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私立高中系列|Chapel Talk
整理《2015.8-2018.4 文章分类目录》的时候,发现过去在简书上写的部分文章还没更新到公众号来,所以近期会整理一下,搬过来。
星期一晚上收到一封邮件:
Hello Everyone!
Since it's my chapel talk tomorrow, I would like everyone to wear their favorite Indian clothes.
Just kidding, you can wear anything that you would like, but be excited to see some Indian dancing!
Thanks,
XXX
我们学校是一所教会学校,天主教圣公会。学校里面有个小教堂,也就是Chapel,学校每周都有三次的 Chapel 时间,每次大约半小时到一小时不等。整个流程包括祷告,唱歌(开头一首、结尾一首),还有毕业班学生演讲:Senior Chapel Talk。
这个演讲是毕业班学生很重要的一个活动,家人一般都会来参加。整场活动都由学生自己策划,包括选什么样的祷告词,大家唱什么歌,入场音乐和退场音乐用什么、选哪三个人来读她最喜欢的名人名言(电影台词、书中的几句话)等等。每个人在活动当天都会收到一份PDF文档,大家带着iPad去教堂。很多学生会在这个时候结合自己的特长,演讲结束后,唱一首歌或者其他。上次有个女孩就和自己的父亲合唱了一首歌。还有一些女孩会做一个视频,和大家分享成长的点滴。
演讲结束之后,演讲者先退场,在门外等候。大家陆续退场,分成两队。一队是 hug line,大家排队给这个演讲者一个拥抱。另外一队是 hug later line,径直离场(之后在校园里见到了再给她拥抱)。
教堂在很多地方都是聚集了一批信仰相同的人。但是在学校,这个有点例外。大家信仰不同也不要紧,更多的是去探讨精神归属的问题。每次 Chapel 开始,学校的 Chaplain,牧师(这个词不知道用的准确不准确,我对宗教不大了解。)都会说:我们今天聚集到一起,一起思考两个问题:「你是谁?你属于谁?」。第一个问题各有各的答案,第二个问题,大部分教徒们应该都是属于「上帝」吧?当然少部分信仰伊斯兰教或者佛教的除外。
文章开头的邮件就是一个印度女孩在演讲的前一天发给大家的。我在《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一文里提到过她。她和她妹妹都在我们学校,一对印度姐妹花。从这次她的演讲中发现,原来她们还有一个小妹妹。长得也很漂亮。
这个女孩分享了她们姐妹去印度学传统舞蹈的经历,每天早上六点起床。一开始每天练习四个小时,到最后每天练习八个小时等等,以及这个过程带给她的成长。然后表演了一段印度传统舞蹈。
在《甲骨文》中,何伟提到了他的朋友维吾尔人波拉特去美国的经历。他认为很多少数民族进入美国后,他们的文化就没法得到传承了。我在美国也看到一些华人家庭的子女完全不会说中文。所以这个担忧其实是很现实的。但是在印度女孩的身上,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她舞蹈班毕业之后,办了一个大型的表演秀。来了近五百个人,她的族人从美国各地,甚至从印度过来看这对姐妹表演。印度的文化在她们的身上得到了传承,也因这个传承,她们家庭周围凝聚了更多的印度人。
去年,我们学校有个中国留学生会弹古筝,弹得很好,非常受欢迎。相对来说,美国文化还是比较尊重差异性的。很多大学都在招生的时候提出追求多样性。这样大家在一起,更有可能擦出火花。我们学校每年的 Chapel 都会做黑人独立、西班牙文化这样的主题。
有一次一个西班牙裔的女孩S演讲时提到,她在上幼儿园之前都是说西班牙语。去了幼儿园,一开始因为不会说英语就一直没说话,后来有一天突然张口说英语了,有个小伙伴就兴奋地跑去告诉老师:老师老师,原来S会说话。我很难想象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华裔的身上。
每个人看世界的方式都和自己所处的位置有关。在美国这个大熔炉里,家长们做什么样的选择,应该也是基于他们自己的考虑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看世界的角度,这个角度和专业、工作、环境都脱不了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做出不同的选择就不奇怪了。
更多相关的文章,可以查看:《2015.8-2018.4 文章分类目录》中的英美教育观察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