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贲:那些背叛亲密关系的人,总能找到“高尚”的面具

徐贲 徐贲人文思想启蒙 2022-05-03




人文教育课上,学生们和我一起阅读古希腊悲剧《菲罗克忒忒斯》,其中涉及“友情”和“义务”冲突的问题。


主角涅奥普托勒摩本是一个诚实的青年,但是精明狡黠的奥德修斯怂恿他,去欺骗神箭手菲罗克忒忒斯。他与神箭手成了亲密的伙伴,为了赢得特洛伊战争,在骗取了菲罗克忒忒斯的信任后,他乘机盗走了对方的弓箭。


 ▌背叛亲密关系,为何能成为一种荣誉?


学生们在讨论剧中两位人物的“友情”时,认为涅奥普托勒摩是个不道德的人,因为他背叛了朋友。学生们同情菲罗克忒忒斯,认为他所托非人。很显然,学生们是把友情当作一种社会伦理、人际关系的价值观。



 被奥德修斯抛弃的菲罗克忒忒斯


古希腊悲剧常常制造出一种不同“义务”相互冲突的极端情境。在《菲罗克忒忒斯》中,涅奥普托勒摩对朋友的义务,与他对族群(国家)的义务之间,就产生了冲突。


这种戏剧张力会令观众感到不安,因为这会动摇他们一贯持守的伦理观念。并且,这两种义务又似乎都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在阅读这部悲剧时,学生们同情菲罗克忒忒斯,但是对涅奥普托勒摩和他的价值观表现出了更大的兴趣。


学生们以个人的价值观去批评这种背叛朋友的行径。他们的道德观念,无法容许涅奥普托勒摩那样的行为。因为他们很难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尺度,会与古希腊的观众大相径庭。


我的学生显然会用自己对“友谊”、“感情”的理解,得出涅奥普托勒摩“卖友求荣”的结论。但是在古希腊的英雄史诗的传统里,观众们持守的往往是另一种“友情”观念:友情不仅是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还是一种“社会荣誉”。


在古希腊的文化传统中,一个人的荣誉并不是源于他独自持守的高尚情操,而是源于社会大众对其“成就”所报以的倾佩和赞赏。


 ▲法比埃《被朋友偷走弓箭的菲罗克忒忒斯》


从剧中出卖朋友的两个人身上可以看到,这样的荣誉观如何塑造了他们的自尊和行为选择。他们欺骗菲罗克忒忒斯,但只要“社会大众”没有将此视为羞耻的勾当,背叛、偷窃就不算什么坏事

出卖朋友的涅奥普托勒摩本是一位高贵的青年,他非常重视荣誉。但是他的价值观,却不是出于独立思考后的明辨是非。他总是要仰仗一位“楷模”来做自己的“人生导师”。

奥德修斯就是涅奥普托勒摩的导师。导师背叛朋友,他也背叛朋友。导师让他以实用主义、机会主义的观点追求荣誉,他就将实用主义、机会主义视为金科玉律。

奥德修斯这位导师,代表的是古希腊社会的普遍价值。希腊学教授艾德金斯在《优秀与责任:希腊价值研究》一书中指出,古希腊社会几乎一直是一个讲究实用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决定荣誉的是事业的成败。这部悲剧刚好证明了这一点。

奥德修斯算不算一个好的楷模、正直的导师?学生们各抒己见,产生了一些争论。这种拉锯式的争论,也曾发生在涅奥普托勒摩内心。

主角一次又一次地痛骂自己,为自己欺骗、背叛朋友的行径感到“羞耻”。但是,他也一次又一次地以奥德修斯教导的道德律令、处事方法来遮蔽自身的羞耻,克服内心的不安。

欺骗菲罗克忒忒斯,并盗走他的弓箭,是涅奥普托勒摩的“光荣使命”。尽管他很想保持忠诚于朋友的荣誉,但是随着剧情发展,他为了”建功立业“、赢得社会尊重,他最终“义无反顾”地出卖了朋友——为了“大荣誉”,抛弃了“小荣誉”。

但是,菲罗克忒忒斯却因此成为全剧最悲惨的人:他先是因为伤病遭“朋友”遗弃,后来又被另一个信任的“朋友”偷走了和生命一样宝贵的东西——第二次的背叛,相当于落井下石。

 ▌坚守人伦底线,就是善待自己

 ▲当“信任背摔”(trust back fall)变成人人自危

我的很多学生都不认可这种实用主义的荣誉观。他们眼中,善待朋友是一种荣誉,它来自别人对一个人几乎无条件的信任。信任一个人是你相信,可以安心地与他相处,不用害怕他背叛你、出卖你,因此不用时时刻刻提防着他。

道德哲学家安尼特·拜尔在他的《信任与反信任》一文说,破坏信任使人感觉到背叛,而失去依靠只是使人失望。

相信一个人,不同于相信一个物件。你相信时钟会告诉你准确的时间,但如果时钟坏了,你不会觉得感情受伤害,因为你不会与一个时钟产生亲密的感情。但是,倘若你对朋友的信任被破坏,就会让你感受到被出卖——就像菲罗克忒忒斯那样。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病人与医生,老师与学生,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都应该是无条件信任的关系。一个人倘若以“更高尚”的理由,背叛了这些“人之为人”最底线最正当、最卑微的关系,那些“更高尚”的理由,真的还会成立吗?

当然,信任一个人就不得不承担被他背叛的风险,人生的最大难事就是学会信任值得信任的人。反过来说,如果别人信任你,你也就应该对他担负起不背叛、不出卖的道德责任

如果你不能尽到忠诚于亲密关系的义务,那么你犯下的就不只是一个行为上的错误,而且更是一个道义上的罪过。你的余生,都要极力寻找冠冕堂皇的借口来自欺欺人,遮蔽那无可补赎的煎熬和羞耻。(全文完)


本文编选自徐贲《阅读经典》第一部分第一篇:读《菲罗克忒忒斯》——出卖朋友的羞耻

在当代华语界的作家学者中,徐贲教授算是一个“异类”。 1950年,徐贲生于苏州的一个书香之家。尽管生于革命年代,成长于动荡的岁月,他的文字却如绅士一般渊博、克制,既厚重,又与时俱进。

关注的问题,既有公共性,却又关乎每个人;他的思考,既有国际视野,又有中国独特的问题意识;既有人文关怀,又没有脱离这个正在巨变的时代…… 

刻骨铭心的文化记忆、海量的中外经典阅读,镌刻出徐贲的眼界和思考,也奠定了他后来的写作命题——人文、思想和启蒙。

徐贲老师的《经典阅读》《经典之外的阅读》回应我们如何求知思考;《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批判性思维的认知与伦理》关注我们如何说理、参与公共生活;而《与时俱进的启蒙》《人文的互联网》直面的则是启蒙缺失下的种种问题……

过去几十年,社会层面的人文启蒙刚有起色,但现代公共训练的中断,不仅在吞噬着改革开放四十年艰难形成的些许共识,而且早晚会波及现实中的你我他。因此,徐贲老师这套“人文思想启蒙”六书就显得更加重要。 

无论是洞悉我们正在遭遇的危机,还是关乎每个人的重要问题,都不可不读徐贲。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他的作品在中文界极难出版。我们有幸为书友争取到“迄今最全的徐贲老师作品集”——这套作品正是他几十年写作的集萃。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注:经作者授权编辑,配图、标题系编者添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