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向前一步》的第一期主题分享里,李老师和艳君讨论了书的导言和前两章。包括:
导言 为什么要向前一步?
第一章 克服恐惧
第二章 往桌前坐
你可以听音频,也可以看音频下方的文字版:
音频剪辑、制作:郝小焕
刘艳君: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读新书《向前一步》。最初我和李老师有了做读书会的念头就是因为看到男性解读这本书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对女性的困境视而不见,在解读女性职场困境的书的时候,强调男性也很不容易,去跟男性共情。当时感觉实在是没法忍受。所以,我们就想着,自己来做,自己来陪女性朋友们一起读这本书。李老师:是啊,一本女性撰写的关于女性的书,我觉得可能更适合女性来解读。之前我们通过阅读《82年生的金智英》,看到了一个女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可能会遇到的很多问题,我们也已经意识到作为女性,我们应当不放弃自己的权利,更主动地去把握机会,争取机会。于是我们就又选择了《向前一步》这本书,来一起聊聊女性的职场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以及我们可以做出哪些改变。刘艳君:这本书刚刚上市的时候,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世界各地的读者成立了线下的“向前一步”互助小组。同时,也收到了很多负面评价。有的人说,在育儿之前,书中所说的向前一步是有用的,但是有了孩子之后,光靠向前一步不管用。在我看来,作者本人作为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作为一位在职场走到顶端的女性,愿意站出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讲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看到的、感受到的女性困境就已经很难得了。一方面,即使有困境,她也克服了困境,是一位女性榜样。另一方面,也可见女性困境的普遍性,走到职场最高点的她也一路没有办法避免,只能面对,更何况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呢?李老师:作者自己其实也提到了一些对她的批评,比如激励女性是为社会开脱责任,比如作者已享有特权所以才能向前一步,没有资格给那些女性提建议。但我觉得如果每位女性都能上前一步,哪怕只是一小步,甚至只是为自己多努力一点,多提高自己的一点社会地位,或者家庭地位,哪怕只是比以前多了一点女性意识、平等意识,那么她们自己的日子也会好过一点。每一个人过得好了,这个社会也会慢慢更好。再或者,有这么一本书的出现,让大家通过一起读这本书,找到更多的书友也是好的。刘艳君:对啊,很多人因为这本书在线上线下找到了“向前一步”这样的互助小组,后面读梅琳达盖茨的《女性的时刻》时,大家会理解,小组聚在一起,让每个人说出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就是一种“赋能”。我们的读书会也有类似的作用。一个人从这样的互助小组再回到自己具体的生活、具体职业生涯遇到的问题时,当然还要靠自己去解决,没有可以替代你去走你要走的路。我们也不能指望一本书来解决问题。一个人的问题如果能靠一本书来解决,那这个可能也不是大问题。更多的时候,我们必须带着问题去生活。(参考微博)我们读书的过程,着重在我们学到了哪些新知识、我们对哪些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非暴力沟通一样,多年后重读这本书肯定会有新的收获。好书值得反复读。读书会只是一个开端。李老师:是的,一本好书是值得反复读的。读书让我们思考,让我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哪怕一时不能解决,也比浑浑噩噩要好一点吧?其实纵向来看,女性的境况较之从前,可以说已经是最好的了。比如女性的教育和职业,女性的家庭地位和话语权,都是一代比一代强了。包括女性在公共领域也更敢发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明星已经有了明显的性别平等意识。比如她们会反问记者:“你会问一个男人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吗?”她们会宣称“我的子宫我做主”、“卵子的使命不是成为受精卵。”桑德伯格这本书的出版本身就是一个女性成功的例子,它证明了女性是有能力获得职场上的成功的,女性并不需要把自己仅仅限制在家里。当然另一方面我们也会通过这本书意识到,即使是一位成功女性,她也要面临性别不平等的问题,这也说明女性地位的提高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但是如果有更多的像桑德伯格这样的女性能够进入领导层,甚至都不需要像她那么成功,只要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能稍稍向前一步,那么女性的声音就更有可能被听见,被传播,女性群体的发展也就更有希望。所以这本书还是很令人惊喜的。通过阅读《亲爱的安吉维拉》,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重要,我们也意识到了女性存在内在的自我障碍,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打破这个障碍。来自社会的外在壁垒很森严,可能我们暂时无力抗争,但是内在的东西是我们可以去尝试改变的。如果不破除内在的障碍,即便有了制度的保障,女性依然还是很难走到台前。而这个障碍,不仅是女性自己要破除的,也同样需要男性来一起破除。所以作者也说,这本书不仅写给女性,也写给那些愿意为推动世界平等贡献力量的男性。刘艳君:是的。要一起来破除这个障碍。就不说走到台前了,就女性要不要去工作现在都是一个问题。前段时间有关于“家庭主妇是不是独立女性”的讨论。当时真的感觉特别荒诞。《亲爱的安吉维拉》和《82年生的金智英》里都谈到了这个问题。阿迪契说:你甚至不必爱你的工作;你可以只爱那些职业带给你的东西——工作和收入带来的自信和自我满足。不要理睬那种认为做母亲和工作两者是互相排斥的观念。金智英是被迫成为家庭主妇的,她并不享受当全职妈妈的生活,因此得了育儿抑郁症。她一直在试图重回职场,但却面临着重重障碍。我们也在群里讨论过“做全职主妇的自由”这种说法背后的问题。在《向前一步》的第一章里,作者引用了洛克菲勒基金会总裁、常春藤盟校中的第一位女校长朱迪思·罗丁说的一段话:“我们这代人曾奋力抗争,以求给你们有选择一切的自由。我们也相信你们的选择,但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选择了离职。”李老师:为什么很多女性选择离职呢?我觉得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一个潜在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比如我从小接受的教育和作者桑德伯格是一样的,就是男孩能做的事情女孩也能做到。因为我父母的成长环境就是“妇女能顶半边天”、“巾帼不让须眉”。他们那时的男女平等主要表现为男女的同质化,女性甚至在外表上也要和男性一样,不能也不需要凸显女性特质。但是社会只要求女性像男性一样,却没有要求男性像女性一样也去承担家庭的责任,比如家务和育儿。于是我妈妈那一代人就是又要在事业上打拼,又要照顾好家庭,做个好女儿、好妻子、好儿媳、好嫂子和好母亲。因为如此,他们虽然在学业上一直鼓励我,但是我一结婚,他们马上就觉得我应该学做饭,做家务,不能任性,觉得我不应该读博士,因为会给对方压力,不利于家庭的和谐。他们也觉得女孩子当老师很不错,因为有寒暑假能顾家。这所有的一切给我的感觉就是对女孩子来说,家庭才是最重要的。如果遇到家庭和事业的矛盾,那我应该放弃事业,选择家庭。刘艳君:不少父母长辈都会强调女孩不仅要学有所成,也不能错过结婚的黄金期,要在“好男人”被抢光之前先下手为强。这个让我想起《亲爱的安吉维拉》中,阿迪契提到,我们社会文化给女性传达的信息是“婚姻是成就”,但是却不这样教育男性。带来的后果可能就是女性在很年轻、在自己本身事业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的时候,就进入了婚姻,然后生儿育女,女性的事业发展跟家庭、育儿起了冲突。李老师:这就是社会上常说的适婚年龄这个东西了。我们好像默认男人什么时候都适合结婚,但是女性则会有个黄金时期。这就会制造出女性的年龄焦虑。比如大家会说:赶快找吧,再不找就成了老姑娘了,就嫁不出去了,就没人要了。差不多得了,这个人已经很不错了,你都三十了还想怎么样啊?我觉得”适婚年龄“是个伪概念,虽然我也曾经笃信这一套。那么所谓适合结婚的年龄到底是多少呢?一个人如果思想上不成熟,生活上不自立,经济上不独立,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处理好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即使ta到了三四十岁、四五十岁,我们能认为他是一个适合结婚的人吗?所以并没有一个所谓的年龄标准。如果从生理上来讲,一个女性如果选择生育,那的确有一个相对更好一点的时间。但这个时间男性就没有了吗?精子的质量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下降的呀。所以女人在这方面没必要单方面地给自己增加压力,更不需要去焦虑和担心。刘艳君:一个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如果像李老师说的一样“思想上不成熟,生活上不自立,经济上不独立,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处理好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那还是别着急结婚了。结婚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回到书里,作者认为高级职位中女性数量稀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部分女性缺乏想当领导的进取心。然而,这并不是天生的,从一出生开始,男孩和女孩受到的待遇就不一样。文化并不鼓励女孩发展自己的领导力。成年之后,人们对男性抱有职业成就方面的期待,对女性的期待则是可有可无——更糟糕的是,当我们评价一个女孩在事业上很有抱负的时候,并不是在表达赞美。李老师:是啊!传统观念总认为,如果女性在事业上太有进取心,或者叫野心,那对家庭是不利的。所以很多女性要么在事业上没有进取心,没有更高的职业追求,要么就是有了却不敢表现出来,总担心遭人非议或者给家庭带来矛盾。但是我们用一下安吉维拉的第二个工具,看看对男性来说有事业心进取心意味着什么。绝对是加分项对吧?事业的成功可能给男性带来更优越的经济条件,不是有一句话叫金钱就是男人最好的化妆品吗?有钱会让本来就很自信的男人更自信。那么对女性来说呢?好好干事业,多挣钱,至少自己也能多一些选择的底气和说不的勇气。刘艳君:现在看到大家结婚的年龄越来越晚了。我们上一辈,我看到很多普通女性在20出头就结婚了。到了我们这一辈,基本都是25往上,身边27、28结婚的居多,30岁以上结婚的也有不少。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自己也更成熟了,更了解婚姻意味着什么,自己想要怎样的亲密关系,我认为这是好事。晚结婚是好事。李老师:只要我们不把婚姻当作成就的话,那么对所有人来说都一样,学业和事业才是成就。晚结婚一方面是能够想得更清楚,思想上更成熟,另一方面就是你可以在事业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更多。大家千万别害怕被男人或者被男权社会负面评价。其实我们转变思想,男权标准的批评其实是女权标准的赞美。比如男权认为的强势,反而是女权认为的有力量。男权认为的自私,其实是女权认为的爱自己。当然,更重要的是你要有自己的标准,不要害怕说出自己的感受,不要压抑自己的欲望。恐惧感是一个很糟糕的东西,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身难不难我们可能并不清楚,但是内在的恐惧却会加大这件事情难度,让我们不敢去尝试。比如对不能平衡家庭和事业的恐惧、对事业太强就嫁不出去的恐惧、对喜欢表现自己就不是个好女孩的恐惧,都限制了女性的发展。所以我想说的是,破除这些恐惧,告诉自己你可以,婚姻不是成就,你不需要讨人喜欢,你可以不需要在家庭和事业中做选择,你也不需要担心引起负面的关注和评价,你可以成为自己,更好的自己,并不是一定要做更好的母亲、妻子和女儿。努力寻找自己的方向,找到自己适合的事业,全情投入,坚持走向顶峰。没有恐惧感的你在事业上可以和男人一样去尝试,也许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呢。刘艳君:我赞同李老师的观点。暑假时杨笠的脱口秀很火,吐槽明明是普普通通的男生,不知怎的,就是有一股迷之自信。八月的时候,关于月经贫困的讨论,也有很多男性博主侃侃而谈,发表一通让女性笑掉大牙的言论。现在大家也渐渐意识到这种现象了,前阵子翻译成中文出版的书《爱说教的男人》里,也提到了这种现象,也就是“mansplaining”。在《向前一步》中,作者提到男性跟女性解释成功原因的不同,男性认为成功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女性则常常归因于外部因素,一部分是自己的努力,外部因素包括运气不错,有他人的帮助等等。从这种归因模式可以发现,男性的每一次成功都会加深他的自信,我就是这么有能力,是吧?而且这种自信会迁移。我曾见到过身边的女性无论自己过去在学业、工作上有多大的成就,遇见新的状况的时候,还是会不自信。李老师:我觉得作者提到的“冒充者综合症”这个词很有意思,就是说女性总觉得自己不值得被认可,不配受到称赞,即使已经取得了成绩,也会觉得是凑巧,是运气,不是靠自己的实力。就是我们说的一种不配得感吧。这是女性对自己能力的低估,其实也是整个社会对女性的低估。我们总说美国文化不如中国文化那么注重自谦,比如中国人面对夸奖会有点不知所措,所以干脆用自我贬低的方式来表示谦虚。我没想到的是美国的成功女性也会如此。桑德伯格说到她自己进入了2011年福布斯“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女性”排行榜这个例子,她当时的反应是觉得荒谬、可笑,窘迫,因为她不自信,觉得不自在不安全。已经是一位榜样式的成功人士了,居然也会有不配得感,那么可以想象其他女性的日常是怎样的了。刘艳君: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提到自己似乎存在“冒充者综合症”,都是女性朋友。她们多数在很好的大学读书,认为身边的人都特别优秀,只有自己是“冒充者”。其实在我看来,她们本身就已经非常非常优秀了,不然也不会进入那么好的大学。作者把她跟自己的弟弟对比,在同样的家庭长大,弟弟比她自信得多。作者的观点是,缺乏自信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鼓励女孩子们都更自信一些。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在职场上,高举双手,往桌前坐。李老师:同一个家庭出来的孩子,弟弟就比她自信。就按照一般的刻板印象,我们会不会觉得女孩子从小比男孩子更会表演呢?作者建议女性可以更自信一点,如果做不到,那么假装自信也是可以的。所以哪怕我们不那么自信,我们也可以试一试表演自信。因为机会更青睐于那些积极争取的人,那些看起来更自信的人更容易得到机会。再说了,谁知道你是在表演自信呢?只要演技好,看起来就自信。刘艳君:想起英文里有句格言叫:Fake it till you make it。想要更加自信,可以从装得自信开始。而且装一次是不够的,得不断练习。李老师:对,要不断地练习,练得多了,慢慢你会发现:哇,原来我真的可以这么自信啊。我觉得安吉维拉里的性别互换这个小工具特别好用,IBM公司的第一位女性首席执行官金妮·罗梅蒂对一份重要机会说要考虑考虑的时候,她的丈夫就是用这个工具来提醒她的:你觉得一个男人会像你一样回答那个问题吗?女性在机会到来的时候千万不要犹豫。你想想机会能垂青于你一定是有道理的。你不需要等到自己完全准备好了再去做。这个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和标准已经足够高了,我们自己要适度降低一点。作者提到女性有十足的把握才会去申请一项工作,而男性有六成就会去做了。女性完全可以和男性一样,有六成把握就先抓住机会,一边做一边完善呀。只要你全情投入,主动去做,哪怕就是全情表演自信,也许演着演着就发现,其实我可以做到的。我不需要等着别人告诉我怎么做,我可以成为那个更有领导力的人。即使真的没做好,开个玩笑说,也可以像男性一样,归因于外部因素嘛。千万不要总是自责,要多告诉自己,我没错,我很好。说得多了,肯定有人会信的。刘艳君:李老师说的让我想起之前读书会小伙伴“布”发到群里的一句书摘,出自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实践篇)》这本书。原文是:要想教给人们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不要刻意去教,而应当给他们一种工具,让他们通过使用工具培养新的思维模式。《亲爱的安吉维拉》里的两个工具就有这样的作用,《非暴力沟通》也有这样的作用。女性也可以成为有领导力的人,机会来了的时候要自己打破内心的障碍,抓住机会,在具体的事情中建立自信。不要仅仅把做成了的事情归功于运气等外部因素,可以坦然接受“我就是这么优秀”,是吧?李老师:那个让手一直举到底的例子我觉得也有很意思。女性通常很遵守规则和秩序,作者演讲时说只回答两个问题,于是女性听到两个问题结束后就放下了手。但是男员工还举着。作者一看还有人举手,就又回答了几个问题。这个例子其实也告诉我们,争取机会的手不要轻易放下。要坚持举到底,也许就会被看到。刘艳君:是的。可以举得更久一点,还可以环顾一下四周,是不是有男性正在举着手,只要他们还举着,就可以不放下啊。这本书我认为跟国内很多同类书籍不同的一点在于,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很多学术文献,包括“女性的谦虚”这样的概念的来历等等,其实学术界都有很多的相关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不为大众所知。之前我们在《亲爱的安吉维拉》中提到的性别歧视的三种类型,还有“社会性别角色”这个概念也是一样的。所以我认为这种书籍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把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透过一种比较个人化的方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出来。比学术论文更容易理解得多。好了。我们第一期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大家喜欢。我们下一期继续读这本书。- 作者在书中描述的女性职场困境让你想到了身边的哪些人和事?
- 前面三本书(安吉维拉、金智英和非暴力沟通)中的哪些内容增进了你对《向前一步》这本书的理解?
- 举例说明当你把事情做成了之后,你是怎么归因的?如果没做成呢?你会怎么想?
其他任何你在读书过程中和这期主题分享时想到的都可以畅所欲言。(欢迎大家在讨论结束后,把自己在群里的分享放到文章末尾的留言处。谢谢大家!)
女性成长读书会简介
我们的目标:- 通过讨论,让大家从同一本书看见不同的人、不同角度的理解。
读书会的流程: - 大家分头读原著。艳君和李老师及邀请嘉宾一起做针对共读书籍的主题分享。每一本书有若干次主题分享(本文就是一个例子),同步更新于本公众号。
- 针对原著相关章节、以及主题分享的内容,大家在群里展开讨论。
李老师简介:七零后,独生女。教语文,十八载。有两女,终日忙。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然并不欣然忘食。微博ID:凝碧的波痕。往期分享: 专辑|解读《亲爱的安吉维拉》专辑|解读《82年生的金智英》专辑|解读《非暴力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