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靠谱的人,才会断舍离

2017-01-07 杏仁猫 各色人类研究中心

现在流行“扔东西”?

你听说过《断舍离》和《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这两本书吗?你看过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吗?

“断舍离”这个概念,最早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是的,杂物管理在日本是一个职业。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作者近藤麻理惠,她因为发明“konmari整理法”被TIME杂志评为“世界最有影响的100人”之一。

在日剧《我的家中空无一物》中,女主角终于扔掉了全部“不需要的东西”,躺在空荡荡房间中央。

「整理术」源自日本,影响了全世界数以亿计,想要掌控自己生活空间的人。如果你认真研究过这门学问,你一定能从家里找出些东西,并且扔掉。如果你心情过于激动,你可能会试图扔掉同住者的物件。

如何让家里看起来干净整洁?三个人给出了一致的简单答案:留下尽可能少的物件,一次整理,终生保持。这也是“断舍离”一词的要义: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求的东西;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三个字,仅是读出来,就已经足够有冲击力,令人心驰神往。但严格按照断舍离达人们的规则生活,可能会让很多人感觉不适。

《我的家中空无一物》剧照。通常放在桌子上的遥控器,也被女主角收纳至壁橱——否则壁橱就没什么可以装的了。丈夫送的第一个生日礼物、结婚前戴的对戒、毕业纪念册等,都被女主角毫不留情地舍弃。“只要让我发现任何稍显无用的东西,怎么都想要扔掉它。” 

所以,“无用,需要扔掉”的标准要怎么制订?

按《断舍离》书中说法:“物品要有用才有价值。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可是,什么又是“当下”?你会发现,每个人对这条规则的解释都不一样,总有一些人丢东西比其他人更果断。

在拷问了家里的每一个物件后,她过上了“可以什么都不带的生活”,这让来家中做客的朋友非常震惊。  

“上等人”的当下更长?

稳定不变的“此时”与“当下”,是多长一段时间?是当天,这个月,还是今年?时间概念很重要。你对“现在”的定义越短,你当下需要的物件越少。

居无定所之人,时间以天为单位,这也是宾馆的计费模式。背包客们最知道哪些是“生活必备品”。他们随时走在登山、徒步、探险的路上,为了让自己方便“说走就走”,必须控制每天随身携带的行李尽可能少而轻。

无论旅行者住在多么豪华的宾馆,室内陈设都与严格执行过断舍离过家庭非常相似,只保留每天使用的必需品。

“押一付三”式支付方式,让租房者对“当下”的感受以月计。租房一族,往往不轻易添置大件家具家电,甚至购买书籍等沉重难搬运的东西,都会三思。没有比搬家更好的丢东西借口。搬家次数越多,拥有物件越少。

而一旦有了自己的房产,即使在房屋交易最活跃的一线城市,也会被“不满两年缴营业税,不满五年缴个税”的政策束缚,难以快速改变居所。“当下”也就延长到了以年计。

既然几年内生活状态维持不变,购买未来可能用到的东西,就变得理直气壮:更多餐厨用品,更多食物,或者因为有折扣而囤积一年的清洁剂,有何不可?

事实上,家里“囤积”的东西多,并不必然导致混乱。

如果你不愿长居一地,而是追求变动与新鲜感,你不需要了解如何“断舍离”,就会自动成为这一价值观的实践者。“断舍离”虽是一种整理术,但并非倡导过一种有秩序的,严格规划的生活,而恰恰相反,是忘记计划,活在当下,及时享受。这些人更适应物品少的生活方式,扔东西不会引发他们任何的心理冲突,反而会觉得无比轻松顺畅:

“因此我所传授的整理秘诀,就在于不是「一点一点培养整理的习惯」,而是要「 借由一口气整理完毕,引发戏剧性的意识变化」。经由这个冲击,意识就会突然改变,生活习惯也就不得不改变。”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的作者麻理惠,一口气扔掉所有“现在不需要,不会让自己心动”的物品后,没有任何纠结与不适,而是产生了一种如释重负,回归天性的快感。

为什么每个空荡荡的家,都曾经混乱过?

《我的家里空无一物》中,女主角从小生活在一个混乱如垃圾堆的房间中,妈妈与外婆都不擅长整理。这是她童年房间的样子。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可以丢掉很多东西,她高兴地满屋打转。

从“混乱”向“空旷”的转化,恐怕不是巧合,而是因为两者之间的距离 ,恰恰是最近的。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在总结自己扔东西原因时说:“人无法重视、珍惜那么多的东西。像我就是个超怕麻烦又糊里糊涂的人,根本没办法好好爱护大量的物品。因此,我才想至少要能够珍惜对自己而言重要的东西,所以这一路以来都如此执着于整理一事。 ”

这是《我的家里空无一物》的女主角原型——漫画家缓莉舞现实生活中的家。和剧中情节相似,她家在几年前还是一间堆满物品的“垃圾屋”,一同生活的妈妈与奶奶都有舍不得丢东西的“囤物癖”。日本大地震毁坏了他的家,在搬家过程中,她终于意识到自己不需要那么多“身外之物”,从此扔东西一发不可收拾。

让自己东西尽可能的少,就可以免于“无法整理”导致的混乱,也不需要做长期计划,所以,对于本身就不擅于整理归类的人,一旦通过断舍离感受到物品减少的好处,就容易立刻产生“好爽”的感觉。

这是“断舍离”过的壁橱

这是同样善于整理,但没有执行“断舍离”的壁橱

这是“断舍离”过的抽屉

这是善于整理者的抽屉

不擅长整理的人,更需要断舍离,也会更痛快地扔掉东西。如果你从抛弃中体验到快感,那你也更乐于接受断舍离所提倡的价值观:不需要纪念过去,也不想为尚未发生的事情做准备。买了好东西,不要等待,要立刻享受和使用。

如果你无法做到,并希望自己持有些“一时用不到的东西”,可能是因为你无法停止规划自己的生活,相比于断舍离者,你太“靠谱”了。

不靠谱的人有哪些共同点?

我在第一次看《断舍离》的时候,因为中途多次停下来扔东西,所以花了一整个周末才看完全书。期间丢掉的东西超过一百件。

当然这并不是我第一次丢东西。作为一个自觉的断舍离实践者,我感到惊讶:原来我还有这么多丢东西的潜力可挖。

本文作者现在住所的卧室和卫生间。

在分享整理心得,或者客人来访时,我常被称赞“太认真条理了”或者被回应“我这种混乱的人永远做不到”。这里面有很大的误会,我才是更不靠谱的那个。整理不好就干脆扔掉,这种“自救”行为效果还不错,可以掩饰自己不靠谱的一面。

这是我在各色接受基因检测的结果:

最易分心 :你经常话说到一半或者书读到一半就开始发呆走神。只有从事自己非常感兴趣的工作,你才能体验到专注的感觉。

尽责性较低:你很难坚持长时间做一件“不好玩”的事,你因此搁浅了很多计划,手头有很多半成品。你是规则的破坏者,你认为墨守成规会使人丢失灵感和创造力。

是的,我是一个天生容易分心和“脱轨”的人。坦承并且顺应这一特点,会让自己生活变得更轻松。例如通过扔东西让自己的生活环境变得“简单”一点。

经常分心的人,很难将自己的注意力维持在一件事情上,生活缺乏计划和组织,也常常因为疏忽走神把事情搞砸。遗传对分心程度的影响,高达60%到90%。至少十余种基因与注意力缺陷有关:这些基因控制着大脑内复杂的神经网络,包括多巴胺(COMT、DRD2)、去甲肾上腺素(COMT)、五羟色胺(HTR1B)等神经递质水平,或者与神经生长可塑性(SNAP-25、BDNF)有关。

尽责性,是指考虑周全,细致谨慎,目标明确等人格特点。尽责性高的人,通常更有组织条理性,对细节有更多的关注。与尽责性相反的特质是粗心,随意,混乱,即兴而为。遗传因素对人尽责性表现的影响约为49%。全基因组的研究发现,尽责性与KATNAL2基因rs2576037位点的类型有关,携带C型的人尽责性平均水平更高。

复杂的组织和整理工作,是断舍离爱好者的噩梦。

实践断舍离,能给人带来哪些变化?

升级版的《断舍离》,看起来无所不能

现在,断舍离已经超越了“整理术”,而变成了一种放松身心,挖掘自身潜力的“灵修术”。真如书中所言,通过整理自己所处的空间,可以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好运气吗?

或者说,整齐舒畅的环境,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左右一个人的心情?

在一个凌乱的环境中我们很难获得控制感这会触发内心深处的焦虑。断舍离是能够帮助我们重新获得控制感的行为。通过扔扔扔”,你会发现自己的命运始终还掌握在自己手里。这种牢牢握住自己命运的感觉会给人带来更好的心情以及更好的运气。

空旷的房间,最宜冥想

断舍离几乎与冥想同时流行于都市白领圈。两者所倡导的观念——“活在当下”不谋而合。这是有效缓解焦虑的方式。囤积,是为了未来做计划,而过度担忧未来正是焦虑最典型的表现。放弃囤积,也就等于对抗焦虑。

毕竟,不靠谱的人生活轻松多了。

以提倡“断舍离”而深入日本家庭主妇人心的杂志《croissant》发表了今年读者问卷调查结果:最想扔掉的物品是——老公。


『 往 期 关 键 词 』


情绪稳定 | 川普 | 熬夜 | 焦虑 抑郁症 分心

社交疼痛 衰老 | 乒乓球 | 脱发 | 耐力&爆发力 | 肥胖

礼物 开放性 | 宜人性 | 口吃 | 午休 亲密关系


▵▵ 点击阅读 ▵▵

『各色话题』,聚焦社会热点,探索人类行为,发现基因之于这个世界有趣有料的另一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