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出版十大热门主题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
——狄更斯《双城记》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术出版这一拥有300多年历史的行业在近20年间风起云涌。电子出版、开放获取 (Open Access) 和开放科学 (Open Science) 等新兴的出版现象日渐盛行,颠覆性的产业变革导致了各利益相关方的激烈论战,2018年由Science Europe机构发起的“Plan S”项目更成为了开放获取与学术出版自由这些争论的催化剂 [1]。
近日,专注于学术出版研究的期刊Publications上发表了一篇热门文章,刚刚发表两天,就在Twitter上获得600余次的转发,文章得到超过5000人的围观。来自Institute for Globally Distributed Open Research and Education的Jonathan P. Tennant博士及其研究团队讨论了目前国际出版行业最具争议性的十大问题,并给出了批判性的意见,以期建立我们对这些核心问题的基础共识。
热门主题1
预印本是否会导致研究成果被盗取?
20世纪初开始流行的预印本 (Preprints) 服务一直是学术出版的一个分支,它指的是一个在线的论文分享平台,学者们不仅可以在研究成果发表后将文章分享于此,也可以在文章接受同行评审前就提前发表,使更多研究成果得到快速有效地共享。预印本近些年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目前比较成熟的平台有arXiv,bioRxiv,preprints.org,SSRN等等。
不过,学界对于预印本的质疑声也一直存在。由于在预印本平台发表的论文没有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也没有得到正规学术期刊的认可,容易导致其研究成果被其他科研人员盗用。一些年轻学者更是对已经在预印本上发表过的文章,是否还可以投到传统期刊发表的问题感到困惑。
其实预印本的蓬勃发展早已证明这种提前发表的模式是一种安全并且高效的模式,预印本的流程原理如下图:
图1. (A)传统期刊发表流程;(B)预印本发表流程
作者认为预印本不仅无害,而且更加有利于科学成果的快速传播,完全免费的发表及阅览模式,可以让文献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评审意见。然而值得思考的是,在这个文章引用量成为评价学者影响力硬指标的时代背景下,预印本是否会导致引用分流呢?
热门主题2
期刊影响因子是否可以作为评价科研人及其研究成果水平的标准?
这一主题可谓是目前争论最多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质疑传统的用影响因子评价科研水平的标准。从引用的分布周期来看,期刊的影响因子并不代表单篇文章的引用,而且期刊的影响因子可以被操纵,这些缺陷让唯影响因子论开始动摇。10年前,国家和国际研究基金机构就指出影响因子不应该作为评价科研水平的硬性指标,可是目前纵观全球,基本上大多数国家还在沿用这一标准。究其原因,主要也是由于目前还没找到一个更好的可替换的评价指标。目前虽然有不少关于影响因子替代指标的专业研究,其原理主要也是把期刊的引用量通过公式进行优化,也许衡量标准更加科学合理,但是理解难度也随之增加,影响因子的流行也许和它的简单易懂,使用方便,全球通用等特性也是分不开的。
热门主题3
经过同行评议的文章是否真的值得信赖?
同行评议这一学术出版界的特有活动起始于18世纪,近3个世纪以来,形式上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虽然近些年同行评议收到了不少非议,但是它仍然是全世界学者公认的标准学术出版流程。
同行评议被某些学者称为“黑箱操作”,他们认为这种方式会导致学术出版霸权、幽灵作者、伪造审稿人等问题的出现。不可否认的是,同行评议主要还是由人来评议,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具有一些主观的、能力上的缺陷。由此而来的另一话题——“公开评审” (带你了解公开评审-Open Peer Review) 近来也颇受关注,它指的是文章和审稿报告一同发表,审稿人可以选择将报告公开署名,这种方式将极大地增加同行评议的透明程度,解决“黑箱”问题。
热门主题4
如果没有同行评议,学术文献的质量如何保证?
虽然同行评议存在一些瑕疵,但这并不影响它作为学术出版的黄金标准。如何完美保证学术文献的质量,很大程度上还是需要依赖于作者的努力和诚信。如果作者刻意撒谎,那么现有的同行评议及其他科研评价手段也很难验证科研成果的正确性。同行评议的精神是持怀疑的态度来检验每一项学术研究的正确性,这里的怀疑精神不仅仅来自于审稿人,更来自于作者,只有整个科学界同仁都保持求真的态度,才能真正消除学术不端行为。
同行评议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发展,近些年得益于技术革新也已经完善了许多,例如线上审稿系统、电子表格等。另外一些最新的技术和平台,例如预印本,研究预注册,开放评审,开放科学实践等对于学术文献的真实性都有帮助。一些出版平台也正在尝试同行评议的变革,例如Self-Journal of Science, PRElights和The Winnower等。
热门主题5
是开放获取创造了掠夺性期刊出版商吗?
掠夺性期刊出版商是指一些不诚实的或有欺诈行为的出版商,他们通过伪造出版平台、编委、ISSN、大量的垃圾邮件来诱骗作者投稿,并提供虚假的同行评议流程和出版服务,来达到盈利的目的。由于目前在开放获取期刊领域比较成功的期刊都是以金色开放获取(向作者收费)的形式来运营的,很多学者批评向作者收取文章处理费这种商业模式,并认为是开放获取运动导致了众多掠夺性期刊出版商的出现。然而,按其定义来看,掠夺性期刊不仅包括开放获取期刊,也包括一些订阅类期刊, 他们也想通过扩大发文量来提高订阅费用,因此开放获取并非掠夺性期刊的起点。
从市场需求来看,掠夺性期刊不乏投稿者的原因不仅包括学者们发表文章,晋升,申请基金的压力,还有一些是因为来自于欠发达或贫穷国家的作者无法访问传统订阅期刊的内容,也无法负担主流开放获取期刊的文章处理费用,如果想让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化期刊上,往往也只能选择这些掠夺性期刊了。
目前学界已经开始重视这一问题,公开评审将同行评议报告和文章共同出版的方式虽然对于避免虚假同行评议是一个很好的手段,但这只解决了掠夺性期刊的一个方面,建立国际通用的期刊黑名单和白名单是一个更加有效的方式。但目前掠夺性期刊的评价标准还没有统一,这个问题还有待学术界和领域专家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热门主题6
版权转让是出版的必要条件吗?
学术出版的传统方式是要求作者在出版过程中将版权转让给学术期刊出版商,与此不同的是,作者如果选择在开放获取型期刊上发表,就可以自己保留版权。
其实在版权转让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模糊的法则,例如一些研究基金、公共图书馆或者艺术展览等机构会否决这种将版权转让给第三方的做法。另外,签署版权转让协议的通常只是文章的作者之一,其他的共同作者并不一定知情。其实在很多复杂的情况下,作者并没有完全的权力将版权转让给学术期刊出版商。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会将自己发表的论文放到社交媒体上,例如Researchgate,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分享其实是一种侵权行为。
所以,版权转让行为不仅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它的初衷,而且还经常被错误地应用。所以Plan S和OA2020都强烈倡议文章的版权由作者自己或学者机构所拥有,不需要转让给学术期刊出版商。有些学术期刊出版商表示,如果将版权转让给出版商,出版商会保护作者免受侵权,可是即使版权在作者手里,出版商也有义务保护作者的版权不受侵害。
热门主题7
开放获取出版成本真的很高吗?
当前开放获取出版主要包含“金色”、“青铜”、“绿色”、“钻石”等几种模式,其中前两种模式向作者收费。从DOAJ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数据库导出的11,000种期刊中,71%的期刊是不向作者收取费用的,他们可能是获得了外部基金的支持。但是比较大型的学术期刊出版商都采用收费模式,而且定价并不低,这就有可能导致原来由读者支付的订阅费用,都转移到作者支付的文章处理费用上来,无形中也会给那些缺乏足够基金支持的作者设置了发表障碍。
目前已有学者开始研究开放获取期刊的运营成本和定价策略,讨论出版费用和学术期刊出版商提供的增值服务之间的关系,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结论。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定价和其影响因子是呈正相关的。
当前订阅期刊发表一篇文章的平均成本在3500-4000美元之间,但是各个学术期刊出版商之间的生产成本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有的期刊单篇文章的生产成本可以低到6.5-10美元,因此也引发了当前的另一个热门议题——开放获取期刊运营成本透明化。
热门主题8
文献分享禁止期对于维持学术期刊出版商是否是必要的?
一些学术期刊出版商允许在一定期限(多数为3-12个月)之后,作者可以将文献存储在绿色开放获取数据库中,不过这些文献多数是没有经过排版和语言润色的最终发表版本。这是由于学术期刊出版商认为文献的即时开放可能会影响期刊的订阅收入,虽然这种想法并没有可靠的事实依据。
根据交易理论,如果学术期刊出版商为文献提供的出版服务的附加价值大于读者订阅所付的费用,那么无论有多少其他在线版本,读者都会更加愿意以付费的形式阅读最终出版版本。一些证据显示,订阅类期刊和无分享禁止期的绿色期刊可以和平共存,而无分享禁止期的绿色开放获取文献可以有效地提高文献的阅读数量和引用次数,这对于学术期刊出版商和作者都是十分有益的。
Plan S项目提倡学术期刊不应该设置任何分享禁止期,目前已得到许多学术期刊出版商的呼应,例如Royal Society,Sage和Emerald等出版社,目前还没有任何财务数据显示他们的订阅收入受到了影响。
热门主题9
Web of Science和Scopus真的是全球性的知识分享平台吗?
科睿唯安旗下的Web of Science和爱思唯尔旗下的Scopus被认为是两个值得信赖的全球科研数据提供商,它们的一些指标也经常被用于研究人员评价与晋升,学术机构之间的比较等。
一些文献指出目前南美、亚洲和非洲的科研产出对比于欧美发达国家还很低,不过这些文献的数据多来自于Scopus和Web of Science,所指的科研产出也是指那些在被两大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数量。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两大数据库对于期刊有高度的选择性,其评价团队也大多来自于欧洲和北美,因此这种评价方式也遭到了不少质疑。在Scopus数据库中大概只有2000余种亚洲期刊,然而仅仅印尼一个国家,就有大概7000余种期刊在其政府机构的期刊名单里。另外,据统计显示,Scopus和Web of Science收录的期刊里,由欧美的学者担任主编和编委的期刊也占大多数,前十大市场学期刊里美国编委竟然占到了85.3%。由此可见,欧美学者在国际期刊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除了在期刊选择上的不平等,在出版语言上更是如此。例如Web of Science里收录的期刊95%以上都是以英文出版,这无形中也给母语为非英语的作者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作者认为亚非拉的期刊在两大数据库中占比很少,不应该归因于其学术质量的问题,而应该归因于一些隐性的认知障碍。虽然一些欧美期刊宣扬自己是一本国际化的期刊,可是亚非拉作者的文章拒稿率对比于欧美作者而言,明显偏高。
近些年,Web of Science也在做一些努力,例如收录了SciELO (拉美),KCL (韩国),并创建了新的子品牌ESCI数据库,力求收录更多的期刊,但是这还远远不够,作者认为目前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建设国家级的绿色存储数据库。同时,地缘政治对于这些全球知识数据库也有一定的影响,学者与科研机构应该增强与其对话与谈判的力度,实现学术评价系统的公平。
热门主题10
学术期刊出版商真的给学术交流过程带来价值了吗?
开放获取运动目前还在被不少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商所抵制,这些开放获取期刊出版商经常被诟病于贪婪地攫取公共研究基金,占用免费的同行评议劳动力,最后还把这些文献出售给学者。
作者认为学术出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且其确实能给学术交流带来一些价值,包括学术成果记录、排版、分发、数据库之间互联、交叉引用统计、组织同行评议等等。但是学术期刊出版商的高额利润率也受到了很多学者的质疑,这些学术期刊出版商提供的服务里面,哪些随着技术的进步可以在未来被替代或自动化,也是目前非常火热的研究话题。
学术期刊出版商应该可以用比现在低很多的成本来维持运营,例如绿色存储数据库证明,存储和发布功能可以以极低的成本来运营,减少修改、拒稿和重投次数也可以降低同行评议的成本。学术期刊出版商应该变得更加透明,而不是用一些简单的指标来给学术研究带来价值,例如影响因子等。
尽管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学术期刊出版商目前还是在学术交流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知识服务领域和学术出版领域的不断进步,相信学术期刊出版商会努力通过不同途径证明自己给学术交流带来的价值。
编者按语
作者的目的是想通过对近期学术出版领域发表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提供给读者一个可以交流和辩论的机会。这篇文章不仅适用于初入学术出版领域的新人,很多领域内资深的专家和学术期刊出版商的员工同样可以从文章中找到有意义的观点。这些问题如何解决,何时解决,被谁解决,我们拭目以待!
注释:
[1] Plan S: https://www.coalition-s.org/
Publications是一本关于学术出版研究领域的专业开放获取期刊,目前已被Web of Science和Scopus收录,一审时间大概25天左右。期刊发表关于“学术交流”,“数字化和学术期刊出版技术创新”,“出版政策研究和商业模式分析”,“版权及出版道德”,“开放获取和开放科学”,“文献计量学”,“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等领域的专业文章,期刊官网:
https://www.mdpi.com/journal/publications
青年科研人员
科学交流态度与行为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科研人员科学交流的态度和行为,促进您和同行之间的科学交流,我们诚邀您参与由CIBER研究机构发起的在线问卷调查,本项研究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资助。
长按二维码进入调查问卷
*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了解文章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