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客范 | 边皓宁:设计的初心只为让孩子“好好玩耍”
自创 | 资源 | 视野
Cases · Cooperation · View
只有短短150余年历史的儿童场所设计,在国内的大众和设计圈内都还是一个比较陌生、小众的领域。以往的儿童场所,常常被当作“附属空间”“附属功能”,由景观、建筑或室内设计师“代劳”。
而边皓宁作为一个在欧洲及国内儿童场所设计领域有近10年经验的,跨园林景观和儿童场所的设计主持者,一直都以设计更好更安全的儿童场所为目标。是什么让边皓宁一直在这个目前看上去非常“小众”的设计领域深耕不辍呢?
▲ 边皓宁,麦稞文化创意 合伙人 德国安哈尔特工业大学园林专业研究生,现居德国,拥有10年在欧洲和国内的儿童场所设计经验。
01
从景观设计师跨界
成为儿童场所设计师的”初心“
作为一名70后,2002年我从国内大学的园林专业毕业后,就按部就班地进入到园林设计相关的设计院工作。尽管在2002~2009年的7年时间中,我也参与过不少颇具规模的项目,但我越来越觉得当时的工作并不是自己想要的。
也许是因为从小在大城市成长,所以我特别稀罕自然的美丽和舒适。当我看到在项目中,独特的景石是从自然溪流中挖过来的,孤赏树是一棵棵从各个村头挖过来的,对于当时新建景观项目中对自然的掠夺和对原生态的破坏,常常觉得痛心不已。
作为个人而言,很难去改变什么。于是在我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之后,我便暂时辞去了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开始成为全职妈妈。
与所有的母亲一样,我希望能够尽量把最好的给到孩子,让他们有一个幸福难忘的童年。在遍览了各种育儿理论之后,我发现在儿童成长的第一个黄金6年中,玩耍非常的重要。反观我自己,作为独生子女,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儿时很少能有可以撒野的机会,再加上当时国内的城市公共空间很少有可以供孩子玩耍的儿童活动场地,一出门就是大马路,所以我几乎没有留下太多童年玩耍的记忆。
因此,经历童年缺玩的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快乐自由地玩耍,不要留下遗憾。然而,即便当时家住深圳教育和文娱资源较好的社区,这个让孩子好好玩耍的愿望还是很难实现。
彼时的我,无论是作为一个妈妈,还是作为一个园林设计师,都经历了一段彷徨的时期。然而,作为一个想为我生活着的这个世界做些什么的人,我依然期望能找到一个心之所向的发展的方向——用我的能力和感知,以及对世界的善意,去设计更好的孩子户外玩耍空间。
02
赴德求学和工作
踏上儿童场所设计之路
我一心想要进修儿童场所相关的课程,了解到欧洲在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后,2011年我独自带着4岁的女儿来到北欧瑞典。在这里,我几乎把北欧和德国所有儿童场所和游乐器具相关课程都研究了个遍。然而,由于申请时间太急,跨专业申请难度特别大,以及相关专业课程学费花费不菲,让我在最初的申请中遇到了不少困难。
直到后来机缘巧合来到儿童场所星罗棋布的德国,并且在安哈尔特工业大学读园林研究生,就读期间和毕业后得到了许多梦寐以求的儿童场所设计机会,加之“让自己的孩子可以好好玩耍”这个梦想在这里也终于得到了实现,于是就留在德国定居和工作了。
▲ 德国儿童场所分布图
我在德国工作的9年,参与的普通景观场所设计和儿童场所设计项目基本各占一半。因为我有意识地在儿童场所领域发展,所以这些年积累了大量在德国做儿童场所设计的各种知识和经验——包括一个儿童场所项目的工作流程(如何通过公众参与,儿童参与而打造真正适合未来使用者需求的场所);各种儿童场所的场所打造和设计重点(小中大,不同年龄,不同功能);场所对儿童身体,感官,社交的促进;儿童场所的自然理念融入,儿童场所的趣味打造;儿童场所的安全要求;不同年龄儿童身体发展和运动能力;不同年龄儿童认知能力;户外运动设计等等。以下便是我在德国工作期间,参与的儿童场所设计的一部分项目:
▲ Flensburger街区儿童活动场所改造
▲ 汉堡第一个特色跑酷场地兼多代活动场所
▲ MEHRGENERATIONENPARK儿童活动场地
03
重返国内
只为设计更好的儿童场所
这些年来,我虽然身在德国,但一直都在关注国内儿童场所的发展。目前国内无论是建筑,室内,室外在儿童场所设计的认知和能力在提高,这也体现在社区,文旅,城市街区,公园等。在出生率明显下降,人口普遍老龄化的趋势下,国内从政策上也在积极推动儿童友好,从而打造能够吸引年轻人群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城市。因而我当年的理想,从国内的市场需求和我个人能力积累上都具备了实现的可能。
作为麦稞的合伙人,过去三年中,我参与了不少国内儿童场所项目的主持和设计工作,比如华侨城眉山阿飞森林儿童乐园、洛带巨人花园无动力儿童乐园、军乐镇林盘梦网、银定村“我们”的广场、九尺镇滨湖泵轨设计等。
▲ 洛带巨人花园无动力儿童乐园
▲ 九尺镇滨湖泵轨
在项目的操作过程中,我切身感受到作为国内儿童场所开发、设计和运营方所面临的各种机遇、困境和挑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除了在“儿童引领”的基本理念下面进行国内场所设计的实践,我还希望将欧洲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儿童场所设计理念和经验带回到国内的儿童场所设计中;
伴随着项目设计和建设,我和团队也着手将欧洲和德国的一系列儿童场所安全设计规范,结合我们的国情,进行重新梳理、编写和适应性调整,以便在设计中可以有据可依、在项目建成后的运营和日常维护中有切实有效的安全保障体系。
▲ 麦稞针对儿童场所和游乐器具进行的模块汇编
国内从来都不缺乏有创意的优秀设计团队,随着越来越多项目实践的积累,我们一定可以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国情的儿童场所规范和安全保障体系。在这个体系下面,有规范可遵循,有经验可参考,有创意可发挥——这必将是中国儿童场所发展的未来趋势。
儿童无小事,童年永远是一个人生命中最最宝贵的阶段。以儿童思维为主导,让他们在安全又有品质的环境下去玩耍,去学习,去了解这个世界,是这些年我和我的团队从事儿童场所设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我希望以我的眼界、知识、能力、经验和发心真正为孩子们打造足够安全又好玩的,能够真正适合他们,并促进身心发展、认知和社交的场所;在这样的场所里面,孩子们能感到自由舒适,可以尽情玩耍、挑战自我、探索自然与生命。
回到成为儿童场所设计师的初心,我想将我儿时所缺失的,那些好好玩耍的快乐,尽量多地带给国内的孩子们。
图文编辑/ 豆渣娜
-END-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
图片来源于网络
Recommend
文化内容的IP制造者
麦稞文化创意公司(Atelier MIC,简称MIC)作为文化内容的IP制造者,拥有丰富的国内外跨界资源,提供符合现代商业趋势下“新生态”文化内容的运营策划、内容输出、场所设计、品牌打造及落地运营咨询等业务。我们拥有一支策划、建筑、设计、艺术、策展、广告、动漫、教育等复合型专业团队,服务于儿童引领、文化再生领域,致力于建立场所价值体系,带动场所再生。目前,总部位于中国上海,在汉堡(德国)、成都(中国)设有分支机构。
市场:marketing@ateliermic.cn
人事:info@ateliermic.cn
品牌:media@ateliermic.cn
商务洽谈:13122704016(朱女士)
微信:MIC-studio
微博:MIC麦稞
加入麦稞(点击)
设计项目负责人 | 场所设计师 | 旅游策划师
实习生(长期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