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解读奈保尔的《河湾》
出生于特立尼达印度裔家庭的奈保尔(V.S.Naipaul,1932-)是当今英国文坛最引人注目的移民作家。他不仅荣获过包括“毛姆奖”“布克奖”等多种重要的英国文学奖项,被英国女王授予骑士头衔,而且还于2001年成为世人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所有这些都表明了西方世界对他作为一位“当代经典作家”地位的承认。从1957年出版第一部著作《神秘的男按摩师》至今,奈保尔已有29部作品问世。他的作品题材广泛,主要是关于前殖民地国家的社会生活,表现殖民统治对这些国家语言、政治、文化和价值观等的持久影响。
在研究奈保尔时,论者们首先必须面临的困窘就是如何对其身份做出归纳性的描述。在特立尼达这个以非洲裔居民为主体的英国殖民地国家,奈保尔的印度移民家庭自然显得格格不入,处于局外人的尴尬境地。特立尼达作为故乡,成为他早期悲喜剧小说的背景。在后来的作品中,他则将早期作品中的文化忧虑与深刻的文化批判结合在了一起。在奈保尔看来,西方殖民统治的终结并没有如人们期望的那样给前殖民地带来主权、安全和民族进步,新成立的民族国家的统治者也没有肩负起他们应该肩负的重任。这一观点正是奈保尔的代表作之一《河湾》(1979)的主题思想。
《河湾》的故事以某个刚刚独立的非洲国家为背景。主人公萨林姆的祖先是来自印度西北部地区的穆斯林,在非洲大陆东海岸定居经商。故事发生的年代是1963年,年轻的萨林姆驾车前往非洲中部,在那里的河湾镇买下朋友的一个小店,准备独闯生活。他利用战后的恢复时期,生意做得很是顺利。尽管如此,在与当地人的接触中,他却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友好的世界。他是一个外来者,既不是定居者,也不是游客,而是一个没有更好去处的人,心头挥之不去的孤独感困扰着他的生活。萨林姆生活的河湾类似于一种“无人之地”(no-man抯-land),来到那里的人当中,有担任总统顾问的欧洲知识分子、雇佣兵、牟取暴利之徒、以及其他第三世界的流亡者。他们都是失去精神家园的流浪者。后来,萨林姆的生意受到动荡局势的影响,商店被国有化,他自己也一度被关进监狱。小说结尾,他在朋友的帮助下乘船逃离了河湾镇这个是非之地。故事用冷峻的口吻叙述,展示了非洲国家独裁统治的暴政与腐败。奈保尔早期小说中的幽默风趣,在《河湾》中被严肃的社会批判所取代。作者在后殖民语境中深化漂泊无根的主题,赋予这部小说社会政治意义。
在《河湾》中,奈保尔着力表现一种悲观主义的历史观。这个未命名的非洲国家在独裁者“大人物”统治之下,他宣称为人民带来了和平与社会公正,但是采取的却是将狂热的民族主义与对外国人财产的国有化相结合的手段。在小说一开始,叙述者就为将要讲述的故事定下了基调:“世界就是它所是的样子。人无关紧要,并且听任自己无关紧要,因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位置。”在奈保尔看来,政治和社会的无序通常会导致混乱,这是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必然产物。《河湾》的叙述所呈现的是一个混乱、含混的世界,它既是真实的又是虚构的,其主导意象是象征着野蛮、贫穷、愚昧与贪婪的“丛林”。在奈保尔的表征中,非洲是一个邪恶、无望的社会,缺乏创造性的力量,难以自理,应该由一个外来的权力统治。
与大多数后殖民小说一样,《河湾》也以本土文化与殖民文化(或曰传统主义与现代性)之间的交锋为主线。不过,在奈保尔的小说中,这种冲突得出的结论却是:第三世界国家在面临现代世界时根本无法保持其传统的价值观,被殖民的个体和文化即使在获取民族解放之后,也仍然拒绝自己的历史传统,一味模仿殖民者的生活与文化。在《河湾》中,模仿是与过去决裂的一种姿态。独裁者“大人物”模仿一种政治生活,照着他在西方见到的样子展示权力。就连他向自己顾问的妻子问候的做法,也是从戴高乐那里学来的。当然,“大人物”永远不可能明白法国政治的实质,因为那种政治并非产生于他自己的文化;他所模仿的只不过是与非洲经验迥异的政治生活的表面文章。在河湾镇原本是欧式郊区的废墟上,“大人物”建立起“新领地”:一个由欧洲教师教育非洲青年的地方。于是,建有许多现代化建筑的新领地变成了体现西方价值观的一个欧洲式的样板。但是,“大人物”本想建得“更为壮观”的新领地最终免不了衰败的命运,因为它的建立原本“只是一场骗局”,是“没有信心”的标志。
奈保尔试图在其作品中表明,人们对从殖民统治下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的美好愿望,最终只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国家没有自己的传统可言,它们所有的历史都来源于欧洲的殖民主义。诚如《河湾》中的叙述者所言:“我所了解的所有关于我家族的历史以及印度洋的历史,都是从欧洲人写的书中得来的……这一切都不能成为我们自己知识的组成部分,无法引起自豪感。我觉得,要不是因为欧洲人,我们过去的一切恐怕已被冲刷得干干净净,就好像镇子外面那片沙滩上渔夫们留下的足迹一般。”殖民秩序在非洲终结之后,西方殖民势力的持续影响依然会存在于后殖民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意识形态中。可以被冲刷掉的是第三世界人民自己的历史。他们不能生产商品,却以消费西方商品为时尚,在当今世界注定处于被动的模仿者地位。这既是奈保尔的结论,也是他在《河湾》以及其他一些作品中力图说明的问题。赵毅衡曾在一篇文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奈保尔的《河湾》“是对非洲毫不遮掩的攻击。”这一严厉批评不无道理。
在长达约半个世纪的“写作之旅”中,奈保尔始终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关注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生存状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并不太隐瞒自己的意识形态立场,数十年来一直保持着批评的锋芒,以权威的口吻对第三世界进行阐释,这使得他成为西方知识界颇具影响的作家。姑且不论其右翼立场的偏颇,奈保尔作为当今“全球作家(global writer)”的国际视野,他对当代世界重大问题的关注、思考,以及他那强劲有力的英文,对于他赢得西方世界的认可并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起到很大的作用。来源:21世纪英文报 特别致谢
---------------------------------------
王守仁: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英语组副组长。
————————
更多链接:
国际英语教师协会主席 Herbert Puchta 谈英语思维
The Meerkats 《蒙哥》,一部近乎童话的记录片 | 附链接
施瓦辛格寄语全美2020毕业生,录制完毕发现忘记穿裤子...
Baraka《天地玄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纪录片,太震撼了!附链接
莎士比亚名剧动画(Shakespeare The Animated Tales)英文版 十二集全
The Battle Of China 美帝拍给国民的开战理由!都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