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七彩人生|我在纽约公立小学当双语教师

Eva Liang 艳君Yanjun
2024-09-04
艳君注:《七彩人生》这个系列主要是我约身边的朋友、同行老师们写的文章。他们绝大部分都在海外奋斗过,目前大部分依然在对外汉语这个行业里。希望借由这个专栏,通过展现他们的生活状态、正在从事的行业,对过去几年生活工作的思考,给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生、国际汉语教育在读硕士、以及刚刚入行的新老师们扩展一下思路。让大家看看出路有哪些,怎样到达。
这是本系列的第46篇,来自Eva老师。我们认识的机缘是她四月初加入了“女性成长读书会”。在读书会群里,Eva老师分享了一些她的经历,包括高中就跟着父母移民美国。移民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甚至不能解决英语的问题。躲过了高考,她也躲不过生活本身。普通人的成长之路,多半不能一帆风顺,因此我鼓励她写下自己的故事,与大家分享。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吧。

感谢艳君老师的邀请,让我有机会分享自己的经历。
08年我随着父母移民到美国纽约,那年我刚好读完高二。当时有点侥幸心理,觉得这下不用经历高考了。事实上,即使躲过了高考,来纽约的前几年,日子也特别难熬。语言不通,加上文化冲击,感觉格格不入。
当时住在一个华人社区,即使不懂英文,生活上也不会有太大的障碍,也找得到兼职工作。不得不说当时的我生活在对未知的恐惧下,日子过得非常压抑。高三,就是美国的12年级,把要考的考试都考了,就随便高中毕业,迷迷糊糊地去上大学了。故事就从我申请大学那一年开始讲吧。

一、申请大学


纽约的大学具体分成三种:州立大学,市立大学,和社区大学(两年制的)。其中州立大学的学费最贵,社区大学的学费最便宜,而且社区大学收生标准比较低(相当于国内的大专吧)。我当时申请的时候只挑了市立大学和社区大学。主要原因包括:刚来美国英文不好、学费相对来说比较便宜,离家近。
如果要来美国读书的同学如果英文不是非常流利而且资金有限,可以先读社区大学再 transfer 到市立大学或者州立大学。在社区毕业,学分是全收的,也好有个过渡期。当时读高中的时候,学校有一个辅导老师协助 senior (高三)的学生申请的,但是由于我刚来美国,这些都不懂。我和表姐两个人自己上网把申请大学的事情搞定了。申请表格还算简单,过程也非常顺利。 
没过多久,我就收到两份大学录取通知书:一个市立大学和一个社区大学。我挑了市立大学。深深觉得无论如何都要读到四年大学毕业,这样才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二、大学前三年


刚上大学的时候,对于大学专业,我当时一头雾水,真心不知道该读什么专业好。幸好大学第一年暂时不用选专业,所以可以先感受下大学的课程,再挑选适合自己的专业。我记得当时换过好几次,最终定下来是经济专业。
选经济专业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首先,经济专业的课程比较简单,不用大量写论文。第二,当时确实不知道以后的要做什么职业,读经济以后就业范围也比较广。毕业后如果还不清楚要做什么工作,就去银行随便找份工作也行。所以我的选择是比较保守的。
大学的前三年,浑浑噩噩地徘徊在学校和兼职之间。我是绿卡持有者,且来自低收入家庭,所以大学四年可以申请financial aid。四年的大学不但免费,而且每个学期还有书费和生活补助。这样是不是很好?但是我当时却没有认清教育的力量,没有把精力放在学业上。
当时我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兼职上。虽然赚的钱不多,但是有收入真的很有安全感。加上父母生活压力也大,所以到美国读高中后,给自己赚零花钱,再也没有向父母拿过一分钱。在经历过几份兼职后,我慢慢发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不能一直依靠体力来赚这一点钱。这时我不能欺骗自己了,再不好好学习,我大学时光也快浪费完。英文还是那么烂,也没有技能。再这样下去,感觉就算毕业了跟现在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当时在一家补习中心做兼职,学生也都是像我一样移民过来的小学生,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特别能共情,因为我能想象他们在这样不会英文的情况下,在学校孤立无援的样子。就是在那时候,我萌发了当老师的念头。希望跟我一样的学生能在学校里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让他们在学校找到一份归属感。

三、决定读研


确定要当老师这个想法的时候,我已经大三了,补助也快用完了,所以当时就决定,先本科毕业,然后研究生读教育。在确定这个目标后,知道要在语言上下功夫,因为做老师跟其他的职业不一样,听说读写这些要求会比较高。那时我就跟着视频学美式发音,增加英文阅读,后来也请来写作老师。这些听上去或许很简单,但其实实践起来有很大难度。学渣不可能一天就变成学霸。所以这样的学习状态大概坚持了两年多到三年。
虽然现在轻描淡写回忆以前的经历,但是过程其实非常艰难,心理压力也大,很怕付出没有回报。所以小伙伴们,当觉得辛苦的时候,快要放弃的时候,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就过去的。也许努力不会马上兑现。但是要紧紧记住,每一段经历都会不会白费,都有机会成为你继续前进路上的垫脚石。
在我大学最后一年,我申请了教育研究生的课程。因为是本校读的,每次有问题就跑到学校教育部去问,所以申请起来就容易得多。下面是具体申请要求。
其实这些要求都比较基本,申请起来也不难。对GPA(平均分)只要3.0以上(满分是4.0)。GRE 的成绩(我申请的那年刚好是最后一年不需要GRE的成绩,现在都需要的),两份推荐信,和500字作文。 

四、享受读研的快乐


读研究生的时候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学习阶段。有明确的目标,就冲那目标一直走。为了更好地专注在学习上,我几乎辞去了所有兼职。那段日子还有我老公(当时男朋友)在旁给我鼓励和建议。那两年半的时间过得很快,也很充实。
我当时读的Master of Art in Education 是一个36个学分的课程,里面包含实习的6个学分,一般的情况下两年就可以毕业。在纽约州读教育是分成三个学生年龄段的:Birth-Grade2(出生婴儿到2年级), Grades1-6(1-6年级), Secondary(初中以上)。我读的是1到6年级,觉得我比较适合教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 
我选择读研的时候,家里还蛮支持的。他们说如果你有能力读下去,你就继续读。我是觉得很幸运,因为一些跟我一样移民过来的同学,家里人都想他们尽快大学毕业出来工作,赚钱补助家里。我的幸运之处在于,从小到大,我和我弟都蛮独立的,任何决定都是我们自己选择,家里一般不会过问太多,大部分都是支持我们的做法。可能因为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觉得他们的意见也不一定适合我们这一辈吧。又或许是父母疲于应付生活本身,没有多余的精力放在儿女身上。无论如何,我很很感恩有这样让我们自由选择的父母。
我读研的时间是两年左右,其中的费用都是自己交的,没有让家里资助过。就像前面说的,高中移民后,花费都是自己打工存下来的,不用付房租,所以也存了一点下来。36个学分的研究生课程,记得当时只要2万多美金就可以完成。平均下来每个学期只要四五千就可以了。 
我修的课程主要是针对一到六年级的小学教育,包含12课。里面的大部分的课程都是在书本上学习教育理念的。只有几节课是真的在教干货,教我们怎么写教案,怎么设计课程活动等等。上了这么多节课,我个人最喜欢就是Scienc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这节课。教授她本人就是一个小学科学老师,也出版了一本关于怎么教科学的书,所以她有大量教科学的经验。我们每次上课都会让我们亲手做小学生会做的课堂实验,真的好好玩!让我们知道怎么样让学生更热爱科学。上完那节课以后,我特别想做一个科学老师,觉得特别有趣。这也许就是一位老师的影响力,让你不知不觉爱上这门课,并且想做这方面的工作。
这下面是我当时需要完成的课程:

五、实习与教师资格证


实习是最后要完成的一节课。我的实习是学校安排的,当时给我们安排了一个supervisor 来辅助我们的实习安排和观看我们上课的情况。在实习小学每一个班级中我们还会被安排一个coordinate teacher(CT)。我们大部分的时间就是看CT上课,supervisor 一个学期会来实习的学校看我们两次上课的情况。整个实习的过程为三个月。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有100个小时city school observation(公立学校的旁听时间)。这部分是需要自己联系学校的,所以当时给不少校长发邮件,问他们能不能在他们学校旁听。也亲自跑了好家学校去问,大部分学校还是很欢迎我们这些在读学生的。
当然不是读完研究生的课程就可以拿纽约州的教师证书。读完教育的课程是基本要求。考证书的要求还包括3个workshop和好几个考试。要去公立学校的话是一定要有教师资格证书的。当时逼自己以最快的速度去完成所有的要求。早点拿到证书,早点开始找工作。
下面拿到纽约州小学老师的资格证的要求:

六、找工作


在毕业几个月后,我顺利拿到了教师资格证。等证一拿到,就开始疯狂给学校发简历,我主要是挑华人学生多的小学,这样我被录取的概率会比较高。会说中文就成了我的优势,而且当时我也快拿到双语教师资格证(中英文)。公立学校是看你的证书给你安排职位的。在华人居民多的区域,学校里华人学生也相对比较多,学校需要提供双语课或者ESL给这些英文不是母语的学生,所以有双语证的老师会比较吃香。
在面试第二所学校的时候,我做了 demon lesson,校长们还满意,我就当场被录用了。当时开心到快要哭出来,一下觉得几年的付出终于得到回报。现在已经在这所学校工作三年了。当时跟我同时读这个课程的也有几个中国人。我们关系特别好,等我们拿到证后,都陆陆续续在公立学校找到了工作。其实像我们这种会第二语言的(中文),拿到双语证或者ESL证,找教学工作还是比较有优势的。特别是纽约有大量的移民,学校需要双语老师。

七、在工作中不断成长


第一年开始工作的时候,真的特别累。因为是新老师,对学校用的课程大纲一点不了解。而且以前不知道做班主任要处理那么多的事情。除了教好英语、数学、社会研究和科学外,班上学生的所有事情都要了解。节日到了,老师要想好怎么给学生开party。还有开家长会,包括如何跟家长沟通、如何面对一部分挑剔的家长等等。真的是什么都是从零开始,一点一点地学习。
还记得第一年开家长会时,一个墨西哥的家长问:为什么我女儿今年的数学差这么多?她前一年数学还可以呀?我一听到这个问题就觉得家长在投诉我教得不好。当时有一刻觉得底气不足,不过深呼吸后,想想我为这个班付出的精力,就知道我完全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把思绪整理一下,我装作淡定的说:第一,你女儿读三年级的时候,她的班主任在学期中离职了,所以一直都是xx老师给你女儿的班上数学课。这位老师现在也在我的班上来辅助我。她也告诉我你女儿的数学基础比较差。第二,由于你女儿性格的原因,她遇到不懂的从来不问我,每次都是我追问她学习的状态。而且每天的数学课,我都有和她小组上课,给她更多辅助和关注。第三,因为上一年学校拿到经费多,所以开了课后数学补习班,你女儿也参加了。今年学校没有这样的经费,所以你女儿今年少了课后补习班的帮助。我另外补充说会向学校提出她的情况,让学校更好地帮助她。 
从那次以后,这位家长再也没有质疑过我的教学能力。从那以后我就知道做老师的,一定要把学生的情况了解清楚。如果遇到挑剔不讲理的家长,一定不要害怕,把你了解的情况和帮助学生的例子都说出来。要学会保护自己,不然被家长投诉也是一件麻烦的事情。
当时由于还没有拿到我的双语证,所以学校给我安排一个全英文班的四年级班。也许是第一年做老师,还是too young too naive,  自己希望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最好,让校长看出自己的努力。刚开始那前三四个月几乎都在工作的状态。周末还在写作业(当时读双语证的最后一门课)和备课。非常疲劳!体重一下子掉下来了。因为事情多到没有时间顾上吃饭,为工作新买的衣服都松了不少,满脸憔悴。
现在想想不值呀。学校有不少做了20多年的老师。我就问,这份这么累的工作为什么有人会做20多年呀。到了第二年的时候才发现,第一年做的很多事情都吃力不讨好。怪不得有经验的老师都说 work smarter, not harder。我觉得这也许是大部分亚洲人的通病吧,一昧苦干,工作方式不够灵活。 

八、鼓励学生也是鼓励自己


第二年我的双语证拿下来了,学校就给我安排了一个双语班,里面的小孩都是新移民的孩子。父母多数都有沉重的生活压力,他们也不会英文,只能靠劳动力去赚钱,文化水平也不够,多数没有精力放在孩子身上。 
跟这些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其实他们不用多说些什么,我也了解他们的感受:在家得不到关注,英文又难学,跟学校其他孩子格格不入。因为知道他们的困境,我也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希望他们建立起自信心,融入美国的学习环境。每次学校有什么适合的 project,我都会花很多时间去想,想怎么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内容,怎么把他们学到的东西带到他们的生活当中。 
比如说我看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学生做presentation的时候,要求学生一定要自信,口齿清晰,眼睛要看观众等等。
在这三年的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发现我跟学生有一种互相学习,互相鼓励的关系。我经常鼓励他们要去表达,要有自信心,要主动去争取。其实在鼓励他们的时候,也在鼓励自己。我从他们的身上看到自己过去的样子:害怕犯错、害怕失败、害怕拒绝。每次在说“大道理”的时候,其实也在说给自己听,同时提醒我要做一个好榜样。每次看到学生有进步的时候,我也特别高兴,也鼓舞着我:人可以越活越好的,只要有自信。
今年校长选我做四年级的instructional lead,有点受宠若惊。在毫不知情的状态下,发现能力被肯定了。虽然才教了三年书,教学经验还有待积累。
这几年的工作经历给我的感悟是:不要害怕主动表现,而且要多分享自己的知识。
我们中国人很多时候讲究谦虚礼让,但是这种文化在美国工作环境下非常吃亏。明明是满身才华,却害怕表现出来招人闲话。爱说闲话的人依然爱说闲话的,是金子总会发光,不要小看自己的潜能。机会不会留给胆怯的人,大家不要害怕主动表现,要勇敢去争取。
关于对分享的态度,这个可能跟我们的文化有关系吧。怕主动分享却被人说班门弄斧,又或者说担心告诉别人后就被超越了。其实这些想法都是值得质疑的。在学校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如果你愿意分享知识,愿意帮助他人,实际上就有可能帮助到更多的老师和学生。通过分享不但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反馈(进而可以根据反馈调整,把工作做得更好),而且也可以让更多人看到你的能力。有一句话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用在学校这样的环境里,再适合不过了。

end



近期文章


 

对原创的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

 

喜欢就点个“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艳君Yanjun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