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揭秘“敦煌毁林案”调查报道幕后故事!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3月19日,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调查组公布关于甘肃省敦煌阳关林场防护林被毁有关问题的调查情况。调查发现,阳关林场在西南片区存在防护林减少、葡萄园增加、毁林开垦、防护林质量下降等问题。#敦煌阳关林场防护林被毁调查结果#话题随即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单。
这意味着,由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率先发起的关于敦煌防护林被毁的报道是准确的。
从1月底“敦煌毁林案”曝光、舆情发酵,再到官方公布最终调查结果,经历了反转与再反转的过程。在反转新闻频发的当下,主流媒体的监督报道如何经得起检验?
3月19日,《传媒茶话会》独家对话最先披露“敦煌毁林案”的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记者李金红。
一条线索,两篇文章,耗时3个月
“靴子落地,终于真相大白了!”
3月19日,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调查组公布了关于甘肃省敦煌阳关林场防护林被毁有关问题的调查情况。
调查结果与此前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的报道《万亩沙漠防护林被毁 敦煌防沙最后屏障几近失守》(万亩沙漠防护林被毁 敦煌防沙最后屏障几近失守)的判断比较一致。
作为最先披露毁林事件的记者之一,《经济参考报》记者李金红正在外地调研暗访。当他得知这个消息时如释重负。李金红向《传媒茶话会》讲述了“敦煌毁林案”调查报道背后的故事。
李金红在敦煌阳关林场实地调查
2017年初,《经济参考报》记者王文志因其他选题出差到甘肃省敦煌市,收到群众举报称敦煌阳关林场被大面积砍伐。
敦煌阳关林场是国家投资建设,以防风固沙为主的防护型林场。改制后,敦煌市政府确定阳关林场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其职责以生态林的营造和管护为主。
王文志从事调查性报道18年,曾写出青海祁连山南麓非法采矿问题、中福在线涉嫌巨额利益输送内幕、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商业设施侵蚀且滋生腐败等典型调查报道。
彼时,敦煌阳关林场被滥砍滥伐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王文志的重视。他前往敦煌阳关林场,目睹了防护林被大面积砍伐用于种植葡萄的场景。
当时王文志就相关问题与当地政府进行了交流,当地政府表示立即整改。鉴于当地政府已经明确表态,王文志也就没有就这个问题再进一步深入了解,仅走访了几个林场职工,拍摄了部分图片和视频。
王文志没有想到,这些图片和视频会在3年后派上大用场。
2020年下半年,网上再次爆出阳关林场毁林视频,王文志结合3年前拍摄的视频和图片,初步判断这个事情值得关注,随后王文志向报社汇报了选题。经报社批准,王文志叫上了李金红一起进行这个选题。
李金红2020年6月从新华社海南分社调到《经济参考报》工作,在此之前拥有7年的调查报道经验,其采写的数十篇内部报道获得高层关注。
根据掌握到的线索,李金红先后于2020年10月和、11月深入到敦煌阳关林场及甘肃兰州进行调查采访。
2020年10月,李金红第一次赶赴敦煌阳关林场现场调查,他清晰记得,当时站在林场办公楼的楼顶,看到了林场附近有木材加工场,堆放着大量新砍的树木。
“触目惊心”,李金红用这四个字形容他初次看到被砍伐的敦煌阳关林场的场景。
“阳关林场不仅没有林场的样子,反而更像一个葡萄园。”为了取证,李金红拍下了上百张林场被烧毁、砍伐的图片。
从敦煌回到北京后,李金红进行了大量调查工作,多方采访专家,以评估毁林的严重程度。
11月,李金红赶赴甘肃兰州进行外围采访,发现敦煌地区长达十多年管理混乱、毁林频发、违规加工木材等一系列问题。
“当地对毁林行为已经麻痹,毁林程度超乎想象。”这是当时李金红的判断。
回京后,李金红向报社汇报两次采访的基本情况,报社选题组商议后,认为此事问题严重、事关重大,并于2021年1月,派李金红和王文志再赴敦煌阳关林场调查。
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弄清楚究竟“毁了多少”,并求证有关职能部门的回应。
这次采访历时一周,王文志和李金红接触了多位知情人士、林场职工以及相关企业,足迹遍及林场的绝大多数区域。同时,还采访了阳关林场和相关单位、部门负责人。
回京后,他们又采访了从事遥感分析的专业机构、公益组织及部分专家学者。经过多方渠道反复勘查估算、反复审慎求证终于确认——“万亩防护林被毁”的表述没问题!
1月20日,《经济参考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刊发《万亩沙漠防护林被毁 敦煌防沙最后屏障几近失守》,反映阳关林场毁林问题。报道刊发后,随即被主流媒体大量转发,敦煌阳关林场毁林时间相关话题多次成为热搜,相关话题浏览量过亿。
然而,1月26日,甘肃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初步调查结果时,对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基本予以否认,并称“违规砍树3立方米”“烧了两截”。
舆情随即出现反转。为了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引导舆论,当日下午4点45分,《经济参考报》在新媒体平台推出《敦煌毁林案:13300亩还是6000亩?有图有真相》(敦煌毁林案:13300亩还是6000亩?有图有真相)的文章,展示了部分证据——甘肃省国有林场的两份文件。
文件显示,在1997年和2002年,甘肃省阳关林场的两份官方文件都明确载明该林场的沙漠防护林面积分别为13300亩和14000亩。2016年,在一份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问题的查处情况中,甘肃省酒泉市官方也承认,阳关林场的防护林面积为13300亩。
李金红告诉《传媒茶话会》,这些宝贵的原始文件正是他们第三次前往敦煌调查时,王文志在林场办公楼楼道垃圾桶旁边的废物堆中发现的。
“王老师经验丰富,注意到了四楼垃圾桶旁边堆满纸屑、废弃文件的箱子,我们把箱子翻了一遍,发现了1997年林场改制方案、2002年改制方案等大量原始文件。”
舆情再次出现反转。随后,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会同甘肃省政府赴敦煌市开展实地调查。
3月19日,调查组公布了关于甘肃省敦煌阳关林场防护林被毁有关问题的调查情况:
“媒体反映的相关问题,在西南片区。调查发现,阳关林场在西南片区存在防护林减少、葡萄园增加、毁林开垦、防护林质量下降等问题。”
主流媒体报道“敦煌毁林案”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印证了《经济参考报》的报道准确无误,新华社作为国社很好地行使了媒体监督职能。
不断佐证,验证信源
随着官方调查结果的公布,“敦煌毁林案”终于尘埃落定。新闻和舆情在经历了反转、再反转之后,《经济参考报》的两篇报道站稳了脚跟。
在李金红看来,这与他们多方多渠道反复勘察估算、反复审慎求证,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密切相关。
《万亩沙漠防护林被毁 敦煌防沙最后屏障几近失守》4000余字的报道中披露了大量细节,仅数据引用就有40余处。
“过去为林子流汗,现在为林子流泪。”上述职工对记者说,当年沙土层下全是砾石,栽树得先用铁锤钢钎砸开石层,挖出1米见方、深80厘米的树坑保证树苗不窝根,再从几公里外挑来熟土回填底部、拉来泉水一瓢一瓢浇灌,“每块林地都是从‘沙老虎’口中抢过来的,每栽活一棵树都跟养活一个小孩般不易。”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的数据表明,全生育期葡萄耗水量是树龄为4年的人工梭梭林、柽柳林、沙拐枣林和花棒林的11.9倍、6.72倍、4.05倍和12.74倍。一位曾为阳关林场护林员、现为葡萄园承包人的职工介绍说,防护林浇灌周期一般为两月一次,而葡萄园半个月就要进行一次大水漫灌。
(报道原文)
“在林场工作20年的退休老职工对树木是有感情的,葡萄的耗水量是从文件里看不到的。”
为了核实信源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从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3个月的时间里,李金红和王文志一头扎进这个选题,“不断佐证,验证信源”。
采访结束后,李金红整理成稿时,手中的资料已有整整5个文件夹,仅拍摄的照片就有四五百张。此外,还有大量现场视频、采访录音、专家外围评估以及一些敦煌周边(地区毁林)的证据。
李金红在敦煌阳关林场实地调查
当了7年多调查记者,李金红说这是他收集证据最多的一次。
在写作的过程中,由于在前期与当地沟通中,当地政府并不承认存在毁林问题,因此,在写作过程中,王文志和李金红下笔尤其谨慎,涉及的数据,确保有据可查。
监督报道重事实、重证据、不浮夸,面对质疑,唯有证据能“一剑封喉”。
“事实是媒体的生命,观点可能不同,但真相只有一个。做监督报道,事实是最有力的武器。”李金红说,报社领导一再强调做监督报道要坚守事实监督、科学监督、建设性监督和安全监督。
王文志认为,做新闻要“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记者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调查、挖掘的结晶。如果总是坐在办公室,靠会议、文件、报表、新闻通稿,靠部委“施舍”一点新闻素材,靠专家、学者“隔空喊话”,或打打电话、网上剪切拼凑,非但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记者,反倒可能连一个称职的记者都不是。
点击阅读王文志、李金红部分调查报道作品:
近期热门文章
独家!党和政府机构、群团组织等全称、简称准确用法汇总
中国首部广播电视法6大亮点解读!对行业有何影响?
十个关键词看懂川报转型秘诀!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传媒茶话会原创作品,版权归传媒茶话会所有, 严禁未经许可的转载、复制或镜像等传播行为。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4893755】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传媒茶话会,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L4HJHJT0】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