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旅程 | 贺绿汀:音乐滋养出来的“老天真”
湖畔导读
“天涯呀海角,觅呀觅知音……”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这些熟悉的旋律,都出自作曲家贺绿汀之手。这位生于20世纪之初的音乐家,在前半生苍凉的时代底色下,用如歌的行板、轻快的小调,为劳苦大众表达着对新世界到来的渴望。新世界到来了,他又用自己毕生所学、所悟,构建对未来音乐之子的教育,让艺术随着新的生命延续。
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
湖畔问教,让我们走近音乐家贺绿汀,随他的一首首作品,穿越时空,寻找用音符记录的人性之美。
贺绿汀
著名音乐家、作曲家、教育家
曾任中国音协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院长
中央管弦乐团团长、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
创办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附小
勤练出天才
1903年,贺绿汀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与许多农家少年一样,在山溪田畔成长。他音乐启蒙来自湖南的嘹亮山歌、祁戏和乡野间红白喜事的吹打吆喝。
到了读书的年纪,贺绿汀机缘巧合得到一本五线谱,硬是凭着自己的摸索识得了这些符号。1923年,贺绿汀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长沙岳云中学艺术专修科,攻读绘画与音乐,走出了山乡。
▲贺绿汀钢琴 华茂美术馆藏
在这里,19岁的贺绿汀第一次触碰到钢琴,这件西洋乐器发出的声音让他为之着迷。“我很快爱上了它,而且爱得入了迷,一有空就去弹。那种伏在琴上专心致志的样子,现在想来,大概有点像饥饿的人见了食物一样……”莫扎特6岁学琴,可贺绿汀已经19岁,唯有勤练!
牧笛扬华音
中学毕业后,贺绿汀担任过音乐教员,参加过一些起义活动。在时代的洪流中,这个时期的他,不仅学习音乐,也在汲取着新知识新文化,谋生、求学、革命,命运的旋律交织在一起。
1931年,贺绿汀来到上海,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从黄自,修读西洋乐器钢琴与声学,也开始了对音乐作曲的系统性学习。此时的他已经28岁。
▲贺绿汀的老师,音乐家黄自
这个年代的上海被誉为“东方巴黎”,世界各地的文化在这里碰撞,音乐、电影在这座大都市也十分流行。但贺绿汀没时间在花花世界享受,他依旧不知疲倦地苦练。
贺绿汀的生活也十分困苦,与同学同租一架钢琴练习,住在裁缝铺楼上的木板房中,冬冷夏热。但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中,他的创作开始了。
报纸上一则俄国作曲家亚历山大·齐尔品“征集中国风味的钢琴曲”的告示打开了贺绿汀的灵感大门。正像黄自教导他的:中国的新音乐绝不是抄袭国外作品,它必须具有中华民族的血统与灵魂,而又由有西洋作曲技术修养的作者创作出来。
在这场钢琴作品比赛里,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分别获得第一、第二名。由此,属于中国自己的钢琴曲被世界和中国看见。
▲《牧童短笛》曲谱
上海各大报纸对贺绿汀和他的《牧童短笛》进行了报道,《新晚报》评价到:“最重要最值得纪念的是,他打通了中国音调与西洋乐理的界限。”
▲ 点击收听经典音乐《牧童短笛》
影音传心声
《牧童短笛》的成功改变了贺绿汀的境遇,学校将他改为公费,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译著,百代唱片公司为他的得奖作品灌制唱片发行海内外。
1934年,经由聂耳介绍,贺绿汀到明星电影公司任作曲股长,参与左翼电影事业。两位对音乐十分痴迷的人对音乐的观点也十分一致:将新的健康的音乐传播到大众中去。
“青年人呵,为着后来的回忆,小心着意的描绘你现在的图画。”冰心在《繁星》中写下的这句诗,贺绿汀非常喜欢。怎样用音乐为自己、为将来描绘现在的图画?这成了贺绿汀一生追寻的创作目标。
聂耳向贺绿汀介绍了沈西苓正在筹拍的影片《渔家女》,并希望他能担任这部影片的配乐,贺绿汀欣然答应。就这样,贺绿汀先后为《船家女》《都市风光》《十字街头》和《马路天使》等电影配乐。有两支歌曲红极一时,那就是贺绿汀为《马路天使》谱写的《四季歌》和《天涯歌女》,在今天,仍是中国电影音乐的经典。
▲《天涯歌女》电影海报
贺绿汀的部分创作适应了小市民的欣赏趣味,但绝大多数都有着特殊的社会意义。在那个时代,山河破碎,国民皆苦,艺术创作者们用声光影音宣泄悲愤,也为许许多多的平凡大众带来希望。
▲ 点击收听经典音乐《天涯歌女》
战歌壮国魂
抗日战争爆发,贺绿汀放弃优裕的生活,加入抗日救亡演剧队,爱国救亡歌曲成为此时贺绿汀的创作重点,贺绿汀创作了昂扬激越的《游击队歌》。
▲《游击队歌》原曲稿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毅然离开重庆,辗转抵达新四军军部,为将士们写歌教唱。1943年,贺绿汀到达延安,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称赞《游击队歌》写得好。之后,贺绿汀在鲁迅艺术学院教书,并创作了一系列革命歌曲。
抗日期间,贺绿汀的老师黄自因病离世。对于这位比自己还小一岁的老师,贺绿汀一直十分敬重,师生两人都对中国的音乐教育怀有远大梦想,临终前,黄自说道:“我不能就此死去,还有半部音乐史没有写完呢。”
《游击队歌》是老师离世后不久问世的。直至年老,贺绿汀也从未忘记恩师黄自的遗志:建设中国自己的现代音乐。
▲创作中的贺绿汀
新中国成立后,贺绿汀出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他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教学上,事必躬亲,培育了许多优秀的音乐艺术人才。
▲ 点击收听经典音乐《森吉德玛》
技艺授国人
为办好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动员海外音乐专家回国任教,广招贤才;成立音乐研究室、翻译出版国外音乐著作;开设民间音乐课,邀请民间艺人任教;建立民族音乐研究室;还创办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和附小。贺绿汀希望能够通过中小幼音乐教育让孩子们掌握基础的乐理知识,从而提高国民全面素质,进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华茂美术馆藏
他的《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为中国当代音乐教育留下了宝贵的论述。他的音乐教育观点,至今仍是中国音乐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
1、音乐教育从娃娃抓起
“通过音乐、舞蹈来培养儿童对文艺的爱好,养成他们音乐、舞蹈甚至绘画、科学等方面的兴趣,对陶冶他们的思想、品德是十分必要的”。
2、重视扎实的乐理基础
“唯有在小学、中学阶段对音乐知识有一定了解,有扎实的乐理基础才能为日后接受更加专业的系统学习打下坚实的地基。”
3、音乐教育多元化
注重音乐的多元化也是贺绿汀对中国音乐创作和教育的贡献之一。不论是早期用钢琴曲结合中国田园曲调的创作《牧童短笛》,还是后来创作的结合蒙古族短调的钢琴曲《森吉德玛》都是对多种音乐元素的融合。
贺绿汀曾说过:“民族色彩愈浓厚的音乐,愈有生气,愈为全世界其他任何国家民族所欢迎。”
“世界上自从有了民族,就存在民族文化互相交流。交流不但不会消灭民族音乐,反而会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
▲贺绿汀寄语音乐教育
1999年,贺绿汀在上海病逝,终年96岁。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漫漫人生中,无论时代给予他怎样的际遇,贺绿汀始终是乐观的、渴望美好的。即使在特殊的年代,他仍被称为“老天真”、“硬骨头”。音乐对人的滋养与启迪,或许正如另一位音乐家冼星海所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流;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一副挽联这样总结他的一生:“牧笛扬华音,战歌壮国魂,灿烂乐章谱春秋,满腔赤子心;真言荡浊流,铁骨傲鬼神,浩然正气耀日月,一身报国情。”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坐落于宁波的“华茂美术馆”藏有多件贺绿汀生前使用过的乐器、创作乐谱,以及他的著作。2020年,作为“东钱湖教育论坛”的一部分,全新落成的“浙江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也即将在宁波东钱湖畔开幕。在这座由葡萄牙著名建筑大师阿尔瓦罗·西扎设计的当代美术馆中,将设有贺绿汀大师的专馆。
- END -
阅读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
美的旅程|刘开渠:
农家男孩的逆袭——人生是可以雕塑的
▲
全球教育观察 | 我在德国上小学:
学音乐,比你想得简单
▲
智库|李希贵:2035,教育现代化的八个挑战
知行合一,欢迎转发
· 风起东钱湖 ·
凝聚智慧 启迪未来
让教育不再独行
湖畔问教
凝聚智慧,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