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球教育观察 | 我在德国上小学:学音乐,比你想得简单

彼得白 湖畔问教 2022-03-28



湖畔导读

每周四下午,旅居柏林的彼得白都会带着8岁的儿子,跟随Anita教授学习音乐,那也是他每周最为沉浸其中的45分钟。


在这个古典音乐之邦,人们相信音乐的魔力——音乐教育在开发孩子智力、人格完善和激发创造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湖畔问教,与您分享,在音乐教育资源丰富的德国,学校、社区、政府为孩子们与音乐亲密接触创造了哪些条件和机会。

“墨宁爸爸,你应该知道我为何打这个电话,现在是非常时期,如果你们不来上课,我很理解。但如果孩子坚持学琴,我就愿意教他。我们保持距离就好了。”


“谢谢教授,我们坚持,不过,您介意我们戴口罩吗?”


“当然不。”

3月18日晚上,我接到了来自Anita教授的电话。彼时新冠病毒已经在德国开始蔓延,中小学停学放假。


孩子师从教授学习古典吉他半年多,她从未因任何理由间断过一次课。疫情下的这通电话,让我不由想起了鲁迅先生笔下的藤野先生。

▲隔着安全距离指导练琴的Anita教授和戴口罩的儿子

01

音乐之邦


提到音乐,德国人自然骄傲。巴赫、贝多芬、舒曼、瓦格纳,勃拉姆斯……都是这个星球最重要的音乐符号,他们都Made in Germany(德国制造)。


神奇的是,诞生于德国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从开普勒到爱因斯坦,从康德到尼采,从歌德到马克思,都无一例外地热爱并研习古典音乐。德国在各领域的创新与钻研能力,与全民族普遍具备的音乐素质,似乎有着深刻的关联。


在这个全国8,000多万人口的音乐之邦,每年要举办100多个音乐节,合唱团就有40,000个,另有25,000多个音乐舞蹈团,据说每四个德国人中,就有一个能够以专业水准演奏一种乐器。


首都柏林的音乐氛围更是得天独厚,从柏林爱乐音乐厅的卡拉扬到德意志歌剧院的《唐璜》,从大教堂的唱诗班到市政厅的音乐会,从天桥下的男高音到地铁里的大提琴,从舞台红毯到大街小巷,从燕尾服到牛仔裤,宁静安详的柏林,总有悠扬的琴声和歌声回荡。

▲柏林爱乐音乐厅

3月22日,在柏林、杜塞尔多夫、斯图加特、慕尼黑等德国各大城市,人们响应社交媒体上的号召,在自家阳台或窗口奏响了贝多芬的《欢乐颂》,这首歌也是欧盟的盟歌,用音乐为抗疫关键阶段的德国和欧洲加油打气。

▲《欢乐颂》乐谱

切身感受德国的音乐教育,的确有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独特教育理念和课堂体验。

02

启蒙在校园


德国人确信音乐教育的魔力,认为它在开发孩子智力、人格完善和激发创造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中小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也对音乐异乎寻常的重视。


孩子就读的公立小学,每天只上半天学,一年级每周累计20个课时,其中竟然有3节音乐课。能在德国任教的音乐老师都是十八般武艺,除了能歌善舞,还会鼓励孩子们演奏各自擅长的乐器,并鼓励他们尝试新乐器,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音乐教室的玩具,从精致小巧的口琴,到比小朋友还高的大提琴,应有尽有。

▲展示墙上,孩子们“玩”各种乐器的照片

初入学时,儿子语言不通,上其它课都很“捉急”,除了音乐课。正是音乐,帮助他克服恐惧,与德国孩子无碍交流,得以很快地融入。


03

进阶在私塾


德国的中小学安排了大量的课外活动时间,择一个私人老师,学习一、二门乐器,对孩子来说,不算负担。


有位好友的孩子更换钢琴老师,仅仅是因为搬家远了两站地。在音乐资源丰厚的柏林,坊间遍布高水平的老师。不夸张地说,几乎每个孩子的家门口,都能寻到演奏家级别的老师。 


大约是古典音乐太过普及,相较北京、上海令人咂舌的私教价格,柏林孩子学习音乐的花费很亲民,普通家庭完全可以承受。 


而且,老师很自然地接受试课,选择也是双向的。家长和老师有高度共识,艺术的教学一定是要相互欣赏和激发,彼此都乐在其中。


老师们大多在家中或社区的音乐学校教学,同门的孩子们会经常切磋,不定期地举办小型音乐会,家长和社区的邻里都乐于作为观众欣赏和鼓励孩子们的演出。

▲社区音乐课

我们与Anita教授的相遇,是在2019年夏天。一个明媚的早晨,我们慕名来到享誉欧洲的柏林艺术大学。希望在北京接受过音乐启蒙的儿子,能有幸师从古典吉他演奏家Anita教授继续进阶。


“您会陪伴孩子,一起学习音乐吗?”听完8岁儿子的演奏,优雅的Anita教授微笑着问恭坐一旁的我。


“会的,儿子在北京的几乎每一堂音乐课,我都有陪伴。他现在可以弹的曲子,我都有一起学。”

 

“那就好。”


此后每个周四下午,我都会陪儿子叩开Anita教授的家门,接下来的45分钟,是我每周最为沉浸幸福的时光。


每次推开她家的木门,都觉得温暖袭人。这位60多岁,身材略微发福却依然美丽的音乐家奶奶,还是会时常欠下身子,甚至跪在地板上,手把手地指导远道而来的中国男孩。


节奏上细微的差异,音色里心情的转化,手指力度的聚集,身体逐渐地放松,能明显感觉到孩子的进步,尤其是对音乐的感情与日俱增。

▲Anita教授家的古典吉他课

04

专业靠政府


德国为孩子们举办的音乐赛事非常多,很多大型赛事连报名费都不需要,全靠政府和企业支持。

▲2020年2月的一场音乐比赛

这里的孩子达到专业水准的很多,但走专业路线并成为职业音乐家的却并不多。因为在全民爱乐的环境下,显然,想“成名成家”更不容易,除了特别的热爱,还需要有绝对的天赋和超乎常人的勤奋。


柏林艺术大学天才少年班正是这样的存在。孩子们必须得在藏龙卧虎的德国乃至国际大赛上崭露头角,才有可能赢得面试的机会。考试标准也独树一帜,评审团除了顶尖音乐家,还有其它领域的艺术家、教育家等等,综合考察孩子们的天赋,个性和技术。


入选天才班就是叩开了德国职业音乐家的大门,其难度,好比在中国学乒乓球的孩子入选国家队。不仅学费全免,还拥有了全球最顶尖的师资。除了学习,这里的“小天才们”在就读期间,还作为青年榜样的力量,承担着很重的社会责任。


不久前,有幸欣赏了一场他们为老年人和残疾人举办的慈善公益演出,演奏水平之高,观众素养之好,反响之热烈,令人印象深刻。

▲天才班慈善音乐会

能够在如此“爱乐”的柏林学习音乐,是一种幸运,我会一直鼓励孩子坚持音乐的学习。总记得巴黎交响乐团的那句标语。“一个人是可以没有音乐而生存的,但是他不会活得太好。”


“全球教育观察”栏目中,我们力求以亲历者的视角,客观地记录全球教育的进行时。


教育没有唯一的答案,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之根,都有一个民族对于世界和自身的独特解读,都有它的变与不变。


期待在这个栏目中,我们能够看到自己,也看到他人。


下一期,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加拿大孩子们的日常艺术生活。

欢迎投稿:请将原创稿件、配图及个人简介发至邮箱dqhjiaoyuluntan@163.com 来稿必复。如稿件被采用,将有专人与您联系发稿及稿费事宜。


*声明:本专栏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号或“东钱湖教育论坛”观点。

- END -

阅读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全球教育观察|我在日本上小学:

老师叮嘱一定不要丢掉中文学习  

全球教育观察|我在德国上小学:

“上学全是玩”的背后

全球教育观察| 加拿大:

孩子们每一天都泡在体育馆里



知行合一,欢迎转发




· 风起东钱湖 ·

 凝聚智慧   启迪未来 

 让教育不再独行 


湖畔问教


凝聚智慧,点亮“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