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有了新的多巴胺

2017-07-07 楼校长 买房之前


深圳又兴奋了。





历史上深圳曾有过很多次失落,并非很多人认为的那样,一直是得天独厚、得风气之先、得万千宠爱的天之骄子。三十多年历史中,深圳至少失落过四次。


第一次失落,是在1982-83年。

深圳大搞城市建设、发展市场经济,用力过猛。恰逢全国经济过热,国家宏观调控,实力强大的计划经济派挤兑,很多工程下马,工程兵都饿肚子了。当时,很多外资港资吃不准政策,也撤离了,深圳受到的影响更大。如果不是邓小平南巡救场,特区可能就夭折了。


邓小平南巡(图片来源网络)


第二次,1994年深圳陷入定位和发展困惑。

知名学者胡鞍钢向深圳开炮,认为特区发展主要靠不公平的优惠政策,“特区不能再特了”。虽然深圳组织舆论反击,但无法阻挡趋势。1998年,国务院特区办裁撤,深圳特区的特殊地位淡化。


第三次失落,事起2000年9月,深交所四年停止新股发行。

最初是为了筹建创业板市场,但创业板迟迟不批,主板停顿,深圳证券和金融中心地位被上海拉开距离。2002年,呙中校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传说四大名企总部迁往上海、北京,引发激烈辩论。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的发展后劲十足,特别是上海浦东大开发开发成为国策,让深圳不再一枝独秀,并且遇到各种阻力。


第四次失落,发生在2002年左右。

深圳谋求扩大地盘,被朱镕基批为圈地和过度发展房地产:“深圳现在没地了,要到惠州换一块地。你们考虑一下,这样子房地产市场能够维持下去吗?”深圳扩容、直辖的愿望落空,深圳在土地资源和环境承载方面,发展难以为继。


这些失落和挑战,有的转化为动力,有的形成压力。使得深圳名企林立,在高科技、金融产业引领全国,也让深圳房价畸高、人口拥挤不堪。






遇到挫折,才能成长、反弹。城市与人同理,时至2017年,37岁的深圳,又兴奋了。


毫无疑问,新的多巴胺是:科技


科技本身就是深圳的强项,但今年以来的一些信号表面,科技将超过金融,成为深圳城市第一竞争力。


一个信号是,深圳迎来了一位科技书记。

王伟中曾任科技部副部长,我们虽然难以弄懂官场人事逻辑,熟悉和掌握科技资源,总归对深圳优先发展科技产业是好事。


第二,深圳科技获得全球一席之地。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PCT专利数据库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底,深圳累计PCT专利69347件。比很多中等强国的还多,这是科技水平的证明。不过,其中80%以上来自中兴、华为,反映这种水平的不均衡。


深圳PTT专利数量全球第二(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全球30个创新热点区域中,深圳-香港区域是全球第二大创新集群,仅次于东京-横滨区域,高于硅谷区域。三大区域分别侧重于数字通信、电子机械仪器、计算机。


第三,广深科技走廊,深圳当龙头。

以前深圳科技产业对标北京,在珠三角一枝独秀。现在则有了伙伴和发展腹地。今年5月广东省党代会上胡春华提出,沿珠江东岸建广深科技走廊。除了深圳本土高科技企业外,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大都是中低端制造业,科技走廊一旦形成,深圳是当然的科技龙头。这意味着,假如这会规划打造为一个成功的走廊,以东莞、广州为中下游,深圳科技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图片来源:南方都市报


第四,香港甘心做深圳科技配套区。

骄傲的香港,在科技方面也成了“临深”者。Q房地产频道报道,临近深圳的河套、洪水桥新市镇、新界东北新市镇被香港批量规划、集中开发,而深圳科技产业是其倚重的地方。位于河套的港深科技园区,将有双方各开发50%。


广深科技走廊、港深科技园区,都是粤港澳大湾区中的规划。科技、创新,是深圳在大湾区中的王牌。今年出台的大湾区规划,面子利好香港、里子利好深圳。


第五,深圳引进了一堆名校后,又整来一批诺贝尔实验室。

深圳没什么像样大学,却成为中国硅谷,似乎走了一条与世界其他科技重镇不同的路径。


但是,深圳过去靠的是改革开放窗口的优势,现在这一优势消失了,基础科学不足和科技人才的缺失的短板暴露出来了。


因此,有钱的深圳,近年来引进了8所世界名校:北理莫斯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伯克利大学深圳学院、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深圳墨尔本生命健康工程学院、湖南大学罗切斯特设计学院。


虽然,合作大学并非原汁原味,但至少为深圳引进了人才和技术,深圳饥渴的土壤需要一切养分。按照深圳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奖励补贴的政策,A类人才可获300万元补贴,B类人才可获得200万元补贴。比方说,在国际著名乐队担任过艺术总监、首席演奏员的,或者获得国际重要科技、学术奖项的,可以获得300万补贴;当过世界名校副教授的,可以获得200万补贴。


深圳的钱花得还不过瘾。从去年开始,大举引进诺贝尔奖得主,政府公布建立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每位科学家可以获得数亿元资金。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格拉布斯,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发明蓝色LED的中村修二,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科比尔卡,都在深圳建立研究院或实验室。


目前,与深圳相关机构洽谈的诺奖得主,不止十个。宝安还计划拿出石岩湖度假村,建为院士村,让国内外院士、科学家常驻深圳。


大批引进世界名校、高端人才,甚至诺奖得主、院士,看起来有点像中国足球的做法。但我们相信,即便有表面热闹的成分,但深圳的科技产业基础已成,外援会在市场和利益的刺激下修成正果,不会像国足那么丢人。


最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引进了一个比苹果研发中心牛十倍的科技项目。这就是全球智能手机芯片知识产权的控制者ARM公司,阿里巴巴的大股东孙正义花了320亿美元将其收购。


预计今年8月,ARM中国公司将正式落户深圳,深圳由此进入智能终端领域的顶端领域。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了倒计时工作计划,全力支持落地。相比之下,广州今年最大的科技项目是引进了富士康,拿出8平方公里土地为代价。两地的科技分工和科技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有了这些科技多巴胺,深圳最流行的项目是科技产业园。从河套的港深科技园、龙岗大学园的清华启迪科技园,到大鹏的生命健康科技园、南山留仙洞科技产业园区,科技占领了深圳东西南北的新坐标。





新任书记王伟中上任一个月,就发布《加快建设深圳国际科技创新产业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建十个“十大”:十大科技基础设施(基因库、超级计算中心等)、十大基础研究机构、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十大重大科技产业、十大海外创新中心、十大制造业创新中心、十大未来产业聚集区、十大生产性服务业公共平台、十大创新创业基地。这么多“十大”,官气十足的语言,让人看着头晕。


仔细研读,官样文章之外,却侧漏深圳的科技雄心。其中,有任正非感兴趣的石墨稀,让人看不懂的太赫兹技术、正在风行的无人系统……在政府内部文件中,深圳提出要加快“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金融支持”的全链条创新,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愿景宏大、行动浩大。然而,深圳要凭科技领跑大湾区,还需要三样东西:


一、需要一个继续不多事的政府。

深圳以小政府著称,政府有钱,但不干预市场,不为做大做强国企与私企争短长。在当前形势中,能不能坚持,是个问题。政府是规划者不是行动者,亲自去干的事,往往没有成效。


九十年代初,深圳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联合成了科技园总公司,规格很高,却没见培养出什么企业和成果。这次引进一大批名校和诺贝尔实验室,效果如何,有待检验。如果交给市场力量去做,成功的概率更大。任正非就曾对市领导直言:深圳市政府把知识产权保护好就行了!


二、需要与金融资本的结合

深圳金融业发达,但炒股票的公司居多,科技和互联网类的风投公司并未形成集聚效应,仅有深创投、松禾、达晨等几家公司,与北京、上海相比有一定差距。深圳庞大的金融资本更多投入到创新科技、互联网项目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创新之都、科技天堂。


三、需要更独特非主流的城市文化。

硅谷的成功,除了大学(包括辍学的创业者)、风险资本、知识产权保护之外,嬉皮士文化、摇滚文化等不落俗套的叛逆精神和文化,也是重要成因。同理,日本和德国高端制造业的发达,工匠文化必不可少。


相比之下,深圳的领先,也是移民文化的作用。但是,经过30多年的演变,移民文化的成色没有以前那么足了,移民文化本身也需要进化。


深圳城中村(图片来源网络)


当深圳的城中村逐步消失,当高房价使得城市生活压力倍增,当最主要的艺术活动被各种培训班占领……在功利时代,文化趋利媚俗,不会产生伟大的创新。宁可,回到八九十年代那个粗燥的、理想主义的深圳——那是华为、腾讯、平安、万科的摇篮。


觉得有用的,欢迎打赏


目前买房之前各区域群已建立,欢迎各位意向购房者和业主私信楼校长(lou_xz)加入。


往期文章回顾

调控下的大深圳半年榜:前十楼盘少卖1万套房!

首付500万,在福田竟买不到合适的学区房!

马化腾王卫等9大名人香港豪宅曝光!

香港三大"临深片区"规划确定!即将集中开发

7月深圳房价表:170个新盘+2231个二手房

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名校已超越京津冀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深圳最全学区房服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