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苏省长,再赴南京“督战”》引热议,“赴”用错了吗?

陈莹 李磊 传媒茶话会 2021-09-07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这两天,题为《江苏省长,再赴南京“督战”》的文章引发全网热议,一个“赴”字引发舆情。
江苏省省长“再赴南京”“赴”字用错了吗?时政新闻报道如何避免歧义?
7月30日,《传媒茶话会》对话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听副总编辑张显峰、人民政协报时政部副主任廉维亮、某中央重点新闻单位时政报道把关人。



“赴”字用错了吗?




7月27日,某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号在发布《新华日报》新闻报道时,将原标题《吴政隆到南京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对防控工作再部署再压紧再抓实:进一步集合全省力量资源全面提升管控措施坚决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尽快扑灭疫情》修改为《江苏省长,再赴南京“督战”》,


某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争议标题


值得注意的是原文标题及文中并未出现“再赴南京督战”的表述。


新华日报微信公众号截图


这个标题很快引发网友热议。


“一个‘赴’字,把江苏和南京的距离拉得好远。”“我差点以为江苏省政府在苏州。”“隔着一条街,‘赴’字充满形式主义。”


此事一出,众多网友发出了评论。



我们先来探讨一下《江苏省长,再赴南京“督战”》一文中,“赴”到底有没有用错?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听副总编辑张显峰认为,《江苏省长,再赴南京“督战”》单就一个“赴”字,从语义本身来讲,没有什么对错。它的基本意思就是“到”。但这里面有几个因素要考虑:

 

一是语言是有感情色彩的,同样是一个意思,“赴”和“到”相比,却多了一层带有肯定的意思在里头;

 

二是用户是有感情判断的,有的人读出的是“到”,有的人读出的却是“居高临下地到”“带着官气地到”,这取决于阅读者的心理;

 

三是官方行事是有规矩的,省政府和市政府的地理距离实在太近了,一般人会认为那不是平平常常、随随便便就去了吗,用得着大张旗鼓吗?


但大家可能没理解,这背后更深层的是行政体制的运转逻辑,往下迈这一步,体现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重视。


某资深媒体人在朋友圈发表观点认为,“江苏省长‘再赴南京’”用法无误,要表达的是江苏省政府与江苏地方市的隶属关系。


人民政协报时政部副主任廉维亮告诉《传媒茶话会》,《江苏省长,再赴南京“督战”》标题中“赴南京”的表述,无论是在文本层面还是政治语汇使用选择上,都是错误的。


“赴”字有“往、去”和“投入(某种境地),参加(某种行列)”两种意思。   


按照“往、去”的字义分析,负责一省行政事务的省长,在省会城市开展工作,显然从事权管辖范围、设计行政区划和交通路径设计上,显然不能用“赴”字表述,应当用“到”字后加具体单位或地址(如南京市疾控中心、××街道)的表述,重在突出一线和机关的区别。


按照“投入(某种境地),参加(某种行列)”的意思看,作为全省行政主要领导下沉一级指导省会城市疫情防控工作,可以讲得通,但后面接“南京”显然不合适,“赴战疫一线”勉强说得通,但本身疫情防控就是其重要职责,为避免曲解,也不适合如此表述。


廉维亮认为,这类报道可以参考新华社报道的区分。


比如,2020年1月30日,新华社电文《孙春兰率领中央赴湖北指导组看望医务工作者考察社区防控工作》;


2020年6月1日,新华社电文《孙春兰在北京调研时强调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复学复课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两篇消息稿分别用了“赴”字和“在”字,道理即是如此。“首都北京”和“省会南京”是一样的表述概念。



涉时政新闻通稿注意这些问题




《传媒茶话会》注意到,也有其他主流媒体转发新华日报文章时修改了标题,改为《江苏省长在南京“督战”!》《江苏省长,再次“督战”南京》等。


在原标题很长、不便于新媒体端传播时,时政稿件标题怎么改?怎样做报道才不会引起导致歧义?


对此,专家给出了几点建议。


1.对标新华社通稿,改标题要慎重


某中央重点新闻单位时政报道把关人告诉《传媒茶话会》:“做时政媒体的发稿要严谨,对标新华社通稿,如果涉及新媒体端传播限制标题字数而需要改标题的时候,也要在稿件里面写明原标题,并且修改的标题也要与原标题意义一致。”


廉维亮对此也表示认可,他强调新闻时政稿除特别重大和具有特殊意义的稿件外,媒体转载特别是新媒体平台转载时,可以个根据媒体属性和对传播点的判断对标题进行合适的修改,但应当遵守严守政治正确、尊重新闻事实、符合传播规律、避免文字歧义等原则,注意不能变更消息的基本事实和逻辑表述,不断章取义、不突出“非重点”、不片面夸大、不渲染炒作等。


2.严谨措辞,避免歧义


时政新闻往往是关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领导活动、决策部署等内容的新闻报道,要求语言严谨、准确,保证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措辞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歧义。


廉维亮举了个时政新闻报道表述规范的例子。比如政协工作汇报时区分“界”与“届”。

3.注意行文情感色彩,提高用户意识


在《江苏省长,再赴南京“督战”》一文引发争议后,某高校新闻专业教授在朋友圈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江苏省长赴南京唯一的错,就是把一个存在了几十年的时政类新闻用语出了圈,放在了不懂专业的网民面前。


对此,张显峰建议,从传播角度来说,时政报道要考虑语言的“感情空间”,尽量平实再平实。“绝大多数人关心的一定是事实本身,而不是被雕琢的态度。”


因此,媒体做时政报道在严谨、准确的基础上,可以将语言风格转化为用户听得懂的语言,提升受众的阅读体验感受,既体现时政新闻的价值、权威性,也能有效提升受众对时政新闻的关注度,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近期热门文章

转载一时爽,赔偿泪两行!报道东京奥运会谨防侵犯知识产权!


舆论监督“老话题”如何“出新意”?


唐山大地震45周年,我们需如何改进地震报道?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传媒茶话会原创作品,版权归传媒茶话会所有, 严禁未经许可的转载、复制或镜像等传播行为。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及广告等商务合作请致电:【010-6489375】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传媒茶话会,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VWINKF1E】获取授权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