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山水诗写法
诗人游山玩水,题诗作赋,已成习惯。直到今天,旅游诗仍是我们诗词爱好者写作的重要题材。但是我常见到当代的许多旅游诗词,缺乏个人独特的感受,抒情极为平庸,经常出现相近乃至雷同的情感。有的单纯写景,成为景点说明书,未能写出山水景点的特色和精魂。
这里举几例当代诗人的作品,试图对旅游诗词的创作做一些探讨,以供当代诗词创作者参考。
黄河壶口瀑布,自然是写诗的好题材。笔者见过很多写这一题材的诗词作品。这里介绍四首。
先看星汉的《重游壶口瀑布,旋即归乡,先以手机柬从弟》:
临渊一笑洗牢骚,脚踏宜川第二遭。
春色远来无鄙吝,谁人到此不粗豪。
源头青海流泉古,壶口黄河卷浪高。
代我传言诸父老,心潮东去付狂涛。
诗从空间实处落笔,叙述来此已经是第二次了。颔联写感受,黄河与游客,以两者均无鄙吝之心和都有粗豪之情相映衬,抒发作者的情怀和表明诗人的性格。颈联追述源头,并且描述眼前景色,全诗到此差不多已经写完,忽然尾联宕开一笔,诗人委托黄河东去给父老乡亲带个信。此系补叙题中之意,因为作者是山东人氏,黄河入海口即在山东,所以联想到家乡,牵动无限思乡之情。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诗虽奇伟,而不能揉磨入细,未免粗才。诗虽幽俊,而不能展拓开张,终窘边幅。”袁枚还指出,诗不可“能大而不能小,能放而不能敛,能刚而不能柔。”写黄河这个大题材,需要大小兼顾,刚柔并济,能放能收,读来才觉得有味。此诗以思乡之情作结,柔中带刚,刚中有柔。
再看一首陈仁德的《观黄河壶口瀑布》:
苍崖断处怒涛飞,浊影腾空雾气微。
天造奇观疑是幻,身临险境竟忘归。
一番风雨成秋色,万古雷霆共夕晖。
滚滚惊湍奔眼底,乱溅黄渍上征衣。
诗从大处落笔,前四句一气呵成,写黄河壶口景象很有气势。颈联开始收绾,点出时令和时间。“夕晖”,呼应上联中的“忘归”。最后突然以“惊湍”收束到“征衣”。从景物到人物,戛然而止,留有余味。古人云:“诗乃模写情景之具,情融乎內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全首诗因为归结到“征衣”,读者自然想到作者经历之多,“奇观”、“险境”、“风雨”、“雷霆”,原来都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诗中还是有“我”在也。
然后看一首邓世广的《黄河壶口瀑布纪游》:
未计人间长短程,南柯醒处大桥横。
壶涛仍作雷霆怒,脑海早除宵小名。
两岸新诗余曙色,一川故事送秋声。
征尘留待天山洗,跳进黄河洗不清。
全诗始终有作者在。“未计”、“南柯”、“除名”、“留洗”的主人都是作者。诗人边观景、边思考。颈联另辟蹊径,似乎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将惊心动魄黄河之景写得如“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所谓一紧一松,一张一弛,节奏感很强。更有趣的是诗人还不愿用黄河水洗“征尘”,决定要回到自己的家乡“天山”再洗。朱庭珍在《筱园诗话》中说:“律诗中二联,不宜一味写景。有景无情,固非好手所为;景多于情,亦非佳处。盖诗要文质协中,情景交化,始可深造入微。”写黄河壶口瀑布,情景兼顾,这又是一种写法。
最后看看笔者的《黄河壶口瀑布》:
卷沙裂石鬼神惊,发出黄河怒吼声。
天上不应如此浊!人间更得几时清?
从崖跌落仍昂首,向海奔流又启程。
我敞风衣壶口立,好教襟袖蓄豪情。
首联写景,套用“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颔联用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思,诗人由此联想,然后发问:既然是天上来,为何水这样浊呢?天上不应该这样浑浊啊!如果天上这样浊,人间还能清的了吗?古人云:“夫情景相触而成诗,此作家之常也。或有时不拘形胜,面西言东,但假山川以发豪兴尔。”所谓“写景述事,宜实而不泥乎实。”诗有言外意,更好。颈联用了拟人的写法,这手法新诗常用。最后收结到作者自己,希望从黄河中借得豪情。作者另有词句云:“赤子心泉何所似?一座黄河水库!”此时此处,正在“蓄水”哩!一首诗,需要像折扇一般打开,最后又像折扇一般收拢。
雁门关,也是古来诗人吟咏的对象。元杨載说:“登临之诗,不过感今怀古,写景叹时,思国怀乡,潇洒游适,或讥刺归美,有一定之法律也。中間宜寫四面所見山川之景,庶幾移不動。第一聯指所題之處,宜敘說起。第二聯合用景物實說。第三聯合說人事,或感歎古今,或議論,卻不可用硬事。或前聯先說事感歎,則此聯寫景亦可,但不可兩聯相同。第四聯就題生意發感歎,繳前二句,或說何時再來。”这自然是诗人的经验之谈,但是如果人人都如此写,山水旅游诗词就成了批量生产的商品了。这里也例举四首。
首先看星汉的《癸巳秋登雁门关》
路转秋风黄叶村,旌旗影里旧烽墩。
将军苦战威犹壮,骚客豪吟句尚温。
一道长城牵日月,几声征雁动乾坤。
挥毫更向天山指,我抱清雄过玉门。
全诗写诗人一路行来,所见所闻,贯穿始终。首联实写,颔联虚写,颈联气象忽然转到宏大,尾联写作者似乎手中之笔放不下,脚下步伐也停不住。还要一路行去,一路写去。此首“气足”。
其次看熊东遨的《登雁门关》
雁字横空去渐遥,孤城向晚火云烧。
年光上溯窥胡马,岳势西来起怒潮。
九曲河声闲里听,百重兵气酒边销。
秋风唤醒关前菊,好共诗人话寂寥。
以“雁字”“火云”衬托“孤城”,显得雄关一上场就气概不凡。颔联写历史,写地形。颈联著“闲里”“酒边”,暗示作者将要登场了。果然,尾联以“风”和“菊”簇拥“诗人”亮相。诗人游览雄关的感受是“寂寥”。此首“气闲”。
再来看胡迎建的《雁门关怀古》:
纵眺天连漠北寒,秋高不见雁翔盘。
城蟠岭脊龙蛇势,楼扼咽喉锁钥关。
底事匈奴驱不尽?当年戌卒梦难安。
笳声杀气如萦抱,铁血犹存紫塞斑。
上一首有“雁”,这一首无“雁”。无论加法还是减法,均在于诗人如何运乎一心。颔联写雄关形势。颈联写历史。尾联似乎收不住,还是将古来征战写得有声有色。此首“气壮”。
最后看笔者的《登雁门关》:
雁门雄险一登攀,千古兵家争此关。
日色肩头添上重,秋风心际透来寒。
群峦入梦追唐宋,万木挥毫点翠丹。
只愿从今华夏土,无须垛堞保平安。
首联写登攀,也是实写。颔联写心头感觉:肩头觉得日光之重,心际觉得秋风之寒,将雄关的气氛渲染的细致入微。颈联写景,亦景中有情。尾联发议论,表达对于祖国和平的良好祝愿。此首“气稳”。
通过以上两组同一题材各四首诗的分析,可见要写好旅游诗,需要抓住景点特色,提高语言概括能力。旅游诗既要有诗味,又要有画意。要使景点的内涵更加丰腴,更加富有感情色彩和思想色彩。更多地去触发读者的艺术联想,增添读者的审美情绪。叶燮《原诗》:“游览诗切不可作应酬山水语。如一幅图画,名手各各自有笔法,不可错杂。又名山五岳亦各各自有性情,不可移换。”不能象复印机一样把风景机械地复印到诗中。应该见材取意,借题发挥,尺水兴波,寄兴托意。写景抒情说理相间,层次波澜起伏。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与景在长期相处中形成一种和谐的共振。山光水色,人文景观,要把他写得“一丘一壑也风流。”(辛弃疾语)应该特别注重旅游诗的章法,不要总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描写。同时,诗人应该表现自己个性,抒情必须有自己的个性,思想情感必须健康、饱满、旷达,不要总是抒发一些人人都有,而且人人都能说的想法。不能无病呻吟,也不能抒发一些变态的心理。有的旅游诗除写了“某某某到此一游”之外,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和自己的意思也没有,这样的旅游诗词真还不如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