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YC案例 | 4年才找到市场需求,它今年以24亿被收购

点击蓝字关注 YCombinator创业孵化器 2019-05-03


这是YC创业课堂的第六篇

(👇全部YC创业课堂列表请拖至文末哈👇 )


美国最著名的3家网站搭建平台分别是Squarespace,Wix和Weebly,都是可以让普通人傻瓜式搭建漂亮网站的平台。


今天的主讲人是Weebly的创始人David Rusenko,一个长着娃娃脸的32岁大男孩。2007年,David和2好友被YC录取,成为最早被孵化的团队之一。今年4月,Weebly以3.65亿美金(约24亿人民币)的价格被移动支付行业大佬Square收购。


在初创的很长一段时间里,Weebly都面临着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被各种一流媒体报道,但用户增长曲线却如同心跳指数,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在创业领域里有一个名词,叫做“产品和市场的匹配度”,Weebly当年的尴尬局面,就是产品还没有找到绝对匹配的市场。


但2010年,一切都发生了变化,用户增长曲线图开始自发性的不断攀升,到2018年,全世界有五千万人用Weebly搭建了自己的网站,美国有接近一半的人每月至少访问一次由Weebly提供搭建技术支持的网站。


David是如何找到自己产品和市场的完美匹配度的?今天就由他来给大家详细分享。


Weebly的三个创始人Dan, David & Chris. 中间David即为本次主讲人



Q:分享一下Weebly找到市场和产品匹配度的过程吧?


我还记得Weebly的第一行程序是我2006年二月份写的。一晃都12年过去了。


下面这个图是06年8月,就是半年后每天的新注册人数。这个不是累计人数啊,就是,今天1个,明天0个,后天6个,大后天0个。

那个夏天,我,Dan和Chris(Weebly联合创始人)分别都有各自的暑期实习工作,你能看到当时每日最多注册人数也就12个人,估计都是周边亲朋好友注册的。当时也不敢让网站“正式上线”,我们就一直在调试网站内容。


下面这个图是06年10月,也就是又过了2个月。仍然不敢正式上线。我们疯狂的在不同论坛上拉人来测试网站,你能看到,最多一天也就是30多人注册网站。

那个月我从Slashdot(一个Geek新闻网站)上听说了YC。网页上的截止报名时间,我一看,还有2个小时!也没空提前联系Dan和Chris,就赶紧先填写了报名问答,交上去再说。反正根据我对他们的了解,如果我跑去跟Chris说咱们退学去全职创业吧,Chris肯定是想都不想就说好呀走吧!但如果我跟Dan这么说,Dan应该不会这么爽快。也的确是。第二天早上我第一时间给他俩打了电话,Chris的回答如我所料,Dan的回答是:YC听起来很不错啊!让我跟我爸妈说一下看看可不可以。


接到YC面试邮件的那天我们正好收获了第一枚TechCrunch(美国版36氪)的报道,所以你看到下面这幅图会突然有一个小尖尖然后立刻回落。我得说一下,这是非常典型的,被媒体曝光后的折线图长相,就跟突然心跳加速了一下然后恢复正常了一样。2007年1月,就是Weebly诞生11个月之后,我们三个人一起退学搬去了三藩市全职创业。

我们立的规矩是除了周六休息,其余24小时工作。就是,工作到实在睁不开眼睛再去睡觉,醒来立刻继续工作。07年1月我们获得了第二次TechCrunch的报道机会,所以你看到下图又冒了一个小尖尖然后回落。这一晃就到了4月份。

当时我们租的房子


仔细看Weebly的这些用户增长折线图,你会意识到,整个增长的趋势是错的它总是冒个尖尖然后回落到原来或者稍微高一点的水平,然后接下来的日子每日递减,或者上下浮动。这种曲线说明产品还没有找到匹配的用户市场,用户没有自发宣传这个产品。


但这已经距离我写下第一行代码14个月了!而且从这个月开始,我们银行账户进入低于100美金的警戒线,如果Demo Day后融不到钱,房租都交不起。Demo Day那天,我来到现在这个房间,给下面的几个投资人做了pitch。我们融到了65万美金,当时叫A轮,现在应该叫做Pre-seed轮。


07年5月,Newsweek杂志报道了我们;8月,时代杂志报道了我们。但是,你看这个曲线图,跟之前一样,冒个尖尖就回落,然后上下漂浮。创业18个月,仍然没有找到匹配的市场用户。

下面这张图是2007年10月,创业20个月,这个月开始,整个曲线突然不一样了,它自发的开始网上走,一个月一个月的持续攀登。那个月开始,每一天我们都有将近1000个人注册网站,比之前被报道时候的尖尖还高出好多。

快进到2010年2月,创业整整4年后,我们进入了注册用户直线上涨的曲线。我们终于找到了匹配的市场。讲这个故事就是想给大家一个参考,找到与产品匹配的市场我们用了多久。然后我们再来说其他的内容。


Q: 创业最难的是哪一步?


我坚信创业最难的部分只有两个,第一是找到匹配的市场和用户群,从上面的例子你能看出来,非常非常难。第二个是招聘和组建一个最优秀的团队。像赚钱和扩张企业规模这种我会排在第三第四,但跟前两个的难度相比,差的还是比较远的。


先定义一下什么是产品-市场匹配度,很简单,就是YC的座右铭: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 (做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我会稍稍修改一下,改成:Make something a lot of people want. (做很多用户都需要的产品)。这样的话,市场容量也就包含在里面了。


下图是一张创业阶段图,算是蛮全面的了。基本上从正式上线到市场积极反馈的过程就是产品-市场匹配度。从点子到市场积极反馈的整个过程,是创业最艰难的过程。大量的公司就死在这个过程里。

最好的公司都是创造市场需求的公司。比如Airbnb,Dropbox,Weebly,这些公司都创造了新的市场。提这个是想告诉大家市场调研是有局限的。市场调研,顾名思义,调的是已存市场的研。但正如那句话:如果那么简单就找到了,别人早就做了。已存市场能调研出的需求,大概率是已经有人在解决了。所以要发现用户的隐藏需求。


但如何发现?


很多过来人都会说做一个好产品首先要有一个好点子,然后要去跟用户交流,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最后就是卖货赚钱。中间是神马从来没有人详细说过。就像你已经在撒哈拉沙漠了然后智者跟你说:你想找水的想法很好,大家也都说需要水,到时候有水了可以卖给当地人赚钱。但找水的过程长什么样,谁都不告诉你。今天我就来说说这个过程。

其实简单的说,这个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跟用户交流,然后推导出一个可能存在的市场需求理论。这个过程当中,你需要真正去挖掘反思用户的每一句话里,痛的到底是什么?他们需要的帮助完成的到底是哪一步工作?你如何能够在这一步上帮助他们更高效,更精准地完成任务?


下面这句话很重要建议记下来:聆听用户的时候,只听他们的问题,不要听他们提出的解决建议。他们在说自己的痛点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也会顺带附上自己的建议。听痛点,忽略建议,因为基本没价值。


第三步就是快速搭建样品,并测试使用确保能用。第四步,在你的产品基础上,确定你要解决用户的什么问题?第五步,把产品带给用户,让他们使用。第六步:有用么?没有用,就回到第一步重来。第七步,假如你能通关到第七步,大概率是你已经重复1~6步27,28遍了。记住,至今没有任何一个公司第一次就把产品做对的,没有任何一家!大家可以把这个当作一个有效参考。

回到隐藏需求这个点上。


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曾经说过“如果我问我的用户他们需要什么?他们会告诉我他们要一匹更快的马”,这也应证了乔布斯的那句话“用户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你把产品做出来。”所以我从来不寄希望于市场调研上。


但问题是他们保留了没说的部分。他们没说自己从不跟用户交流,他们没说自己从不问用户问题,他们没说自己从不根据需求翻新自己的产品。因为他们每一步都在做,而且做的最认真,最极致。所以跟用户交流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跟他们交流,听他们的痛点,然后自己理解如何真正的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第三点,快速搭建样品。这个其实跟上一课Michael Seibel说的MVP的核心(👈戳)是一致的。搭建一个完美的产品来测试一个理论,代价太高了。


到这一步你会发现自己不断的在搭建产品,上线,监测用户反馈的几个指标和预测的对不对,不对就打回修改,再上线。既然逃不掉,在这一步能做的就是尽快的上线一个满足基础功能需求的产品,无论用什么工具,无论打回多少次,但做好至少10次以上的心理准备。


这里面有两个经常被忽视的问题。一是注意自己的银行账户余额。不断调试产品是需要资金和人力投入的,如果你的账户还剩2~3次调试的余额,但你可能需要大量调试20~30次,这就会出现问题。尽可能降低调试成本。二是第一批创始团队成员一定要具备可以快速反馈,快速调试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雇佣外援,比如自由职业者,来编写这个时期的程序其实是不划算的。因为沟通和启动的时间成本太高了。只有完全投入的全职团队才能做到随时调试反馈。


第四点,跟用户测试产品,接收反馈。这里面也有两点需要拿出来说一下。一是一定要和你真正的目标客群交流。上次Michael也有提及(👈戳),就不赘述了。这里要说的是假如你的产品突然出现了不是一个,而是一批你从没设想过的用户,而且在大量的使用你的产品。这时候,你需要迅速的思考是否自以为的目标客群真的是目标客群,并且以相对灵活的心态接受转变目标受众的可能性二是不要想太多。这点,越聪明的人越容易多想。你肯定是希望大数据,市场调研多多益善,越多你可以分析到的越多。但,真的,别过分研读,可能适得其反。


在跟用户交流的时候,我一般会用以下3个方法。


一是用户采访。给大家一个数量级参考,一般需要5~10个精准目标客群的深度采访,无论是电话还是面对面,带着问题跟他们聊一个小时,从每一个角度挖掘是什么促使他们有这样的需求,问题的本质是什么,痛点在哪里,让他们详细描述自己正在经历的心情和过程。

第二是UX界面测试。你需要大概至少3~5个这样的测试,等下我详细说一下。

第三个是监测指标。找到对的监测指标很重要,但在初期,不要特别追求量,要追求质量。


UX界面测试怎么做?很简单,但也很痛苦。找到一个人,不见得一定是目标用户,让他当着你的面使用你刚做完的程序或页面。你要尽可能鼓励他让他把最真实的体验感受告诉你,这个过程里你不能辩解,不能打断,只能听。最后你让他们用这个页面完成一个任务,比如注册,比如购买。整个过程你不能说话,不能指导,你只能看着他用,看他那里按键找不到然后他下一步会做什么,到哪个点他完成不下去了不想弄了,等等。憋住,忍住你想上前指导的冲动。


分享一个故事,这是我们在做Weebly做UX界面测试时的真实故事。当时我们想让注册的步骤极简,要填的越少越好,所以我们决定只保留填写邮箱和密码,不需要再确认密码了。即便有人忘记密码或者打错了,大不了重设嘛,很简单。所以我们极简了注册页面,还担心人们不知道这是注册页面,用了一个斗大的字体写着:这里注册。


然后我们找来了一些朋友,让他们当着我们的面登陆网页注册。45秒过去了,一个朋友回过头来,“在哪里注册?” 我就抓狂了!这么斗大的字在你眼前!你不知道在哪注册? 最后实在没办法,我指给他看。这么斗大的字!


他脸红了说哎呀,我没读,我以为这是要我登录呢。这让我们突然意识到,人在习惯的促使下可能不会去阅读很多习以为常的东西。最终我们添加了一行用户名,这下大家才一目了然,读都不用读就知道这是注册页面。


Q:有没有什么瞬间让你知道你终于找到产品-市场契合度了?


这更多的是个感觉,就是当顾客像流水般自然而然的涌进来,你不需要再花大量的精力去推动它,你不再需要把一个石头推上山的感觉。毕竟当你这么推的时候,人可能出于礼貌不会拒绝,但他们也不会回来,也不会使用你的产品。当找到产品-市场契合度的时候,每个人自然而然的上门,你会感觉比之前轻松很多。这就是你找到产品-市场契合度了。


Q: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么?


在找到产品-市场契合度之前,不要盲目扩张团队大小。在测试产品阶段,20人以内是一个高效平级的工作环境,大家每个人彼此间都知根知底,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上下级别,信息高度透明化。


一旦超过23个人左右,人的问题就会开始浮现,精力会开始需要分配在这个阶段不需要分配的地方。所以在找到产品-市场契合度前,不要盲目扩张团队,保证资金流。一旦确定已经进入产品-市场契合区,可以即刻开始扩张团队,但每年不要超过翻倍目前员工数目的量。比如你今年有25人,明年最好不要超过50人,后年不要超过100人。这样公司的可以在一个相对可控的范围内健康发展。


翻译编辑:梅姗姗

校对:张逢




往期推荐


YC创业课堂

👇点击阅读👇

01

大数据下的创业成功秘密

02

搭建团队的时候你忽视了什么?

03

硅谷教父保罗·格雷厄姆的反常规创业经

04

讲真,你是不是对自己的产品有什么误解?

05

“我怕产品不够好...” 来,MVP了解一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