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说白不说,白说谁不说”的跟贴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2017-08-25 宫佳奇 传媒茶话会

8月25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布《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规定》要求网站不得向未认证真实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跟帖评论服务。网站要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原则,对注册用户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同时,第六条对跟帖用户(即网友)自律作出规定。


 

互联网为公民自由表达诉求、观点、评论提供了场地。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评论员,人人都有机会成为意见领袖。在一个网民规模达7.5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4.3%的大国,网络空间的健康有序事关公序良俗、事关民心向背,事关社会稳定。


正如国家网信办副主任任贤良所说,跟帖评论法治化关乎网上舆论导向,网上舆论生态建设,关乎网络空间法治建设,是依法治网的题中应有之义,依法管网必须牵住网评和跟帖这个“牛鼻子”。


1.无序、无良的评论跟帖是可怕的网络暴力。


跟帖评论是个人意见的最直接表达。有些人把网络当做了“法外之地”,成了宣泄情绪的“垃圾桶”,颠倒黑白,骂政府、骂记者、骂警察、骂医生、骂老师、骂城管,骂一切……借着屏幕和键盘的掩护,不顾事实、观点偏激、信口开河、诽谤诋毁,甚至涉黄涉暴,对自己言行极不负责,此之所谓在现实生活中胆小怕事,而在网上发表”个人正义感“的“键盘侠”。



网络无界,也正因此网络空间里个人的每一次发言都具备几何级扩散的能力,任何不负责任的言论都有可能对公众造成误导。


就在前不久,一名叫李炳鑫的年轻人因和南京火车站猥亵女童男子相貌相似,被网友强行冠上“变态”的帽子,惨遭“人肉搜索”,遭到了严重的网络舆论暴力攻击,两天之后才证明自己的清白。万幸,这位李炳鑫在媒体工作,对传播比较了解,事后他说“如果没在媒体工作,我这辈子都洗不清猥亵儿童的罪名了。”


对新闻事件中的人或机构来说,每条跟帖和评论都带着一股能量,如果这股能量发端于情绪宣泄、来自于罔顾事实的臆想,就会演化成可怕的网络舆论暴力,让当事人和当事机构承受巨大心理压力。更有一些无良机构或个人受商业利益驱使,成为幕后推手,利用技术手段将恶之花放大,让情绪不断发酵,以此吸引眼球达到牟利目的。而一旦舆论“歪楼”,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则需要当事人和机构付出巨大代价。


 

2.网络表现是现实情绪的投射,严格管理势在必行。


媒体曾经报道,有90后因沉迷于血腥的网络游戏,为找刺激在现实中杀人,因为“感觉自己就是游戏中的角色”。


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密不可分,网络情绪与现实情绪界限模糊,相互影响。


在网络公共空间不负责任的行为,反映的是个人对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蔑视。很难想象一个在网络空间恶意攻击、信口开河、颠倒黑白、满口黄赌毒的人能在现实世界中做一个理性、正直、善良、道德的人。


无论从净化网络空间环境,还是从社会治理角度来看,根治跟帖评论乱象都势在必行。

 

3.监管网络跟帖和评论,国外早有先例。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对各州和涉外电台、电视、有线及无线和卫星通讯、互联网进行监管;德国《信息与通讯服务法》规定,在网上传播恶意言论、谣言等行为是非法的,禁止利用互联网传播有关纳粹的言论、图片;新加坡的《煽动法》甚至规定,任何行为、言论、出版或表达,只要含有对政府或司法不满,或在国民中煽动仇恨或种族之间制造对立等内容,均定为煽动罪。



 

7.51亿网民的巨大公共空间里,如果将治理网络环境的重任仅寄托在网络的自我净化和自我完善,显然不靠谱。对待种扰乱信息传播秩序、破坏网络舆论生态的跟帖和评论行为,必须调动看得见的手,从法律机制上为各种行为厘清边界。多思考,多理性,少偏激,少盲从是公民的责任;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把好最后一道关,是网络平台的责任;完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依法监管是政府的责任。


只有当文明评论、理性跟帖、善意回帖蔚然成风,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空间才指日可待!


近期热门文章


1.卓伟赵五儿等“知名”账号低俗炒星不收手?封无赦!

2.专稿 | 杜昌华:开学季,报道贫困学子时这些错儿别犯!

3.迎接十九大,报纸可以这样做!(一图读懂)

4.“传媒茶话会”:4小时阅读量10万+的启示

5.被打被碰瓷被骂“下贱”!一线记者如何自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