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慧 | 生命教育:教育的时代关切与未来走向

刘慧 悦享生命 2021-05-25


作者简介

刘慧


教育学博士、博士后,生命德育论主要创始人。


首都师范大学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初等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陶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教育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综合指导专家组成员。


主要从事生命教育、初等教育学、教师教育、德育原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小编语



本期悦享生命为大家分享首都师范大学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刘慧教授发表于《中国德育》2019年第16期的《生命教育:教育的时代关切与未来走向》。这篇文章旨在梳理生命教育诞生与发展动力之源,进一步理解生命教育的核心意涵,进而阐释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时代关切与未来走向。



摘要


       上个世纪,关注生命问题成为生命教育诞生与发展的最直接、最有力的动因与动力。而今,生命问题更为凸显,生命教育的价值更为彰显,它回应了时代对教育的期待,使教育回归“初心”,应答教育本质的时代追问,助人过美好生活,回应时代之人的需要,助人树立生命价值观,助力世界和平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未来,解决生命问题,更应回到生命本身,向生命学习,这是生命教育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命问题;教育初心;向生命学习

正文



2020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四个重视教育”之“生命教育”的最后一年。中国生命教育,自其诞生以来,已走过了“酝酿期(1996—2003)”“起步期(2004—2009)”,目前正处在“发展期(2010—)”,从“个别性”“区域性”推进生命教育的“自选动作”时期,步入了“全国性”的“规定动作”时期。尽管如此,生命教育的普及与重视程度还不够理想。


近年来,生命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切,如,自2017—2019年,连续三年在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会议上,面对现实的生命问题,均有代表提交生命教育的提案。有政协委员提出,生命教育能够让中小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成就人生,建议将生命教育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有人大代表提出,生命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生命教育的匮乏导致许多棘手的社会问题,强调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教育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还有的委员提出,从中小学生开始开展死亡教育,让人们尊重死亡尊重生命。但至今还没有国家级的、全国性的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或课程标准问世。


而今“未来已来,过去未去”,人类即将步入与人工智能“共舞”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将如何存在?教育将向何处去?这是我们必须回应的时代问题。可以说,人工智能强烈地“冲击”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人的存在方式,所引发的关注人本身、关注人的生命意义,将呈现前所未有的凸显态势,使教育何去何从有了方向——生命教育,这也将迎来生命教育发展的“高潮期”。本文旨在梳理生命教育诞生与发展动力之源,进一步理解生命教育的核心意涵,进而阐释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时代关切与未来走向。



一、关注生命问题:生命教育诞生与发展之动力源



何谓生命教育?其因何而产生?回到生命教育诞生的源头,方能更好地理解。在世界范围,生命教育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均有生命教育的推动。考察其产生的原因,关注生命问题是生命教育诞生与发展的最直接、最有力的动因与动力。其所关注的生命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关注生命伤害与困惑的问题



可以说,这是最早引发生命教育的动因之一。上世纪初,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经济大萧条之际,一些人失去了活着的意义,自杀率升高,美国开始出现死亡教育,主要针对自杀问题。1979年,澳大利亚成立生命教育中心,主要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等。1996年以来,引发中国内地生命教育诞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学生自杀问题。此外还有生命的意外伤害,尤其是学校中的包括校舍、设施、校车、食堂等方面。以及其它意外伤害生命的现象。再有,就是关注人的生命历程中生命困惑问题,如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进退舍取时的人的情绪情感、体验感受、价值意义等,尤其是生死问题。可以说,这主要从人之生命、人生的立场、视域展开的生命教育。


(二)关注生命平等与尊重的问题


关注生命的平等,倡导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生命教育诞生的又一动因。如,1951年,史怀泽提出了敬畏生命的理论,即尊重和关怀人及宇宙中与人相关的一切生命,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生物和动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上世纪中叶,欧洲学校出现敬畏生命的伦理教育。 

 

如果人类只是站在自己的视角去看问题,不能很好的关爱他类生命,与他类生命和谐相处,那么人类最终也会受到损害。1962年,蕾切尔·卡逊著的《寂静的春天》一书问世,揭示了人类对其它生命的伤害最终伤及人自身,引发了整个现代环境保护运动,是人应善待除了人之外生命的呐喊,也带来了关爱动植物生命的教育。还有,动物福利问题,国际性动物保护公约等。再如,1989年,日本修改新《教学大纲》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目标。1995年,日本学者池田大作提出,“人要真正地像人,究竟什么是必要的呢?在我看,用懂得生命的尊贵这一句话就够了。因为除了贯彻生命的尊严,不可能强有力地抑制人的兽性。”2001年,笔者在生命教育研究中提出生命道德问题,关爱生命是生命道德教育主题。可以说,这是从人怎样对待生命是道德的,即从生命道德的立场、视域开展的生命教育。


(三)关注生命成长与教育的问题


站在教育的立场与视域开展生命教育的主要动因在于,从生命成长规律、节奏及其对教育所需。在这一点而言,国际国内也具有“共同性”。如,1944年,日本学者东井义雄在《学童的臣民感觉》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是给予学生生命的温暖,学校则是让臣民对生命有所理解的场所”。再有,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生命教育,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应该经过特别的设计,完成每一阶段的学习,从而收获快乐的人生。他重点论述了人从0岁-24岁迈向成熟过程的四个重要阶段,即身体、情感、意志力、思考的年纪,人生头一个24年的教育目的是在孩子身上根植必要的生活工具。  


在中国,1997年,叶澜发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强调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依赖与遵循。同年底,台湾推动中等学校生命教育计划,将生命教育的理念正式纳入由小学至大学十六年学校教育体系中。1992年,朱小蔓在《情感教育论纲》一书中,强调情感是人的生命态度的重要表征,情感的存在,表达方式及其质量反映着人的精神面貌,情感教育说到底关乎教育中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2000年,澳门启动生命教育实践,并于2002年组织开展生命教育的全人培训计划。可见,无论国外,还是国内,教育立场的生命教育的引发,均是为了生命的成长,尤其是童年期生命健康成长对教育的要求。  


综上,引发生命教育诞生的根本动力是对生命的关注,不仅关注人的生命,而且关注与人相伴相生的动植物的生命。






二、生命教育:回应时代对教育的期待



从生命教育诞生的动力源看,生命教育直指人类共同利益——关爱生命,体现了人文主义教育的思想。而今,生命问题更为凸显。我国步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工智能再度引发了对教育本质的再思考,生命教育的价值更为重要。所谓生命教育,从生命视域看,是以生命为基点,遵循生命之道,借助生命资源,唤醒、培养人们的生命意识与生命智慧,引导人们追求生命价值,活出生命意义的活动。


(一)生命教育使教育回归“初心”:

应答教育本质的时代追问


教育的本质何在?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回到人类诞生过程来看,教育不只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更是人类形成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也就是说,教育直接参与了人类的形成与发展,由此可见,教育的初心是为了生命的。但随着社会发展,教育却渐渐远离了或忘记了其初心,形成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的现代教育,知识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主宰,教师为知识而教,成了知识的“传声筒”,学生为知识而学,成了知识的“容器”。现代教育中一个重大缺陷就是生命的“缺位”,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戕害生命的问题,如自杀、意外伤害、学校欺凌、校园暴力、对生命的漠视、生命意义的迷失等。而今在反思现代教育的弊端、寻求本真教育之时,生命教育出现在人们面前。


人工智能的出现带来了人们对教育本质的再审视。人工智能强烈地“冲击”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人的存在方式,所引发的关注人本身、关注人的生命意义,将呈现前所未有的凸显态势。借助人工智能,人看到了人自身不可被替代的是生命,是人之生命的情感、直觉、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等。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生存挑战,教育最应为人们提供帮助的是立足于生命的关于自我的认识、自我的掌控、自我的实现;是应对环境的适应力、创造力等。而生命教育的使命正在于此,从生命教育诞生与发展的动因及其内涵看,生命教育是为了生命的教育,是教育的初心所在,也是回应时代对教育本质的追问之答案所在。


(二)生命教育助人过美好生活:

回应时代之人的需要


可以说,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诉求的主旋律是清晰的、明确的,即人的幸福、人的美好生活。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19北京共识》也明确表达了当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即“一个和平安宁、共同繁荣、合作共赢、开放融通、魅力的亚洲和世界,是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为此,教育必须适应这个时代、这种变化,不然就不能为其所处的时代服务。


一个人要过美好生活,或人的幸福生活的实现,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发生的过程,而是需要教育的。教育是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的主要力量,帮助人过美好生活,是未来教育的方向、内容、使命所在。为此,教育要培养的人,不只是有知识与技能,更要懂得生活,懂得如何过美好的生活。而践行生命道德是一个人过美好生活的必备素养。生命道德关涉的是人与生命之间关系的处理,是人怎么对待生命是善的行为准则的总和。生命道德是其它道德的基础,回到根本,人与生命之间的关系,辐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关爱生命是生命道德的核心。关爱生命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给予生命、关心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对生命负责。唯有关爱生命,生命才能美好;唯有关爱生命,生命展开的过程才能美好,而这就是美好生活。生命教育有助于人学会关爱生命。


(三)生命教育助人树立生命价值观:

助力世界和平和人类可持续发展


可以说,“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的理念,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浮出水面”,引发了国人对生命价值的普遍关注。汶川地震时,为了解救被压在废墟中的一位年轻人,政府调动了百余人,众多抢救设备,坚持十多个小时,终于将他救出,这充分体现了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


人必须将生命至上之观念植入心底,必须要意识到保存生命是最重要的。无论在怎样的利害关系中,人类都应将生命至上、保存生命作为第一要务,以此来避免损害生命,尤其是避免战争。遏制战争是人类的根本任务。人类最悲惨的事莫过于战争,上个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非正常死亡人数多达1.6亿至1.75亿。因此,人类要有能力遏制战争,就必须要从思想观念上做起,因为战争起源于思想。而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的观念,则是人类遏制战争、维护和平的“法宝”,是维护和平的原动力。


生命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帮助人们树立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就是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筑起一道阻止战争的坚固的屏障,引导人们通过对话与合作来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向生命学习:未来生命教育的重要方式



随着生命教育的推进,生命价值观的传递、生命整体观的培育、生命道德的养成、生命智慧的陶养、生命能量的管理等成为生命教育的侧重点。在实践领域,一是学科教学体现生命教育则更为凸显,并深入到教学细节之中,如批改作业用红笔还是用绿笔,内含对学生的爱。二是关注儿童,成为教育的时代“强音”,也是生命教育的具体体现,而从儿童的角度看,“好老师”的标准就是能让儿童“变好”的教师。三是以绘本为抓手的生命教育主题教学活动、生命教育的云平台建设等将成为生命教育的重要领域。未来,解决生命问题,还应回到生命本身,向生命学习,这是生命教育的重要方式。


(一)生命是世上最完美的“存在物”,

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都能认同,生命是我们关爱的对象,关爱生命是最大的善。1915年,阿尔伯特·史怀泽重新定义了善恶的概念,他认为,“善的本质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达到其最高度的发展;恶的本质是:毁灭生命,损害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这一善恶标准的提出已过百年,如果说在此之前还没充分彰显,那么今后人们应自觉依此为标准来行动,来进行善恶判断,保护生命、促进生命、发展生命。


但生命不仅仅是人类关爱的对象,更是学习的对象、借助的力量。生命复杂而丰富、神奇而神圣、绵延而智慧,并非人之力所能及。美国学者迈尔曾指出,“现在已经很清楚,没有任何特殊的物质、物体或力量可以和生命等同。”而华特士在《生命教育》中写到:“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从生命中学习”,“生命教育旨在引导人们回到生命之中,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大教室,不只是孩子,包括我们自己,都应该听听生命怎么说。”“如果我们想要回归人的本质,生命的学习就是返璞归真的途径。”可见,我们必须要重视生命本身的教育价值,并能通过回到生命本身,来理解生命、促进生命。


(二)生命有多种特性,

给我们未来生存启示


当代生命科学与人文科学对生命特性的认识与理解,给我们众多本体性、本源性的启示。从生命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看,生命具有个体性、关系性、独特性、差异性、多样性、平等性、生态性等,充分认识与理解生命的这些特性,对理解个体生命、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理解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均有启示。如,对个体生命而言,应回到生命之中来认识与理解作为一个人的存在,不只是个体性的,而且还是关系性的,是由个体性与关系性的共在所构成的整体性存在,由此体现其自身生命的独特性。正是每个个体生命的独特性,才构成了个体生命之间的差异性与生命世界的多样性。在生命的世界中,人类和个人都是生态性的存在与发展,人与人、人与他类、人与自然因生命而相通,也因生命而相异,彼此之间具有相通性、关系性、独立-依赖的共在性。


也正是生命本身所具有的这些特性,为个人、人类跳出“自我”藩篱,以平等、平常之心、爱心来对待自身、他人、它类、自然提供了生命的根据;为人类各民族的平等,消除战争,消除种族歧视,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真正平等关系找到了科学根据。这不仅有利于克服人的意识在自我建构“人”的模式时过于理想化、单一化的弊端,也有利于人性神化的幻灭;并为人与人之间互通与合作、对话与理解、和谐与发展之可能与可行提供了生命的基础。同时也证明了,当今人类所倡导的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尊重,珍惜与爱护动物、自然,保护生态等理念,不是外在强加于人的,而是具有生命基础的,人类这样做是完全有可能和必须的。


(三)生命具有真善美,

为我们提供示范


生命本身具有真、善、美,且是三者的共在。生命的向上性、向善性、智慧性是生命之真善美的表现。每个生命的存在,每一类生命的存在,都是具有智慧的。观看动物世界,走近动物天地,就会发现生命的智慧与力量。而这些也体现了生命本身的榜样示范所在。生命世界的多样性、和谐、共生共在的生态性本身就是一个示范。


未来,人的闲暇时间增多、自由加大,必将带来生命意义问题的凸显。“人类最关心的不是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要探寻生命的意义。人类生存的根本动力就是对生命意义追求。”如果说生命意义的寻求、发现与实现是每个个体生命的生存使命,那么从生命的视野看,个体生命的意义在于成为他生命中的独一无二的自己,成为优质自己。优质自己是生命所是自己与生命所能是自己相统一的多种可能中的最佳状态的自己,也是个体生命之真善美的集中体现,优质生命更具有榜样性和示范性。只有美好的生命才会有美好的生活,因为生命是本体,生活是生命的展开。生命教育就是帮助让人看见生命的真善美,心向往之;认识生命之真,践行生命之善,创造生命之美。















作 者  |  刘   慧

编 辑  |  孔德阳     任芳德     

指 导  |  任芳德     吴   凯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关注疫情中的生命教育”往期精彩内容

请点击以下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