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主流媒体如何做好经济报道?经济日报这几招搞定!

张曙红 传媒茶话会 2022-04-30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2021年12月22日,在2021中国经济媒体融合发展高峰论坛上,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张曙红就主流媒体如何做好经济报道分享了几点经验。


《传媒茶话会》摘选讲话部分内容,供读者参考。内容见《传媒茶话会》视频号

‍张曙红主旨演讲视频(上)‍

‍张曙红主旨演讲视频(下)‍

近年来,在每年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都要对做好经济宣传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提高经济领域的舆论引导能力,善于把握本质、主流和趋势,善于把握社会心理,善于把握时度效,深度分析,主动发声,澄清是非,更有针对性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01

好的经济报道一定是跑出来的



经济工作千头万绪,经济生活丰富多彩,经济形势瞬息万变,面对如此复杂多元的现实世界,好的经济报道一定是在新闻现场跑出来的,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编出来的。

经济日报有着“脚板底下出新闻”的传统,在不同时期都曾推出过一批产生轰动效应的深度报道,一些名篇力作至今令人记忆犹新,形成了报纸的鲜明特色和品牌效应。

做好新形势下的经济宣传,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不能丢,深度立报的品牌优势不能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走出去、沉下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规律,及时发现基层群众的创新创造,全面反映市场主体的所思所盼,才能写出接地气、有干货、说人话、带点烟火气的新闻佳作。

一年来,报社编委会成员带头示范,带领一支支小分队,沉下身子进行蹲点式调研,带动全报社形成了一股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采写了一系列深度调研报道。

《顺德再造》《齐鲁不凡》《吉林问粮》《科技领域的一项重大机制创新》等报道总结了各地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鲜经验。


《阿佤新歌》《金山探路》《西安聚变》《赣州示范》等探寻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深圳领跑》《中关村新传》《潮涌涪江格局新》等展示了科技自立自强的前沿探索。


《柳州惊奇》《西宁赋绿》《威武祁连》等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这一系列调研报道紧扣“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这一主题,总结了各地改革发展的亮点、经验与思考,“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共同构成了反映中国经济真实面貌的鲜活生动的“案例库”。

调研报道一般文字较长,没想到的是,由于内容新鲜、文风朴实、指导性强,这些万字长文也都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其中多篇调研报道网上阅读量超过亿次。





02

经济形势报道是经济宣传的重要内容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同时还是投资者。经济运行起起落落,市场指数涨涨跌跌,无不牵动着人心,影响着社会。一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导致人心惶惶。这就要求我们在形势报道中更加注重把握舆论导向,稳定社会预期,巩固发展信心,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做好形势报道,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

经济日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分析形势,准确发布信息,稳妥引导舆论,不断增强形势报道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机遇论贡献论。

结合每季度、半年度、年度经济数据发布等重要节点,我们综合运用新闻评论、新闻分析、数据图表、专家访谈、署名文章等多种形式,从“官员怎么说”“专家怎么评”“市场怎么看”等多个维度对经济数据进行全方位解读。

加强与经济主管部门、国家重点智库的合作,邀请权威人士对重大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进行深入解读,定期以专版形式独家刊发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对宏观经济数据解读文章。

对于国内外抹黑和唱衰中国经济的错误论调,旗帜鲜明地予以批驳,《“唱衰”论调干扰不了中国经济稳健发展》《“中国输出通胀论”纯属无稽之谈》等评论发声及时,有力回击了别有用心的错误言论。

经济形势报道要着眼于稳定预期、增强信心,并不是说只能说好、不能说坏,对存在的问题可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形势报道同样要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秉持实事求是的方针。对于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我们运用内参报道与公开报道、报纸报道与网络推送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问题,沟通情况,了解实情,澄清误解。

2021年九、十月间,一些地方出现严重拉闸限电现象,扰乱了生产秩序,甚至影响了群众生活。了解相关情况后,经济日报快速推送了《拉闸限电并非减碳捷径》《经济日报再评拉闸限电:保民生就是讲政治》等网络快评,报纸刊发了《拉闸限电凸显结构转型紧迫性》《千方百计做好迎峰度冬电气保供》等分析和评论,以及《能耗双控不宜一刀切》《完善安全存煤制度很有必要》等专家观点。其后,持续跟踪煤电气市场运行情况,及时报道保供稳价的进展成效。

这一系列评论和报道,理性发声,分析透彻,体现了专业水准,发挥了引导作用,有效缓解了社会焦虑情绪。




03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也是舆论斗争的

锐利武器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动力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心理预期较为敏感,许多经济话题在网上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并带来思想情绪和经济行为的波动。在众声喧嚣的经济舆论场中,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就要用好言论评论这个武器,及时发声,理性发声,有效发声,让主流声音占领主流阵地。

一年来,经济日报编委会高度重视言论评论在舆论引导中的先手棋作用,建立完善了评论委员会工作机制,充实了专业评论员队伍。在要闻版开设了“经济论坛”“金视角”“经世言”等言论专栏,培育了“金观平”“郭言”等集体署名评论品牌。

为丰富评论品种,培养评论人才,编委会鼓励、扶持中青年记者开设个人署名专栏,10多个个人专栏相继在报上亮相,深耕宏观经济、财政金融、市场监管、三农、科创、汽车、房地产等领域,以专业化的视角和个性化的文风评说经济现象,回应舆论关切,涌现出一批立论扎实、观点鲜明、说理透彻、文风鲜活的评论文章,一些个人专栏渐露头角,受到业界关注。

做好经济热点的舆论引导,既要快,还要狠,更要准,提升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021年11月2日,一则“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的新闻成为网络热点,引发人们的各种猜测。

经济日报第一时间在新媒体平台推出快评《不要过度解读甚至误读储存一定生活必需品》,还原了政策初衷,澄清了网民误读。

这篇400 字的快评被各大媒体和网络平台迅速转载推送,成为刷屏爆款。截至当晚,全媒体流量超过3个亿,舆情事件基本得到平息。

此次成功的舆情应对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首先要善于捕捉经济工作中的热点、难点、焦点,迅速作出准确研判和专业解读,同时,要有快速反应的新闻生产机制,并辅之以有效的传播手段,而这些,都有赖于持之以恒的专业积累。


做好经济领域的热点引导,既要有专业积累,还要有政治敏锐、有担当精神。对于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的大是大非问题,要敢于发声亮剑,定争止纷。

一段时间内,网上集中出现关于“国进民退”的疑虑和误解。针对个别人错误言论引发的突发舆情,本报及时推出以《经济日报批驳“私营经济离场论”:对这种蛊惑人心的奇葩论调应高度警惕!》为题的网络评论,引发众多媒体纷纷跟进,在广大读者特别是民营经济界引起强烈反响和热烈讨论。

这篇评论在第一时间澄清了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错误认识,富有针对性和战斗力,发挥了较好的舆论导向作用,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表扬和业界人士的肯定,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有关人士在专题评论中认为,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舆论环境下,经济日报面对互联网上出现的违反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声音,不当绅士当战士,坚持网上优先、主动回应、快速回应、理性回应、有效回应,起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作用。主流媒体守正创新,挺进舆论引导的主战场,应该有这种担当作为。

在多元媒体格局中,主流媒体的看家本领,集中体现在信息的准确性、言论的导向性、内容的权威性上。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中,经济日报坚持把内容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努力成为经济报道领域的“优质内容供应商”,推动正能量与大流量有机结合、同频共振,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编辑| 李磊

文中图片由花瓣美素提供



近期热门文章

堪称大片!超10000000人在微信视频号跨年“追光”


重磅!第33届中国经济新闻奖评选揭晓


不会起标题?《人民日报》这50个神仙标题拿去学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