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说之二|让大数据成为基础架构:设计产品,挖掘用户!

2017-11-22 赵思强 传媒茶话会

点蓝字关注我

导语

大数据是一个海洋,如果不知道这片海洋中哪里有暗礁,就有被海洋吞没的风险。

 

数据驱动导致媒体革命,想要在这场革命中抢占先机,必须重视和发挥大数据在媒体融合过程中的作用。把握大数据,就是把握媒体转型的关键。在大数据推进的过程中,有些问题仍然亟待解决。

 

《传媒茶话会》继续对话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高级经济师郭全中,拓尔思新闻出版事业部总经理林松涛,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浩,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大数据总监关玉霞,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总经理杨松,探讨在拥抱大数据的过程中,传统媒体应做好哪些准备。


大数据要成为媒体的基础架构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高级经济师郭全中建议,媒体在技术平台搭建的时候就要基于大数据来搭建。在媒体使用技术的过程中,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每一步都要灌入大数据的思维。同时要清楚自己的需求,用户的需求,在运作当中去探索属于自家媒体的数据应用方法。

 

“大数据不能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要和业务流程结合起来的,从策划,采写,发布再到用户反馈,要形成一个闭环,并让各种数据在这个闭环中流动。只有将数据孤岛串联,创造产业间共同的价值,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总经理杨松对《传媒茶话会》说。

 


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CEO叶蓁蓁曾表示,大数据将重新构建我们的决策、采访、编辑、分发、评价等工作体系,使我们的整个生产流程从过去的基于经验,升级到基于数据。精准、高效、低成本,将成为这个新体系的主要特征。

 

像大数据这样的技术改造,媒体要将其视为一个产品长期运营。“技术是持续性发展的,也需要迭代升级。”拓尔思新闻出版事业部总经理林松涛对《传媒茶话会》说,“传统媒体总将技术改造作为一个项目,项目是有周期性的,而产品是需要不断的运营和完善的。通过持续经费投入,与外界深度合作,持续推进技术系统更新,让系统茁壮成长,而不是像买电脑一样,买来能用十年。”


学会挖掘用户的价值

 

“传统媒体没有用户的概念,导致现在转型新媒体的过程中,只将用户量当做完成任务的数字,没有挖掘出用户深层次的价值。”杨松对《传媒茶话会》说。

 

现在,通过各种数据,受众的个人形象是清晰化、立体化的。通过用户行为数据研究用户的行为习惯,明确用户需要什么,并在后续服务中做出相应的改变,将潜在用户、模糊用户重新定位标准,有针对性的进行信息服务。不管是广告分发,还是产品运营推广,活动策划,人员组织,都可以更加精准。

 


“知道这些人是谁,并盯准了。就可以把消费者变成客户,客户变成用户,用户变成账户,收入自然就有了。”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浩对《传媒茶话会》说。


建立产品思维


郭全中表示,大数据产品一定是业务、数据和技术三者之间的协同互通,只有三者之间相互理解、相互熟悉、相互帮助,才能真正开发出有竞争力的大数据产品,在具体运作中,可以设立数据产品经理来解决这个难题。



另外,沈浩对《传媒茶话会》表示,和传统新闻生产过程相比,大数据新闻的生产流程与传统新闻生产流程不同,增加了很多新的环节,例如采集数据、加工分析和可视化等,团队成员的数量有明显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更需要有一个类似产品经理一样的角色,掌控大局,协调整个数据新闻产品的设计,生产,分发等环节。


数字化不等于数据化


 “国内绝大多数传统媒体的数据层面的工作进展很慢,很多连把数字化内容的数据化工作都没有做好。”郭全中对《传媒茶话会》说,“数字化不代表数据化,真正的数据化是要对内容打上很细的标签同时想办法吸引和培养用户,让内容和用户之间建立起匹配。”


人才结构要调整

 

“传统媒体的人才结构跟互联网公司结构不一样。传统媒体没有技术人才,互联网是以技术为导向,而传统媒体是以内容为导向。比如今日头条,可能一百个员工里面九十九个是工程师,传统媒体在这方面有所欠缺。”沈浩对《传媒茶话会》说。

 

为此,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开设了新闻学专业(数据新闻报道方向),是全国首个数据新闻相关本科专业。沈浩便是这个专业的主要老师之一。

 


最早在国内进行大数据新闻制作的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大数据总监关玉霞也表示,现在还没有很完善的文理兼容的课程体系来培养可供媒体使用的大数据人才。“做大数据新闻,必须既懂中文,又懂新闻,还要懂技术,现在新闻系的学生不懂建模,不懂编程,也不会做可视化,只有对技术有基础的了解,才不会被技术公司牵着走。”关玉霞对《传媒茶话会》说。

 

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CEO叶蓁蓁也曾提出对“数据记者”的设想,他认为,数据记者,将成为文字记者、摄影记、摄像记者之后的新类型记者,他们不仅在新闻现场采集数据,更重要的是为大数据挖掘团队提供所需要的数据维度。

 

传媒茶话会》评论


这几年,新技术层出不穷,由于缺乏“技术”基因,对新技术把握不准,传统主流媒体遭受了巨大打击,不少传统媒体人乱了心神,慌了脚步。重视技术势在必行,恐惧技术则大可不必。技术的门槛高,恰恰说明了技术还不成熟。就像电,当初是“奢侈品”,而今已成为这个星球的标配。任何技术,其本身的门槛都只会越来越低。


数据将成为甚至整个社会的底层架构,对于媒体人来说,不需要太过执着于技术研发本身。就像电脑,不需要每个使用者都会编程。媒体人要做的是凝聚共识,跳出固有的思维维度,树立技术意识,保持对技术的敏感,主动与技术公司合作,通过拥抱技术改善目前面临的窘状,探索技术为本单位、本行业以及全社会服务的多种可能性,否则只能遭受来自高层级技术的“降维攻击”。


不过,与技术公司合作,不代表可以坐等技术公司把开发好的模块套用给媒体。在搭建媒体的大数据架构和大数据本身的开发使用上,更多的可能性要靠媒体自身去探索。

《传媒茶话会》总编辑 宫佳奇



 

近期热门文章


1.“数”说之一|不重视大数据的传统主流媒体,既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

2.记·事|关怀篇:记者,记着这些人也在心疼你

3.记·事|业务篇四:立冬了,我们上哪吃饺子去?

4.记·事|业务篇三:媒体要留住人才?首席记者制等三项举措请快些再快些!

5.记·事|业务篇二:老记者,理想在左,生活在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