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六扇门之捕风铁鹰 001 :郑洞国将军的流泪 | 萨苏探案
从马革裹尸的军人,到国民党陆军中将,再到新中国国防委员会委员,铁血将军郑洞国一生似乎只流过两次泪。一次是1976年周恩来总理去世;另一次则是1977年,将军的小女儿郑安玉遇害之时。
我是在去老鹰那里的路上,接到了编辑部的电话,告诉我《警察手记》升级版的印刷已经完成,可以去取样书了。
《警察手记》,又名《京师四小名捕》,是我和尹红志大兄共同完成的,主要记述了老尹和他三位战友的刑侦经历——老尹当年在北京警界绰号“双刀小尹”,以善于两把铐子同时出手著称。他的战友们也都是京城“六扇门”中最出色的名捕。这本书十年前曾经出版过一个简编本,比较粗糙,这一次再版,应该说从编辑到印刷,都下了更大功夫,是一本让我这个作者比较满意的书。
古代执掌刑狱的衙门通常有六扇开门,故此“六扇门”成了古代刑案捕头们的代称,他们的作用,相当于今天的公安机关。老萨常常想,我认识的一些老刑警们,如果穿越回古代,恐怕个个都是六扇门中的高手,带新思维的展昭。
因为急于见到新书,便请开车的潘姐帮忙跑一趟出版社,取样书来看看。
潘姐欣然领命,她听说这是一部写刑侦的书,便随口问道:“老鹰办的案子,够不够也写本书的?”
我说老鹰的案子可能不是一本书的问题。
老鹰曾专门负责或经管京师大案二十年,是六扇门中有数的高手,这次去找他,便是想去寻觅一起据说侦破过程十分曲折的案件——郑安玉谋杀案。
郑安玉,是郑洞国将军的女儿。
郑洞国何许人也?
1933年,日军入侵华北,直逼长城,古都北平危在旦夕。3月10日开始,激烈的战斗在长城南北持续了整整两个月。5月11日,在古北口南侧南天门死战多日的八十三师部队终于支撑不住,开始混乱地撤退,师长刘戡欲拔枪自尽,被参谋长强行按住,而日军已经扑上阵地。
溃败的局面一触即发。就在这时,一名刚毅的军官带着残破的部队朝日军发起了决死的反击。他脱掉军衣,只穿着白衬衫,手持手枪冲在最前面,身后是他穿着草鞋的部下们。看到这位将军的中国战士都忍不住振臂高呼,纷纷加入了反击的行列。
这一仗,双方官兵把东方军人的勇气都发挥到了极致。今天南天门一带的关门残墙上有很多地方带着斑驳的黑色,据说便是因为当时中国军人的血把长城的城砖都染红了。
最终,如浪潮般的日军被扼制在潮白河畔,连最精锐的池上骷髅队也全军覆没。日军把南天门之战称为“激战中的激战”。
△ 郑洞国
这位无畏的中国将领,便是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师第四旅旅长的郑洞国。他率领这支来自南方的部队跋涉千里,在长城脚下和骄横的日军狭路相逢。他在率领打残了的部队后撤途中发现八十三师的危机,主动赶来迎战的。
人说郑洞国外貌儒雅,内心坚定如钢。这一仗打得尸山血海,但将军没有流一滴泪。此后的征战生涯中,台儿庄、昆仑关、石牌、滇西,每一次郑洞国打的都是血战恶战,依然没有人见他流过一滴泪。
一位和郑洞国同时代的老军人如是说:“那个时候我们并不确定真的可以打赢这场战争,国家残破如此,作为军人能想到的只有以身殉国。中国军人不怕死,面对袍泽的死我们不会哭,因为大家只是先后而已。”
在国民党军中做到陆军中将,在新中国,他是国防委员会委员。郑洞国将军的家人回忆,这位铁血的军人,一生似乎只流过两次泪。
一次,是1976年周恩来总理去世,国家顿失栋梁。面对恩师的离去,郑洞国前去悼念时忍不住老泪纵横。
另一次,则是1977年,将军的小女儿郑安玉遇害之时,老人再次痛哭。
郑安玉,出生于1956年,是郑洞国将军与第三任妻子顾贤娟的独生女儿。他的前两任妻子,一位早逝,一位在建国前后离异,而顾贤娟也不幸于1972年去世。老人与小女儿郑安玉可谓相依为命。郑安玉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姑娘,美丽而温柔,和父亲一样喜欢读书,她出生的时候,将军已经五十四岁,故此对这个小女儿爱若掌上明珠,安玉成了将军晚年最大的慰籍。
然而,1977年深秋,郑安玉却不幸遇害。看着女儿长大,正值青春的生命忽成绝响,怎不让老人悲从中来?据说,将军本来如山岳般笔挺的身姿,便是从这个时候佝偻起来。
唯一的欣慰,便是公安机关迅速破案。
只是,我又听说,这一起案件,案犯的作案手法十分蹊跷,对公安人员来说此前从未遇到过,能迅速侦破此案,成绩是历史性的。
在聚会上遇到一位郑安玉的同学,听她说起这个案子,便给老鹰打了个电话——他在大案处,这案子只要报了案,多半便会归到他的管辖范围去。他对这个案子的了解肯定比别人多。
老鹰沉吟了片刻,道:“我有数了,你来吧。”末了他又补充了一句:“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我们侦破的第一起密室杀人案。”
密室杀人案?这个在国内还真是很少听说。
【待续】
如果你觉得内容不错,请转发好朋友,分享朋友圈,这是对老萨最紧要的鼓励
◆ ◆ ◆ ◆ ◆
往期精华阅读:
文化|这才是真正的东北爷们儿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直接关注订阅萨苏
萨苏原创,版权所有
商务合作请联系后台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