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打被碰瓷被骂“下贱”!一线记者如何自保?
点蓝字关注我
2017年8月10日,杭州一位女记者在某小区采访时被5名保安包围,在交涉的过程中,一位物业工作人员竟然开始了“表演”,碰瓷女记者,令人啼笑皆非。
碰瓷还算好,起码记者没有受到实质性伤害,更加恶劣的事件近期屡屡发生:
★ 2017年7月,一名南宁当地媒体女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与一男子发生纠纷,该男子对女记者大打出手,摔碎其手机,并称“记者是最下贱的工作!”。
★ 2017年6月,武汉记者在协助居民维权过程中,遭男子殴打掌掴,并被强行夺走手机,删除全部视频资料。
★ 2016年10月,山东电视台记者前往火灾现场采访,遭十几名身穿警用制服人员抢夺摄像机,并被打断三根肋骨。
★ 2016年4月,哈尔滨广播电视台记者在派出所采访过程中与民警发生冲突,手机被强行抢走。
......
每一位记者在选择职业时,都怀揣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理想。然而,近年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受到人身伤害的事件越来越多,记者一跃成为了高危人群。
对此,《传媒茶话会》8月14日对话中国记协书记处原书记顾勇华、中国行业报协会执行秘书长刘灿国,给记者出些点子,澄清一些常识性错误,让记者少几分危险,多几分安全。
抢手机,给他!别吃眼前亏
“采访被抢与劫财不同,对方主要是冲着手机中的内容来的。” 中国记协书记处原书记顾勇华对《传媒茶话会》说,所以需要一些新的解决技巧,顾勇华认为,当手机或摄像机被抢之后,首先要向对方发出警告,告知这是采访设备,抢了是双重违法,一是抢本身违法,二是防碍了受法律保护的采访,以此威慑对方。除此之外,还要有一些预防措施,比如与公安互联,一旦遇险,能立即报警。
而一旦冲突真的发生,就要学会“好汉不吃眼前亏”,“他抢手机,抢摄像机,给他!”聊到记者被打,中国行业报协会执行秘书长刘灿国几乎是用吼的语气说出了这句话。作为曾经的环保调查记者、首都记者援助项目发起人,刘灿国对记者采访中哪些地方容易吃亏深有感触。
现实中记者与受访一方的直接肢体冲突往往是从争夺录音、录像设备开始,继而演变为拳脚棍棒。一般来说,记者出门采访都是“势单力薄”,电视台一般是记者摄像二人组,纸媒或通讯社一般是单兵作战,最多两人,采访是“客场作战”,阻挠采访一方必然备齐了人力物力,如果已经开始了遭遇战,记者一方人数上一定不占优势,硬拼是下下策。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监督类报道中,过于执着地保护设备,与对方硬拼更是不可取。
放弃设备绝不是认怂。人在,阵地才能在,无谓的牺牲不可取。
永远不要抱着摄像机坐在副驾!
有些危险来自外界,有些危险来自自身。
2013年3月21日,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记者翟树岩赴四川采访春耕抗旱,这原本是一次和平时一样的采访,但这一次,翟树岩却永远留在了采访的路上……
采访转场途中,翟树岩抱着十余公斤重的摄像机坐在前排副驾位置上。车祸发生的瞬间,翟树岩头部受到剧烈撞击,身体被十余公斤重的摄像机挤压重创,因公殉职,终年58岁。职业精神可歌可泣,但这样的结局让人心碎。
摄像机不离手,这是很多新闻单位的硬性规定,为的是随时保护机器。坐在副驾位置,为的是看见好画面随手拍,这是诸多摄像记者的职业习惯。然而在高速行驶的车辆上,这样的习惯隐藏着致命的危险。
生命的代价应该促成我们反思:记者同样需要职业安全教育。设备至上的旧观念应该做出改变。
没有记者证又要采访,介绍信是个宝!
想采访?出示记者证!现在很多机构和个人面对记者都有这样的“验证”意识。然而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正规新闻单位的正规记者也拿不出记者证。那他们的采访行为是不是“非法”?
持证记者有采访权,这毋庸置疑,但是并不意味着没有记者证就一定不能采访,据了解,有几种“媒体授权”情况,记者也有采访权:一是刚应聘到正规新闻单位尚未办理记者证的;二是正规新闻单位临时聘任的记者(如某些电视台的项目制记者);三是被正规新闻单位聘为通讯员的(也即特聘记者);四是到正规新闻单位实习的学生。
回到记者采访报道本身,尤其在做批评类报道时,如果自己没有记者证,一定要求单位开具加盖公章的介绍信,证明自己采访行为的正当性,也可降低记者“挨打”概率。
不过《传媒茶话会》也了解到,有些新闻单位因种种原因,不愿为自己的记者开具介绍信,有的单位由于要层层报批,一封介绍信开下来需要3-5天,导致记者“知难而退”。《传媒茶话会》呼吁,尽全力保护自己的记者是新闻单位的职责,呼吁媒体相关部门多些“服务意识”。
提问有方 欲速则不达
采访是需要综合智慧。在不方便表明身份的时候,提问要循序渐进。不要单刀直入,先从一些轻松的,对方可能会喜欢的问题入手,将尖锐的问题裹挟在一堆问题中间。有时记者为了抢时效,会忽视采访对象心理感受,造成采访对象的不配合甚至对抗。
灵活利用技术手段 保存采访证据
顾勇华向《传媒茶话会》介绍,采访过程中随拍随发,是国际常用方法。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也让记者的采访更有保障。比如在采访过程中随时将素材上传云端,随时在微信群交换信息等。这样能够保证辛苦获得的新闻素材即时保存,不会因设备被抢、人员被困等原因功亏一篑。
“记者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危险的职业,不光我们的记者挨打,全世界的记者都挨打。”中国记协书记处原书记顾勇华对《传媒茶话会》说。记者的工作涉及多元利益的冲突,因此,记者需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采访过程中智慧一点,并不断在实战中积累经验。
为记者维权 单位不能不作为!
记者被打消息屡屡传出,事件的后续处理却经常“草草收尾”。
“目前行业内不缺保护记者的规定,章程,但是关键在于单位作为不作为,能否挺身而出。若记者的报道符合专业精神,采访行为合规,没造假,就必须保护!”顾勇华对《传媒茶话会》表示。他还举例说,一次,某地一位很高级别的领导人,出于对自身工作缺陷的掩饰,说人民日报记者的报道“严重失实”。人民日报领导首先严格审读了记者的采访笔记并询问了相关情况,发现报道不存在所谓“严重失实”,就挺身而出保护了记者。这让顾勇华印象深刻。
记者被打事件发生,记者所在的单位以及行业组织必须旗帜鲜明地站出来。若是单位被广告和公关收买,选择息事宁人,客观上会形成很坏的示范效应,即“记者打一打也没什么大不了。”
同时,在顾勇华书记看来,记者被打这件事不能就事论事,要从更高角度来看,“连传播的人的安全都不能保障,我能相信你能够很好地传播社会的声音吗?”保护记者的公务行为,做好记者队伍建设,是对新闻媒体做好舆论监督的基本要求。顾勇华认为,新闻媒体对记者保护的不到位,就相当于对党和国家提出的新闻舆论工作大政方针没有理解透彻。
在中国行业报协会秘书长刘灿国看来,除了个人维权、单位维权,媒体之间还要互相声援,对施暴者给予舆论压力。此外,记者还可以向行业组织如中国记协求助。
《传媒茶话会》评论:
打记者的拳头越来越硬。推开这些暴力的拳头,需要记者在采访中更加智慧,也需要记者背后有座坚固的靠山,关键时刻有人给撑腰壮胆。拳头击碎的,不仅是记者鼻梁上的眼镜手中的相机,还有媒体的尊严与威信。媒体正处在艰难的转型期,切莫让自己的记者流血流汗还流泪,当记者寒心出走,当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被肆意践踏,媒体就真的危险了。
《传媒茶话会》总编辑 宫佳奇
今日互动:你在采访过程中都遇到过哪些危险事,窝心事,奇葩事?欢迎下方留言分享。
近期热门文章
1.九寨沟7.0级地震,机器人记者25秒540字配4图!人类记者你颤抖吗?
2.“端”倪之一|岳建雄:借用商业思维实现凤凰新闻客户端逆袭!
5.“端”倪之四|他说:离开用户和产品的媒体融合都是大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