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丨体育学院
【编者按】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要求,教育部将于2023年对赣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进行审核评估。各学院结合审核评估工作要求进行了充分准备,总结提炼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目标定位、体系设计、质量保障、学生发展等相关工作。为进一步展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将陆续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专题,分享各学院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的举措与成效、特色与优势,供各单位学习交流。
01
学院概况
赣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是江西省高校历史比较悠久的体育院系之一,创办于1959年。在64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始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开拓进取,守正创新,努力坚持“产出导向,学生中心”之理念,培养“学竞并攀”之人才,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慧支持、输送优秀人才而奋进不息。
1.学科建设
学院现拥有体育学,体育硕士和学科教学(体育)3个硕士学位点;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两个本科专业招生。体育学为校级重点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是江西省省级重点学科,体育教育专业被评为江西省省级品牌专业,省级特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获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运动训练专业为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2018年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体育教育专业排名第二,在2022年江西省专业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体育教育专业获评为四星级专业。学院建有江西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体育实验与实训教学中心。学校现为教育部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校、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国家体育总局户外运动指导员培训单位;现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江西省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培训基地、江西省体育竞赛裁判员培训基地、江西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等4个教学训练科研平台。拥有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教学团队, 6门省级一流课程,1个课程思政研究中心,14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形成了学士、硕士双层次相互促进的办学格局。
2.育人成效
学院现有在校本、硕生1300余人。毕业校友中有10余人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体育教师;有1人获得伦敦残奥会T12级100米冠军、打破奥运会记录;伦敦残奥会T12级200米亚军;里昂世锦赛T12级100米冠军、打破世锦赛记录。1人获得全国田径大奖赛女子100米冠军;1人获得全运会田径冠军。1人入选国家队参加了东京奥运会田径比赛。在江西省省运会的比赛中,我院金牌总数、团体总分连续四届排名全省第三。在新近的第十六届省运会比赛中,我院师生取得了70枚金牌、59枚银牌、39枚铜牌的优异竞赛成绩。近年来,学院努力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学科基础建设,注重技能培养,强化实践环节,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近三年学院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近90%,年均考上国内知名体育专业院校硕士研究生30人,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
▲2012年9月伦敦残奥会上,我校2011级体育教育训练专业硕士研究生李杰(图左)携手中国选手周国华,摘得女子T12级100米金牌,同圆奥运冠军梦
▲2012年9月2日,在伦敦残奥会田径项目女子100米T12级决赛中,中国选手周国华以12秒05夺得冠军。而在她身边,带她冲过终点的领跑员,正是我校2011级体育教育训练专业硕士研究生李杰(右)。在随后的颁奖典礼上,我校学子李杰和运动员周国华一起获得该项赛事金牌
▲2018年7月16日,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在黑龙江大庆举行,我校体育学院2017级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彭建华以1425.24获得男子高水平B组5000米比赛冠军。图为彭建华(右三)登上领奖台
▲运动训练1701班学生彭建华参加东京奥运会
3.科研成果
学院先后获得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获得国家级、省级各类重要科研项目70项,其中国家级课题6项,社科项目30项,教改课题11项,总经费近600万;省级以上质量工程及其他获奖17项;省级、校级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16个,近年来教师共出版专著教材24部,教师共发表论文187篇,其中SCI11篇,EI收录5篇,核心期刊50余篇,在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大学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等国内权威体育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篇。
▲饶林峰所著
▲廖上兰所著
4.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模范教师1人,江西省优秀青年教师1人,江西省优秀辅导员2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能手2人,硕士生导师22人,拥有国际级裁判1人,国家级裁判9人。
5.办学条件
体育学院拥有体育场馆总面积106853平方米,拥有篮(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田径等14个室内运动场馆;另有2个标准田径场、33个室外篮(排)球场、6个室外标准网球场、2个游泳池,学院拥有江西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由运动解剖学实验室、运动生理学实验室、体育保健与康复实验室、体育心理学实验室、运动生物化学实验室、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室、大学生体质测试中心等7个实验室组成,实验室使用面积1486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达526万元,合计1062台套;学院图书资料室长期订阅体育专业学术期刊86种,外文类体育专业期刊2种,有专业图书10688册(不含存放于学校图书馆的书籍),期刊装订本3000册。
▲风雨篮球场
▲篮球馆
▲网球场
▲羽毛球馆
02
牢记初心使命,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用苏区精神培根铸魂
用红色文化培育时代新人
学校打造了“五个融入、五个着力”苏区精神育人特色工作体系,即坚持把苏区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着力增强红色文化育人的吸引力:坚持把苏区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着力增强红色文化育人的凝聚力;坚持把苏区精神融入社会实践,着力增强红色文化育人的渗透力;坚持把苏区精神融入研究咨询,着力增强红色文化育人的影响力;坚持把苏区精神融入宣传教育,着力增强红色文化育人的辐射力。专业办学具有良好的沉浸氛围。
▲专业办学良好的苏区精神育人沉浸氛围
学院以2011年10月申报获批的红色班级——“石城班”建设为抓手,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强化红色文化、苏区精神育人。
▲体育学院红色班级——石城班
学院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团日活动、政治学习、形势报告会等,不断增强红色思想的主导力,努力使学习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弘扬苏区精神成为青年大学生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着力在红色班级构建了红土地讲坛、大学生红歌会、红色故事会、红色电影展播、红色艺术作品创作与表演等五大文化活动平台,通过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不断增强红色文化的感召力,使广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在浓郁的红色氛围中得到熏陶;组织红色班级学生走出校门,奔赴基层,驻村入户,开展以寻访老红军,搜集整理红色歌谣,参观革命旧居旧址,听老红军或专家宣讲解读苏区历史为主要内容的“重走红军路”活动,让广大青年学生亲身体验苏区优良革命传统的内涵与老区基层的实际,切身感受当年红军之路的巨大变迁。
红色班级先后开展了50余次主题活动,通过班级建设,学生的精神风貌更加良好,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第五届红色定向越野赛
▲瑞金剪影
03
多措并举创新人才培养
“学竞并攀”育时代强师
探索实施“多证式”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64年的建设和积淀,学院现建有江西省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培训基地、江西省体育竞赛裁判员培训基地、江西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等多个教学实训平台。
依托这些基地,对接和联系各单项协会的裁判员、教练员培训,为学生提供 “教练员等级证书+运动员等级证书”+“裁员等级证书”+“体育行业特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多证书式”培养,专业学生在毕业时除了能够获得“教师资格证”外,还有机会获得多个专业证书。近年来,有2000多人次获得瑜伽、篮球、足球、户外、散打、攀岩、田径、羽毛球等项目的教练员、裁判员证书、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证书、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
▲体育学院部分平台及主要功能
学生通过参加培训,一方面进一步强化了相关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良好的专业情感;另一方面,通过这些培训,获取相应的证书,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积累了就业竞争力,为学生毕业后顺利实现较为理想的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体育行业特有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则为学生毕业后进入相关体育项目培训、体育活动策划与运营等打下了坚实基础。
▲体育学院承办的中国足球协会D级教练员培训
1.打造“明德学堂”,强化人文素养教育提升
“明德学堂”以体育学院五环报告厅为主阵地,立足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采用专题讲座、明德沙龙、素质拓展三位一体模式,多维度培育“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青年大学生,建立了与日常教育管理、专业技能训练、典型塑造等项目联动发展、多元合力的创新协同机制。
▲体育学院明德学堂
2.实施“星光工程”,强化典型示范引领育人
通过“身边人”、“身边事”激励广大学生学先进、争先进、做先进,近年来,体育学院择优选取在专业学习、学科竞赛、自立自强、实践创新、公益活动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体院先进典型学生,表彰宣传竞赛之星223人、考研之星154人、学习之星115人、道德之星3人、自强之星2人、励志之星67人、创业之星2人、就业之星10人。
▲体育学院星光工程——竞赛之星
▲体育学院星光工程——学习之星
▲体育学院星光工程——考研之星
3.搭建“阳光青年体育文化节”平台,促进专业技能提升
阳光青年体育文化节主要依托专业俱乐部和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系列活动,6个专业俱乐部满足了不同方向的学生进行第二课堂的文化生活,丰富了课外生活,有效提高了专业素养。如大学生轮滑协会荣获全省高校第六届学生社团文化艺术节“优秀社团”,并被推荐至团中央参加全国百佳体育公益社团评选。
▲参加赣南师范大学文化体育节
▲体育学院学生自练——自赛专业实践活动
▲体育学院学生社团竞赛活动
▲参加赣南师范大学挑战杯羽毛球比赛
▲参加各类比赛裁判活动
▲赣南师范大学振兴杯篮球比赛冠军
04
学竞并攀,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1.“明德学堂”育人效应显著,渐成品牌
体院学子先后有5000余人次在“明德学堂”接受人文启蒙养成教育,极大提升了了体院学子的人文科学素养,“明德学堂”人文启蒙养成教育工程获得了省教育厅及学校的表彰奖励,被江西省教育厅评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精品奖,被学校列入首批“一院一品”学生工作特色项目。体院学子人文素养明显提升,学院学生违纪率大幅下降,连续多个学期实现“零舞弊”、“零挂科”。
2.学生就业质量、考研数量不断提升
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排名学校前列,“体育教育”专业多次被评为学校就业优胜专业,学院获评学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在“体院星光”典型育人工程的示范引领下,近年来报考率、考研上线率、录取率逐年提高,每年均有学生考上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大学等知名体育院校研究生。“学霸寝室”:体教1602班的北苑605宿舍,6名同学分别被上体、天体、浙师大等院校录取,多年来学院考研录取率位居省内体育院系前列。
3.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稳步提升,专业竞赛获奖屡创新高
近年来,体育学院在各类体育赛事中屡创佳绩,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励2000余人次,学院培养出了彭建华、陈华琳、李江燕等在奥运会、亚锦赛、全运会等重大赛事中摘金夺银的优秀运动员。在校学生先后在全运会、省运会等各级各类体育竞赛中屡创佳绩,获得金牌及一等奖800多项。连续多届省运会获金牌总数、团体总分第三。在2022年江西省第十六届全省运动会中,我校代表队获得了70枚金牌、59枚银牌、39枚铜牌的优异成绩。学校女子足球队代表江西省参加了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足球决赛阶段的比赛。在2023年第七届中国大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中,我校散打代表队在甲B组(体育专业组)中以6金3银2铜的成绩,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
▲体育学院获2023年第七届中国大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甲B组团体总分第一
▲各类体育竞赛获奖
▲赣南师范大学校运会合照
4.学生竞赛风采
▲赣南师范大学女子足球队合照
05
学竞并攀,专业学科内涵进一步提升
1.专业高质量发展,开启“一流”建设新征程
多措并举促进学生学竞并攀,学院学科与专业建设取得共同进展。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是省级重点学科,体育学是校级重点学科,学院现建有体育学、学科教学(体育)、体育硕士三个学位点,学科建设扎实推进,较好地引领了专业建设。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两个专业协同建设取得成效。体育教育专业完成了教育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工作,现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运动训练专业现为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现有招生专业全部开启“一流”建设新征程。
2.优秀校友骈兴错出,学院成为赣南及周边地区,基础教育体育师资的金色摇篮
专业内涵建设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先后涌现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体育教师许全金、汪荣发、冯松林,教育部优秀公务员陈建华、中组部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原赣州市副市长张逸、知名体育学者张林、奥运冠军李杰、全运会马拉松、万米跑项目冠军、东京奥运会国家代表队选手彭建华等两百余名杰出优秀校友。
专业教育扎根红土地办学,培养的人才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教育情怀,“下得去”,“干得好”,较好地服务和支撑了赣南及周边地区的体育基础教育。赣南及周边地区80%的中小学均有校友从教,毕业校友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教师代表,目前仅赣州市就有百余名中小学学校领导是本专业毕业校友。
3.坚持质量优,专业课程建设成效明显
把提高课程建设质量作为发展导向,优化评价标准、改变评价方式、加大投入和保障力度。学院专业课程建设成效明显。在原有16项目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基础上,近三来,学院新增了1个省级本科教学高水平团队,1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6门省级一流课程,14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体育学院近三年获批的省级一流课程
4.坚持持续改进,提升教学质量
学院坚持问题导向,针对问题进行持续改进。围绕问题及其解决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以改革促改进。近三年来,学院共获得各类教学改革项目19项,其中省级教学改革项目7项,有力的促进了学院教学质量的提升。
▲体育教育专业近三年获批的省级教学改革项目
5.特色“立研”,特色“强研”,科研反哺教学
学校位于享有“客家摇篮”美誉的赣州市,客家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丰富,学院充分挖掘利用赣南区域的客家民俗体育资源,坚持走特色“立研”和特色“强研”之路。教学与科研并重,以教研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学院近年来先后获得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获得国家级、省级各类重要科研项目70项,教师共出版专著24部,教师发表论文187篇,其中SCI11篇,EI收录5篇,CSSCI4篇,核心期刊22篇。2018年以来,共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
▲体育学院近年来获批的国家社会学科基金项目
▲学院研究特色:客家传统体育文化研究
06
发展展望
学校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绘就学校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体育学院全体师生将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坚强正确领导下,必将踔厉奋发、攻坚克难,弘扬精气神,奋进新征程,早日将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高水平体育学院。
▲十一月书单|窗外梅花,手留墨香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经济管理学院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音乐学院
GNNU
来源丨体育学院
制图丨张晓旭
编辑丨崔鑫宇
审稿丨刘欣欣 胡琳玲 曹佳慧
责编丨廖辉 匡瑞青 主编丨岳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