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堂实录 | 阎步克:周代政治社会制度(下)

请关注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2021-12-20


“向往的课堂”本期推出的是由阎步克老师讲授的《秦汉魏晋南北朝政治历程》的课堂实录“周代政治社会制度”。感谢阎老师对本文的细心审读。更多“向往的课堂”有关内容,请进入公众号专栏查看。阎步克老师所授课程的相关课件,请点击文末相关链接查看。


本篇为实录(下),阎步克老师继续上半部分内容,说明了分封制度及有关概念:周代行分封的具体做法即“授民授疆土”,形成了周代的封建等级结构。此外,阎老师梳理了学界有关“封建”概念的讨论,值得我们反思借鉴。



周代政治社会制度(下)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阎步克



二、分封制度



如前所述,封建、宗法、井田、礼制,是西周政权的四大支柱。首先从分封讲起。


(一)授民授疆土


周初有一个重大的政治举措,意义非凡,这就是大分封。据说周武王封了兄弟之国十五个,同姓之国四十个;到周公、成王时接着封,此期封国七十一,姬姓之国有五十三。可见被封者主要是周之同姓,首先是周王的子弟,然后是亲族、同姓以及异姓功臣和打天下时的盟邦。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封于卫,以朝歌为都;周公的长子伯禽封于鲁,以奄为都,就是山东曲阜;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封于翼城,这个政权最初称唐,叔虞的儿子燮改称晋,这就是晋国的起源;贵族召公奭被封于燕,以蓟为都,我们脚底下这块地儿(北京)就是当年燕国的封地。在北京南郊房山琉璃河,学者发现了一片西周墓地,这里随即被认定为燕国始封之地。姬族的姻亲太公吕望,也就是俗称姜太公那一位,封于临淄,由此齐国发源。
周族征服者还允许殷遗民建立一个国家,这就是宋国,封微子启为宋国之君,以商丘为都。“商丘”这个地名,就意味着它是商之故地。由于殷曾是一个王朝,所以周人给了宋国一个很高的礼制地位,在五等爵中宋的爵级是“公”。但在实际上,周人又是很蔑视宋人的。先秦寓言故事中,往往以宋人为嘲笑的对象。“揠苗助长”这个故事就是嘲笑宋人的──“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守株待兔”这个故事也是嘲笑宋人的──“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我在本科时,王利器先生给我们讲古汉语,他曾特别提示先秦很多小故事都是嘲笑宋人的。夏朝的后代是杞国,嘲笑杞国的成语也有,比如“杞人忧天”。
分封的具体内容是“授民授疆土”。首先授予你一块地,你到那个地方去建立一个国家,那片土地归你。同时还有“授民”。鲁公被授予“少皞之虚”,也就是少皞氏的故地,同时分得了“殷民六族”;康叔被授予“殷虚”,也就是殷之故地,同时分得了“殷民七族”;唐叔封于“夏虚”,也就是夏之故地,同时得到了“怀姓九宗”。



在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这六族、七族、九族,都是以氏族为单位的。张荫麟曾指出,商政权由众多氏族构成,所以在它灭亡之后,它的人民也是一族一族地被分授的。在甲骨文中还能看到,商朝打仗往往以族为单位,派遣某族或某几个族去打仗。中国早期政权并不以地域单位取代血缘单位作为标志,这跟恩格斯的标准有冲突。在国家产生后,血缘宗法关系的意义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
诸侯对天子承担的义务,包括进贡,述职、从征等。天子若要打仗,他们就要率兵参战。
各位诸侯国君在自己的境内,又要分一部分土地,作为采邑授给卿大夫。卿大夫主要就是国君的子弟,同时也包括异姓的亲信、功臣。采邑是卿大夫的私人领地,在这块领地上他也是“君”。郑玄辄这样解释“君”:“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仪礼·丧服》)唐代贾公彦于此有疏:“以其有地则有臣故也。”通过“授民授疆土”,诸侯得以成为“君”;而卿大夫也有自己的领地领民,所以也是君。有地有民者就是君。在战国时代,能看到商君(商鞅)、武安君(白起)、文信君(吕不韦),还有四大公子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孟尝君,他们都是“君”,因为他们有封邑,封邑中有人民。汉初刘邦曾经下令,要求基层官吏对那些有封爵、军功爵的人,一定要加以礼敬,因为其中的高爵拥有者已经“爵至人君”了。顾炎武看到这句话感觉很稀奇,说是刘邦竟然把人臣称为人君。究其原因,就是高爵者拥有封地封户,所以就可以称“君”了。
天子诸侯和卿大夫之下还有一大批小贵族,分别为天子、为诸侯、为卿大夫承担行政事务。这批小贵族构成了一个“士”等级。由此,就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一个封建等级结构。这是周王朝的基本政治结构。


(二)“封建”概念


一个政治集团在征服过程中,让各位子弟分别占有一块土地建国,这种事情,在很多地方都发生过。在成吉思汗西征进程中,蒙古的四大汗国陆续形成: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尔汗国。这些汗国之主,都来自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周初大分封,与此有一点点可比性。
周王朝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制,我把它称为“等级君主制”。君主分三等:天子是君,诸侯是君,卿大夫也是君。“卿大夫也是君”这一点,同学可能感觉陌生,但先秦就是如此。春秋卿大夫之地广兵强的,号称“百乘之家”甚至“千乘之家”。如果同学读过《孟子》,那么对孟子此语可能记忆犹新:“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家”是什么?是卿大夫家族实力,包括其领地领民。这里的“家”不是战国以下的五口之家。《史记》的体裁有一种“世家”,你去看看便知,“世家”主要记载卿大夫的事迹。“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也一定不要理解为五口之家。这个“家”比诸侯之“国”低一等,特指卿大夫。这个“家”出得起100辆、1000辆兵车,它就是一个国中之国。对这种“家”的结构,范文澜有概括:“有土地、刑法、军队、臣属,、农民、农奴、隶农、奴隶。有宰、祝、史、司马、工正、贾正等官。宗族实际上是一个小国家。”兵车百乘、千乘是什么概念呢?周代实行井田制,每六十四井出一辆兵车,每辆兵车的车上有甲士三人,还有七十二名步兵跟着跑。也就是说,一辆兵车,就是七十五名战士组成的一个作战单位。在“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中,通常就会有若干“百乘之家”、“千乘之家”,他们有时候就把国君给干掉了。



由此看来,商周王朝跟秦以后的王朝判然不同。周天子号称天下共主,可是他根本管不到天下每一家农民,他不可能到齐国去收税,也不可能到晋国去收税,他只能在王畿之中收税。秦始皇则有能力让天下每一家编户都向他交赋税、为他服徭役役、给他当兵。所以周代政治体制,第一不是周王专制的,第二不是中央集权的。而诸侯在国内也是一样,卿大夫的土地和人民国君管不着,国君不能跑到人家的私有土地上去收税。这种等级君主制,同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有很大区别。这种制度,就是“封建”。
什么是封呢?“封”字的结构,是用手把一棵树木插在地土地上,作为界标。界标之内就是国土、就是领地。参看下图——



天子封建诸侯,诸侯再封授卿大夫。这样一个体制,跟欧洲中世纪的feudalism(汉译封建)有一些相似之处。齐思和先生考察周代锡命礼时,就把这种封建同欧洲中世纪的feudalism联系起来,并加以比较。在欧洲中世纪,领主分封臣属,要举行一个 investiture仪式,可称“册封”的仪式,由此双方建立了封建纽带——feudal bond。这跟西周册命礼就有可比性了。早在日本学者翻译feudalism时,就觉得这种制度与西周的封土建邦有点像,就把它翻译成“封建”了。由此,欧洲的中世纪就成了“封建社会”了。
欧洲中世纪的册封景象,可参下图。封臣要免冠,双膝跪地,摘去佩剑、腰带和马刺,宣誓要为封君效劳,随后封君授给他一把草或树枝象征林木,授予他一捧土象征着土地,授给民户名册。从此封臣要为封主效力,而封主有义务保护他的封臣。这样的层层分封,就构成了欧洲中世纪的所谓“封建”。



本意的“封建”,在周朝和在西欧中世纪,都是一种政治制度。周朝的封建,宗法精神很浓厚;而西欧的封建,契约色彩更强。假设封主不保护封臣,双方可以结束这种关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契约构成了“封建”的基础之一。这地方便显示了两种封建的差异。
刚才说周天子不能向普天下的农民收税。欧洲中世纪也有类似之处。下图是13世纪法国的卡佩王朝,其时法兰西的领土约45万平方公里,国王领地最初还不到3万平方公里,其领地只是国土的一小部分。诸侯有立法、宣战、铸币、征税、司法等权力,比如勃艮第公爵、诺曼底公爵的领地比法国国王的领地更大,佛兰德尔伯爵、韦芒杜瓦伯爵等比法国国王更富有。这跟周代也是很像的,比如齐国、比如晋国,其领地面积和富裕程度,后来就超过周王了。



法兰西国王主要以自己的领地为生,这叫The king should live on his own。下面这幅画,题为《马背上的Godiva夫人》。(注:画中的故事会作为图注放在图片下面)。引用这幅画,是想强化大家一个认识:诸侯在自己的领地上有收税权。



如果要为全国性的事务而在全国征税,那就由诸侯(及教会)派出代表,同国王会商。一个新兴的政治制度──“代表会议”就这样诞生了。这个制度,就是现代民主制度的起源。由此西方就留下了一个传统: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无代表权,不交税。它有两个意义,第一,你要向我收税,必须经过我的同意,由我派出代表和你协商;第二,税收必须对我有好处、用在我的身上,否则我干吗拿钱给你花呢。中国的皇帝想加税就加税,老百姓觉得天经地义,但是在西方则是不同的。我曾在华盛顿特区(DC)看到一种很特殊的车牌,上面都有一行字: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原来,华盛顿特区在国会里没有代表席,他们非常不满:我们特区要交税、却没有代表席。便制作了这样的车牌,表示抗议。
“封建”一词的本意封疆土、建诸侯,可是郭沫若先生引进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必然要经过五种生产方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及共产主义社会。那么,中国也必定有过原始社会,然后是奴隶社会,然后是封建社会。唯物史观根据生产关系来判定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马克思认为,领主和农奴之间的那种生产关系,构成了封建社会的基础。郭沫若更进一步,认为地主和佃农的关系也是“封建”的,地主制就是一种封建制。“打倒封建地主”这个提法大家是不是挺熟的?但钱穆不赞成这个观点:租佃制怎么能是封建的呢?美国也有租佃制,不能说美国是封建社会吧。
然而“封建”之所指,就由一种政治制度,变成一种生产关系、一种社会形态了。传统的说法。一向是周为封建,而秦始皇废封建、立郡县,郭沫若却说战国、秦始皇以后才是封建社会,这个论点在最初发表时,便给人以“奇特”之感。嵇文甫说“郭先生有一个最奇特的论断”:他认为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完成者,不承认周代封建,秦汉以后才是封建。
“文革”终结、改革开放之后,学术自由好转,史学界思想活跃起来。不少学者认为,把“封建”一词用于中国古代是一个绝大的错误,是“百年来的误译”;认为Feudalism和中国秦汉之后的社会形态没有共通之处;还指出,马克思并没有说每一个民族每一地区必须或必然经过五种社会形态,是斯大林把五种生产方式给绝对化、普世化了:“历史上有五种基本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参看《苏联共产党历史简明教程》,即《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自郭沫若始,运用同一种五种生产方式理论的中国学者,最终留下了七八种不同的历史分期,最早的是西周封建论,最晚的是东晋封建论。上下相差千年以上,可称奇观。范文澜、翦伯赞持西周封建论,李亚农、唐兰持春秋封建论,郭沫若等持战国封建论,金景芳等持秦统一封建论,侯外庐持西汉封建论,周谷城、郑昌淦持东汉封建论。魏晋南北朝的有四位杰出学者号称“四大名旦”,其中唐长孺、王仲荦、何茲全三人,都是魏晋封建论者。苏联科学院的《世界通史》,也认为中国从晋代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冯天瑜著《“封建”考论》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版


冯天瑜先生有部专著《“封建”考论》,强调“封建”本指封土建国、封爵建藩,它是一种政治制度,并不是社会形态。日本明治时期用“封建”两字意译feudalism,由此,这个feudalism就和中国有关了。把从秦到清称为封建社会,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封建社会”原意相悖,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冯天瑜认为,从秦到清应该称“宗法地主专制社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浏览。



相关阅读


阎步克:《秦汉魏晋南北朝政治历程》教学大纲

阎步克、邓小南:《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教学大纲

课堂实录 | 阎步克:谈中国古代士大夫政治的特点

课堂实录 | 阎步克:周代政治社会制度(上)

阎步克 | 这可能是最后一次修改


关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官方微信公众号

获得更多课程信息

责编 | 姜源

制作 | 袁之杨

审校 | 于悦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