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叫:南番顺、五邑、广州湾、高凉、广府、潮汕、三阳、嘉应…… | 广东地名研究①

志说岭南 2024-04-11


文化现象发端于区域,也归结于区域。长期生活在一定区域的人,也必然会产生区域情结,形成区域概念。故区域也就成了一种文化符号,整合了区域所存在群体、方言、习俗、民性,以及其他文化现象。

本文主要与大家讨论五邑、广府、潮汕、嘉应、高凉、广州湾等名称由来,期间穿插南番顺、三阳、海陆丰等名称的表述。




五邑

  Wu Yi         

“四邑”“五邑”“六邑”是人们约定俗成的

五邑 

一般是指江门市,由原新会(今新会区、蓬江区、江海区组成)、台山、开平、恩平和鹤山五县组成。

1983年6月,江门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正式亮出“江门五邑”的地域概念。上世纪90年代,所代管的各县相继撤县设市;至2002年新会撤市设区,从而形成为目前江门“四市三区”的行政格局。然而,“江门五邑”的地域概念已被定格,如“五邑大学”、“五邑侨乡”、“五邑乡情”、“五邑文化”、“五邑民歌”……

开平自力村碉楼 图片:网络


未有五邑,先有四邑

“四邑”是“新台开恩四邑”的简称,因为历史上新会、台山、开平、恩平这4个县有历史渊源关系,人称“四邑人”,方言称“四邑话”。“四邑”的地域概念得到大众认同,尤其是海外华侨社团,晚清至民国时期惯以“四邑”命名。本地民国报纸如《四邑平报》《四邑民国日报》《四邑新商报》等。


还有六邑之说

民国时也曾有过“六邑”的提法,即“新台开恩鹤”加上赤溪县。如1946年国民党军队设广东六邑(恩平、开平、新会、台山、赤溪、鹤山)绥靖指挥官。赤溪已于1953年合并回台山县。

 

 

江门地名由来——主角新会

地域与原“新会郡”或“冈州”相近

不管“四邑”“五邑”“六邑”,都是目前“江门五邑”的地域,其行政区域大致与南朝的“新会郡”、隋唐的“冈州”、宋代的“新会县”相近。

南朝的“新会郡”(最多时辖十二小县),演变为隋、唐的“冈州”(辖四县),到宋代合并为新会一县。宋、元时期,新会县版图很大,“其地广莫”(《元一统志》),又濒临南海,淤积土地代有增加。南宋以来,移民大量迁入,各氏族繁衍人口渐多。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划新会东南沿海的黄梁都、乾务、古镇归新建的香山县。明、清两代,多次从新会县割地析置新县。

而“江门五邑”中,新会以外的其他4邑,都在明、清两代,从新会县地全部或部分析置,原江门市(今蓬江区、江海区)则是解放后从新会县地析出的。此外,1965年划地组建斗门县。

 

恩、台、开、鹤和江门的析置

江门地图 @地图帝

恩平  旧有恩平县,唐置宋撤,复置县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由于明代天顺年间西贼流劫,后佥事陶鲁上奏,于成化十四年八月,朝廷批准总督两广都御史朱英的提请(《明实录》),复置恩平县,割阳江县水东、仕峒2都共4图,新兴县长居都7图、静德都8图,新会县得(德)行都4图(今横陂、那吉一带),共5都23图。据清道光《恩平县志》,新会县割德行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松柏山甲见在3图、上恭甲1图。

台山与潮阳同为省内华侨最多的两个县

台山(旧称新宁) 明朝廷于弘治十一年(1498年)八月批准设县,弘治十二年(1499年)正式建立,即在陈献章白沙先生辞世前一年,全部从新会县境析地。割海晏(粤音宴,今改作“宴”)、矬峒2盐场成为新宁县海晏都、矬峒都,割得行都、文章都、平康都、潮居都、泷水都5都的部分辖区,共56图,其中得行都割苦草、湖境、平安、上蓢、涌云、独冈、洒涌、良田8甲,为新宁县德行都;文章都割石崇、良含、罗塘、纸山4甲。初时,“广海仓印犹属本县。”(明万历《新会县志·县纪》)到清代新宁县取消泷水都,将村庄划归矬峒都、海晏都。此外,解放后1956年12月将新会崖南乡的赵家围和石屋围以西的土地划归台山县。

开平碉楼:立园

开平  置县于明末清初的南明永历三年,即清顺治六年(l649年),以新会县、恩平县、新兴县地析置。其中割新会登名都(今水口一带)、古博都(今月山、水井一带)、平康都(今长沙江北及赤坎、百合、塘口一带),以及得行都大部分(今赤水、东山、蚬冈及金鸡一带);割新兴县双桥都(今鹤山双桥一带),割恩平县长居、静德2都部分地合并而成长静都(今马冈、大沙、龙胜一带)。

 多样的碉楼 @flicker

鹤山  清朝廷雍正九年(1731年)批准、雍正十年正式设县,以新会县、开平县地析置。基本上是新会县地,其中割新会县古劳都(一至廿一图,因无十六图,共20图)、新化都(一至四图)、遵名都(二图);从开平县割双桥都(全都共5图)、古博都(半都,原也是从新会划出置开平县的)。

不同类型碉楼顶层空间对比 @flicker

江门  1950年5月划新会县的江门镇和紫莱、水南、白沙、石涌4乡,以及北街村等地,置为专区直属江门镇,1951年1月为省辖江门市。以后多次从新会划地扩大,计有1952年底划滘头、滘北乡;1956年1月划杜阮区的龙华里、岐水里、凤溪里、石子潭等村;1959年11月划杜阮公社的新民、丹灶、篁庄3个大队和棠下公社的篁边大队;1977年9月划外海公社和荷塘公社的潮连片6个大队;1994年2月划礼乐镇;2002年9月,划杜阮、棠下、荷塘3镇归蓬江区,并将新会市撤销,并入江门市为新会区。


此外,清同治六年(1867年)成立赤溪厅,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赤溪县,一度成为“六邑”。民国三年(1914年)新宁县改称台山县。1953年赤溪撤县为区,并回台山县。

赤坎古镇 @网络

开平碉楼掠影 @网



高凉

  Gao Liang         

简介

高凉郡 @地图帝

范围

广义:“是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设合浦郡时所置,是合浦郡五个属县之一,县治址在今高州市长坡镇旧城村。今之恩平、阳江、阳春、电白、茂名、高州、化州、吴川皆其属地。

狭义:“指原高州府范围,高州府作为广东下四府之首,是明清时期设立在广东境内的一个行政区划名。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元高州路置,府治茂名县(今广东高州城),高州府辖境六属大致是今茂南区、高州市、电白区、信宜市、化州市、廉江市、吴川市、坡头区以及麻章区硇洲岛、霞山区特呈岛等地。

高凉古城 @网络


地名由来

据《读史方舆纪要》载:“高凉山,本名高梁,以群山森然、盛夏如秋,故名高凉。 ”西汉至南朝时借助于这座名山的称呼,在山下建立郡县,取名高凉郡(县)。

高凉山:“今高州市曹江镇银塘管理区的高凉岭。

窦州古城 @网络

建置

公元147年(东汉,建和元年)合浦郡分立高兴郡;168年(东汉,建宁元年)改高兴郡为高凉郡,旋废;220年(建安二十五年)分高凉县立高凉郡治思平县,吴又立高兴郡治广化县,俱属广州,今高州境属广州高兴郡地(高兴郡领广化、莫阳、海安、西平、化平五县)。

年例 @网络

南朝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高凉地区俚、僚❶杂处,互相攻击,掠夺不已,把俘虏作为奴隶出卖(《南唐书·南蛮传》:“鬻口为货,掠人为奴。)高凉县建立以后,一直动乱不堪。南朝梁天监十一年(公元512年),冼夫人在古高凉县诞生。南朝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与高凉(今广东高州)太守冯宝结为夫妻。冼夫人多谋略、善用兵高凉山扼南北通道之咽喉,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冼夫人曾长期把高凉岭作为屯兵防守、练兵之所战略要地。冼夫人一生为国为民,维护国家统一,保障了岭南地区的安定局面长达数百年,先后受梁、陈、隋及后世数朝敕封21次。周恩来总理称其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冼太夫人故里 @网络

高州古城址示意图


关于上文所述俚僚来由,由于历史久远,向来众所纷纭。

南朝时期,“俚”字屡见于东汉至隋唐史籍,其所代表的群落主要分布在今广东省西南沿海和粤北部分山区、广西自治区东南部、海南岛等地。唐后期“俚”续渐消失。在唐代史书中常见的“俚僚”,在宋代写作“黎僚”,《桂海虞衡志》称海南岛黎人为乌土蛮,汉代贾捐之弃珠崖议又称珠崖(海南岛)为骆越人,史籍常将俚僚并称,有学者据此认为俚僚本为一个族系,与汉族逐步融合者为俚,不融合者为獠。

如《后汉书·南蛮传》“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属,封为归汉里君”的记载。当时“里”与“蛮”是并称的。

东汉以后,史籍中的“里”字多了人字旁,三国吴人万震《南州异物志》载:““广州南有贼曰俚,此贼在广州之南,苍梧、郁林、合浦、宁浦、高凉五郡中央,地方数千里。往往别村,各有长师,无郡县,依山险,不用城。”

西晋博物学家张华《博物志》卷二异俗载;“交州夷曰俚人”

《隋书》载:““巢居崖处(住在深山僻壤),尽力农事(勤耕作)。”

明代《广东通志》载:““海南岛之黎,原居南思、藤、化、梧、高等地,多王苻二姓,因从征至此,迫掠土黎,深入荒僻,占据其地,称为熟黎。”“俚人随山洞而椟(以山洞为家),各有部落,各为雄长,好相攻讨(互相抢夺),也有势力较大的部落联盟,由酋长统治,少与中原人往来。”

明代顾炎武引《南裔异物志》指出:““俚在广州之南,俗呼俚为黎”。

《说文》“獠,猎也,从犬,尞声”。主要分布在今广东、广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

清初文人陆次云《峒溪纤志》说:““獠人处于岭表海外,射生为活,吞噬昆虫”。


广府

  Guang Fu         

广府简介

可理解为地域文化概念,未有与行政区划完全重叠范围,过去称广州文化、广州菜、广州话,今时又称广府文化、广府菜、广府文化。

唐代广东地图 人口程西稠东疏分布 广州都督府出现

由来

这个地域概念是逐步形成的,很难说清楚从哪个时代开始,在人们认同广府民系和广府文化的表述后,广府地域概念也随之形成。

“民系”一词,由“客家学创始人”罗香林在上世纪30年代首创,而广府民系一称,还不到一百年历史,其开始为人们所熟知则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广府一词始于政区称谓,源于唐代在岭南设置“广州都督府”简称为“广府”。是一种带有监察性质的建制,辖境约今广东、海南、香港和澳门绝大部分地区。

行通济 @行者阿飞
广州永庆坊 @啊恩

西关大屋 @网络

广州陈家祠 @网络

大致范围

其大致有本义和泛义之别,涵盖着很丰富内涵与外延。

狭义:“指明清时期广州府的管辖范畴,始置于明朝洪武十一年(1378年),其中又以“南番顺”为核心(即今花都、增城和从化以外的广州市,及三水、高明以外的佛山市);

广义:“包括了珠三角九市、西江流域、北江流域和港澳使用粤方言(白话、广州话、广府话)的群体或民系,其中又以原广州府、肇庆府为主体。


“广”字本义

对“广府”一词的解读,“府”作为政区建置,并无歧义,唯“广”字之义,有三种说法。

一为“广信说”。据道光(阮元)《广东通志》称,广之为名,来于汉代交州广信县。三国吴大帝黄武五年交广分治,置广州,州治由广信(今封开、梧州一带)迁来番禺,是以名广州。

二为“黄族说”。据徐松石《泰族·僮族·粤族考》,谓广之为名,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爰有膏菽。……百谷自生,冬夏播琴(殖)”。此中“都广”泛指华南和西南地区。徐氏指出:““岭南广字地名最初见于山海经西南都广之野。后来,汉朝在今桂省(广西)立广郁县和广信县,这就是三国时广州立名的根据。广字的土音原义,只是黄色罢了”。“可见都广等于地黄,广郁等于黄越,广州等于黄州。黄字从由从共,共音工,工乃古时广字的本音”。即广州地区是古越族一支黄族居地(另为黑、白、红族),后用于广州政区名称。

三为“五岭说”。民国时莫一庸《广西地理》一书认为,“广”因五岭而来。因山之南北叫广,山之东西叫袤,广州在五岭之南,故名。

上下九的招牌街和街上依偎前行的路人  @二中兄

与广府民系相生相伴的广府学

20世纪,伴随地域文化热接踵而起的是地方学建立, 既有徽学、敦煌学、潮学、浙学、晋学、岭南学这些传统显学,也有闽南学(泉州学)、上海学、北京学、台湾学、满学、客家学、广府学等近半个世纪崛起的流派,其呈异彩纷呈、百花齐放,而个中之广府学又主要脱胎于岭南学,所谓岭南或广东的“四大**”、“十大**”多可理解为广府或粤中之“四大**”、“十大**”。

佛山千灯湖之夜 @李奕云

 

广州城

广州城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北依白云山,南向狮子洋。相传三千年前周朝时,称为“楚亭(庭)”。因有所谓五仙人骑羊衔穗降临楚亭神话,故又有“羊城”、“穗城”、“仙城”等美称。公元前214年,秦设南海郡治于今广州,始建番禺城,即以南海郡尉任嚣命名的任嚣城,为广州首座城廓,故址在今仓边路一带。汉初,赵佗立南越国,广州为都城,即南越城或赵佗城。城垣周十里,环抱番禺城。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番禺已发展为全国10多个大经济都会之一,拥有规模巨大的造船手工业。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年)交广分治,广州由此得名。交州刺史步骘曾扩建与重修番禺城。

清代广州城 @Parko
近代广州城 @网络

唐代,广州崛起为世界性贸易大港,是“广州通海夷道”起点,在城西南濠东岸设有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外国人居住区的“蕃坊”,并置“蕃长”一名负责管理坊内的具体事宜,可见当时广州的繁荣昌盛。

宋代是广州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两宋三百多年间,广州城在唐代城廓基础上修缮过9次,耗资甚巨。城区也有扩展,先后修筑了中城(子城)、东城和西城,合称三城,周长约18里,面积超过唐代的4倍。有“千门日照珍珠市,万瓦烟生碧玉城”的繁华景象。

镇海楼 @二中兄

明代是广州城第二个大发展时期,广东省治、广州府治均在广州。洪武三年(1370年)将宋代东西、中城联合为一城;洪武十三年(1380年)扩展北城至越秀山,并筑镇海楼(俗称五层楼),东城亦扩展到今越秀北路。这两次扩展形成的明代老城,周长约21里,设八门。今广州城内主街,多为明代已有。明嘉靖四十三年(1563年)又在城南加筑外城,或称子城,周长6里多,与明代老城相对,称为明“新城”。此后,广州城垣很少扩建,清代顺治四年(1647年)在明新城之南,增修东西两翼城,直到珠江边,各长20丈,称为鸡翼城。此后直到清末,广州城垣只有修缮未有扩大。

1920年广州拆除城墙、城楼、城基改建马路,形成道路网。马路两旁建骑楼,把低层民居圈成街区。1921年广州成为国内首座设立市政厅的城市,广州逐渐向近现代都市转化。

三十年代的太平南路 @广州市规划院
广州东山洋楼 @一江秋66
广州外滩 @网络广州爱群大厦 20世纪上半叶广州第一高楼 @网络
石室大教堂和骑楼街 @国家地理中文网
广州沙面 @国家地理中文网中山纪念堂 @二中兄

到1948年,公路、铁路、机场、自来水等公共设施也相继建成。广州已包括城内(老城故址)、东关和东山、南关、西关、城北、河南等6片整个市区面积31.7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广州经济飞速发展,目前是内地“四大一线城市”之一。

天河商业 @二中兄
天河珠江新城·秋日之光 @二中兄
财富专列 @二中兄

冷雨夜 @二中兄


南番顺

广州古城址示意图


“南番顺”属广佛核心区,范围既包含了原广州城,也涵盖了今广佛中心区。

南番顺三县由来及分界范围

广州老城区曾分属番禺和南海两县,解放路以东归番禺县所管,解放路以西则属南海县的辖地。

南海县:主要包括今广州市荔湾区、越秀区解放路西面、佛山市禅城区、南海区;

南海县图

番禺县:主要包括今广州市越秀区解放路东面、海珠区、白云区、天河区、黄埔区、番禺区和南沙区;

番禺县图

顺德县:主要包括今顺德区,新会区的白藤村、马滘村。

番禺区沙湾古镇 @芸芸众生的天使186

南番顺三县地名由来

番禺”名称的由来:番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置县。“番禺”二字,战国时候就已经有了。《水经注》里面就有“泿水东别经番禺”,有的书也写成“蕃禺”,番禺也是广东境内最早见于古史的地名。其地名来由多取“二山”说。《后汉书•地理志》、唐《元和郡县誌》及《初学记》等,均认为县治有番山、禺山,因此得名。秦军平越首领任嚣便是现在今越秀仓边路一带兴建番禺城,后人称之为任嚣城,亦为番禺成为南越国的都城奠下基础。

南越王博物馆 图片:网络

南海”名称的由来:因秦帝国南临今中国南海得名,此二字始于秦朝。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后,在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和象三个郡。

其中南海郡包含了今广东大部分地区。南海郡为公元前214年所置,番禺县即为郡治,这是广东历史上第一次设立郡县。现广东大部分地区属秦时南海郡。隋开皇九年(589年)撤销南海郡、十年(590年)将原治所在地番禺县改置南海县。

南海县翰林村松塘古村 @驴子帮

顺德”名称的由来:明朝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黄萧养起义爆发。起义失败后,为加强统治,公元1452年朝廷将南海的东涌、马宁、鼎安、西淋四都和新会的白藤堡(1958年10月复归新会县)划出,置顺德县,取“顺天明德”之意,县治太艮堡,并改名大良。

顺德区清晖园 @Feekr旅行

一城两县:番禺南海的同城史

秦代置南海郡番禺县,这说明初时番禺与南海间的关系大致如现在的番禺之于广州,到隋开皇年间撤销南海郡,并在番禺县境内改置南海县,到明正统年间,又在南海县境内析地设顺德县。这先后顺序大致是番禺生南海,南海生顺德。

从隋唐至近代,广州城一直由南海县和番禺县一分为二(类似长安城内的京兆和长安),大体界线是城的西部属南海管辖,城的东部由番禺县管辖。其中番禺占据城内面积较大,其分界线大致是大北门外(今解放北路)向北至三元里,向南入城,沿大北门直街南下,至米市路、小市街、小市门出江边。

广州市农讲所 @网络

番禺县衙位于现在德政北路和中山四路的广州图书馆(现在叫广州市儿童图书馆)。番禺县衙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县衙旁边的番禺学宫,还完好保留下来,就是现在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另一个番禺县衙的痕迹就是“禺东一路”“禺东二路”“禺东三路”,在德政北路上,是因为在“番禺县衙旁边”而得名。

位于广州市区的旧南海县社区 @网络

南海县衙位于现在的中山六路和六榕路交界处。有一条很小很窄的街道叫做“旧南海县街”。直到1911年11月裁府留县,大行政区不再称“广州”。南海县和番禺县机构分别迁出广州。南海县衙迁到了佛山番禺县衙迁到了现在的新造镇

番禺县域变迁图 图片@乡下台


南番顺过去两千多年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可以说是广东移民开发史的缩影

岭南区域人文史大致可以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末黄巢起义为界分两个时期,前期人口和经济中心均在西江流域(封开-肇庆)、粤西区域(高州-雷州)、连线赣湘桂的粤北山区当时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岭南名人或出乎羊城之西,如“巾帼女英、俚人首领”冼夫人、“保境安宁的雷祖”陈文玉、“盛唐名宦”高力士和“禅宗六祖”慧能;或出乎羊城之北,如“被封十万户侯的越人首领”梅绢、“开元名相”张九龄、“陈朝开国大将”侯安都、“唐末巨宦”仇士良。而粤中三角洲河涌纵横,岛洲甚多,人口尚未成规模;粤东则猛兽鳄鱼遍布,平原未成规模,荒滩野原遍布,人烟稀少。

唐代-清末-20世纪上半叶 省内人口密度变化图

20世纪上半叶 广东人口经济变化


广东省各地区主要开发时期

后期大批北方移民分别经粤北驿道和福建沿海进入粤中的三角洲、经福建莆田中转入粤东的潮汕平原,由此诞生了广东两大经济文化中心,即粤中的南番顺(南海、番禺、顺德,即上述广佛范围,非单指今三个行政区)粤东的三阳地区(海阳、潮阳和揭阳,范围涵盖了今潮州、汕头和揭阳三地级市及丰顺县、大埔县南部),后期之广东先贤均密集此间,如粤中有“明代内阁首辅”梁储、“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方献夫、“‘大礼朝议’主角、礼部尚书”霍韬、“为大明殉难的兵部尚书”陈子壮、“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陈恭尹、“甲午海战中为国殉难的民族英雄”邓世昌、“百日维新变法发起人”康有为、“清末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戴鸿慈、“修筑起京张铁路的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粤东有“名臣贵胄、德安公主驸马”许珏、“抗金尚书、广东首位进士三鼎甲”王大宝、“岭南第一名臣、兵部尚书”翁万达、“鞠躬尽瘁、三世尚书”林熙春、“治行第一的岭南士大夫代表”唐伯元、“岭表大宗、中离先生”薛侃、“工部尚书、礼部尚书”盛端明、“明末书法名家、礼部尚书”黄锦、“抗清名贤、礼部及兵部尚书”黄奇遇、“为大明殉难的最后一位重臣、内阁首辅”郭之奇、“凡经七省,遭遇盛明的直隶总督”郑大进、“太平军第一先锋、五虎将”罗大纲、“太平军后期第一猛将”林凤祥、“泰国王朝开创者”郑信、“战功显赫的建威将军”黄武贤、“民族英雄、广东水师提督”方耀、“洋务运动名臣”丁日昌等人(链接:广东古代出了哪些名臣大将)。

南海西樵山 @石耀臣syc

南番顺的强势崛起筑牢了岭南地理中心广州作为本省政治中心的基础,同时也为今广府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厚素材。而环“南番顺”及环“三阳”区域作为外溢空间,虽移民数量和密度远不如核心区,但亦得到了较大发展,故也诞生了一批人才,较之前期的西江流域、粤西区域和北江流域有过之而无不及:

南番顺外溢区域诞生的风流人物如:增城有“明代心学家、甘泉学派创始人”湛若水和“岭南儒宗、观文殿大学士”崔与之,花都有“太平天国创立者”洪秀全和“晚清八大名臣之协办大学士”骆秉章,新会有“岭南大儒、白沙先生”陈献章和“维新变法主要发起人”梁启超,东莞有“闽浙总督兼署福州将军”何璟和“抗清名将”袁崇焕;

三阳外溢地区诞生的风流人物如:梅县有“清代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总纂”宋湘、“践行诗界革命的近代杰出外交家”黄遵宪,蕉岭有“晚晴爱国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丘逢甲。

而明清两代朝廷积极经营广东河谷、支持商业开发尤其是实行广州一口通商政策亦吸引了不少精英移民,有些甚至发展成为当地名门望族,为区域发展带来显著变化:

如明末移民开发“连平新州”(今连平县城)的颜希深家族(迁徙自厦门海沧青礁村)开创“一门三世四节钺,五部十省八花翎”;如迁居广州北京路高第街的许永名家族(迁徙自汕头桑浦沟南许地)开创“广州第一家族”。

北京路高第街 图片@网络

此外,曾问鼎三甲的明清名仕如庄有恭、黄仕俊、梁耀枢、许其光、林彭年等人皆为寄(学)籍进士,乃迁徙自潮州府、兴化府(莆田)和杭州府等地,再又如广州十三行“四大家族”:潘振承原籍漳州府海澄县、卢观恒原籍广州府新会县、伍秉鉴原籍泉州府晋江县、叶上林原籍徽州府婺源县。

1780年的广东十三行油画 @网络

由此可大致推断,南宋以来,南番顺所承移民主要来自东南沿海州府,尤其是明清时期人文商旅极其活跃的潮州府、兴化府、泉州府、漳州府、徽州府、杭州府、宁波府、福州府等地。近现代如“东方明珠”香港的发展亦有类似情况,宁波、潮汕、闽南等地移民在香港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大作用,而改革开放后全面崛起的珠三角同样如此,只是移民接收范围更大,如湖南、湖北、河南等华中省份精英的“南飞”无疑极大地加快了珠三角的开发进程,范围十倍于南番顺的珠三角都市圈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飞跃向前,这可谓是个超大版“南番顺”。

东南地区卫星夜景图 图片@神都精选

从南番顺到珠三角 图片@昂首屹立


佛山镇

范围大致是今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

在广州府地图中 佛山镇被单一标注出来

佛山历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这里已有西樵山石器制作场及多处重要渔猎聚落。秦汉年间,今市区一带已是颇具规模的农渔村落。晋隆安三年(389年)罽宾国(今克什米尔)高僧昙摩耶舍航海到此传教,建塔坡寺,故后世《佛山季华乡志》称“佛山肇迹于晋”,隋开皇十年(590年)立南海县,今佛山城区城季华乡。唐贞观二年(628年)在塔坡寺旧址掘得佛象三尊,是以易名佛山。

佛山祖庙 @网络

宋代,随着珠江三角洲大规模开发,许多城镇相继出现,佛山也发展为一座初兴的工商业市镇,明中叶时,西、北江通广州水道西南涌淤浅,佛山涌取代西南涌地位,佛山城为通广州必经之地。这种特殊地理区位与珠江三角洲日益发展商品经济相结合,促使佛山崛起为一座闻名遐迩的工商业城镇。拥有发达的冶铁、纺织、陶瓷、制药等手工业,以产品制作精良质量上乘饮誉天下,佛山城市规模也迅速扩展。乾隆《佛山忠义乡志》说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佛山民庐栉比,屋瓦鳞次,几万余家”,“周遭三十四里,中分二十四区(铺),区可一里有半,其广不及县之一隅。店铺就有二万多家,商业70多行,各行会馆200多家。今普君街、祖庙街和栅下铺为手工业和商业区所在到乾隆时,时人将佛山与湖北汉口、江西景德、河南朱仙镇并称中国四大名镇。清初的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中写道:““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其城区向东西两条,展扩大为25铺。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佛山称盛一时的手工业迅速衰落,加上作为佛山经济生命线的佛山涌淤浅,佛山“群流来会”水运地位所带来繁荣成为历史陈迹,沦为一座消费城市,民国初年伴随着广州城的进一步发展,佛山有28铺,城区街道里巷已达1565条。1921年佛山人口34。2万人。在省内仅次于广州、汕头和潮州,抗战期间,佛山城区三日机狂轰滥炸,焚烧房屋一万多间,几及城区六分之川人日大量逃散,到1949年,佛山城区仅余7万多人。纵观封建时期,佛山可谓广州附城,其特殊地理区位特点,是广东唯一没有修筑城墙的城市,只短暂地做过南海县治,行政地位较低,但经济地位很高,是明清两代仅次于广州府城和潮州府城的第三大城市。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佛山经济迅速崛起,境内顺德、南海成为广东经济四小虎之二并曾长期霸榜全国百强县,佛山也是目前国内仅有的几座GDP超过万亿的地级市之一,系当前国内新一线城市之一、广东四大城市之一(广深莞佛)。

1957年,佛山经济总值在省内仅次于广州、汕头

1974年,地图出版社的中国的广东城市简介中,佛山的排序仅次于广州、汕头

1979年中国地图出版社的广东城市简介,情况类似,改革开放后,佛山经济更是突飞猛进


祖庙CBD之夜 蒙治光/摄


潮汕

  Chao Shan  

潮汕简介

狭义:指潮州八邑,即今汕头、潮州和揭阳三座地级市和丰顺县,或潮州三阳或潮州九邑,即潮州八邑和大埔县。过去所称潮州、潮州人,一般系狭义概念;

潮州九邑地图

广义:即潮汕四市,即今汕头、潮州、揭阳和汕尾四座地级市,或上述四市和粤东潮汕文化流行区,包括丰顺县、惠东县沿海各乡镇。

粤东潮文化流行区域

历史沿革

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始设揭阳县算起,代表潮汕区域的行政区划名称合计有秦汉和三国时期的揭阳县,王莽新朝的南海亭,六朝时期的海阳县、义安郡、瀛州,隋唐五代两宋时期的潮州、潮阳郡,元代的潮州路,明清时期的潮州府,民国时期的潮循道、第五区;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潮汕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汕头地区及后来的汕头分治。府治主要在今潮州湘桥一带,而市治则主要在汕头金平,关于古揭阳县的县治在何处,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循古墓古窑说认为在揭西河婆镇;

二是循古汉人入潮最早落脚地和古籍记载韩江经揭阳县入海认为在潮州府城东北岸的龟湖;

三是循出土的汉制官府建筑推断在今澄海龟山。

此外还有观点认为在丰顺或赣南。

潮州曾名瀛洲

名称由来

潮汕虽非今“潮州市”与“汕头市”合称,却缘起潮州、汕头两个地名。这一词汇诞生于20世纪初,当时潮州作为明清时期粤省之第二大府城,而汕头则是近现代广东之第二大城市,潮州府城代表了农业社会的古典文化,而汕头港埠则代表了商业经济的海洋文明,由是海内外华人便开始将“潮”“汕”并称:如新加坡报纸所称资助孙中山革命的“潮汕会党”,筑于府城和港埠间的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潮汕铁路”等。

1915年地图 标注的潮州和汕头 @长光里

清末民初 广东地图,从中可见当时潮州还是省内第二大城市 @孔夫子旧书网

潮州:当时代表农业社会古典文化的潮州府城:原府城潮州是南宋至明清两代广东省第二大城市,其府治所在海阳县,城墙,仅次于广州,其附城揭阳县城墙长度1600丈,系省内第三大古城,商业繁荣居省内第四(佛山未建城墙),潮阳县城墙长度974丈,居省内古城第十四,东晋义熙九年(413年)设立的义安郡治都在今潮州古城内。

历隋至清,潮州古城一直为郡、州、路、府的治所,成为粵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黄巢起义至宋明两代,潮州接纳了大批外来移民,其人口密度,在宋代以前属省内最小,至宋代已居全省中位,至明代中后期已成省内人口密度最大地区,移民的到来为潮州诸县带来了繁荣,据宋《潮州三阳志》载,潮州宋代共扩城三次奠定宋城基础。其中开凿长达115里的三利溪,与韩江相通,绕宋城西南而去,其中一部分成为城濠。城内配置明沟濠渠与城濠相接,排放污水。还修建了横跨韩江的名桥广济桥(湘子桥),疏浚西湖为风景区,建立韩文公祠、韩山书院、元公书院等。城外有绵延数里的百窑村,是我国著名瓷都。潮州城自此颇具规模,人文蒸蒸蔚起,被誉为“海滨邹鲁”,南宋文人杨万里有诗云“旧日潮州底处所,如今风物冠南方”。由此可见潮州文化之盛,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潮州置录事司,为广东仅有的三个录事司之一(广州、潮州、曲江)。标志着潮州作为建制城市之始。明代,潮州城建设进入另一个兴盛时期。洪武三年(1370年)在宋外城以南筑明城,称为凤城,周长1763丈,外环以月城,整个城市更呈狭长形状,同时依次开设广济、上水、下水、竹木及南西、北7门,并开辟凤凰洲,建凤凰塔,修缮广济桥等。

潮州古城址示意图

  潮州古城墙遗址 图片@网络

潮州广济门城楼 @长光里

潮州古城 @长光里

潮州牌坊街  图片@网络
潮州湘子桥  图片@潮汕旅行网

潮州湘子桥  图片@钟意摄影

潮州甲第巷 @钟意摄影


韩文公祠  图片@网络
已于古代形成的潮州道路框架-韩江大桥 图片@长光里
已于古代形成的潮州道路框架-潮州大桥 图片@长光里

明地理学者王士性曾在《广志绎》中说“今之潮非昔矣,闾阎殷富,仕女繁华,裘马管弦,不减上国。”清代,在城西葫芦山和西湖修筑腰城,古城向西部有新扩展。古城北部是衙署区;东部和城外沿江一带是商业区;城西、城南是居住区;城北金山城西腰城和城西南隅作为全城制高点,防犯水陆入侵之敌。此外,在贯穿古城南北的今太平路上,修建起数十座石牌坊,形成全国罕见的牌坊街景,成为潮州古城一大奇观,至今仍是国内第一牌坊街。

建于20世纪初的瀛洲大酒楼(潮州曾名“瀛洲”) 

民国初年,适应近代城市发展需要,潮州古城墙被大范围拆除,修建马路及其他市政设施。潮州逐步发展为近现代城市,但市内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迹遗址甚多。据1990年调查,市内有文物点627处。


汕头: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之称。原系潮州府澄海县鮀浦司的小渔港,恩格斯曾在《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中称“开放五个口岸的作用是使广州的一部分贸易转移到了上海。其他的口岸几乎根本没有什么贸易,而汕头这个唯一有点重要作用的,却并不属于那五个开放的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的1860年1月1日,潮州(汕头)如期对美开市,清政府被迫在汕头海湾的妈屿上设立潮州新关(后称潮海关),成为继江海(上海)和粤海(广州)新关后第三个实行外籍税务司制度的海关。美国驻华大使华若翰之弟华为士被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李泰国(英人)任命为潮海关第一任税务司,俞思益被清政府户部任命为潮海关第一任海关监督。至此宣告潮州(汕头)正式开埠。随后英、美、法、德、日等国在汕设领事馆。1921年,汕头成为国内第二个设立市政厅的城市,与澄海县分治,标志着汕头城市现代化的开始。至此,汕头接过潮州作为粤东经济中心的衣钵,强势崛起为仅次于上海、广州的第三大港口城市,国内十大城市之一。三四十年代,汕头商业仅次于上海、天津、大连、汉口、胶州、广州,居全国第7位。

1939年广东地图 @孔夫子旧书网

上世纪30年代福特汽车公司广告

新中国成立之初相关报道

汕头石炮台公园 @听听街怎么说

汕头小公园骑楼街区 国内最大骑楼街区  图片@李颖

汕头小公园骑楼街区  图片@网络

汕头小公园骑楼街区  图片@灯塔的闪光


汕头小公园骑楼街区  图片@网络


汕头小公园骑楼街区  图片@花青果灰
汕头小公园骑楼街区  图片@网络
汕头开埠区 图片@马卡

汕头小公园骑楼街区  图片@蓝胖子的朋友小S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汕头经济飞速发展,上世纪70年代末,从汕头提出的出口加工区成为中国经济特区概念的源头,近年来,确定汕头被确立为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势头一片大好。第三届亚洲青年运动会将于2021年在汕头举办。

1981年中国地图册 可见汕头经济持续向好发展

90年代初汕头龙湖乐园 @网络


汕头南澳大桥 @网络


汕头时代广场 @网络


由此可见,潮州与汕头的关系演变不同于广州和佛山,其本质上是城市发展随农耕(江河)文明向海洋文明的推进,类比对象应似苏州与上海。

潮州三阳

三阳开泰

潮汕三阳指海阳、潮阳和揭阳,此三者在历史上曾分分合合,直至后入潮移民暴增,城市形态稳定后才基本明确区域范围,明代《永乐大典》之《三阳志》所载多为宋代海阳、潮阳、揭阳三县人物史事。潮州三阳的叫法盛于宋元明三代,如明万历年间潮州知府郭子章在潮州凤凰塔所书对联:“玉柱擎天,风起丹山标七级;金轮着地,龙蟠赤海镇三阳。”

潮汕区域概图 含潮州九邑(即三阳)和海陆丰

宋代三阳与明清时期潮州九邑的大致对应关系

海阳:海阳县(今湘桥区、潮安区),澄海县(今澄海区、)饶平县(今饶平县、南澳县)、大埔县(今大埔县中南部)

揭阳:揭阳县(今榕城区、揭东区、揭西县),丰顺县(今丰顺县大部)、金平及龙湖两区

潮阳:潮阳县(今潮阳区、潮南区、濠江区),普宁县(今普宁市东部),惠来县(今惠来县和普宁市西部)


潮州音乐 @林风子

潮汕民俗 写春联 @网络


三阳间的分分合合

揭阳县,在三阳历史最短也最久

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始设揭阳县算起地名由来:作为“古揭阳县”,其历史最久,早在秦汉时期,秦兵便已在此驻扎,称“揭阳戍”,是潮汕地区最早地名。“揭阳”以县制之名载于国史,首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南越列传》“闻汉兵至,及越揭阳令定,自定属汉。”及至晋安帝义熙九年(413年),才将揭阳以县充郡,改名义安。据《宋书·州郡志》记载,其时新置之义安郡统海阳、潮阳、绥安(漳州)、海宁(惠来)、义招(大埔)5县。自此古揭阳之名始被取代。

元人邢世衡《思韩亭记》云:““东于郡,山有韩名,唐潮州刺史昌黎伯韩文公庙焉。相传即揭阳楼遗址。”这大概说明古揭阳县治并不是在后来新设的揭阳境内,而是在海阳县城,即今日之潮州湘桥,如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被贬岭南,其时身为潮州刺史,却于其所撰的《别赵子》一诗中云:““我迁于揭阳,君先揭阳居。揭阳去京华,其里万有余。”北宋名士梅尧臣于《送胡都官知潮州》诗中,乃有句云:““更寻贤侯迹,书上揭阳楼。”

作为始设于宋代的新“揭阳县”,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析海阳县之永宁、延德、崇义3乡置揭阳县。

潮汕民居四点金和四合院的结构对比

原揭阳县 揭西钱坑寨 @网络

原揭阳县 棉湖郭氏大楼 @网络

原揭阳县 揭东榕江边的农村 @遗忘在时光里的旅人

海阳县,持续时间最长但已被更名

地名由来:“水之北谓之“阳”,海阳县因地处大海北部,所以称“海阳”;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始置海阳县,此后于东晋隆安元年(397年)析出潮阳县,又于唐永徽元年(650年)兼并潮阳县。然后在唐先天元年(721年)复置潮阳县。再于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称潮阳郡,又于乾元元年(758年)潮阳郡复称潮州,这大概也是后来韩愈误将潮州作潮阳的原因(夕贬潮阳路八千),到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时又析地建揭阳县,后或因“靖康之变”(1127年)突发,南宋为抵御金兵南侵并准备北伐,乃采用精兵简政、合并郡县,于绍兴二年(1132年)兼并潮阳县和揭阳县。接着在绍兴十年(1140年)复置潮阳县和揭阳县。此后潮州三阳正式定型。1914年1月,因与山东省海阳县同名,改称潮安县

原海阳县 澄海陈慈黉故居  图片@网络

原海阳县-澄海樟林古港 @马卡

原海阳县 澄海侯邦七落 @网络


原海阳县 潮安龙湖古寨 图片@网络

原海阳县 饶平八卦道韵楼 图片@新华网


潮阳县,开发最晚人口最多

地名由来:“水之北谓之“阳”,潮阳县因地处大海北部,所以称“潮阳”;

东晋隆安元年(397年),潮阳始置县,县治设于临昆山(即今铜盂)。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潮州刺史韩愈将原县治迁于新兴乡(即原棉城镇),至今无变迁。

南朝陈天嘉五年(564年),陈文帝封其第六子为潮阳县伯。这一时期,中原百姓由于战乱等原因,陆续南迁,使当地逐步繁荣起来。唐贞元四年(788年)工部尚书洪奎被贬为潮州刺史。因见潮阳地广人稀,山水环绕,沃野广袤,遂举家定居潮阳。先居龟山,后建嘉定岐北村(今铜盂岐北村),潮阳渐向繁荣。

原潮阳县 普宁榕江边的农村 @网络

原潮阳县 和平练江边的农村 @网络

原潮阳县 德安里·百鸟朝凤 @安静声音


广东第三大古城之揭阳县

东晋以后,揭阳县屡此分合,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复称揭阳县,设治于玉窖村,是为榕城建立之始。以后揭阳县辖境虽有变迁,但县治却未改,榕城至今约有850年历史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榕城在宋元交战中被焚为废圩。天顺四年(1460年),为防山匪海寇,拓展内城东北100丈,共300丈,砌以石,再拓外城西北700余丈,共1600丈。是为省内第三大城,弘治元年到十一年(1488-1498年)对古城作大修。1937年,城墙被大范围拆除,扩建马路,但城基仍存,城址尚未发掘。揭阳古城座落在榕江平原蜂腰地带,北倚歧山,南面笔架山,榕江南北河道夹城而过,是为天然护城河,并引水入城,千回百转,状若榕树,故名榕城。城内河渠纵横,池塘星罗棋布,上百座石桥卧波横架,民居多建于水滨,富于水乡特色。故昔人谓榕城为水上莲花、浮水葫芦,以“城中竹树多依水,市上人家半系船”诗句吟咏古城风貌。另外,榕城明清时广设园林,至今仍保留数十处,以曲径迂回、小中见大、寓意深远见称。榕城保存有大量宋明以后学宫、城楼、庙宇、牌坊、桥梁、府第、祠堂民居等古建筑,其中揭阳学宫是我国现存第二大孔庙

 揭阳古城址示意图

揭阳学宫 图片@新华网新闻无人机队



海陆丰

 

“海陆丰”一词流行于近现代,是海丰县和陆丰县的统称,1988年,海丰县析置为海丰县和汕尾城区,陆丰县析置为陆丰县(后改为陆丰市)和陆河县。

 海陆丰示意图

海陆丰区域内建制史

海陆丰先后属南海郡博罗县、东官郡、循州,部分区域属义安郡;

海丰县初置于汉代公元前111年,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析海丰县东部置安陆县,安陆县治设在大安屯(今陆丰大安镇辖地),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又废安陆县并复海丰县,仍隶属循州,循州后来改名祯州,再后来又改名惠州。

  陆丰大安镇石寨村 @安静声音

清雍正九年(1731),析海丰县置陆丰县。县治在东海(今陆丰东海镇)。20世纪以来,汕尾市辖地(原海丰、陆丰)先后隶属广东潮循道、第4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东江行政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惠阳专区、汕头专区、惠阳地区。1988年新置汕尾市。

过去,海陆丰地理位置相对尴尬,从汕尾城区到广东省城广州直线距离,到潮汕核心区汕头市直线距离亦有公里。

2011年2月,划出海丰县的鹅埠、小漠、鲘门、赤石四镇设立深汕特别合作区,为省政府派出机构,委托深圳、汕尾两共同管理

“天上雷公,地下海陆丰”的由来

明嘉靖时,反贼四起,倭寇乘机入侵掠夺,朝廷任命俞大猷为广东总兵官南下剿寇,因北军痞性难训,不习水性,兵败,军中令吴时来发动地方官府联络本地人共同抗击倭寇,后于碣石一战大获全胜,喜报捷达,嘉靖帝龙颜大悦,曰:有如春雷贯耳,海丰也。(见冯梦龙《智囊》卷八第三〇六页第二十八章节) 

“春雷贯耳,海丰也”一句到清代后期演变为“天上雷公,地下海陆丰”,有的人理解为海陆丰人骁勇善战,有的人理解为封建帝王寄意“春雷报喜,万物复苏,物阜民丰”。

 陆丰市碣石玄武山

海城

海丰县海城镇,夹峙于粤东的红海湾和碣石湾之间,处在广州通粤东水陆交通线上,形势非常重要,城古越千年。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始建海丰县,海城镇即为县治。唐为海丰郡治,相传已经筑城,故址在今城东里许。宋毁,后筑土城,所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海丰旧有土城,元末毁,洪武十七年(1384年)始筑今城”。即砖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因倭患日甚,加筑女墙、垛眼,封闭北门,其余3门各包以铁叶。万历十二年(1584年)筑偃月城,增以女墙。入清以后,对明城作过多次修葺。1922年海丰农民运动初期,在彭湃领导下,拆除旧城墙,并砌马路,将附城原有溪东东田、溪望、城厦4镇连成一体,海丰县城又称城海丰为海防重地。明代海丰境内,尚设有碣石卫,卫城在今陆丰县碣石镇,是明代广东11大卫城之一。在今汕尾城区,还有碣石卫管辖的捷胜所城遗址,彼此联络呼应。海丰古城文物古迹很丰富。如建于明代海丰学宫早在1961年已被国务院确立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海丰城址示意图

海丰学宫、彭湃故居 @Dron


嘉应

  Jia Ying  

嘉应简介

范围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程乡县(今梅江区和梅县区)升格为直隶嘉应州,统领兴宁、长乐(今五华县)、平远、镇平(今蕉岭县)4县,此4县加上程乡县即为“嘉应五属”,直属广东省辖。

其中,程乡、蕉岭和平远由潮州府析出,兴宁、五华由惠州府析出。

星罗棋布的围龙屋·梅县侨乡村 图片@新梅互联

地名由来

嘉应的得名有说是因当地盛产“嘉应子”,亦有说东门外濠池上有一座宋朝时建的嘉应桥。另一说则是根据当时的奏折进行推测:

雍正七年三月初三日,广东布政使司王士俊奏,皇上圣德感动天地,二三月间即系青黄不接之际,“所有粤东米价平减,二麦丰盛”。雍正朱批:“自当频获嘉应也”。

嘉应州州名真正启用是雍正十一年(1733年)十一月中旬。而《州志》记载:“雍正十一年三月十四日题,本月十六日(军机处)奉旨依议,钦定州名为“嘉应”。

丰泰堂  图片@平远发布

在程乡设州缘由

于程乡设州的情况与省内设立罗定州和南雄州的情况类似,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当江赣要冲,遏闽汀,捣粤之路,为三省之扼吭,兼六县之辅车”。然在那林密沟深处,如“石窟、樟坑、腰古、铁山嶂等处,皆向来匪类窟穴。”查嘉应州及属县史志,其记载可谓连篇累牍,以明代最甚,清初连连。匪寇凭借山林,出没于险关隘口,得利于墟镇村寨。打家劫舍,为害一方。如顺治三年的长乐(今五华县)寇变,首领三十多人,队伍十余万人,他们“不惟残杀乡宦士绅,平民并杀”,由于山高路远,惠州总兵黄应杰长途跋涉方率兵到达,到第二年才最终平定。事件持续达半年之久。同年三月镇平(今蕉岭县)人涂武子、赖觉、徐黄毛等反,率队伍攻进程乡城,据城六日,焚烧民居,攻劫村寨,城内外被抢掠一空。是年十一月,程乡(今梅县)再度祸至,卜应凤、卜应龙率一千余人攻城,烧杀劫掠,为历年“最惨毒者也”。

梅州民居·南华又庐  图片@新梅互联
梅州围龙屋·德馨堂 图片@新梅互联
梅州围龙屋·东华庐 图片@新梅互联
梅县扣头村(今桥溪村) 图片@雁南飞茶田景区


历年由寇变而致的灾难等级严重到了连官员也不敢瞒报的地步。由于地方治安部队人数少,力量薄弱,一有紧急情况,就要从遥远的潮州或惠州调部队进去,山高路远,所费日多,且往往由于错失了平乱的最佳时机,常常是小动乱酿成了大叛乱。

在分析寇变之多的原因,《潮州志》一语中的:““明季,失守所为”,考梅州历史可知,自南齐设州治以来,历宋至元,都有州治,虽仅领辖一县,然其统治力量的加强应是有效震慑匪乱寇变的最主要原因。至明代,撤州为县,力量的削弱导致了治安的恶化。

蕉岭石寨 图片@新梅互联 摄

粤东北一带频仍的寇变,使其建设成就瞬间付之一炬,数千年的物质文化积累毁于一旦。加强统治力量,成立州级地方建制,迫在眉睫。雍正十年(1732年),满洲正白旗人鄂弥达代理广东总督后在《酌请改设州牧移驻游击等事疏》中强调惠州府管辖的兴宁、长乐二县,以及潮州府所属的程乡、平远、镇平三县,“均离府治较远。该管知府,既有鞭长莫及之虞。”完全有必要将这五个县从原来的地区分离出来,新组建一个州。

至于州治所在地认为应首选程乡,因其很早以前就是州治所在地,况“又地处适中”。关于治安部队的组建。他建议在潮州镇的管理下成立游击署(似今之公安局),曰:““程乡县,地处冲要,驻防城汛,无武职大员弹压,请将潮州镇标左营游击一员,移驻新州。”人数应在原驻军221名的基础上再增派100名,“以资防守”。至于兴宁营都司(派出所)的管理权他认为应划归到潮州这边来,“至惠州协属之兴宁,与该协相隔辽远,似难兼顾,亦应与平、镇营,俱隶潮州镇统辖。”

兴宁柿子岗村 图片@新梅互联

千年古城梅县(程乡县)

梅州原是秦末汉初越人首领梅绢封地,清康熙《程乡县志》载:““梅绢,浈水人,汉初,从高祖,破秦有功,封于粤,即今程乡地。故号其水曰梅源,溪曰梅溪,名其州曰梅州,皆以梅绢得名也。”梅州城位于梅县盆地中央,梅江与程江交汇处,南齐时始建程乡县,治所今梅州城,后世因之,相传城内有隋代程乡县署旧址。南汉乾和三年(945年),程乡升格为敬州。州署北依金山,南临梅江而建,故址为今梅江区政府所在地,宋开宝四年(971年)敬州改称梅州,此为梅州得名之始。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梅州开始筑士城,周长约450丈。至清中后期,嘉应城墙已有985丈之长,虽非府治,但城墙长度已居省内各府州县第12。


梅县南门码头 程江和梅江交汇之处 历史图片

据《嘉应乡土地理教科书》说:“城内祠宇达百所,户口稀少,东、西、北三面傍城,多为民居,中央及南部多祠宇、官廨。商务以州署前大街为最盛,西面多工作店,东门只有小贩而已”。民国初,近代产业在梅州渐渐兴起。1932年梅州城区市政建设委员会成立,继将城垣拆去,扩建为马路,并建设其他市政设施,梅州逐步从古老城镇向近代城市转变。
嘉应城址示意图


广州湾

  Guang Zhou Wan  

广州湾简介

位于雷州半岛东北部,即今湛江市区一带

广州湾示意图

地名缘起

“广州湾”地名最早出现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广东通志初稿》。明万历九年(1581年)《苍梧总督军门志》中的“全广海图”第四图吴川县南仙门港外为“广州湾”。是吴川县南三都上面的一个“坊都-北颜岛村”及其附近港汊海面(现湛江市坡头区南三镇南三区灯塔乡所辖村落),范围相对狭小,面积大约20平方公里。

到清末时期广州湾的“州”字,在古籍中同时出现了“州”与“洲”。

由此可见,“广州湾”与省城广州并无直接关联,也非法国殖民者留下的地名。

殖民史

1887年,法国殖民者将越南与柬埔寨联合组成法属印度支那联邦。法国总督为联邦首脑,驻河内。

1893年老挝也被并入。联邦为法国保护领。

1897年,法国军舰白瓦特号(Bayard)为避台风闯入广州湾,揭开了广州湾殖民地历史的序幕。

1898年4月,法国侵略者强占海头汛(今霞山区),向内地拓地,遭到本地人民长达1年多的抗击。

1899年11月16日中法签定《中法互订广州湾租界条约》,将租界内地域统称广州湾”租借与法国99年。法国人为纪念Bayard舰把广州湾的中心城市称为“白瓦特城”(FortBayard)。2001年赤坎南桥某酒吧曾以此为名开业,结果遭到国内舆论谴责,后改之为“红土地”。

1921年华盛顿裁军会议上法国政府口头承诺归还广州湾,但却迟迟没有落实。

1925年,闻一多以拟人化的手法,写下组诗——《七子之歌》,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

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和法军指挥部旧址 图片@网络

二战爆发后,戴高乐的自由法国在1943年宣布停止租借,不过其时广州湾已落入日军掌管,其盟友维希法国(二战时在纳粹德国占领下的法国傀儡政府)声称要接管。二战结束后,戴高乐履行承诺,1946年正式将广州湾归还中国。

广州湾回归后,以原范围划设市治,历史上这里曾设置过椹川县,设有椹川巡检司,故初定名为“椹川市”。后受唐人谢混诗句“人有水木湛清华”启发,故改“椹”为“湛”,释“川”为“江”,使市名更有濒临海滨之意。

湛江经济概况

法国租得广州湾后,设置广州湾行政总公使署,属“北圻统使”管辖,北圻统使隶属于法属印度支那总督,法国开始管治后,很快就忽略了广州湾的经贸价值。根据国际关系学者基尔(EssonM·Gale)的历史研究,法国殖民者形容广州湾“在经贸上没有重要性,不过具有极高的地理战略价值”,因而始终没有认真经营。在广州湾,全盛时期也只有二百多法国人、数名其他西洋人,法国殖民当局容许大量走私活动,忽略基础建设。有历史学者甚至认为,法国殖民当局为了刺激经济,增加税收等利润,怂恿华人走私鸦片等商品,才在名义上将广州湾发展成“自由港”。

霞山天主教堂 图片@网络

新中国成立后,湛江经济得到大力发展,1953年12月,中央决定在湛江建设一个新的商港,并把该项目列入国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项目。这个商港就是湛江港,后来成了推动湛江经济的主动力。1956年5月1日,新中国第一个自己设计施工的现代化深水商港——湛江港第一期工程投入使用,港口建成后,国家领导人先后到湛江视察港口。这一时期,湛江在全国传媒频频亮相,1956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海港湛江》并在全国公映,1957年,湛江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该年度的国民生产总值达50801万元,与广州、汕头和佛山并列为省内四大城市之一,漂亮的数据是雷州半岛红土地摆脱落后面貌的有力见证,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布局的多所科教文卫单位落户湛江,一批大医院也相继落成并投入使用,1960年2月2日,邓小平同志到湛江视察,留下了一句赞美之词:“北有青岛,南有湛江”。1984年,湛江成为中国十六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近年来,确定湛江作为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势头一片大好。

湛江市海湾大桥 @摄影师周腾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