课“控制工程基础”的知识目标为“正确理解和掌握经典控制领域有关建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对标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获取程度;能力目标包括思维能力目标和应用能力目标,前者为“掌握时频域内动态的、系统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并能用理论与实验方法对机械系统的动态性能进行分析”,后者为“能应用经典控制理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解决机械工程系统的校正、误差降低等问题”,聚焦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手段和解决方式;情感目标为“着眼于个人意志品格、学习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使学生明确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立足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塑造。


该课程所在教学团队建设了与知识点深度融合且贯穿教学全过程的情感目标案例库,由工程师必备工程素养、工程师的非技术能力、从科学家到我们、控制理论与人生哲理等4个专栏组成,并在2021年秋季学期的课堂上进行了教学实践。玉兰花是大连理工大学的校花,每个案例页面PPT左下角均标注“玉兰花开”4个字,随着玉兰花渐次开放而贯穿课程全部学时。如果说看见花开是学会知识,那么闻到花香就是领悟道理。该情感目标的考核方式为以案例为分析对象的学习心得。结合案例建设过程、课堂教学效果以及由103份学习心得组成的案例反馈样本,总结出情感目标案例设计基本原则。下文将采用反馈样本、即学生学习心得原文对每一条基本原则进行支撑说明。


基本原则1:情感目标案例的设计要融入显性目标,实现显性目标和隐形目标的课堂同步性。


显性目标知识点——系统传递函数方框图的绘制。


情感目标案例——工程师的工程素养之设计美观与工程美学理念。


在基于子框图顺次连接成系统传递函数方框图的过程中,由于连接顺序的不同,会产生可观性不同的系统传递函数方框图:清晰明了还是晦涩难懂?主要原因在于是否考虑了工程美学。由此进一步请学生思考:在未来的工作中,负责上游工序的你,给出的设计图是否会令下游工序的同事满意?即在遵守基本设计标准的基础上,更要同时兼顾设计美观与工程美学理念,做斜杠工程人:工程师/工程美学师。


知识点“系统传递函数方框图的绘制”支撑着显性目标“正确理解和掌握经典控制领域有关建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该案例自然融于知识点中,一方面使得知识点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另一方面也将案例中的工程美学内涵融入了显性目标教学中,两者达成了课堂同步性。学生们认为:


兼顾工程美学理念,不仅是为了下游工序的同事,更是为了自己,即能让自己在设计的时候条理清晰,且能反过来助力自己的设计与研发。这在以前是我从来没想到的。


看到这个案例,我一下子明白了:或许我就应该学学这点,做个斜杠工程师,不仅仅要做到在遵守基本设计标准基础上兼顾设计美观与工程美学理念,更要做到让人能看得明白、看得享受。


设计要美观,这句话对我来说真是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原本我已经习惯于自己设计的东西就是给自己看的,随意发挥即可,现在我要培养自己的审美以适他人对美观的需求。


显性目标知识点——频域响应中的裕度计算。


情感目标案例——工程师的技术能力之计算能力与计算思维。


有关裕度的计算量很大,稍有疏忽就会算错。讲到例题时学生颇有微词,认为都读到大学了,没有必要费力计算了。针对这一现象,以提问的方式展开该情感目标教学内容:计算思维该不该培养?计算能力该不该具备?随后,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28日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的一句话,“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因此如果将机械设计所涉及的计算称为狭义计算,那么诸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计算可被称为广义计算,且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学生对此豁然开朗:


当老师讲到这页时,我立刻想到了自己的一个参赛经历。我在比赛中负责计算机视觉部分,传统机械结合大数据,利用矩阵存储图像点,基于卷积和二值化提取特征点,最后与库中样本进行比对,实现视觉识别的功能,这为机械加上了广义计算,使得传统机械如虎添翼,迸发无限可能。


原来狭义的计算是广义计算的一部分,狭义计算的基础打好了,广义计算的思维也就被培养出来了。在机械专业知识结构上针对广义计算能力进行强化,那么传统机械便被赋予了智能制造的内涵。换句话说,计算拓展了机械的应用边界。因此,要想在机械领域走得更远,拥有计算能力和计算思维是非常必要的。

 

抽象的理念、思想等知识观点属于知识点的一种,由于其抽象而不易被学生体会、接受或理解,因此较难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工程美学和狭义计算能力即属于知识点,在这种情况下,引入与知识点深度融合的情感目标案例,能让学生以接受案例的方式接受知识点。


基本原则2:情感目标案例的设计要基于显性目标,唤醒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且具有课外持续性。


显性目标知识点——降低系统超调的方法。


情感目标案例——控制理论与人生哲理之有阻尼的人生。


某系统最大百分比超调量高达35%,在其反馈通路里加入阻尼,可将超调量由35%降到5%(如图1所示)。该案例由系统的超调和阻尼引出人生的超调和阻尼:在拼尽全力的人生某个阶段,可能收获的是无用的超调。所以,别蛮干,不如给这段时间加个阻尼,称其为人生路上的减速带,这种短暂的躺平是一种有益阻尼。该案例有效缓解了过渡和无意义内卷带给学生们的焦虑与不安。


图 1  控制理论与人生哲理之有阻尼的人生


该案例在反馈样本中获得了排序第二的学生关注度。很多学生都表达了对案例中这只猫的喜爱之情:“我们都很喜欢这只猫,这个表情我们现在经常使用”“当时全班都为这句经典的‘短暂的躺平是有益的阻尼’欢呼和鼓掌,谁没有过躺平呢”。


学生对短暂的躺平持认可态度,该案例唤醒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更端正了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且具有课外延续性:


熬夜学习是一种最无效的学习方式,别蛮干,别装样子。


就像一个方程式赛车锦标赛中,我们总是疑惑: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去换轮胎,为什么不一直跑下去?但事实证明,如果没有中途换轮胎,没有停留那几秒,可能这辆赛车根本无法跑完全程就报废了……适当的休息是一种有益的阻尼,而且它可能是敲响成功大门的那块关键的“砖”。


大学两年来,我参加了很多竞赛,但收获的永远都是二等奖。只要我去参加比赛,失败和气馁就会与我撞个满怀。看到“有阻尼的人生”,我恍然大悟:我追求的是成绩,过程里没有了总结与反思。未经过长期的、系统的学习而运用知识,是不稳定和不准确的。


有学生以高中经历为例,回忆了那段时间由于高压导致的几近崩溃的个人状态,庆幸的是挚友及时伸手,给高压中的他以恰当的阻尼,得以让他度过那段紧绷的学习生活阶段。当该学生在课堂上看到这个案例时,重温当年情境,联系到挚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挚友正经历他当年经历的高压,于是他立刻以该案例帮助挚友走出高压:


在写完这份大作业之后,我还是很有感触的,就把这份大作业发给了当年那位当事人同学。我们立刻聊了很多,就像当年上学时一样。非常令我吃惊的是,他此刻正在经历着我当年的那个困难阶段,于是这次这个有阻尼的人生反而是我讲给他了。真是觉得很高兴,能够在他需要的时候也刚好帮到他。


该学生的做法充分说明了情感目标课外延续性的深层含义,即教育的意义在于被教育者成为了教育者。


基本原则3:情感目标案例的设计要高于显性目标,重塑个人意志品格,树立学习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且具有终身伴随性。


显性目标知识点——频率响应中输入和输出的基本概念。


情感目标案例——控制理论与人生哲理之大于1的幅值和正的相位。


由系统输入与输出的幅值和相位联想到个人:每个人都是一个系统,出生时都有系统幅值和相位,这就是常说的人生起跑线。如果每次成长都是大于1的输入幅值和正的相位,这就是常说的后天努力和付出,那么,你的成长就是正向叠加的人生。否则,再领先的起跑线,也会被他人的正向叠加超越过去。学生高度认可正向叠加的人生观,他们给出了充满正能量的分析和解释,这说明该案例对重塑他们的个人意志品格,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起到了很大作用:


不羡慕别人的人生,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系统,做正向叠加的人生,但正向叠加的过程是痛苦的,如何抵抗一时享受带来的短暂快乐和满足?那就是坚持去做正向叠加的人生。


我十分认同老师给我们传达的观念,那就是日积月累,老师很多次提到了叠加,我觉得很对,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本书,我希望我是一本有内容且有趣的书。我要怎么去叠加我的人生使之成为一本我理想中的书呢?或许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就可以了吧。我觉得老师想要告诉我们的无非也就是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如果每天都正向叠加,那么转折点自己就会来找我们,这样就不愁书里没有故事了。


显性目标知识点——系统的特征方程。


情感目标案例——控制理论与人生哲理之不忘初心。


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变化会导致其闭环传递函数的变化,但只要系统确定了,该系统闭环传递函数的分母就不会改变,即分母代表了系统的固有属性。由此引出“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感慨:孩提时,你说长大要开公交车,因为你想操控那么大一辆车!少年时,你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因为你憧憬大展宏图的未来。如今呢?你的初心还在吗?支撑初心的勇气还在吗?该案例以反问的形式点燃学生心中那颗英雄的火种,对培养社会责任感起到了推动作用:


努力上大学后,现实抹杀了你的纯真,你的梦想也渐渐被抛在了后面。那天,我听到老师问我们现在怎么样了?你的初心还在吗?支持初心的勇气还在吗?我突然醒悟了,我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我想起了老师的话,我怎么甘心堕落?我还有理想,我还有决心!老师的话一直记在心里。


现在要学的不仅仅是控制好一个系统,还有掌握自己的未来,抛下思绪万千,不忘初心,矢志不移,目视远方,脚踏实地。世间无人不辛苦,只因我等不惧痛。星火浪迹入环瓮,行尽裂谷千里程!


我突然就意识到我现在浑浑噩噩的状态是因为什么了,因为我丢失掉了名为“理想”的重要之物。于是我明白了,我需要重拾理想,聚焦那盏指路明灯,就算可能我的未来并不是从事机器人行业,但是这盏明灯会时刻在我工作和生活中提醒着我,不要妥协,不能放弃,因为我是有理想的人。


个人意志品格、学习价值观以及社会责任感是显性目标的升华,是课堂教学目的的最高层次,很难通过对知识点的教学而直接达成,而情感目标案例是实现这种升华的有效工具。


三、情感目标的有效达成途径


达成路径1:为了实现课堂同步性,案例应聚焦学习质量的提高与学习效果的改善。


显性目标知识点——最小相位系统。


情感目标案例——控制理论与人生哲理之所做与所想。


最小相位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即幅频特性渐进线的斜率增大或减小,其相频特性渐进线的角度也会增加或减少。如果把幅频特性渐进线比作“所想”,把相频特性渐进线比作“所做”,会怎样?通过对最小相位系统这一知识点与所想和所做的类比分析,告诉学生:所想超越所做,那是理想。所做滞后所想,那是空想。所做与所想一致,那是脚踏实地的人生。不要空想,怀抱理想,脚踏实地。该案例由最小相位系统及时引出所想和所做,进而引申到空想和理想,聚焦到了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上:


“不要空想,怀抱理想,脚踏实地”这句话不是一句口号,不应是刚开学的三分热度,践行它,需要我们身体力行。从每节课的积极投入开始,从每一天的学习总结反思开始,时刻与老师传授的知识无缝对接,才算是做到了对课业的尽心尽力,这才是我们应有的学习态度。肩上沉甸甸的分量,不允许我们顾左右而言它。“青春是不耐久藏的东西”,这是莎士比亚的感慨,青春虽短暂,奋斗方无悔,这应该是每个铁血男儿的青春誓言!让我们挥鞭策马启程,筑梦不负韶华!


我很喜欢老师的课堂鸡汤,不仅可以缓解集中精力的压力,更可以在其中学到很多道理。尽管就算老师不讲这些道理我也明白,但由于是在课堂上的某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听到了这些,更让我燃起学习的斗志,也会让我醍醐灌顶,投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继续跟着老师探索知识的奥秘。


达成路径2:为了实现课外持续性,案例应着眼对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


显性目标知识点——开环伯德图。


情感目标案例——控制理论与人生哲理之一天里的转折点。


开环伯德图的幅频渐近线在每个典型环节的转角频率处发生转折,各转角频率组成了伯德图的转折点,决定了伯德图的最终走势(如图2所示)。因此,转角频率很关键。借此引申到每天转折点与人生走势:从宏观上看,每天的转折点组成了每周、每月、每年的转折点,决定了人生的最终走势。因此,每天的转折点很关键!在此描述了两种度过一天的方式,一种是每日经验值稳步增长的一天,一种是每日经验值不正反负的一天,选取学生们熟悉的时间节点和事件进行举例,告诉学生若想拥有上扬的人生走势,就要走好每一个转折点。


图 2  控制理论与人生哲理之一天里的转折点


该案例在反馈样本中获得了排序第一的学生关注度。讲到该案例时的课堂情境记忆深刻:当PPT从伯德图绘制翻至此页,全班同学从短暂的哗然,到长时间的安静。有学生说:“这样的日子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有过,当我看见老师发的这张图时,我还是挺震惊的”。针对该案例,学生们在大作业中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老师在PPT中指出的生活作息时间,将每天的规律学习完成后再进行适当的休息放松,这样获得的快乐是令人舒适的,手机电脑玩一整天获得的快乐其实是充满焦虑的。我深有体会,当我在图书馆学习到很久,学会了很多知识,努力解决了一些问题时,走出图书馆的那一瞬间,我的内心往往是满足的,感到人生在一点点的上升,这样的喜悦是手机电脑玩一整天比不了的了。


在玩了一天上床睡觉时,面对一无进展的一天,难免焦虑、痛苦。这该怪罪于谁呢。肯定是该怪罪于自身。但有时候往往忽视了这样的道理,宁可自我安慰不是我的错。比如其实我是喜欢读书的,但晚上的时间并没有用来读书,而是在手机上进行无意义的碎片阅读。为什么不选择读书?因为宿舍比较吵闹,不适合读书。那为什么不去图书馆呢?因为图书馆太远。我列出一个又一个理由来掩饰我不读书的真正理由——读书没有刷手机更舒服。


看着该案例中极具对比效果的两种生活与学习方式,学生们在受到了震撼的同时,更多的是醒悟、对未来改变的期待,这对于学生积极情绪的唤醒与培养非常重要:


我开始坚持早起,我想我的经验值会蹭蹭往上涨。


自从这节课后,每当我要懒床的时候,脑海里都会浮现出这张图片,一下子就从床上惊醒了,这节课对我的作用太大了,我以后要注意生活中的每一天的每一个转折点,每天增加一点经验值,保证每天都有进步。


当你还没到一定程度,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就是你人生的转折点!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变了,再也不会因为懒散而认为生活对我是不公平的,再也不会因为胆儿小认为生活使我掉进了伸手不见五指的深渊。


达成路径3:为了实现终身伴随性,案例应关注对学生精神生命的滋养。


显性目标知识点——系统的时间响应。


情感目标案例——控制理论与人生哲理之时间响应与人生坐标系。


在讲到时间响应时,将无阻尼等幅振荡响应、过阻尼响应、临界阻尼响应以及衰减振荡响应分别对应无忧无虑的孩童、稳中求稳的老年、升中求稳的中年和胆大冲动的青年,由此引出情感目标教育内容: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做应该做的事(如图3所示)。


图 3  控制理论与人生哲理之系统响应与人生坐标系


该案例在反馈样本中获得了排序第三的学生关注度。学生对自己正处于的人生阶段进行了客观而又不失准确的解读,也表达了如何过好现阶段的想法,该案例给学生的精神生命提供了养分:


我们现在没有资格躺平,每一次躺平所耗费的时间都需要之后加倍努力才有可能弥补回来。


胆大冲动的青年时代,是我们无法忘怀的青春,经过一次次的失败、教训,知错就改、触底反弹,性格、气质、能力都得到了磨炼,我们变得沉稳、自律,这些品质都是阻尼给我们的。


随着课程的进行,我发现老师会将这门课所包含的知识与人生联系起来,教我们思考人生。虽然许多道理我们也了解过,但老师借助“玉兰花开”这种特殊方式,一次次地提醒我们许多原本知道但却常常忽视的东西,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有更多的感悟。通过“玉兰花开”,我知道了人生就像一条响应曲线,要画好这条响应曲线,我需要坚守理想,脚踏实地。


达成路径4:注重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建设。


教师知识分为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内容知识,分别对应“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是对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教学,是教师教学的目标,为实现此目标,教师要具有专业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性知识体系,以对应学生的“学什么”,即由专业核心知识、基本技能、实践活动、学习方式等组成的学生专业知识体系。“怎么教”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是教师教学的归属,为达成该归属,需要教师具有教学行为、教学情境、专业外拓展知识等实践性知识体系,以对应学生的“怎么学”,即由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等组成的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怎么教”的基础。由于教师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者和实现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学方法的改革者和实践者[5],因此若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建设,就要关注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建设。[6] 


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建设要具有过程性和自觉性。高等教育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课堂规模、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个体特征、教育资源网络化、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获取碎片化)、学习态度(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学习方式(信息来源丰富化)等,这些都是高等教育的时代特征。只有与时俱进地关注学生特征的变化、教育环境的变化、学生学习属性的变化等,并以此调整、建设自身的教学内容知识,在显性的学科内容知识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正向引导,才能实现情感目标,并能助力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实现。


四、情感目标对内驱力的激发


教育家斯金纳(B.F.Skinner)认为: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我们认为大学教育的本质是:当一个人将在大学里学过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时,他剩下的应该是高尚的灵魂和面向未来的能力。在大学阶段对内驱力进行激发是培养人才拥有高尚灵魂和面向未来能力的有效措施,而情感目标案例教学可推进内驱力的激发进程,提升内驱力的激发效果。


内驱力的激发因素有内外两类。规章制度与奖惩机制等为激发内驱力的外因,主要以约束、压力和荣誉等形式体现出来。优秀的个人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兴趣信仰、燃烧的英雄火种等为激发内驱力的内因,主要以成就、归属感和认同感等形式体现出来,直接对标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内驱力激发过程中,由内因激发出的内驱力更强大、更持久。情感目标是激发出更强大、更持久内驱力的核心内因激发源,专业课情感目标的建设为培育学生内驱力提供了养分,助推学生的内驱力变现为面向未来的终身能力。


每名学生心中都有一颗英雄的火种。在未来,这些火种会燃烧成熊熊火焰,或是温馨火苗,又或是他人的灯塔之光。踏入大学后,也许是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也许是因为学习方式的改变,他们有些人心中的火种发生了变化:


在大学里,你可以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也可以变成自己不想成为的人。


我也曾一度迷惘不知所措,也曾一度颓废沦落为游戏的傀儡,也曾一度倍感压力而焦虑惶恐,也曾希望,也曾失去希望。


对学生内驱力的激发程度决定了火种是熊熊燃烧,还是渐渐熄灭。经过对103份大作业组成的案例反馈样本的分析可知,学生们感受到了玉兰花开在他/她们的心间,唤醒初心,重燃火种。这说明课程情感目标的建设为培育学生内驱力提供了养分,推进了学生内驱力的激发过程:


翠条多力引风长,玉兰花的枝叶、绿藤,是坚贞有力的,看向未来,我希望自己能像那引长风的枝条一样强韧有力,踌躇满志。这是控制工程基础这门课除了带给我理论知识之外最有意义的事情了。它给了我希望,给了我一根翠绿有力的玉兰花藤,顺着藤,我也找到了和玉兰花一样美丽的希望。


老师所传授的“玉兰花开”,有些许恰好也是对着我的症状的一味解药。


不知不觉我已经写到了这里,就快要到后半夜了,宿舍谈不上暖和,坐在底下打字依然会手脚冰凉,但是在写这三千多字大作业的几个小时里,我对大学、对自己、对玉兰花有了新的认识。二十岁的我们应该很阳光。明天肯定也是收获满满的一天,有时间我想去看看玉兰花。


确实也有回想起儿时的理想以及刚来大学那一天心中默默许下的对大学的期盼……又让我想起来了曾经我也有梦想……虽然我知道我不可能完成所有的初心,但是我相信,当年的初心不会全部变为遗憾……写到这里我想这一定不光代表着我的大作业即将完成,更代表了那些埋藏在心中的初心被唤醒。


五、结语


德国教育学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到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7] 我们的大学正是教育人灵魂的地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大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塑造的地方。本研究基于专业课“控制工程基础”的情感目标案例教学实践,给出情感目标案例设计基本原则及其有效达成路径,在达成显性目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优秀的个人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兴趣信仰、燃烧的英雄火种等为内因,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实现对学生的灵魂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2]王媚娥. 浅析三维教学目标的辩证关系[J]. 中国校外教育,2013(10):87-88.

[3] 陈志刚. 对三维课程目标被误解的反思[J]. 课程·教材·教法,2012(8):3-8.

[4]毛晋平,邹军. 论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4):100-103.

[5]黄友初. 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知识的解构与建构[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8(2):106-113.

[6]沈章明,王敏. “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与“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J]. 教育发展研究,2019,39(6):53-59+78.

[7]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了解最新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动向

     快扫码关注我们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