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斯·库玛2018年访华实录(三)
【沿途】28日(农历二月十二)星期三
8:30大部队从福建农林大学出发前往永春。出了福州就进入山区,起初是山坡土丘,沿着闽江下游最大的支流大樟溪一路向西,车子开出半小时就进入深山,穿行在横亘群山的盘山公路之间。
途经永泰县,我们不仅在永泰农场主带领下体验了茶叶采摘,同时还探访了当地“庄寨”,欣赏了自然风光与乡村景观。
永泰县同安镇洋尾村的爱荆庄(又称,美祚寨),是建于1832年的老院落。在建筑艺术上,这个老院落的设计上出于家庭防御匪患的功能而建,但其不失舒适典雅的家庭居住功能。在这座集智慧与勇敢于一身的建筑背后,是一个大家族的有效治理,女性持家有方,男性治家严谨,创造了从贫穷无望走向繁荣兴盛的家族传奇。
在梧桐镇大樟溪畔,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名曰“春光”,是“美丽乡村”省级示范村。我们入村,沿河岸边的古榕道行走,郁郁葱葱的古红榕树和2棵五百多年的大樟树,构建了天然的绿色屏障,让我们躲开了晚春初夏的烈日。一杯香气环绕廊柱的茉莉花茶消解了我们的干渴,农家做的甜甜的柿子饼满足了对乡村特产期待多时的味蕾和我们有点饥饿的胃。
下午4:20分一行人到达永春县,参观了位于县城的永春县生态文明研究院。该研究院是由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乡村建设团队与县政府合作共建,是全国第一个在县域范围内成立的探索生态转型的研究机构,也是这次生态文明会议的主办方。晚上,县政府领导和研究员准备了欢迎晚宴,餐桌上大家相互交流,初步了解了本地情况和各自开展的工作。
当晚是James Graham先生的“塑料困境”的讲座。他分享了塑料对于全球自然环境,尤其是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唤起了在场人们对于塑料的觉醒他还介绍了西方社会在解决塑料问题的替代性方案和现实努力。让人觉得尤为可喜的是,在他们的倡议下,今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第一家没有塑料制品(Plastic-free)的超市。James在中国参访的整个行程中,都在积极推广他们所做的倡议,希望与中国合作,推进“替代塑料”方案的进程。因为他相信,中国可以做到!
【县域】29日(农历二月十三)星期四
永春县没有太多的工业,在工业文明社会显得资源不足,但却给生态文明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空间。从发展视角来看永春县城,这里以茶叶和老醋而著名。
早上,在县政府领导和县生态文明研究院的安排下,我们参观了老醋厂、茶博物馆、香文化创意园。下午我们漫步在岵山古镇,有了最为难得的机会与百年大树的能量场连结。将身体轻轻地贴近大树,倾听它告诉我们的百年故事。
永春生态文明研究院不久将落地于上图这个小宅院,开始社区大学相关的活动,通过“田中央”的项目示范和推动生态农业在村子的发展。自永春县生态文明研究院成立后的半年来,永春县生态文明研究院形成了“全域生态综合体“建设永春县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思路。
图片来源:https://mton
晚上,我们来到了永春县大羽村的白鹤拳史馆,Satish进行了 “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的演讲。他赞叹中国作为唯一一个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呼吁建立生态文明需要“从概念到实践”。这种实践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开始去改变。同时,他也希望西方环境运动能够呼应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方舟农场的船长梅宏伟先生提问,生态文明也许是要与万物发生联系,对于我们个人和小集体,应该如何实践呢?Satish 给出的建议是:首先要把追求更多数量转化为追求更高质量;思考我是谁,告诫自己不做工业文明的消费者,而成为生态文明中的创造者,每个人成为共创者;不要着急,像个艺术家一样生活工作。
以下是Satish发言的实录:
张兰英老师开场介绍:
今天,我们很荣幸请到舒马赫学院的创始人Satish先生,他一生中有着很丰富的经历,年轻时他曾为了和平徒步走了一万三千公里。在英国定居后,他创立了舒马赫学院,推动了一种整全育人的教育方法。在座的很多都是舒马赫学院和Satish的粉丝,你们特别向往去这样一个地方学习和生活。今晚,他将和我们分享他对我们生态文明战略的一些思考和想法。
Satish :
谢谢大家,我声音够洪亮,不用麦克风讲话。(鼓掌)当我们进入了生态文明的时代,我们的声音就会变得更大、更清晰、更强有力!(热烈鼓掌)我真的感到很荣幸能来到中国,特别是受温铁军教师的邀请,在这里认识了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的同仁、学术界对乡建感兴趣的人和关注舒马赫学院的人。我已经答应了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明年十月来福州做一个月的访问学者。
在舒马赫学院,我们拥护生态文明,来自中国的朋友也在舒马赫学院与我们分享了有关生态文明的理念。在前往生态文明的旅途中,我们是并肩同行的。这就是一段旅程,没有目的地的旅程,没有一个乌托邦式的终点是我们说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在这段不断演变的旅途中,我们永远在路上。
首先我想向大家阐述一下我对“生态”(eco/ecology)这个词的理解。英文里“生态”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这个希腊词语分为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Eco的意思是“家”(home),是你的住所,在那里,有厨房、客厅、洗手间等等,这就是家,家也是一种生态。你把这个小家的概念扩大,就会有区、省、国家……还可以再扩大到整个地球生态(Eco)。在希腊哲学家的智慧中,整个世界都是我们的“家”。所以我们要“脑洞大开”,其实整个地球都需要实现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不能局限于一个国家、一个村庄、一个城镇或者一个家庭。
生态这个词的后半部分Logos,其意思是“知识”(knowledge)。所以为了实现生态文明,我们必须要了解关于我们的家园——地球——的相关知识。但是,目前我们对这个家了解的太少了,我们不知道地球上的所有物种是如何生存、如何和谐共处的。我们的教育系统对我们关于这个“家”的教育完全不够充分。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创造出生态文明,每个学校、每个学院、每个大学、每个机构都要把关于这个“家”的知识融合进教学大纲。
生态文明不能只靠中国的国家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去说,而是应该自下而上,从每个学校、每个大学、每个家庭、每个社区开始。生态文明不只是一种想法,而应该是在大家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需要变得生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实践“生态”。要实现生态文明,就要反思我们自己,我们的衣服是不是生态的,我们的食物是不是生态的,我们的杯子、桌子、椅子是不是生态的……这个椅子就不是生态的,它与生态文明相悖,因为它是塑料做的。(笑)在生态文明中的每样东西我们都要勤质疑、勤改变。
我很开心看到你们把一个生态文明相关的机构从丑陋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搬到这样一个美好的、树木环绕的村庄中,当你把生态文明研究所落地到这个新家,你要确定每一个细节是生态的。我去过你们研究所,看到桌上有一个塑料袋里装着一些橘子,那可不是生态的哦。圣雄甘地说:“欲变世界,先变其身”。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学术概念,也不该停留在书本、演讲里,而要在生活中去实践。
我们目前的文明是一种以自我(ego)为核心的文明,每个学校、每所大学都在教学生如何以自我为中心,我们要把文明从以自我(ego)为核心转变为以生态(eco)为核心。从自我转向生态并不是简单的把英文字母由g变为c,而是整个人意识和良知的转变。
在自我(ego)文明中,我们说的永远都是我我我,我的我的我的,我的成功、我的名字、我的声誉、我的房子、我的车子……。在生态(eco)文明中,所有东西都不是以自我为核心了,万物都是关乎于“你”:树存在,所以我存在;山水存在,所以我存在;万物生灵存在,所以我存在;其他人类存在,所以我存在。我把所有其他的东西都放在我之前,这才是生态文明。
什么是“家”?家是一个充满各种关系、连结的地方。在家里,你有父母、子孙、叔叔阿姨、朋友客人……。在家里的时候,你会照顾到其他人:父母关心孩子,夫妻照顾彼此,每个人之间都互相关照,这里有一种互惠关系,而不是只想着自己。所以生态文明是扎根于这些关系和连结之中,是惠及彼此、互通有无的。在我们的家园——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应该被关心到,不只是人类。
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工业文明中,人类把自己摆在比其他物种更高的位置上,人们相信自然中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而存在;在生态文明中,人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只是这个星球大家庭中的一员,而不是什么更高级的物种。所以在生态文明中,我们要关心的不只是人类的权利,而是整个自然的权利:山河有它的权利、森林有权利、动物有权利,甚至蚯蚓、昆虫都有它们的权利,万物都有他们在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个角色,所以他们都同等重要。
我刚刚提到了蚯蚓,大家不要觉得它们微不足道。从科学的角度看,一个蚯蚓一生能转化六吨土壤。如果你花园的土壤里有足够多的蚯蚓,就不需要电动的搅土机了。而且蚯蚓日夜工作从不睡觉,它们一周工作七天,一天工作二十四小时,还从来不向我们索取工资,它们也从来不会罢工抗议,也没有假期。(笑)所以不要觉得它们无关紧要。
通过这个例子,我想跟大家说的事实是,每个物种,不管它们是大是小,都在我们的生态之家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自然万物都有各自的内在价值:蚯蚓、昆虫、蝴蝶、动物、森林等等,所有的生物都有其存在的固有价值,认识到这些才能谈得上生态文明。
伟大的挪威哲学家阿恩•奈斯(Arne Naess)提出了深度生态学(Deep Ecology),这是生态文明的基础。另一个来自英国的科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提出,整个地球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叫做盖娅(Gaia),她是有智力的,有意识的。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包括人类、包括动物、包括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是这个有机体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应该用更宏大的视野来看待生态文明,不只是治理这里的一点污染、那里修正一点别的什么,像是贴一个个小的创口贴一样。
工业文明,或者说二元对立的工业文明的产生是一种割裂状态:自然(山河森林动物等等)在那边,人类在这边;而在生态文明里,所有的生物是一个整体,人就是自然,与那个外在的自然一样。工业文明首先创造了这种人与自然的分离,大家觉得自然在那儿、人在这儿,所以大家觉得我们可以支配自然、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可以像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的那样:我们要盗取自然的奥秘来为人类所用。
生态文明是一种意识上的转变。我们要形成一种崭新的观念:人与自然是一体的。外面的那棵树和这里的Satish Kumar没有区别,我们都是生物多样性的体现,生命的呈现形式可能是一棵树、一只大象,或者是Satish Kumar,没有什么不同。大树、大象和我都是由相同的元素构成,我们都需要有土、空气、火、水、空间和意识。当你需要芒果或者荔枝的时候,你不能来找Satish Kumar,我帮不了你,只有树能给你;当你需要聆听生态文明的讲座时,你不能去找树,你要来找Satish Kumar。我和树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但是没有什么高低优劣之分,我并不比芒果树或荔枝树高一等,荔枝树和芒果树也不比我高级,我们是平等的,这就是自然界中终极的平等。
中国的生态文明历史很悠久,从今天我们看到了老醋工厂、茶文化博物馆、香文化创意园,我们看到的就是生态文明,只是在工业文明的进程里,我们把它们破坏了,我们要把这些文化找回来。
我很高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提出生态文明转型的国家,正在引领着世界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整个世界的目光都在追随中国,我们都在看你们如何把这个观念落地,如何实施政策,如何实践。我们都在关注着、等待着中国展示给世界一个让人印象深刻、让人赞叹不已的生态文明。
21世纪将会是中国的。我们期待着中国把生态文明的观念和政策从语言落到实处。光说是不够的,谁都会说,只有做出来,展示出切切实实的例子,世界将追随中国的步伐。
最后,恭喜中国提出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变战略,我们将和你们一路并肩同行。舒马赫学院、还有在欧洲、美洲、印度掀起的环保运动,都希望加入你们,支持你们,让中国为世界展现出一条路,引领大家一起走向生态文明。
Q&A环节
问:个人或者家庭层面要如何践行生态文明?
Satish:首先,重新审视一下你使用的所有东西的质量,是质量而不是数量,注重你所拥有的东西的质量,而不要追求数量。
第二点,你可以想一想我是谁,我是一个消费者还是一个创造者?在工业文明中,政府也好,产业也好,都希望你变成一个消费者;在生态文明中,我们希望你成为一名创造者、一个生产者。在生态文明中,我们要消除雇主和雇工的概念,所有人都是共创者。你会学着去用双手制造各种东西,就像在老醋工厂、茶文化博物馆和香文化创意园一样,人们都在用双手去制造。但是工业文明不想让你用手去制作什么,所有东西都可以用机器来制作。在工业文明中,大家都觉得自己没有时间,但是在生态文明里,我们有大量的时间。我妈妈曾经说,当上帝创造时间的时候,他创造了大量的时间。
我在香港机场兑换人民币的时候,货币兑换柜台的那位女士很忙乱,说她这里人民币不够了,她需要寻求帮助、时间很紧急。我说别着急,慢慢来,当上帝创造时间的时候,他创造了很多时间。她听到这话的时候特别惊讶,她从来没听过这种有很多时间的说法。(笑)
所以在你的个人生活、家庭中,你要说我有时间做饭,我有时间整理花园,我有时间睡觉休息,我有时间与家人朋友相处,我有时间动手做点儿什么,打理果园、拍照……。我有好多时间来制作各种各样的东西,我是一个创造者,我是一个艺术家!在生态文明中,每个人都可以生活得像一个艺术家。
James Lovelock(盖娅Gaia学说的提出者)在舒马赫学院上课时说,“我是以艺术家的身份在做科学的事业”。在生态文明中,每个人都将成为一个艺术家,用想象力去创造每一样东西。在生态文明中,艺术家不是一种特殊的人,而是每个人,在座的各位,都是一名独特的艺术家。所以,你在家的时候,在你每天的生活中,开始试着像一个艺术家一样地生活,那你就是在朝着生态文明的方向努力。
在工业文明中,你不是艺术家,你只是消费者。你消费,你就是一个给别人打工的人、一个奴隶,由老板告诉你去做什么。你们中的一部分人可能去过舒马赫学院,我曾经跟舒马赫学院的学生说,当你踏入社会时,不要去找工作,而要去创造自己工作。(鼓掌)
以上这些就是你从个人层面实现生态文明的做法。之后,你就会像一个辐射器一样向外散发能量,把生态文明之光照亮整个世界。
问:现在整体的社会氛围还不是特别有利于生态文明观念的传播落地(消费主义思维仍是主流),如何影响到更多的人来共同创造生态文明呢?
Satish:我分三个层次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你要先“成为”(be),在行动之前,在拥有之前,自己先达到那个状态。当你是你想要成为的那个状态时,再去影响别人。
第二,提高我们自己的交流能力。我们需要许许多多的生态从业者:生态艺术家、生态园艺师、生态农人、生态作家、生态哲学家、生态科学家……那时候就会有各种各样美好的交流。现在我们很多的生态从业者不知道如何跟外界表达自己,需要去学习和提高。在工业文明中,大家都很擅长进行各种各样的交流:广告、报纸、电视、社交媒体,所有的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的宣传交流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生态的交流却很微弱,我们要让自己做好准备去有力地、有效地表达自己。
第三点,组织。目前我们的生态、环保运动都无法很好地组织起来。我们互相争吵、不同意彼此。我们需要学习如何真正地一起合作相处,使得生态文明得以以一种强大的、有组织的运动展现给世人。
所以总共有三个步骤:自己成为改变的一分子,积极交流这种改变、组织这种转变。不要把生态文明想的太简单,它并不是小事一桩,会有很多痛苦与挣扎。我们决心要追求生态文明,就要做好受苦受难的准备,冲上前线。不要带着抱怨的情绪做事,要带着喜悦,不要说自己不想这样不要那样。想想曼德拉在监狱里过了27年,但他是开心着度过的。所以我们要快乐地为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做好准备。
郝冠辉:我想从传统的中国哲学理念来谈谈。西方社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是两种态度,一种是认为自然是一种资源可以被人所利用的,其实这是一种物化的观点,否认了这个世界上万物的神圣性,把它降低为一种资源;第二种观点是环保主义者的观点,他们认为人是这个世界的破坏者,认为如果没有人的话,这个世界会更好。我觉得在东方哲学里,我们对这个事情可能看得更加积极。人的使命是参赞天地化育万物的。我最近读到一个更加诗意的说法,说人是连接天地的彩虹桥,人是有能力把天堂的爱带给地球的。当我们重新开始认识到土地的神圣性,认识到海洋河流、山川树木乃至世间万物都是有灵性的,认识到它们的神圣性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否认我们自己的神圣性。实际上我自己觉得,像Satish先生说,我们走到这一步是困难的,但其实同时也是容易的,因为我们只需要记起我们的使命,记起我们本身的神圣性。当我们记起我们自身神圣性的时候我们不可能认为其他生命是没有灵性的,我们不可能再去把它们物化,我们会真正以生命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以爱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我想从我们东方哲学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就会觉得Satish 先生说的生态文明的未来在中国实现是可信的。
问: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利用了互联网去传播信息,可是会造成另外一个问题,比如说电子商务带来的包装过度浪费,还有快递物流带来的污染问题。生态文明与互联网的关系该如何处理?
Satish:小心且节制地使用智能手机,而不要过度使用。你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是多长呢?(大家说十个小时)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不要超过两三个小时。就算是好的东西,太多了也会变成不好的。食物对你身体好的,但是吃一整天也会对身体不好,所以一天吃两三顿就可以了。互联网也是,一天两到三次就可以了。所有东西都有他们自己的位置,要被限制在本来的角色中。
科技本身不坏,但是如果它变成了主人,你成了科技的奴隶,那就不好了。如果你是科技的主人,科技为你服务,那就很好。互联网在生态文明中有它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交流、组织,但我们不能为它所控。像长江黄河这种大江大河,都要有岸,如果没有河岸的限制,也就没有河流,就成了有破坏力的洪水。同样,互联网也要有所限制,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其控制在“河岸”内,让它发挥应发挥的积极作用。不要让科技牵着你跑,你要掌握控制权。就像开车一样,你要能控制自己的方向,要能随时刹车停下来。同样你要控制住科技而不是被科技所控。
在生态文明中,经济会更加地本地化,而不是一味的全球化。你买东西的时候,会是彼此面对面的,卖家会直接向你提供服务,你们之间会有沟通交流,会形成一种关系。而不只是打包、塑料包装、物流、运输、化石燃料、碳排放……。这些不会在生态文明中出现。生态文明要有一种全球意识,同时购物行为上应是本土的在地购买。
发言实录由杜玥整理翻译,已于4月7号在社会生态农业CSA联盟微信号发布
日志撰写:何龙翔
编辑校对:张兰英
感谢活动参与者提供的照片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关于舒马赫学院的更多资讯,欢迎点击:
《舒马赫学院-—生态教育界的霍尔默茨》|《整全科学硕士》|《转型经济硕士》|《生态设计思维硕士》|《生态学与灵性硕士》|《可持续园艺学徒项目》| 《不丹国民幸福大师班》|《舒马赫创始人萨提斯香港演讲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