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千恩:农村消失的那些事儿-石磨

陈千恩 硒园雅吟 2021-10-27

陈千恩,笔名竹生,湖北巴东金果坪人,媒体工作者。人生偶像是鲁智深,粗鲁,耿直,但有底线。

开栏语:

有人说,乡村文明是绵延数千年之久的中国文明之根。许多古老的生产与生活用具是乡村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繁衍出许多民谣、儿歌与传说——这都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

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一些代代相传已逾千年的农村文明,似乎在一夜之间冰消瓦解,许多在人们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的生产生活用具及生活习惯,只存在记忆中了。

人们有一份乡愁有一种怀念,这会提醒我们:曾经的路漫长而又艰辛,但也富有情趣。从本期开始,《硒园雅吟》将推出陈千恩老师的农村,逐渐消失的那事儿系列作品,与读者共享。





石磨,“嘎吱嘎吱”悠长的记忆

文/陈千恩


    

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人,对于石磨的记忆应该是特别深刻:每到夜晚,乡村的每个山坳里传出来的都是隆隆的石磨声,许多人在这隆隆的石磨声里进入梦乡……

买干湿磨那天,买了一挂鞭。

恩施市三岔乡村民杨年寿,今年61岁。“五一”他做成了一笔生意:家中的一副石磨被一个开餐馆的老板花100元买走了。虽然有些不舍,但放在家里也没有用处,就卖了。

杨年寿家的石磨被闲置已是10多年前的事儿。那几年乡村大力发展白肋烟,他家种了四亩。卖烟的季节,他妻子说:“只要一台干湿磨。”干湿磨是当年农村最畅销的一种家用粉碎小机械,既能粉碎玉米等晒干的粮食,又能粉碎洋芋红苕,农村人形象地叫它干湿磨。

杨年寿还记得,他买的那台干湿磨花了470元。他说:“当年470元,可不是个小数字,怎么着也抵现在的三四千元吧?”但不管多贵,他在烟草站结账后,就直接去了五金商店将干湿磨买下。买完磨,他还买了一挂鞭。回家将干湿磨安装好以后,他要放鞭庆祝庆祝。但最后被他妻子制止了:“发什么疯,好多人家还没买,你一放鞭,人家会有想法。”

鞭虽然未放成,但杨年寿从此解下了磨绳。当年,杨年寿一家七口人。作为家中的长子,每天晚上推石磨,是他必做的功课。一大家子人,每天要吃三升包谷,头天晚上必须推出来,否则第二天没有包谷面做饭。他说:“从十一二岁开始,就开始做这个活路,人没有磨担子高,就在脚下垫一条板凳,不晓得有多少回从板凳上掉下来……”但不管怎样,杨年寿还是对自家石磨有感情。他说:“别人来搬石磨的那天,心里疼了一下。”

早些年,打副石磨作嫁妆。

“推个磨,拐个磨,做的粑粑甜不过……”今年56岁的谭大青,是建始县官店镇人。回忆起推磨的年代,他还能哼起当年的儿歌。

谭大青说,小时候推磨,的确是件苦活路,虽有趣,但很苦。大人为了哄他推磨,就一边推一边教他唱推磨的儿歌,以分散注意力。

谭大青回忆,在农村也有不推磨的时候,那就是春荒之后的“接青”。所谓“接青”,就是每年的农历四五月,主粮吃完了,洋芋等杂粮成熟,没有主粮的农民,全靠吃杂粮为生。他说:“杂粮吃久了,又想有主粮吃……春荒时期,哪家还有石磨声,就说明那家人殷实。

人们与石磨的关系,就是这样纠结。即或是石磨,在农村也不是家家都有。谭大青家的那副石磨,还是在他十多岁时,他妈妈花了一斗包谷和三升黄豆,请当地的一个石匠师傅打的。在那个年代,会打石磨的石匠师傅很吃香,就是大队书记小队队长,都要让他三分,否则石磨不快了,就难得找石匠修理。石磨是由两块圆石做成,平面的接合处是磨齿,磨的面粉细不细、磨的进度快与慢,都与磨齿有关。磨齿磨平了,就要请石匠錾上一次,于是石匠也就成了农村的重要工匠。谭大青记得,村里有家人嫁姑娘时,还打了一副小石磨当作嫁妆,“那副石磨,接嫁妆的人哪个都不愿背,最后还是几个‘压礼’先生抬回去的”。

在自家还没有石磨以前,谭大青家要磨面,也只能是向别人讨磨推。他妈妈告诫他说:以前没磨的日子,讨磨推不知怄了多少气,现在自家有磨了,别人如果来家里讨磨推,一定要热情,不能有脸色。

上世纪90年代末,官店农村也有人开始买干湿磨了。但是,能买得起的人没有几家。他们村是一位老师家中率先买的一台干湿磨,周围的人便纷纷到这位老师家打磨,一次两次可以,但天天去打,别人也烦。一个月下来,这个老师家中的电费就交了40多元。谭大青说,那年头一度电才一角多钱,一个家庭的正常电费不超过10元,那个老师家一个月就交了那么多电费,心里难免不高兴。

慢慢地,买干湿磨的人多了起来,后来就基本普及了。电闸一开,十几分钟就能把以前半天的事做完。但谭大青说:“人是轻松了,但打出的包谷面,没有以前那种香味了。”

离城近的地方,废弃的石磨有人收走当展品,在州城街头偶尔也能看到有老大娘手磨合渣。但在谭大青居住的那种偏僻山村,村民们不用石磨了,废弃的石磨只能放在不碍事的角落里,任它风化。谭大青家的那副石磨就放在猪栏边,磨眼里已长出了一株含羞草。

— 未完待续 —


声明:凡在本公号发布的作品有署名的,均为作者本人投稿或约稿的原创作品,无论发布时是否标有原创,版权都归原作者所有,其它公号转载须征得同意并注明作者和来源《硒园雅吟》。本平台文章所采用的配图未署名的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精彩回顾

莫吟儿:我在这里等你

杨琼:童年的三岔沟

杜雪平:土豆姑娘冬铃儿

谭德锦:悔不孝外婆

柳茂恒:青龙河印象-地理篇

野夫:记忆中的花园

谭功才:粟 谷 坝

毛兴凯:儿时,那挥不去的阴影

龚先群:掌 墨 师

郑远宏:大支坪赋

龚若飞:童年旧忆-玩乐篇

李宁艳:一个巴东山里女孩的成功逆袭之路


富硒美食     酌诗下酒山中岁月容易过

感谢你的关注,我在这里等你

投稿微信:f350304872

关注公号点击阅读原文,文章不错点击好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