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元洛 ‖ 相反相成的艺术辩证法 ——杜甫《登岳阳楼》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小楼听雨诗刊」
 


资料来源:中华书局 


相反相成的艺术辩证法

——杜甫《登岳阳楼》

 

岳阳楼,是江南的三大名楼之一;洞庭湖,是扬名天下的巨浸名湖。历代不知多少诗人登临览胜,竞试歌喉,写出过成千上万的诗篇,组成了一支岳阳楼的诗的大合唱。元人方回曾说:“予登岳阳楼,此诗(指孟浩然咏洞庭诗)大书左序毬门壁间,右书杜诗,后人自不敢复题也。”(《瀛奎律髓》)日本学者森大来在评释明代李攀龙《唐诗选》中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时认为:“岳阳洞庭,占东南山水之壮观,骚人墨客题咏者不一而足,然不愧为冠冕者,实浩然此作与杜少陵之‘昔闻洞庭水’一篇而已。”孟浩然的诗,确实是咏洞庭诸作中的佼佼者,他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气象雄张,和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比较起来也不遑多让。不过,我以为就思想艺术的整体来看,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不及杜甫《登岳阳楼》。桂冠只有一顶,金牌只有一枚,孟浩然之作就退而求其次居亚军而得银牌吧。


杜甫这首诗,前人从思想和艺术上已经作过许多分析。平庸的诗篇使人一览而尽,而一首杰出的诗篇,却吸引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从多方面去领略它的光辉。雨果论莎士比亚,不就是以《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为题吗?杜甫的《登岳阳楼》也同样是说之不尽: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里,我想从“相反相成”的角度,来探索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章的艺术秘密。“相反皆相成也”,《汉书·艺文志》最早提出这一观点,以后历代许多诗人和作家都加以运用、发展和丰富。“相反”,指的是情与景,景的今昔、大小、远近、前后、高低、左右、纵横,和笔墨的虚实、巧拙、刚柔、奇平、反正、粗细、疏密、收放、繁简等,处于一种对立与矛盾的状态;“相成”,是指这种矛盾状态的艺术描写,常常可以更动人地表达诗作者的感情和生活的真实,达到更高意义的美的和谐。南朝齐梁时江淹《别赋》的“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以骀荡春光反衬离愁别绪,更觉伤情无限;李白《长干行》的“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以蝴蝶双飞反形少妇的空房独守,更显刻骨相思。相反,表面上是矛盾的;相成,实际上是统一的。那种不协调的协调,不和谐的和谐,不统一的统一,不一致的一致,避免了艺术形象的平板、呆滞和单调,可以更深刻更动人地表现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在《登岳阳楼》的首联中,“昔闻”指已经逝去的长远的时间,是虚笔;“今上”表现的是现在登临时短暂之刹那,是实笔。“洞庭水”,是一个浩大开阔的面;“岳阳楼”,是一个窄小突出的点。这种时间的长与短,景物的大与小,笔墨的虚与实的相反状态,不仅使起笔不同凡俗,内蕴包孕深厚,而且更集中地表现了诗人万方多难此登临时百感交集的心情。因为“昔闻”是在开元天宝的盛唐之世,那时,年轻的诗人对洞庭湖该有多少美丽的憧憬?而“今上”则是在安史乱后干戈仍然扰攘的年头,已经五十七岁的年已垂暮多灾多病的诗人,该有多少沧桑家国之感啊!前人曾或指出这一联“开门见山,用对句起,雄厚有力”(俞陛云《诗境浅说》),或指出其为“倒入法”(《瀛奎律髓汇评》),但都似未指出杜甫的相反相成的艺术。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咏洞庭的名句,它使得其他诗人咏洞庭的佳句如“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僧可朋《赋洞庭》),“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鸟飞应畏堕,帆远却如闲”(许棠《过洞庭湖》),“水将天共黑,云与浪争高”(李群玉《洞庭风雨》),等等,都相形失色。对于刘长卿《岳阳馆中望洞庭湖》诗中的“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元人方回《瀛奎律髓》就说过:“非不雄伟而世不传,其他可知矣。”清代纪昀曾说刘长卿此诗“虽不能肩随孟、杜,犹可望其后尘”,但他也认为刘诗中的这一联诗像写海的诗,不像写洞庭的诗:“或谓五、六似海诗,不为无见。”他指出:“工部‘乾坤日夜浮’句亦似海诗,赖‘吴楚’句请出洞庭耳,此工部律细于随州(指刘长卿)处。”(《瀛奎律髓汇评》)所谓诗律之细,固然是要表现出所描绘的事物的特征,例如同为写水,海洋和湖泊的景象各不相同,同时,也是指笔墨要切物精到而富于变化。


杜诗颔联总的是写雄浑的大景,但前后两句仍然大小有别而相辅相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颔联景象壮阔,雄跨古今而气压百代,颈联却是写凄苦的小景,景况萧索,情怀黯淡。杜甫确实不愧是诗中圣手,他前面愈写湖山的壮阔无边,就愈见后面孤舟的孤单狭小和自己的孤苦无依,以丽景壮景写悲情哀情,景愈壮丽而情愈悲凉;愈写孤舟一叶和诗人书剑飘零,境阔人孤,就愈是深广地反映了那个国破山河在的动乱时代。


明代叶秉敬在《敬君诗话》中认为有的诗“四句俱说景,似堆垛而无情味”,他赞扬杜甫“洞庭只是两句,而下便云‘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方见变化之妙”,他的这一看法启示了后人。清代的黄生说:“前半写景,如此阔大,转落五、六,身世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杜诗说》)他看出了此中奥妙。后来浦起龙对此加以发挥:“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读杜心解》)而沈德潜《唐诗别裁》也有大致类似的见解:“三、四雄跨千古,五、六写情黯淡,着此一联,方不板滞。”他们在艺术分析上真可谓独具只眼,而又英雄所见略同。这两联诗,体现了“阔”与“狭”,即“大”与“小”的两种境界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不板不滞,相反相成,艺术的辩证法使抒情达意更为深刻动人。


尾联也是如此。“戎马关山北”是虚拟的大景,“凭轩涕泗流”是实写的小景,两两反照,既收束全诗,又呼应开篇,天球不琢,闪耀的是千古不磨的照眼精光。


单调、贫乏,一味地“甜上加甜,咸上加咸,辣上加辣”(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语),是艺术的大忌,而艺术辩证法却可以使诗歌如同多棱形的钻石,光芒四射。如郁达夫作于抗日战争中的《无题》:“平居无计可消愁,万里烽烟黯素秋。北望中原满胡骑,夕阳红上海边楼。”诗人其时僻居海隅小楼,北望中原,忧心国事,空间的远近与大小构成了鲜明的对照。《望星空》是诗人郭小川写于20世纪50年代的名篇,也是他的艺术个性特别鲜明最富于创造性的力作,当年饱受批判,今日历久长新,如下引的诗句:“星星呀,亮又亮,在浩大无比的太空里,点起万古不灭的盏盏灯光。银河呀,长又长,在没有涯际的宇宙中,架起没有尽头的桥梁。呵,星空,只有你,称得起万寿无疆!”在当时方兴未艾的造神运动中,它是众士诺诺一士谔谔的振聋发聩的异响,在诗艺上,时间的长与短、空间的巨与细也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使诗句光芒照眼熠熠生辉。


作者:李元洛  著名诗评家、散文家。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


审核:吴艳红  

编辑:章雪芳

精彩点击:

立足现代,神游古今‖读李元洛《诗国神游》

李元洛||诗性思维的奇葩异卉 ——论蔡世平的词

李元洛:君在江南挥彩笔

李元洛 ‖ “典型瞬间”与“期待视野” ——贺知章《回乡偶书》

章 旭 || 召唤与留白 ——读李元洛先生《诗国神游》

李经纶:与天地精灵共舞初评李元洛《诗国神游·古典诗词现代读本》

李元洛 ‖ 生命品格与高远襟怀 ——刘禹锡《秋词二首》

李元洛 ‖ 在杰作中寻幽访胜——漫谈诗歌的欣赏

吴艳红  || 古典诗词,吾与子之所共适 ——读李元洛《诗国神游——古典诗词现代读本》

李元洛 ‖ 诗性思维与“活法”

桂宫流影光难取 ‖ 从李元洛《诗国神游:古典诗词现代读本》谈起(原文版)

小楼周刊(102)

每周试玉(96):嘉宾【了凡  雷海基 杨子怡】

长按二维码关注,留言或转发


点击“阅读原文”


在《小楼听雨诗刊》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今日头条】小楼听雨诗轩,【搜狐】小楼听雨诗轩,【UC 】小楼听雨诗刊,【凤凰网 】小楼听雨诗刊等平台同步刊发,敬请作者自行关注!!!小编由于精力有限,不再一一转发。作品版权属于原作者,如需要刊用和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小窗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